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大学生恋爱引发的问题需要引起辅导员的重视和有效帮助。对一则因失恋中“不合理认知”引发“自杀”的心理危机案例进行分析和干预,希望对高校工作者遇到类似的危机案例的处理及方法提供实证和参考。
[关 键 词] 不合理认知;心理危机案例;分析思考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02-0018-02
一、案例概述
刘某,女,20岁,大二在校生,独生女,性格孤僻,不善言谈。母亲在刘某大一时候因癌症病逝,父亲年纪偏大,父女之间由于较大的年龄差距,很少交流,从小缺乏父爱。高中期间刘某曾恋爱并受伤害,对男性有心理上的排斥,对同性表现出爱慕之情。宿舍同学反映,自母亲病重后,刘某性格变得更加孤僻,无心读书,上课睡觉,甚至旷课,成绩一落千丈。根据室友反映,刘某大学期间与一位女性朋友相恋,由于距离原因,两人多以电话和视频的方式保持联系。但自从刘某母亲过世后,刘某情绪变得非常不稳定,晚上失眠严重,甚至有晚归和失联发生,这种情况间断性持续了将近2个月。由于同时期刘某的女朋友提出分手,导致其情绪崩溃,该生出现自虐行为。2018年12月24日晚1点该生欲从宿舍5楼跳楼自杀,在同学和宿管的强制阻拦下,制止了此次自杀行为的发生,学院保卫处工作人员在保障学生安全的情况下做出应急处理。辅导员第一时间赶往现场,与保卫处工作人员交涉初步了解情况后,与该生进行了长达两个小时的谈话和心理博弈,该生说出了自杀的原因,情绪稳定下来,暫时放弃自杀念头。
二、案例处理流程及干预方法
(一)处理流程
鉴于该生由于情绪崩溃导致的自杀行为,辅导员第一时间赶到现场,防止学生情绪恶化。从平常的谈话入手,了解学生的情绪和心理倾向,稳定学生的情绪,同时要及时通报学院主管领导和学校保卫处,协商后续的处置对策。学校和辅导员根据该生日常表现和辅导员所了解的情况,主要开展以下几项工作。
1.调查事件的原因。危机事件发生后,辅导员要从多个渠道了解该生自杀的原因,尽可能多地搜集相关信息,如通过与班干部、当事人的同学和室友谈话,从该生的微信朋友圈、微博等了解该生的具体情况,包括她的家庭环境、性格、人际交往、情感生活以及学习状况等。及时与其家人取得联系,询问家中的相关信息,并根据掌握的信息和家长沟通、反馈,进一步查明原因,协商对策。
2.第一时间联系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对学生进行心理诊断和辅导,并根据初步诊断结果,调整处理措施。由于该生的第一咨询人是辅导员,两者之间已经建立互信的关系,后期的咨询可以在心理督导的帮助下仍由辅导员进行。如果学生情况严重,要跟签署合作的医院进行沟通及时转介或者建议家长直接寻求正规医疗机构的帮助与诊断,防止学生的病情恶化。
3.成立临时关爱小组。组织该学生的室友以及隔壁宿舍的室友成立关爱小组,多与其交流,帮助她缓解压力。多组织小团体性活动,转移注意力,帮助该生尽快走出心理阴影,同时能够监察该生的心理动态和行为倾向,及时向辅导员汇报,然后通报学院领导和相关部门,保持信息渠道的畅通。
4.后续跟踪。辅导员要定期走访该生的宿舍或者通过电话和微信的方式保持联系,及时掌控该生的心态变化,以预防突发情况。同时,跟该生的室友、朋友、家人定期进行谈话,做好谈话记录,及时调整心理辅导的方法。多组织一些集体活动,引导该生积极参与。要安抚当事人室友的情绪,避免因为突发事件给其他学生造成心理阴影。此外,整理该生的心理跟踪档案,定期向学校领导和心理咨询中心的老师汇报该生的心理状态,以防突发事变,能够及时调整应对方案。
(二)干预方法
合理情绪疗法——埃利斯ABC理论
20世纪50年代埃利斯创立了合理情绪治疗ABC理论,即人们通常认为是诱发事件(activating)导致不良情绪及行为结果(consequence),而实际人的情绪和行为结果是由个人的对事件的认知和信念(beliefs)导致的。ABC理论认为,人之所以出现各种情绪障碍就是因为存在不合理的认知和信念。不合理的信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内容:绝对化要求、过分概括化、糟糕至极。本案例中刘某表现为突发事件引发的情绪障碍,通过分析,该生在认知方面主要存在三个误区。
1.“灾难化”的思维
该生认为自己是一个被命运抛弃的人。这是一种个人主观推断产生的“灾难化”思维方式。母亲的过世,恋爱的失败,让该生认为自己一无是处,不被这个世界所需要,找不到活下去的意义。
2.爱情的“绝对化”要求
该生在分手后想用死的方式来挽回对方或报复对方,这是一种爱情中的绝对化要求,也是非常极端的思维。心理尚未成熟的大学生,一旦失恋容易导致个体陷入极端不良的情绪体验,极少数大学生甚至产生报复心理,触犯法律,葬送自己和他人一生的幸福。
3.人际交往中的“以偏概全”
该生认为人与人之间关系不牢固,与其受伤不如不要与他人建立关系。刘某觉得不管自己付出多少努力,最亲和最爱的人都会离去,因此,不如不要跟任何人建立关系,这也是典型的以偏概全,以特殊事件否定全部的思维方式。
三、案例分析及其关键点
案例中刘某之所以出现严重的情绪障碍,是由多种原因导致。根据辅导员所了解到的情况及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刘某存在认知上的错误是导致刘某陷入焦虑、自卑、抑郁等悲观情绪的最主要原因。(2)原生家庭的原因。父母较同龄小孩的父母而言年龄偏大,家人之间沟通较少,刘某从小缺乏父爱,缺乏安全感。刘某又是独生女,没有倾诉的对象,性格孤僻,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情绪,平时宣泄情绪的唯一方式就是沉迷网络游戏,做事易冲动。(3)该生系韶关农村家庭,家庭条件相对较差。母亲病重,从亲戚朋友处借了大笔钱用于母亲治疗费用。研究证实贫困大学生总体心理健康水平较低,贫困大学生若缺少有效的社会支持或帮助,极容易出现心理危机。(4)该生在高中阶段恋爱的失败也是导致其进入大学后产生错误认知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高中阶段恋爱受伤害,因此对男性产生不信任,甚至敌视。(5)刚开始该生对大学抱着很高的期望,没有什么异常情况,跟宿舍的同学相处得很愉快。可是经过一段时间后,发现大学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美好,失落感油然而生,典型的大学生活适应不良心理表现。
四、案例启示
近几年大学生自杀、自虐自残的行为越来越频繁。对校园危机案例的分析和解锁,对高校辅导员工作进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第一时间到场,积极履行职责
(1)辅导员应第一时间到场,履行职责。高校发生突发事件,辅导员应及时到场,绝不能推卸责任、擅自离岗,以免造成更坏的结果和影响。(2)辅导员应全面、快速了解信息,并具备高度的敏感度及触觉。辅导员可以结合平时所掌握的信息,从细节中判断突发事件的原因,进而全面、快速了解事件,将危机扼杀在摇篮里。(3)輔导员应及时、主动向上级汇报情况,争取得到上级的指导,不能自行其是、自行处理,更不能隐瞒情况。
(二)建立预防机制,掌控学生思想动态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爆发猝不及防,辅导员作为学生教育和管理的一线工作者,建立较完善的预防机制,了解学生的心理和思想动态是预防危机事件的首要任务。辅导员可以通过培养一支团学信息反馈队伍或者组建心理普查小组及时掌握学生的信息。建立学生档案,跟踪重点关注学生。建立校园网络监察系统,对学生网络交流中出现高危词汇进行收集和预警,引导学生思想和心理发展的主流趋向,防患于未然。同时辅导员应多进宿舍与学生交流,多渠道获取学生的信息,争取工作的主动性。辅导员能第一时间获得学生的信息,学生遇到问题也能第一时间想到辅导员,在这种相互信任和配合的氛围中将学生的问题化解在日常生活中。
(三)建立网络交流平台,拉近师生关系
传统的思想教育方式主要依赖于课堂和校园文化活动等来提升大学生的素养。伴随网络文化的兴起,大学生的主流思想更易受网络思想的冲击。网络的隐匿性、开放性、自主性为大学生提供更自由、宽广的交流平台。辅导员要设立自己的网络交流平台如建立心理咨询服务和健康教育网站,利用微信、QQ、微信公众号、微博等网络媒介,为学生的学习、成长、恋爱、就业等方面答疑解惑。同时,在“互联网+”时代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创新思想和心理教育模式,利用网络即时工具加强与大学生交流,加强思想工作的渗透。这种通过运用网络的方法拉近与大学生的距离,可以让老师、辅导员与他们在同一个平台上互动平等对话,从而开辟更广阔的接触平台。
以上是一个真实的案例,在案例中,我们可以了解一些解决问题的具体操作,有些处理不当的操作希望可以引起读者的思考。辅导员工作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它在管理、引导学生的过程中就是解决问题,将学生问题防患于未然,这对辅导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参考文献:
[1]焦红艳.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4(8):73-75.
[2]刘凯,杨勤.大学生恋爱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6):39-40.
[3]罗伏生.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9,17(3):272.
[4]刘璐.辅导员做好大学新生教育工作的几点思考[J].文教资料,2011(28):173-174.
[5]赵阿勐,史倩,孙磊,等.“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构建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7(3):72-73.
编辑 赵瑞峰
①本文系2019年教育部职业院校教育类教指委公共基础课课题“互联网+背景下高职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模块式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2018GGJCKT76)的部分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刘芳岑(1989—),女,汉族,湖南邵阳人,硕士,主要从事教育学原理及心理健康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