吴江涛
摘 要:传统高职课程教学模式严重阻碍了教学质量和教师教育能力的提高,是当前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中一个急需研究解决的问题。而基于岗位需求的教学模式以课程对接岗位为核心理念,将职业岗位需求、职业能力目标、职业能力训练项目、“教学做”结合、形成性考核作为教学组织的核心要素,通过有效的合理的以“工学结合”为特征的模块教学和项目教学,辅之配套的创新型教材开发,能有效促进教师教学观念转变,促进高职课程教学质量提高。
关键词:高职教育;教学模式;岗位需求
一、引言
目前,我国已进入经济发展新阶段,随着各产业的升级不断加快,各行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越发迫切,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凸显。以实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有别于高等普通教育的主要特征。基于岗位需求,以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的教学模式,为高职课程教学的内容设计、组织形式、实施策略、考核评价、资源开发等,提供了一定的指导性、适用性和推广性,能够为各行业快速、高质量发展提供所需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二、目前高职院校教学模式现状
长期以来,由于受到学科型教学思想的影响,高职院校中仍有很多课程没有重视高职教育特征,继续采用传统学科教学模式,简单复制普通教育,或虽形式有所改观,但核心内容依旧。其主要表现是:缺乏岗位需求调研,忽视高职课程教学的内容设计、组织形式、实施策略、考核评价、资源开发等的职业教育特征,仍以传统知识体系为导向,以教师为主体,以书本为平台,以传授为中心,以卷面考核为手段。这种教学模式严重偏离了职业教育目标,无视职业教育特点,直接影响了学生职业素养、职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已成为当前高职教育改革与实施中面临的首要问题。
以职业教育目标特点为依据,针对学科型模式的主要弊端,创立和实施突出职业导向和职业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对高职课程教学的组织实施、教学评价、教材开发等具有普遍适用性和推广价值。其意义具体表现在能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促使学校加强实习实训条件建设和创新型教材等教学资源建设,丰富我国课程教学改革方面的成果。
三、国内外职教模式研究现状
国外职教模式比较典型的有:加拿大CBE模式,强调职业岗位所需能力的确定、学习和运用,课程内容以职业分析为基础,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德国“双元制”模式,校企合作,教学活动在学校与企业双元实施,课程与工作的匹配程度很高;国际劳工组织的技能模块教学法(MES),以现场教学为主、以技能训练为核心;英国的“工学交替”模式;日本的“产学结合”模式;美国的学校与社区“合作教育”模式等。这些模式的共同点是根据职业岗位需求能力,确定教学目标和课程内容,重视应用技能培养,课程与工作高度匹配,注重人文素质、职业素质的培养,为学生的持续发展服务。
我国职业教育很早便在积极开展案例教学、综合化课堂教学、模块化教学等课程教学改革。在我国实施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之后,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教学、虚拟车间仿真教學、工学交替教学、CDIO课程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得到了长足发展。这些研究和实践强调学习与工作的相互渗透,重视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以上职业教育教学模式虽对目前职业教育改革有很大的借鉴意义,但目前高职课程教学研究大都侧重于教学设计、教法、实训等某一个方面,将课程教学过程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并总结、提炼出一套系统的教学模式有待
解决。
针对学科教学模式的弊端,依据高职教育的特点,以课程对接岗位为核心理念,将职业岗位需求、职业能力目标、职业能力训练项目、“教学做”结合、形成性考核作为教学组织的核心要素,通过有效的合理的以“工学结合”为特征的模块教学和项目教学,辅之配套的创新型教材开发,能有效促进教师教学观念转变,促进高职课程教学效果的提高。
四、基于岗位的教学模式探究
课程教学模式包括教学观念、教学原则、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过程控制、考核方式、评价标准、教材开发等,其对教学质量有直接制约或促进作用。高职课程教学目前普遍存在与职业岗位实际需求相脱节、重理论轻能力、以传统知识体系为导向等问题,极大影响了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与职业能力的提高。因此,基于岗位需求,创新实施更符合高职教育特点要求的高职课程教学模式,能有效解决当前的问题,可以为高职课程教学的内容设计、组织形式、实施策略、考核评价、资源开发等提供一定的指导性、适用性和推广性。基于岗位需求的教学模式是根据高职教育基本目标要求而创建的课程教学观念、程式规范和标准,其核心理念是以职业岗位需求为前提、依据,通过职业活动调研,分析岗位能力需求,明确岗位任务要求及标准,选取典型活动案例,确定模块内容,以项目化形式组织实施,以行成性结果进行考核,保证职业教育的实践性、开放性与职业性,实现了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
(一)明确岗位需求
高职课程教学首先应明确其职业岗位需求,以职业活动过程为导向,目的是学以致用,即学即用。其内容是课程目标以标准化完成职业活动任务所需要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为导向来设定,教学内容以该课程职业活动任务的标准规程来构建,教学组织与实施以创建典型职业岗位工作场景来安排。该课程考核以职业岗位操作标准规程来开展。确保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与职业活动始终保持一致。
(二)分析职业能力需求
在职业岗位需求调研的基础上,剖析、确认其课程对应职业岗位所必需的职业能力。职业能力除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外,还包括职业价值取向、工匠精神、团队合作、沟通交流等素养。高职课程教学必须在职业岗位需求调研的前提下,进行职业岗位能力需求分析,这是职业导向的要求,是教学与职业实际紧密结合的基础。
(三)确立职业能力目标
职业能力目标即通过理论学习和职业技术教育,培养具有一定水平的专业人员,达到胜任特定的职业岗位要求。因此,课程目标在制定时,应以专业知识点和职业技能点为依据,而专业知识点又按职业技能点需求,按照“必须、够用”原则来选择重组,为职业技能服务。职业技能点明确了,专业知识点也就相应明确了。确定职业能力目标的原则是根据该课程在职业素养培养中所具有的功能与作用,以学生职业能力素养基础为实际,以岗位需求为准绳,设定相应的层级层次,突出实用性,防止盲目扩张和割裂封闭。
(四)“教学做”结合
课程教学实施中,始终将教学做、理论讲授和技能训练作为一个系统。大量事实证明,先将概念、方法、类别、特点等讲完,再让学生练习,先在教室上,再到实训室上,这种传统的把一门课程分阶段、分时间、分场地的教学方式,效果和效率都极差。“教学做”结合,在实践中教,在实践中学,在学中实践,是凸显职业素养培养、提高职业能力、知识高效转化的客观要求,也是提高高职课程教学质量的必然要求。
(五)开展形成性考核
形成性考核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注重课程细节分析,旨在找出原因,发现问题,促进教学趋于合理。因此,课程考核时,要引入能力证据,构建一个符合课程特点的、综合化的、开放性的考核体系。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职业知识体系的构成,有其客观的由量到质的渐变过程,需要循序渐进、日积月累地养成,需要经常性的鞭策与激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性表现(态度、主动性、注意力、对学习的敬畏和遵守等)和能力证据(参加社会活动、职业实践经历及成果、职业资格或技能等级证书等),同样需要科学的规范和经常性的督促。
五、结论
(一)基于岗位需求的课程教学模式是高职课程教学改革的突破点
课程教学是学校教学质量最具影响力的工作,其他方面的教学改革及其成果,最终都得依靠教师落实到课程教学中,才能发挥效果和作用。因此,高职院校要推动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首先要推动和深化课程教学改革,而深化课程教学改革的突破点,就是根据高职教育的类型特征创新教学模式,使之成为先进高职教学观念和教学原则的载体,以之去影响、引导和规范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促进教学效果提升。
(二)基于岗位需求是确定课程教学的有效依据
基于岗位需求,以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的教学模式,为高职课程教学的内容设计、组织形式、实施策略、考核评价、资源开发等,提供了一定的指导性、适用性和推广性,能够为各行业快速、高质量发展提供所需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基于岗位需求的课程内容是高职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和创新的具体体现。
(三)基于岗位需求采用形成性考核能够有效提高职业能力
课程考核时,基于岗位需求,引入能力证据(参加社会活动、职业实践经历及成果、职业资格或技能等级证书等),构建一个符合课程特点的、综合化的、开放性的考核体系,有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
六、展望
高职课程教学是一项系统性工作,课程教学改革必须以系统性研究成果来引领和推动,这样才能取得普遍性效果,因此必须重视课堂教学改革的系统性研究,而有效推进课程教学改革的关键是加强教师观念转变工作,观念的问题解决了,教学技术的问题也就容易解决。
参考文献:
[1]张小彤,杨文芳.基于岗位能力需求的“四阶段、五层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中職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为例[J].物流技术,2015(7):304-307.
[2]臧杨柳,徐明.基于岗位需求的空中乘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4(15):123-124.
[3]张小华,刘旭,杨薇红,等.《微生物应用技术》课程改革与实践[J].新课程研究,2010(7):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