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水峰
河南省新密市中医院 452370
脑梗死系指脑部血供障碍、缺氧以及缺血引发的局限性脑组织软化或缺血性坏死[1]。临床研究表明,溶栓治疗时间窗为脑梗死发病后3~6h,减少不必要的时间浪费,提高时间窗内静脉溶栓率,对实现闭塞血管再通、加快脑血流恢复、修复缺血脑组织十分必要[2]。与此同时,选择合适的护理方法,不仅利于优化就诊流程,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还利于提高溶栓有效率,改善治疗效果,对维护患者健康与安全意义重大[3]。本文进一步分析脑梗死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的护理干预及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1月我院收治的78例脑梗死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39例。本观察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其家属对本研究均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观察组男25例,女14例;年龄42~80岁,平均年龄(56.89±7.32)岁;病程1~6h,平均病程(2.87±1.02)h。对照组男26例,女13例;年龄43~80岁,平均年龄(56.92±7.28)岁;病程1~6h,平均病程(2.91±0.97)h。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对比性。
1.2 入选标准 (1)纳入标准:①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4]相关标准,存在言语不利、口角歪斜以及意识模糊等表现,且经MRI或CT确诊;②首次发病,且发病时间≤6h。(2)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糖尿病、高血压及肝肾功障碍者;②伴大面积梗死病灶或昏迷者;③存在近期大型手术或动脉穿刺既往史。
1.3 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发病6h内予以静脉溶栓治疗。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如环境护理、用药指导、并发症护理、体位护理以及心理疏导等。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优化护理干预,主要内容如下:(1)溶栓前:从年龄、发病时间以及肌力等方面对患者病情进行评估,快速启动溶栓流程,完成脑CT以及相关实验室检查;安慰患者及其家属的情绪,并说明发病原因以及静脉溶栓操作、效果及必要性;开通绿色通道,快速建立监护系统,予以吸氧支持,建立静脉通路,监测呼吸、体温、脉搏及血压状况,准备好溶栓药品。(2)溶栓中:遵医嘱配合治疗,依据患者体质量给予0.9mg/kg阿替普酶,静脉推入总量的10%后于1h内持续静脉泵入其余的90%;安排年资较高的护理人员,至少1名,进行床边观察,包括患者瞳孔情况、意识水平以及肢体活动状况等,若发现异常,需立即汇报医师进行处理,还需不断询问患者主观感受,观察其精神、情绪变化。(3)溶栓后:使用鼓励性、治愈性的语言实施暗示疗法,帮助患者减少失望、悲观情绪,指导其通过倾听轻音乐、聊天、想开心的事情、做喜欢做的事情等改善心理状态,建立康复自信心;溶栓2h内,每间隔15min对血压进行检测,6h内为1次/30min,12h内为1次/h,48h内为1次/2h,病情稳定后为1次/4h,以免血压上升;将补液速度控制在30~50滴/min,并对患者神志进行观察,以防心脏栓子脱落导致脑梗死;在监测血糖、配合药物治疗的同时,予以饮食宣教;观察患者有无头痛、呕吐、语言不清、脉搏慢而宏大、视神经乳头水肿、呼吸慢而水肿、肢体再次发生活动障碍等表现,观察牙龈、皮肤黏膜有无出血点,观察咳痰、排尿、排便及呕吐情况,于溶栓后1h、3h、6h、1d、2d、3d、1周对患者血小板、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等进行检查,若发现出血倾向或出血,需及时告知医师处理;开展咀嚼、吞咽以及伸缩舌等训练,并通过示范口型指导患者从单音节至多音节,从字、词再到句予以发音与语言沟通练习;指导、鼓励患者实施关节屈伸、直臂上抬以及伸肘等早期患肢床上活动,如恢复较好,可开展更衣、站立、行走、坐起、屈伸收缩、爬楼梯以及负重行走等主动运动锻炼,注意循序渐进。
1.4 评价指标 于干预后1周、2周,对两组NIHSS[5]评分进行记录,包含语言、意识、感觉等,总分45分,分值愈低代表神经功能愈强;对两组BI[6]进行记录,包含洗漱、进食、穿衣、步行等,总分100分,分值愈高代表自理能力愈强。自行设计满意度调查量表,Cronbach’s α系数=0.83,准则效度=0.84,包括护理态度、操作熟练性、安全感等,总分100分,≤60分为不满意,61~84分为满意,≥85分为非常满意,满意率+非常满意率=满意度。另记录两组不良反应,包括头疼、皮疹与出血。
2.1 NIHSS评分 观察组干预后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NIHSS评分对比分)
2.2 BI评分 观察组干预后BI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BI评分对比分)
2.3 满意度 观察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29,P=0.042<0.05)。见表3。
表3 两组满意度对比[n(%)]
2.4 不良反应 观察组头疼1例、出血1例,总发生率为5.13%(2/39);对照组头疼4例、皮疹2例、出血2例,总发生率为20.51%(8/39);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29,P=0.042)。
近年来,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糖尿病、高血压以及高脂血症等的发病率不断提高,脑梗死群体也在随之扩大。脑梗死病因复杂,包括脑栓塞、脑血栓形成等,对患者健康与安全影响大。静脉溶栓治疗是成功抢救脑梗死患者的关键,且开始溶栓时间愈早,预后愈好。其中,超早期溶栓治疗以能够快速恢复梗死区域的血流灌注,尽可能降低神经元损伤程度受到临床关注,并多使用阿替普酶进行治疗,可通过结合纤维蛋白,加快血栓溶解与血流再灌注,对患者恢复意义重大[7-8]。
同时,在患者接受溶栓治疗过程中,实施优化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治疗效率,节约治疗时间,还利于稳定患者情绪状态,降低意外事件发生率,对治疗效果的实现具有积极促进作用。本文结果显示,观察组干预后NIHSS评分、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BI评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提示,较常规护理,优化护理干预对改善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具有积极促进作用,且利于提升日常自理能力,确保护理满意度,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究其原因,溶栓治疗作为抢救脑梗死患者关键,其临床疗效的实现不但与溶栓时间关系密切,还与就诊流程存在一定相关性,优化护理干预可通过溶栓前护理,纠正传统就诊的缺点,简化流程,减少候诊等所花费的时间,尽可能让患者在最佳治疗时间窗内接受治疗,这对于患者神经功能的后期恢复具有重要意义[9-10]。其次,优化护理干预能够充分利用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修复的时机,在功能与结构上有效发挥中枢神经系统的可塑性与重新组织能力优势,并通过持续不断地外在刺激,提升受损神经元周围健康组织代偿功能,加快梗死病灶血管以及周边半暗区受损神经元的再生,改善脑部血流,进而提升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提高护理满意度[11]。另外,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全程予以心理护理,进行出血倾向观察,尽早开展功能锻炼等可在一定程度上预防不良事件地发生,同时还利于激发患者内在康复力量,提升治疗与护理依从性,增强机体免疫力与抵抗力,这同时也有助于减少不良反应地发生[12]。
综上所述,针对脑梗死患者,在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过程中,优化护理干预措施可加快认知功能改善,提升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且护理满意度更高,不良反应更少,对患者疾病转归与健康的恢复具有积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