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露华 陈磊华
江西省樟树市人民医院 331200
肝脏局灶病变作为常见肝脏疾病,多由肝内结构异常增生、代谢异常、炎性病变所致[1]。目前影像学为肝脏局灶病变检查中常用方法,其中常规超声检查利于对病灶形态、大小、边界及内部血流信号进行观察,但其对深部病变无法准确辨别,且易受组织运动影响,无法准确显示低速血流[2]。超声造影检查中将超声造影剂经静脉注射,可增强肝脏组织内血流信号,对病变血流动态信息进行实时观察,进而为肝脏局灶病变诊断提供参考[3]。鉴于此,本文将分析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鉴别诊断肝脏局灶病变的临床价值。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6月—2019年5月我院治疗的肝脏局灶病变患者83例(病灶91个),男、女分别为62例、21例;年龄23~74岁,平均年龄(49.35±6.08)岁;病灶直径8~150mm,平均病灶直径(46.82±15.70)mm,其中单个病灶75例、2个病灶8例。获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入选标准 (1)纳入标准:①经病理学检查确诊;②未患有精神疾病者。(2)排除标准:①对造影剂过敏者;②未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3 方法 常规超声检查步骤如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iU22型,飞利浦公司提供)检查,探头C5-1,频率2~5MHz,患者取左侧卧位,对肝脏进行二维超声检查,对病变大小、数目、边界及回声等进行观察,并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病变内部血流进行观察,分析血流频谱、阻力指数。超声造影检查步骤如下:选取六氟化硫微泡为造影剂,将0.9%、5ml无菌氯化钠注射液向造影剂注入,摇晃以促使其完全分散,经肘静脉团注法将造影剂注入,并将5ml生理盐水快速推注冲管,对病灶灌注情况实时观察,记录造影动态图像。常规超声:良性判定标准:形态规则、边界清晰且血流0~Ⅰ级;恶性判定标准: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存在声晕、包膜不明显且血流Ⅱ~Ⅲ级;超速造影:良性判定标准:门静脉期、延迟期呈等增强或不变,肝动脉期呈等增强或高增强;恶性判定标准:肝动脉期呈高增强,门静脉期、延迟期呈低增强。
1.4 评价指标 以病理学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计算常规超声、超声造影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记录肝脏局灶病变良恶性造影参数。
2.1 常规超声、超声造影检查 经病理学检查结果证实,91个病灶中良性病灶、恶性病灶分别为42个、49个;以病理学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较常规超声,超声造影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
表1 两种检查方式诊断与病理诊断情况对比(n)
表2 两种检查方式诊断情况比较(%)
2.2 良恶性肝脏局灶病变造影参数 肝脏恶性病变增强时间、达峰时间、始增时间短于良性病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良恶性肝脏局灶病变造影参数对比
肝脏局灶病变在临床较为常见,病灶性质不同则治疗方案亦存在差异,故早期对其进行准确定性诊断,对指导临床制定治疗方案、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影响[4]。常规超声作为肝脏局灶病变检查中优选方法,具有无创、操作简便等优点,可观察病变形态、大小及回声等情况,但经临床实践发现,常规超声检查中可能受到重叠显影影响,且多数病变在大小、形态等方面相似度较高,极易降低诊断准确率[5]。
近年来超声造影技术日益发展,已在肝脏疾病诊断中逐渐应用,利于实时观察病变组织中血流灌注情况,检查中可促使组织内血流回声信号强度增强,进而对正常、病变组织血流供给进行区分。本文中,以病理学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超声造影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高于常规超声,肝脏恶性病变增强时间、达峰时间、始增时间短于良性病变,由此可见,较常规超声,超声造影在肝脏局灶病变鉴别诊断中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较高,且通过观察造影参数,利于进行定性诊断,进而可为临床诊治提供确切指导。分析原因可能为肝细胞肝癌供血以肝动脉为主,肿瘤周围及中心血管异常增生、供血动脉扩张变形、动静脉吻合,肿瘤内造影剂循环时间缩短,而周围肝实质供血以门静脉为主,时间出现较晚;而血供丰富程度高,则达峰时间快、始增时间越早[6]。二维超声在典型肝内大病灶定性诊断中准确率较高,但针对肝内较小低回声病灶鉴别诊断效果一般,且彩色多普勒超声针对位置较深小病灶血流无法良好显示,故用于肝脏局灶病变鉴别诊断中局限性较大。而超声造影在观察肿瘤新生血管管径大小、分布方面较为清晰,利于判定血流灌注信息,并可对病变进行实时动态观察,对病灶、正常肝实质间微循环灌注差异进行分析,进而提升诊断准确度。
综上所述,超声造影诊断肝脏局灶病变准确率高,可提升病变定性诊断效能,为临床诊治提供确切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