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连峰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150000
重症创伤不仅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还极易引发严重的心理应激反应,造成焦虑、抑郁、忧伤等情绪,严重者可导致自杀与自虐倾向,影响患者的心理健康与生命安全[1-2]。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为创伤后极易出现的一种情况,该疾病的主要症状为情感麻木、创伤重复体验、幸福感低等,这些症状在患者损伤后1个月仍持续存在,对患者的康复造成严重影响。本研究认为预防性心理干预在创伤性应激障碍综合征中具有良好价值并将该法应用,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8年1—12月收治的重症创伤患者90例,作为观察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5例。其中对照组男25例,女20例;年龄18~64岁,平均年龄(39.59±6.47)岁;损伤类型:颅脑外伤5例,上肢骨折9例,下肢骨折12例,腰椎骨折5例,多发性骨折5例,骨盆骨折8例,挤压综合征1例。观察组男26例,女19例,年龄18~65岁,平均年龄(39.63±6.52)岁;损伤类型:颅脑外伤4例,上肢骨折8例,下肢骨折12例,腰椎骨折6例,多发性骨折6例,骨盆骨折8例,挤压综合征1例。两组性别、年龄、骨折类型等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选择标准 (1)纳入标准:①患者为意外创伤重症患者;②患者对本次研究知情同意且配合;③患者年龄≥18周岁,神志清楚、无器质性脑部损伤,检查询问配合;④患者具有正常认知能力,沟通无障碍。(2)排除标准:①患者在本次意外损伤前存在其他损伤,如脑卒中、恶性肿瘤等;②患者存在精神疾病或认知障碍无法进行研究调查;③患者合并听力障碍等影响医患沟通的情况。
1.3 方法 所有患者均给予对症对因治疗。对照组对症治疗基础上给予常规护理干预方法。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预防性心理干预方案:(1)个体特征分析:患者入院后依据患者的损伤严重程度、年龄、穿着、性别等个体特征,基础判断患者在家庭、社会及工作中的角色,评估患者应激反应风险,将个体特征分析结果列入患者护理计划单中,依次实施。(2)伤情告知:对女性患者实施心理干预时必须选择思路清晰、逻辑性强的护士对患者进行伤情告知。年轻患者如存在肢体功能障碍风险者委婉告知可能性。老年患者在鼓励中告知患者伤情。对经济条件较差的创伤患者须从医疗费用方面出发,告诉患者伤情同时告诉其医疗人员会尽量帮其解决医疗困难问题。(3)支持性心理干预:①耐心倾听:由责任护士为每位患者进行30min时长的心灵沟通干预,保持沟通患者安静,一对一单独沟通,引导患者从自身角度叙述本次意外损伤事件的情形,使患者能够实现情景重现。②疏导:鼓励患者主动表达本次损伤中的想法、感受、自身状态、焦虑抑郁症状,责任护士在患者自主表达后进行告诉患者这些症状与反应都是非常正常的,让患者不要担心。同时与患者一同分析意外损伤事件对自身的生活、家庭、社会、工作、学习等方面的影响,将准备好的损伤阴影走出成功案例及经验分享给患者,提升患者的自信心。③心理坚定:医疗人员从患者病情状态出发向患者进行预后保证,对本次研究的重点内容(焦虑抑郁情绪、应激反应症状、幸福感等)做出保证,建立患者坚定的心理信念。④协同协作:告知患者在研究实施期间可能出现的不利情况及治疗与心理干预的有效性,与患者共同探讨治疗方案与心理干预方案,询问患者医疗需求,在允许的条件下满足患者需求,化解患者的应激反应症状。(4)家庭协作:责任护士与主治医师共同进行家属宣教,鼓励患者家属在患者苏醒后给予亲情干预,积极安慰、引导、鼓励患者,建立良好的家庭支持系统。
1.4 评价指标 分别于患者意识清醒后6h及干预后1个月进行如下指标评测:(1)焦虑抑郁程度[3]:使用焦虑自测量表(SAS)、抑郁自测量表(SDS)对两组患者的焦虑抑郁状态进行评估,其中SAS共20条目,采取1~4分的4级评分法进行评分;SDS中包含20条目,采取1~4分的4级评分法进行评分。(2)应激障碍症状:使用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量表(PCL-C)对患者进行应激障碍程度评估,该量表包含3个维度,17个条目,每个条目1~5分,得分越高则应激障碍症状越重。(3)幸福感[4]:使用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度量表(MUNSH)进行患者幸福感评估,该量表总包含4个维度,分值范围0~48分,分数越高则主观幸福感越强。
2.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焦虑抑郁程度及幸福感差异对比 两组患者干预前的焦虑抑郁及幸福感得分均无明显差异(P>0.05),干预后两组上述得分均优于干预前,但观察组得分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焦虑抑郁程度及幸福感差异对比分)
2.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应激障碍症状得分对比 两组患者干预前的应激障碍量表各维度得分均无明显差异(P>0.05),干预后两组各维度得分均优于干预前,但观察组得分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应激障碍症状得分对比分)
意外损伤为一种突发的应激性事件,幸存者往往受事件情景及机体损伤的影响而发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应激反应,致使患者发生一系列心理与生理变化,使患者的神经、内分泌、免疫均受影响,严重影响预后情况。重创患者表现更突出,症状更加严重,康复更加困难。在既往研究中心理疏导在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干预方面具有良好表现[5],但对于重症患者而言,其承受的生理、心理、经济、社会等各方面压力更大,在心理干预方案设计上更需严谨。
3.1 重症创伤患者存在显著的焦虑、抑郁情绪及幸福感下降症状 结果显示所有患者的焦虑、抑郁得分均高于分界值分,幸福感也处于低水平,表明重症创伤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及幸福感下降情况普遍存在。意外创伤具有不可控性、突发性,患者往往较难短时间适应,尤其对重症患者来说病情较为危重,机体损害严重,其发生焦虑、抑郁症状风险更高,且生理与心理痛苦同时存在,加上经济压力,幸福感下降。
3.2 预防性心理干预对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及应激障碍症状的影响 预防性心理干预从首次接诊患者即开始准备,从患者的基础特征,如性别、年龄、服装、损伤情况等方面进行分析,对年轻患者、老年患者、女性患者、可能低收入患者分别建立不同的伤情告知方案,从而可以提升患者对病情的接受程度,降低常规“冰冷”的伤情告知带来的心理创伤。每位患者安排30min 的心灵沟通时间,使患者能够在安静、独立的状态下与责任护士沟通,让患者能够在无干扰条件下叙述本次事件情况,帮助患者勇敢面对意外事件情景重现。引导患者正确认知损伤事件,分享前人自我恢复经验,坚定康复信心,与患者一同制定康复方案,实现心理与生理双向修复。同时家属也参与到心理干预中来,通过宣教提升家属对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的认知性与敏感性,提高家属重视程度,借助亲情的强大感化力量诱导患者积极面对现实,勇敢对抗疾病与心理应激障碍。从结果来看观察组患者的焦虑抑郁及幸福感得分与应激障碍各维度得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预防性心理干预具有更好的控制重症创伤患者应激障碍症状效果,能够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症状并提升患者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