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房清玩

2020-09-02 06:22胡荣
艺术研究 2020年3期
关键词:越窑文房用具

胡荣

摘 要:中国从古至今文房用具众多,在明代文人屠隆的《文具雅编》中记载了43种文房用具,其中既有主流的“文房四宝”也有在书案之上起着辅助作用的文房清玩。文房清玩是指那些在书案之上既有实用价值又有审美价值的物件,现在也简称“文玩”。本文以文房清玩中的陶瓷水盂为重心,探究水盂从列入文房用具至今经历了怎样的发展。陶瓷水盂自汉代发展到现在都与整个瓷器的发展历史和它背后的社会文化环境密不可分。并且水盂在长时间的发展中经历了多次审美风格上的变化,依然一直得到文人们的青睐,所以水盂与另外两个文房盛水器水滴和水洗,一起并称“书案三珍”。

关键字:陶瓷水盂 风格变迁 各大窑口

一、水盂的造型特点及功能

水盂又被称为水丞、水呈或水中丞,这个称呼在《宋淳熙敕编古玉图谱》?譹?訛中有明确记载:“水丞,贮砚水的小盂,亦名水中丞”。水盂在现在的文房用具中已经不常见,它是既有观赏性同时还具有实用性的文房清玩,所以水盂如今作为收藏品被人们喜爱着。它的形态一般为拳头大小,圆腹,敛口,有圈足或三足、四足。有的水盂顶部有小盖形如盖罐,有的无盖圆腹与普通小瓷罐容易混淆。另外有些则配有铜制或者银质的小勺方便取水时控制水量(如图一),用小勺将水舀入砚池,动作缓慢而优雅可以使人平心静气,在与水的互动中体验文房雅趣,所以在古时对水盂也有“丞兄”、“丞友”之称。南宋末年赵希鹄所著的《洞天清禄集》?譺?訛中写道:“余尝见长沙同官,有小铜器形如桶,可容今一合,于右军研水盂,底内有水和二字,此必晋人贮水以添砚池者,古人无水滴,晨起则磨墨汁盈砚池,以供一日之用,其尽复磨,故有水盂。”清晰地介绍了水盂产生的原因是因为墨汁用完之后需要复磨添水,用水盂装水可供一日的研墨之用,为了取水便利所以有了水盂。

另外制作水盂的材质中除了数量最多的陶瓷水盂以外也有水晶、玳瑁、玉石、玛瑙、等各类珍贵材质。可见水盂虽小但是不仅用料贵重做工也及其精美,可以很好地体现主人的审美,并且水盂因为小巧可爱便于更换和收藏所以从古至今都极受文人喜爱。

二、水盂的发展与时代审美的内在联系

陶瓷盂最早在西周时就出现了,不过当时是作为盛食器被使用的。它在造型上借鉴了盛食用的青铜盂,它们的区别在于陶瓷盂一般没有附耳。《说文解字》?譻?訛中记载:“盂,饮器也”,说明水盂这个器形作为盛水用具也被运用于茶具中。最早陶瓷盂应该只是作为代用品在书桌上做盛水之用。现在出土最早的作文房之用的陶瓷水盂是在1996江苏南京栖霞东阳镇汉墓的青釉蛙形水盂。所以可以推断至少在东汉之后,水盂作为文房用具被细分出来,究其原因是因为在汉代之前的家具都还十分低矮简朴,而汉代时期家具工艺有了很大的进步,开始由低矮家具向渐高的转换,出现了新型的小坐具。并且随着西汉开始造纸术的出现与发展,汉代的制墨技术也在快速提高,在此时第一次出现了烟墨。有了这些和水盂相关的文房用具的发展的共同作用,此时陶瓷水盂被作为文房用具而开始使用是顺理成章之事。同时越窑从东汉时期开始创烧,这刚好与水盂的出现时期吻合。三国时期的越窑有了快速地发展,至两晋时期发展成熟。所以此时生产的陶瓷水盂以越窑为主,当时的水盂施青釉,器形主要为盖盂和动物造型为主,盖盂整体为扁圆形,圆口,顶部有小盖,盂身施青釉或点彩。动物造型里蟾蜍和兔形当时最为流行,不仅水盂有这个造型同时期出土的还有西晋的越窑蛙形青瓷水注,在章金煥编著的《越瓷瑰宝——瓷之魂》一书中记录了三国两晋时期多个蛙形的水滴和水盂,说明这个造型当时在文房用具中广为流行,此时的越窑是极具影响力的。

到了唐朝,文人追求风格清雅,所用文房用具喜好仿古,所以风格依然是优雅大方。当时越窑的青瓷因为瓷土产量的减少而生产量衰退,其影响力大不如前。北方地区又出现了河北的邢窑,开始形成了“南青北白”的局面。同时长沙的铜官窑河南的巩义窑等窑口都开始蓬勃发展,越窑的地位开始受到冲击,陶瓷水盂开始出现了青瓷以外的白釉水盂、绞胎的水盂、唐三彩水盂等,其造型也开始多变起来,除了蛙形水盂、盖盂、圆形盂之外还出现了瓜形、兔形等丰富的动植物造型,以及因为佛教的盛行而出现的莲瓣,荷叶等造型。之后晚唐五代时期越窑因为“秘色瓷”发展的成熟,可以称之为越窑发展技术上的一个高峰。所以此时越窑的青釉水盂仍然被文人们所喜爱和推崇(如图二)。

宋代的瓷器蓬勃发展,瓷器真正进入了百花齐放的时代,传统制瓷工艺繁荣昌盛,在此时出现了著名的“五大名窑”——天青色的汝窑、高雅大气的官窑、遍布纹片的哥窑、出窑万彩的钧窑、主烧白瓷的定窑,不仅仅是这些著名的大窑厂,各地的民间窑厂也迅速发展。此时水盂的造型种类也是空前的多样。当时文化繁荣,贵族和文人之间收藏之风盛行,所以文房用具也和瓷器同时迎来发展,此时出土的陶瓷水盂有青釉、绿釉、酱色釉、白釉、斑点等等,但是宋代文人尤其推崇玉,认为君子就应该如玉一般无暇且坚韧。所以宋代文人很喜爱玉的质感,虽然此时越窑的青瓷产量虽然大不如前,但是它的釉质独特,温润如玉是无法被替代的。直至后来南宋时期,龙泉窑走向巅峰逐渐替代越窑的重要位置,使越窑真正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但龙泉窑的青瓷对越窑并非是简单的替代,它是在吸收了越窑青瓷的基础上进行了发展,以其通透的釉色和莹润的质感配合宋代简洁圆润的器形尤其精致优雅。

随后的元代时期瓷器百花齐放的局面结束了,此时因为是由少数名族建立的大统一王朝所以时代审美不同了,元代的瓷器纹饰与造型呈现了明显的草原名族风格。此时,景德镇窑的青花一枝独秀,此外还出现了釉里红和青花釉里红。当然此时的水盂也随此时的审美发生着改变。出现了一批带有明显风格的青花水盂。

到了明、清时期依然是景德镇窑占据主要地位,此时的瓷器开始变得更加色彩缤纷,有了釉下彩、釉上彩、斗彩和颜色釉四个大类。此时的陶瓷水盂存世量很多,并且喜好仿宋。明朝时期的文化空前的繁荣,调动了大量的财力和人力对古典文化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整理,所以此时文人对水盂似乎突然重视了起来,在明代文人屠隆的《文具雅编》?譼?訛中介绍了四十多种文房用具,其中就有水盂。明代学者高濂所写的《高子书斋说》?譽?訛也中写道:“书斋宜明朗,清净,不可太宽敞。明净则可以使心舒畅,神气清爽……书斋中设长桌一张,古砚一方,旧铜水注一只,旧窑笔格一架,斑竹笔筒一个,旧窑笔洗一个,糊斗一个,水中丞一个,铜(或石)镇纸一条。”这当中也提到了水盂。此时的水盂终于被名正言顺的列入了文房用具之中。清朝时的名画《弘历古装坐像》中水盂处于显眼的位置,说明水盂也深受皇宫贵族喜爱,此时的水盂还受了国外的影响还加入了在金或铜胎上掐丝,然后填上珐琅烧制的珐琅彩和可以精细刻画,层次分明的粉彩。另外明清时期的水盂造型也变得更加多样,有吉祥寓意的植物,如桃、柿子、南瓜(如图三)。有祥瑞的动物如蟾蜍、璃龙。还有人物造型如牧童或一些历史人物或神话人物。同时材料也变得多种多样起来,比如铜、石、玉、玳瑁、紫砂、琉璃等。但陶瓷水盂依然是最常见的。

在民国时期之后由于人们书写方式的改变水盂实用性已经不大了,都是被文人作为收藏品观赏把玩之用。但是水盂作为文房清玩,它承载的悠长历史和蕴含的美好寓意都不会虽时间流逝而消退。

结语

水盂从汉代被划分为文房盛水器就被赋予了美好的含义,它温润如玉,或形如瑞兽,或形如莲花。在书桌之上不张扬但是却很有存在感。水盂虽然不如水滴造型多变,取水方便。但是其特有的文化内涵和质感一直被文人所喜爱着。

同时也可以看出水盂的发展与当时瓷器的发展和社会文化的状况有着深层的联系。最早在汉代因为书桌以及纸、砚等一同发展出现了文房专用的汉代青瓷水盂,之后随着白瓷的发展出现了唐代的白瓷水盂、唐三彩水盂以及绞胎瓷水盂等。到了宋朝制瓷产业成熟,并且文化繁荣,时代审美高雅。所以“五大名窑”蓬勃发展,此时出产的水盂风格各异但十分精美虽然存世量不大但是皆为精品。元朝时期因为统治阶级的不同而审美风格出现了巨大的改变,此时的审美是带有明显草原民族特色的青白纹样,而窑口也是景德镇一家独大。明朝时期受世俗文化的影响,此时的陶瓷水盂色彩鲜艳,清朝受外来文化的影响产生了珐琅彩和粉彩的水盂。可见陶瓷水盂的发展是有迹可循的,它作為文房清玩中不可或缺的一份子,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着独特的微光。

注释:

【宋】龙大渊.古玉图谱[M].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南宋】赵希鹄,陈继儒.洞天清录集[M].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1).

许慎.说文解字[M].中国书店出版社,2011.

【明代】屠隆.文具雅编.

【明代】高濂.高子书斋说[M].广陵出版社,2018(6).

参考文献:

[1]张天琚.古代四川产生的陶瓷——书案三珍[J].出版源《收藏界》,2007(10).

[2]李晔,朱连华.小有可观 中国古代文房中的水器[J].出版源《收藏》,2018(10).

[3]谢春明.浅谈长沙窑文房用具[J].出版源《黑龙江史志》,2015(9).

[4]胡家印.千年陶瓷神韵[M].文物出版社,2013.

[5]余继明.中国瓷器图鉴【水盂类】[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

[6]章金焕.越瓷瑰宝——瓷之魂[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7]李奕然.国宝·瓷器[J].中国美术,2013.

猜你喜欢
越窑文房用具
文房四宝
《文房之物》
人类最早的发明:生火与照明用具
越窑青釉直颈瓶
最雅『鼠标垫』,你了解多少?——『文房奢侈品』臂搁欣赏
养蚕巢脾 一种新的养蚕用具
唐 越窑秘色瓷八棱瓶
浙江上虞禁山早期越窑遗址考古发掘 青瓷溯源
茶叶专用审评用具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