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文鑫
[摘 要] 伴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当今社会的学生具有更强的自主意识、民主意识,这个社会被称之为“后喻文化”时代,在这个时代,学生的学习习惯、教师的权威地位面临着重构,学校教育中应当树立新型的学习模型,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为学生建立关爱、支持、归属感的学习成长环境。
[关 键 词] 后喻文化;尊重;关爱;归属感;社团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02-0028-02
在当前的高校教育中,特别是高职教育中,很多教师觉得越来越力不从心,学生越来越“难教”,“顶撞”教师的现象也越来越多,尤其是青年大学生对平等的追求更加强烈。传统的师生关系正在逐步受到“后喻文化”的影响,新型的师生沟通模型亟待建立。
一、新时期学生学习习惯及需求调研
在现代社会中,存在一种“青年文化”,美国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在《文化与承诺—— 一项有关代沟的研究》一书中,称之为“后喻文化”。该“时代”是伴随着现代通讯、交通和技术革命迅猛发展而出现的,显著特征是信息多源、易得、可选,在这个背景下,长辈只有虚心向小辈学习,利用他们广博而新颖的知识,才能建立一个富有生命力的未来。
高校学生是“青年文化”的代表阶层,调查研究他们的学习习惯及需求,对于改进高校的教学工作、学生工作等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调研了所在高校、地区的部分学生,发现有以下特点。
(一)学生知识获取的方式显得单一
笔者在所在高校的调查中发现,学生采用最多的学习方式是课堂学习,其中公共基础课占到88.61%,专业基础课占到86.08%,专业必修课占到89.24%,相对而言,学生的知识获取的方式比较单一,课堂获取知识占了很大的比重,很多时候,教师的课堂感染力很大程度决定了学生知识获取的量。
(二)学生对知识获取的基本理论表示赞同
1946年,美国学者埃德加·戴尔以语言学习为例,提出了“学习金字塔”示意图,该理论将学习分为被动学习和主动学习两大类,其中被动学习包括听讲、阅读、试听和演示学习内容,学习者的学习内容平均留存率仅仅为5%~30%;其中主动学习包括讨论、实践、传授给他人,学习者学习内容的平均留存率可以达到50%~90%。
调查中,分别调查了“阅读”“声音、图片”“示范”“小组讨论”“实际演练”等五种学习方式,学生参与比例、学生认为对知识掌握程度最高的比例、学生更想接受的上课方式分别如下:
调查顯示,学生参与度比较高的是“学习金字塔”中被动学习内容,得益于所在高校近几年项目化教学等的推进,学生讨论式学习的比例也相对较高;学生认为对知识掌握程度最高的比例,跟“学习金字塔”基本吻合。由此可见,学生对于知识获取的基本理论表示赞同,同时也希望有更多诸如“实际演练”的主动学习方式。
(三)学生期待更为适合的师生沟通方式
调查中也发现,导致学生上课不能专心听讲的原因是授课内容、学习氛围、授课感情,学生更期待互动的授课,希望建立更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师生沟通与互动。
同时,在更有效引导学生参与课堂互动与沟通上,学生认为教师丰富的专业知识、较强的组织引导能力、语言幽默、善于启发学生等方面对此影响较大。
相比传统授课方式,学生更乐意参加以竞赛社团为形式开展的专业课程学习(占比达89.24%)。
二、“后喻文化”及其对师生沟通方式的影响
结合调查分析,后喻文化时代的学生特征及需求,对于师生的沟通方式(含教学和学生教育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传统的师生关系亟待重构,这种影响力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传统师生地位的重构
中国的传统教师观念受到儒家的影响和传递,尊师即是重道,且历史上官学一体的传统使得教师有制度上的权威,这种权威体现在身份地位和知识水平方面。但是后喻文化的到来,教师不再是单一的教学管理的领导者和权威者,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激励者。
(二)知识获取方式的重构
传统文化中,教师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在后喻文化时代,学生可以通过信息手段主动获取自己想要的答案,在知识获取的能力上,教师和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某些程度上,学生更有优势。另外,一些教师平时不注意接受新的技术,认为自己原先有的知识能够应付学生,这样,教师的教学过程会显得十分枯燥。
(三)师生情感方式的重构
后喻文化时代,青年希望自己是真正的“社会的人”,学生有了一定的民主意识之后,更追求自由、民主和尊重,这种自我意识决定了学生的学习倾向,因此,学校教育在师生情感沟通方面,是需要借助社会和关爱环境。
三、“后喻文化”时代师生沟通方式架构的核心与期待
(一)以尊重为核心
后喻文化时代,传统师生地位、知识获取方式、师生情感沟通方式的变化,带来最大的变化是学生希望得到尊重,希望得到支持性的学习环境。“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愈来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导”的作用越来越强于“教”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