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语境中的中国音乐教学初探

2020-09-02 06:22王艳莉
艺术研究 2020年3期

王艳莉

摘 要:音乐,作为特殊的文化类型,以其个性文化的特色在文化传播中彰显着特殊的功用。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如何在跨文化的语境中进行中国音乐文化的传播,特别是在汇聚中外学生的综合性高等院校中,教师如何以广阔的文化视野,融汇中外、贯通古今的音乐文化素养建立“中外文化融通”的文化传播理念、创建特殊的“跨文化”语境下的中国音乐教学范式、培养复合型的“跨文化”音乐教育传播人才,是值得深入思考与探究的问题。

关键词:跨文化语境 中外文化融通 中国音乐教学

作为人类的一种社会活动,跨文化的交流由来已久。时至今日,在中外文化交流中依然是中国文化的输入远大于输出。在跨文化交流中,需要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力度,并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真正实现中外文化融通的格局。在全球化深入发展、不同文明间相互交流与融合愈加紧密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在跨文化的语境中,特别是在汇聚中外学生的综合性高等院校中进行中国音乐文化的传播值得深入研究。

一、跨文化交际(交流)概述

跨文化交际(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是产生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之间进行的一种文化交流。跨文化交际既涵盖了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人们之间的交流,也包含着同一国家或民族中,不同地域、性别、年龄、职业的人们之间进行的交流。跨文化交流可以发展共感,消除文化中心主义,利于促进双向沟通从而产生良性循环。由于跨文化交际涉及许多差异性,因此会导致产生意想不到的困难和挑战。?譹?訛本文所言的跨文化交际,更多是从理论层面以及教学实践中的具体操作。高校教师在为中国学生传播异文化的教学中、在面对国际学生的教学中、在去世界各地的教育机构进行的教学中,都会面临各种问题。在进行跨文化教学时,只有承认并尊重不同的文化,才可以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传播知识。

历史地来看,音乐以其极具特色的文化特质在文化传播中显示出了特有的价值。对文化娱乐的需求,是生活在世界上各民族人们的共同经历和感受,这是不同民族之间在文化上的共性。因此,坚持突出文化共性原则,是对外传播的基础,音乐的功用不言而喻。本文即要探讨在新时代,如何在跨文化的语境中进行音乐国际教育与传播的全新教学方式。

二、跨文化语境中的中国音乐教学范式的创建

20世纪以来,跨文化交流已经成为人类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音乐国际教育与传播本质上就是一种跨文化的活动。因此,在跨文化语境中进行音乐国际教育与传播,是这个时代赋予的。如何创建一套跨文化语境中的中国音乐教学体系和方式,是从事音乐国际教育与传播专业的教师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如何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教学能力,亦是每一位从事该专业教学的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跨文化语境中创建中国音乐新的教学范式,首先需要在多元文化视野下形成“中外文化融通”的文化传播理念。“融合”(integration),是在跨文化交流中产生各种不适问题时的一种文化适应策略,是在保持自己原有文化身份的同时,主动接受、吸收和融合新的文化,由此产生良好的文化融通效果。在进行中外文化交流时,对外传播中国文化需要坚持一定的文化传播原则。在与异文化接触、对比、交流时,跨文化传播者需要秉持文化平等的心态,充分尊重他国文化,遵循“彰显文化特色”的原则,同时要清楚文化传播中面临的文化差异性问题。?譺?訛文化上的交流应该是双向的,而非单向的,要在交流中注意双向互动的平衡性。

在如今全球化与信息化的时代,世界各个国家都在开展多元音乐文化教育的研究与实践。“中国音乐文化走出去”战略通过演出、音乐创作、音乐教学等多种形式进行跨文化传播。以北京语言大学为例,目前已与世界上13个国家、20所大学合作设立了海外孔子学院,迄今为止,学校已经为世界上183个国家和地区培养了近20万名懂汉语、熟悉中华文化的外国留学生。北京语言大学艺术学院“音乐国际教育与传播专业”即秉承“中外文化融通”的办学理念,为国际学生设置了民族声乐、民族器乐等课程;为中国学生开设了《中西音乐交流史》、《世界民族音乐》、《中国音乐国际教育与传播》等有关中外音乐传播与交流的连通课程。

从这些课程讲授及反馈的情况来看,在实现“中外文化融通”的教学目标上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存在很多不足,这主要表现在跨文化音乐教学范式还不尽合理,导致国际学生不够了解中国音乐,中国学生对跨文化音乐内容掌握不清。由此,笔者大胆提出在“音乐文化比较观”的指导下创建“中外学生同堂”的全新跨文化音乐教学范式。在保持以往开展中国音乐实践教学的同时,加大中国传统音乐史论、中外音乐交流史等课程的比例,以此让学生了解中外音乐文化由古至今的交流历史。对国际学生可以进行基础的中国音乐理论与实践教学,让外国学生在实践学习中感知音乐理论并切实感受中国音乐的魅力。也可以围绕“中国音乐的对外传播”的教学主题进行个案分析,以“中外学生同堂”并分小组讨论的形式加大相互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加深对彼此音乐历史文化的了解,随时把握中外学生,特别是留学生对中国音乐的接受度。只要认真、细致地进行音乐国际教育课程的设计,保证固定的学时,并以初级、中级、高级不断进阶的方式进行音乐教学,一定会产生意想不到的跨文化音乐教学效果。当然,需要注意的是,创建“中外文化融通”理念下中外学生“同堂”的音乐教学范式对教学语言的使用要求会更高,其有别于传统的中国音乐教学。

三、“第二语言”在音乐国际教育与传播教学中的作用

跨文化交流中,语言是最为重要的交流工具。语言上的障碍会加重文化适应的过程。从事音乐国际教育与传播教学的教师,需要根据授课地域、讲授对象,使用合适的语言进行教学,必要时需要两种甚至多种语言的自由切换,特别是在“中外学生同堂”的教学模式下,如何更好地實现“中外文化融通”的教学目标,语言的使用尤为重要。

在音乐国际教育课程中引入“第二语言”(通常是英语),主要为了培养学生跨文化的交际能力。通过语言能力的培养,可以逐步加强“跨文化说话人”积极的交流态度、对异文化知识的掌握及获取更强的交流技能等,是情感、认知和行为三者合一的综合能力的实现。在“美国标准”中,强调“第二语言”的教学内容,并从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目标上提出了“文化语境中的交际”、“价值观系统”、“文学与艺术”等七项文化教学内容?譻?訛,这其中“艺术”的内容被明确的列入跨文化教学的核心体系中。由此可见,中国音乐国际教育与传播课程的教学需要亟待解决“第二语言”在课程体系中的运用,以备国际型传播人才的培养。

教师如果在国外,或是面对国际学生教学时,需要掌握一门可以和教学对象交流的通用语,如英语,并能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将中文的内容翻译成英文。以中国音乐的国际教育与传播课程为例,教师在授课时会涉及很多专业术语,准确地将其翻译成英文,并对其进行解释,就是跨文化音乐国际教学的显著特点。面对中国学生进行音乐国际教育课程的教学中,第二语言(通常是英语)也是一种跨文化的教学活动,尽管跨文化的差异会导致师生交流中的各种困难和挑战,但第二语言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是尤为必要的。

运用“第二语言”对中国音乐文化,特别是古代音乐内容进行翻译时,会涉及很多语义与语用文化上的难点。“文化词汇”,如“礼乐文化”、“雅乐、俗乐文化”;“专有词汇”,如“竹林七贤”、“八音”等都会产生明显的跨文化差异,翻译的过程中不能简单的直译,要对其进行阐释性的翻译。举例来说,中国用于表示“音乐”的术语,如:音、乐、声,仅这三个字用于描述不同类型的音乐时,其代表的含义即不是简单的music(音乐)这一种翻译方法。通常来讲,“乐”特指高雅或严肃的音乐类型。在为中外学生讲授中国古代音乐内容时,一定会涉及到“雅乐”与“俗乐”的问题,如何让学生理解“雅”与“俗”,需要教师在中外文化融通的语境中对其进行解读。“雅乐”属于国家的音乐,是在重大礼仪活动中演奏的音乐。从字典里对“俗”的界定可以是普遍、世俗、习俗的含义,那么从汉代开始出现的“俗乐”,作为标准的术语源于唐代,其通常被翻译为“folk music”(民间音乐),而英文里“民间音乐”(folk music)又代表什么含义呢?与中国的民间音乐有何联系与区别呢?需要教师进行解释。在中国古代历史长河中,随着时代的推演,唐之后俗乐朝着戏剧性、娱乐性方向发展,雅乐也具有了娱乐的内涵,其受众面也不仅仅是精英层面,雅乐与俗乐也不能简单地通过是否属于精英阶层而划分。如今,在韩国和日本可以看到雅乐的形式,而时代的变迁,雅乐与俗乐这些属于已被历史改变,因此在使用的时候需要选择适合的术语,翻译的时候也应尽可能的进行阐释性的转译可能会更为贴切。?譼?訛世界范围内,各国的民族民间音乐都拥有灿烂的历史文明,独具特色的民族音乐风格,这个在《世界民族音乐》课程中会有更多涉及,在翻译上稍不留神就会产生歧义。因此,这需要讲授者对其内涵与外延有清楚的认知,并能够将很多专业术语及异文化内容准确传递给学生。

结语

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延续,要用历史的智慧、文化的力量来支撑。以北京语言大学为例,在北语“多语言、多文化”的中外文化融通的背景下,立足于建设一套符合“中国音乐国际教育与传播”的课程体系,既培养本专业中国学生扎实的“中外音乐文化交流”的学科基础,也可以在未来的“海外孔子学院的中国传统音乐教学”及“海外音乐孔子学院传播中国音乐”的工作中拿出一套有中国特色的,融合理论与实践的海外音乐传播课程体系。

纵观全国开设跨文化音乐教学课程的学校,其现行的课程与教学范式主要依照现有国内音乐院校的课程体系来设置,还没有形成更为符合“中外音乐文化融通”的系列课程教学。因此,需要创建一套“中外学生同堂”的课程改革方案,以期未来的教育人才可以全方位的与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分享历史悠久而又充满活力的中国音乐文化,而不只停留在只教会演奏或演唱中国音乐。同时,如何在跨文化的语境中强化“第二语言”的使用,合理、准确地对中国音乐语汇进行翻译,是作为音乐国际教育与传播专业的教师和學生需要共同思考、努力攻克的难题。我们需要积极接受多元文化,不断进行文化融通,通过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形成有效的课程模式,努力创建符合新时代的音乐教学范式,培养具有较高人文素养、能够从事中国音乐国际传播与交流的高端复合型人才。

注释:

祖晓梅.跨文化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5:4、5、145.

何芳川.中外文化交流史[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6(3).

【美】周文中,张伯瑜整理[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9.187.

注:本文系“北京语言大学中青年学术骨干支持计划(BLCU Academic Talents Support Program for the Young and Middle-Aged)”的阶段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