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曹方 王凡 姬少宇(赛迪智库)
2020 年7 月1 日 上 午,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要部署促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国家高新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对示范引领更大力度改革开放具有重要作用,也有利于促进“双创”,发挥新型基础设施鲜明的科技特征和产业导向价值,更好融入国际产业链供应链。高新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必须适度超前,必须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前面,否则将制约我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国家高新区“新基建”布局,科技赋能将产生显著的拉动效应、放大效应和乘数效应。
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活动的基础,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公共性的基本特征。发力于科技端的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含5G基建、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七大领域,内涵丰富,科技属性突出。20 年前中国经济的“新基建”是铁路、公路、桥梁,未来20 年支撑中国经济社会繁荣发展的“新基建”则是5G、人工智能、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科技创新领域的基础设施(见表1)。
表1 我国与发达国家基础设施指标对比情况
从科技领域投资看,中国研发总投入约为美国的1/2,人均科研人员数远低于美国和日本,基础研究薄弱。在研发投入方面,根据世界银行数据,2018 年中国研发支出占GDP 比重为2.19%,低于2017 年美国(2.8%)、日本(3.2%)、韩国(4.6%)、法国(2.2%)。从活动类型来看,我国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经费所占比重分别为5.5%、11.1% 和83.3%,而美国分别为16.9%、19.6%、63.5%。2018 年我国基础研究经费1209 亿元,与美国2017 年基础研究投入922.31亿美元相比、差距仍然较大。从区域水平来看(见表2),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省(市)只有6 个,分别为北京(6.17)、上海(4.16)、广东(2.78)、江苏(2.70)、天津(2.62)和浙江(2.57)。
表2 2018 年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水平较大省(市)
从规模以上工业看,我国2019 年全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8.4%,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8.8%,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4.4%;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6.7%,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2.5%;服务机器人、太阳能电池和移动通信基站设备分别比上年增长38.9%、26.8%和14%。
针对新基建鲜明的科技特征和产业导向,高新区把资源配置、场景应用、消费升级作为新基建发力的重点,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
合肥高新区,聚力打造人工智能“国家队”。依托智能语音、类脑智能、量子智能、大数据等四大技术优势领域,合肥高新区构建起“基础应用技术+底层硬件+数据计算+智能终端+行业应用”的产业格局。聚焦民生、制造、城市治理等应用场景,加快新基建中人工智能的赋能效应,为智慧城市、智慧生产、智慧生活助力,形成“耳聪目明,心灵手巧”的特色人工智能产业结构。其中,“耳聪”指的是加快下一代语音技术研发,打造成熟语音产业链;“目明”是积极部署机器视觉产业链;“心灵”是加快人工智能应用芯片研发产业规模化发展;“手巧”则是建立智能无人设备、智能硬件等人工智能终端的研发基地。
厦门高新区,打造新能源智能汽车产业生态圈。厦门高新区快速吸引新能源充电桩领军企业落地生根,拥有完整的新能源汽车充电桩产业链。包括厦门科华恒盛、厦门益垣聪新能源等企业布局电机、芯片、充电模块等产业链上游,而国家电网、中国普天等充电桩运营商为下游市场应用场景提供了产业链保障。厦门高新区在公交、旅游景区、政府机关和公共机构等领域大力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扩大新能源汽车在公共服务领域应用规模,鼓励公共机构和私人消费者购买使用新能源汽车,进一步提高了新基建中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在厦门高新区的增长需求。
株洲高新区,着力打造“中国动力谷”。位于两型化发展的国际一流轨道交通产业基地,株洲高新区轨道交通先进制造业集群规模稳居全国首位,在核心技术研发、整车生产、产业链配套等方面独树一帜。株洲高新区已完成新基建中的轨道交通国家高端装备制造业标准化项目验收,主导或参与在编在研的国际标准48 项,赢得了行业话语权。龙头企业在新基建中的引领作用明显,中车株洲电力机车和中车长江车辆株洲分公司等龙头企业在核心技术研发、工程化试验等方面影响力巨大,引领株洲轨道交通行业快速发展。
贵阳高新区,建立“1+N”的大数据产业新体系。贵阳高新区涌现出数据存储、数据清选加工、数据分析应用、数据安全、数字物流、创新创业企划、大数据人才培训等一系列新业态,成为国内大数据中心建设应用的典范。通过加快打造公平共享创新型中心城市示范区,贵阳高新区大数据产业在政府治理、产业发展、民生改善等多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目前,食品安全云、电子商务云、社区服务云、智慧农业云、智能交通云等20 朵“云”已成功落户贵阳高新区,“云上贵州、数聚贵阳”发展态势正在形成,不断拓展出新基建中大数据中心应用前景。
总之,通过对以上典型高新区布局新基建的发展路径进行梳理我们得出:从需求侧来看,高新区布局新基建有助于三次创业,服务于创业升级,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从供给侧来看,高新区布局新基建为中国创新发展,特别是抢占全球科技创新至高点创造基础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