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晗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的信访工作有了很大进展,我国信访工作采取的形式是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的方式、同时分不同级别的方式开展信访工作,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仍然存在着信访工作人员素质偏低、信访工作投入较大、相关部门互相推诿、扯皮,信访工作考核制度不完善、后续处置跟不上等问题。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亟需通过建立完善队伍建设、经费分担、责任共担、考核评价、后续处置等保障机制,推进信访工作的规范化运行,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关键词:信访;保障机制;法治
信访工作的平稳运行和有效的治理直接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与否。党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转移。在当前我国依法治国的新要求下,各级政府和部门,特别是县及县以下的信访及其他相关部门作为信访治理工作的主力军,需要在近年来取得明显成效的基础上,多措并举,合力施治,不断完善信访工作的保障机制,坚持问题导向,促进信访工作的有序发展和信访工作法治化,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一、当前信访工作呈现出的特点
一是从信访主体上看呈现多元化。其中不仅有失地农民、破产企业职工、案件诉讼中的当事人、还有涉及到拆迁问题的人员,以及因历史、政策原因而感觉利益受损的一些特殊人群等,例如复转军人群体,老企业下岗职工群体等。 二是从区域来看呈现由城市向基层、农村转移。我国的自然资源例如土地、林地等信访主要集中在农村及城乡结合部分,尤其是近年来城乡结部分的信访案件逐渐增多,涉及到的棚户区改造项目区域上访数量增加。 三是从时间来看呈现出在重要会议期间及基层社区、村委会届前后上访爆发。四是信访形式呈现多样化,非正常访增多。一些上访群众不再限于来信、个人访,而采取在重大活动、上级领导下基层视察检查等时机,打横幅、呼口号、等形式喊冤,引起政府的重视。有的还聘请律师,寻求非官方媒体介入,通过各种手段向党委、政府和执法部门施加压力。五是从影响力来看,部分群众认为通过信访解决问题成本低、社会影响大、冲击力强,能够达到“快速”解决自身问题的目的。
二、新时期信访工作的重要性
(一)做好信访工作,有利于社会风气的稳定。
社会风气是社会稳定的基础,也是人民实现幸福和获得尊严的强有力保证。而党员干部中存在的不正之风、违反八项规定的行为,会严重损害群众的切身利益。而做好信访工作,有利于群众对党员干部进行监督,防止和纠正各种损害人民群众利益行为的不正之风。我们的信访部门和国有企业信访机构通过群众上访途径,受理信访案件、接受群众对各级组织或具体工作人员工作中的不规范的行为的监督、接受群众对为政不廉、徇私枉法等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的举报,及时责成有关单位或者部门对上访案件进行调查、核实和处理,能够切实纠正各种不正之风,实现好、维护好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
(二)做好信访工作,是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内在需求。
十九大的胜利召开,代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共产党人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挑战与机遇并存。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增强群众工作本领。“为党分忧、为民解难”一直以来被定位为信访工作的重要职责使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會主义的需求要求我们要充分发挥信访工作的纽带作用,充分发挥信访工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根本性作用,及时听取群众心声,妥善地化解和解决各类矛盾、纠纷,为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
同时,通过信访工作,教育和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帮助群众解决他们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形成并达到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和谐社会的良好局面。
(三)做好信访工作,是加强与广大人民群众联系的重要通道,是经济发展的基础。
信访工作作为党的群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沟通党和政府与群众联系的桥梁和纽带,一头连着党和政府,一头连着信访群众,是党和政府做群众工作的重要窗口和阵地,是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强力保障和稳定性工作。这就要求我们的信访部门在处理群众信访案件时,要认真倾听人民群众的诉求,了解民意,排解纠纷,化解矛盾,理顺情绪,解决问题。运用新科技手段、大数据收集等新方法,将信访案件高效、高质量的解决,让信访工作真正能够担当起经济发展的“稳定器”和舒缓社会关系的“减压阀”作用。
三、法治视野下信访工作保障机制的构建
(一)加强党对信访工作的绝对领导,依法解决群众合理诉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期的信访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要坚持把信访工作作为了解民情、集中民智、维护民利、凝聚民心的一项重要工作,千方百计为群众排忧解难。要切实依法及时就地解决群众合理诉求,注重源头预防,夯实基层基础,加强法治建设,健全化解机制,不断增强工作的前瞻性、系统性、针对性,真正把解决信访问题的过程作为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做好群众工作的过程。在工作实践中,这就要求了信访工作人员要,熟悉国家有关政策法规和相关制度,多站在上访人员的角度设身处地考虑问题,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引导上访人员分析问题本质,指明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鼓励他们通过法制保护自身权益,依法信访。
(二)重视法制宣传,提高群众自身法律意识
法律是解决信访问题的有效途径。基层信访工作要重点抓好村组干部、联户代表、党员的培训教育,将法制宣传送下乡、送进村,扩大法律知识覆盖面,提高群众法律意识,切实转变群众“信访不信法”的陈旧观念。同时,要结合基层无法解决或无权解决的信访问题通过司法程序依法得以解决的身边典型案例以案说访,让群众由懂法到信法,由信法到依法。当涉稳问题发生时,积极引导群众走司法途径,牢固树立群众的法律观念和法律意识。
(三)理顺信访维稳工作的考核、评价机制
地方政府要想合理的设置信访维稳工作的考核项目和指标,应当把重点放在预防和解决问题上,这样有利于提高考核的科学性、客观性和可信度。一是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对那些没有积极、认真履行工作职责,没有全心全力开展信访工作而造成严重后果的信访干部,应给予严肃追责;对那些工作积极主动负责,但是由于某些不可抗力等原因造成不可避免的非正常上访、越级上访、甚至群体上访事件的信访干部,不能不分青红皂白地就进行问责,打击了信访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反而应当适当的给予鼓励和表扬。不能按照人治思维模式,一定要找“替罪羊”来承担责任,而要遵循法治思维。二是要规范通报制度。虽然目前从名义上取消了各级政府的排名,但在一些会议上,一些文件中还会通过领导批示等形式潜在地对各级通报、排名。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尽量避免批评性通报,除表扬性通报外,应多以情况知会性通报为主,不能暗含批评之意。当然对查实后的确存在工作失误的,应当明确下发批评性通报,以起到警示作用。作为上级领导,在批转信访、维稳等文件时,要慎之又慎,理解当前信访维稳工作的复杂性、多变性和特殊性,要多用激励的话语,例如“妥善处置”之类的言辞来进行文件批示流转。
(四)强化处置机制
在开展信访工作中,接待信访是标,处置信访问题是本,两者结合才能解决信访的实质问题。我国在对信访事项受理、办理和工作时限、程序方面都做了明确规定,但对于信访问题事项的进一步处置还需要明晰细化。一是切实发挥宣传的引导作用,各部门要根据不同信访事项、问题进行宣传引导教育。一方面对涉法信访件,要继续加大政法系统执法监督和宣教部门的配置和工作力度,对上访人员进行法律法规等政策解读的宣传引导,使上访者了解并相信司法裁判的公平正义。另一方面,对非法涉诉的信访件,要抓住信访发生的源頭,由问题发生最直接、最根本的职能部门牵头,信访所在乡镇、综治部门等协调配合,明确分工,互联互动,真正处理好信访问题。二是抓好督办落实。作为信访维稳的管理部门,也要持续跟踪、单列台账,对问题受理、事态走势、当前状态、结案销号等工作进行持续更新更进,同时要对信访后期处置情况进行回访,对不作为、乱作为、不正确履职等情况要提请地方监委依据管理权限进行问责处理。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信访工作是一项重要的群众工作, 是各级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与人民群众联系的纽带,在构建和谐社会这一战略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信访工作是也是反映社会稳定的晴雨表,是送上门来的群众工作。信访工作者一定要与时俱进,创新信访工作方式、及时了解群众的合理诉求、加强自身组织提高,这是新时代赋予信访工作者的新要求。信访工作者要从政治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到信访工作的重大意义,一定要熟练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处理信访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一步增强做好新时代人民信访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
参考文献:
[1]梁士斌.去年全国信访总量比2013年降两成[N].法治日报,2017-07-21(2).
[2]张宗林,郑广淼.信访与法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3]陶元浩.国家治理中的社区定位及衰落[J].求实,201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