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道德与法治有效课堂教学必须充分关注学生的认识差异、思维差异、课堂生成差异,这不仅是落实道德与法治课程改革、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需要,也是解决德育过程中主要矛盾的需要。文章以“关心国家发展”教学为例,探讨道德与法治有效课堂教学聚焦差异的依据与策略。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课程;有效课堂;差异;核心素养;教学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0)07-0030-02
学生由于自身知识储备、身心发展、家庭教育环境等不同,对事物的认识会存在一定的差异。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聚焦学生的差异,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还能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解决德育过程中的主要矛盾,增强学生道德与法治素养。本文以“关心国家发展”教学为例,探讨道德与法治有效课堂教学聚焦差异的依据与策略。
一、道德与法治有效课堂教学聚焦差异的依据
(1)有效课堂教学聚焦差异是落实课程改革、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需要。道德与法治新课标指出:教学的组织与实施,应坚持课程改革的理念和要求,贯彻思想品德教学原则,遵循初中学生身心发展和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规律,提高教学实效性。聚焦学生差异,既体现坚持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也体现坚持以人为本,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从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
(2)有效课堂教学聚焦差异是解决德育过程中主要矛盾的需要。道德与法治课堂是德育的主阵地,德育过程中的主要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的不断产生和解决,能将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品德素养,从而达到德育目标。道德与法治课堂聚焦学生差异,就是要聚焦学生已有品德水平,了解并找准其品德水平与德育要求的差距。教师通过课堂教学缩小并解决差距,能实现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道德与法治有效课堂教学聚焦差异的策略
1.课前调查,直面差异
“关心国家发展”是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十课“建设美好祖国”第一课时的内容。“关心国家发展”的第一目是“为祖国成就感到自豪”,教材内容的第一、二自然段主要是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介绍祖国的成就,激发学生的自豪感。但初中生社会阅历较少,思维能力不强,认识水平参差不齐。因此,在教授本课之前,笔者通过访谈、调查等方式直面学生差异,以便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调查内容主要有:(1)你是否感受到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请例举说明。(2)你是否感受到我国经济、文化等方面也面临一些问题?请例举说明。(3)我国采取了哪些措施应对经济、文化等方面面临的问题?请例举说明。(4)“一带一路”倡议得到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欢迎,这是我国在哪方面取得的成就?
2.差异分类,重点突破
(1)首先,重点突破学生感性认识方面存在的差异。依据课前调查,梳理其结果。笔者在开展这一目教学时,先重点突破学生感性认识方面存在的差异,帮助学生从生活的不同方面关注国家的发展,感受国家的进步。学生感性认识方面存在的差异如下:一些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出发,感受到国家的发展变化,如私家车的增多、出国旅游的增多、方便的外卖等;一些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过于重视考试成绩,对国家发展关注不够,甚至感受不到国家的发展变化;一些学生则只看到国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食品安全问题、环境污染问题等。针对学生感性认识方面的差异,教师必须发挥好课堂主导作用,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帮助学生提高思想认识,让他们了解国家发展取得的成就,感受到国家的进步,激发自豪感,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2)其次,重点突破学生思维方面存在的差异。学生思维发展水平是不一样的,对于初中学生而言,普遍是定式思维较强,发散思维和辩证思维较弱。本课时教学的第二目是“对未来充满信心”。教材第三自然段主要内容是:看到我国取得的巨大成就的同时,也要正视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世界排名还不高,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仍然突出等;教材第四自然段主要内容是:国家正在采取各种积极措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着力解决各种发展中的问题,不断取得积极成效,因此我们要对国家的未来发展充满信心和期待。学生学习“关心国家发展”时,思维方面容易出现以下差异:一些学生缺乏发散思维,虽然非常关心国家发展,对重大时事也颇感兴趣,但不认同其他同学关注的国家发展成就;一些学生缺乏辩证思维,只看到国家发展的巨大成就,看不到现实中存在的问题,缺乏紧迫感;还有一些学生看不到国家的巨大变化,只看到现实中的问题,没有认识到这是发展中的问题,没有看到国家正在努力解决这些问题,因而难免产生悲观情绪。针对学生思维方面的差异,教师要依据课前调查以及学生课堂表现,引领学生运用发散思维、辩证思维正视现实中的问题,要让学生认识到这是发展中的问题,国家正在积极解决这些问题,从而坚定对国家未来的信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探究与分享”等活动,引导学生从自己的视角、从自己的生活出发,全面、发展地看待我国发展所取得的成就与存在的问题,激发学生对国家发展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3.画龙点睛,聚焦课堂生成差异
课堂生成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学生,其课堂生成也不太一样。关注并解决这些课堂生成差异,有利于更好地解决德育过程中的主要矛盾,顺利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笔者曾运用分组合作的方法讲授“关心国家发展”,即把学生分成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建设小组,让小组以不同的方式展示课前搜集到的国家发展成就,再让其他小组说说还存在的问题,最后让小组谈谈我国针对这些问题采取的措施。如经济建设小组,首先派代表展示国家经济建设方面的成就如“改革开放以来GDP跻身世界第二”,接着其他小组提出“GDP是世界第二,但人均GDP排在世界中等水平”“经济发展方面中东西部发展、城乡发展有差距”等问题,最后经济建设小组或其他小组说说针对这一问题我国采取的措施,如科学发展、精准扶贫等。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展示的具体成就、提出的具体问题等都是事先不知道的,是動态的生成。这需要教师解决好课堂生成差异,帮助学生全面、正确认识我国取得的巨大成就及存在的问题和采取的措施。
笔者还曾运用以问题为导向的方法讲授“关心国家发展”,其中设计的问题有:“结合切身感受,说说我国取得哪些成就?”“例举我国取得的巨大成就,并说明还面临哪些问题?”“针对发展中的问题,我国采取了哪些措施?”在这样的课堂中,由于学生的切身感受是不同的,容易出现不同的课堂生成。比如有学生结合切身感受谈了苏州义务教育学生E卡通(乘公交车、地铁免费)、网络经济等。针对这些成就,笔者让学生说一说伴随这些成就还存在哪些问题、应采取哪些措施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和学生在对话中,谈论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解决学生存在的疑问,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总之,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认识差异、关注学生思维差异、关注课堂生成差异,并着力解决这些差异,解决德育过程中的主要矛盾,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增强学生道德与法治素养,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徐建英.中学《道德与法治》课开展专题实践活动的探索[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9(04).
[2]张璐.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法治教育的实效性研究[J].辽宁教育,2018(13).
[3]张华.《道德与法治》教学目标有效达成的探索[J].教育评论,2018(08).
The Basis and Strategy of Focusing Differences in Effective Classroom Teaching of
Morality and Rule of Law
Zheng Li
(Experimental School Affiliated to Suzhou Institute of Education Science, Jiangsu Province, Suzhou 215006, China)
Abstract: The effective classroom teaching of morality and rule of law must pay full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ces of students' cognition, thinking and classroom generation, which is not only the need to implement the curriculum reform of morality and rule of law and develop students' core literacy, but also the need to solve the main contradictions in the process of moral education. Taking the teaching of "caring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untry"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basis and strategy of focusing on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effective classroom teaching of morality and rule of law.
Key words: moral and rule of law courses; effective classroom; differences; core literacy; teaching efficiency
作者簡介:郑利(1976-),男,江苏苏州人,高级教师,从事道德与法治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