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华
梵高传
十五岁仲夏,我鼓足勇气离开仿佛呆了一辈子的乡村。在街边等公交车,自豪与满足燃烧——我将要去往一个另类世界。公交车在我的挥手下,刹住了轮胎的旋转。踏上举目无亲之路,我的眼睛一直盯着玻璃窗。在车站下车后,我顶着比乡村更毒辣的日光,前往林立的高楼中探险。没有人认识我,我也不认识一个人。我在路上行走,对任何事物保持警惕。眼镜店,餐馆,超市……我发现一个蕴含情感的书店,它被众多的店铺挤在街角,如果不仔细寻找,不一定能够找到。我蹲在书柜下,从下到上,从左到右,不愿意放弃每一本书的名字,仿佛任何一本书都是挚爱。旧书堆中夹着一本容颜憔悴的书,一个人的自画像在书面正上方,他叼着烟斗,口吐金黄色的烟。他的人生履历,我曾道听途说。从人们的口中,我甚至渡过他荒凉而博大的港口。他叫梵高,来自荷兰的村庄,爱星空,也爱向日葵——爱一切发光的事物。在书中,我翻到失恋的篇章。于是他耳旁的白色绷带找到了解释的词语。在这个昏沉的书店,我呆了整个下午,回家时,两手空空。
旧书店
我喜欢去那个世界,虽然陈旧,能遇见蜘蛛编织罗网,但有许多个世纪的人,不分种族、地域、身份……相安在这六十平方米的老房子里,谨遵先来后到,不分精装和平装,在各自的位置上,等待有缘人认领。有的藏在众人身后,不屑于见人一面,或许习惯了这种隐居生活。去旧书店像一次漫无目的的旅行。在未知的途中,将遇到什么样的人物,或者事情?像赌博一般,存在着大瘾,我总去碰运气。偶尔会有孩子穿梭在酱红色的书柜间,并不寻找书,而是在这里制造快乐的叫声。他们弓着正在发芽的身体,在玩大人们遗忘的游戏:捉迷藏。被众人困在底下的博尔赫斯,托着腮帮,盯着我这个外国人,他的话语很少,少到没有一个单词,深怕打扰了孩子们的欢乐。
一座山的丰盛
不能使我免于孤独
动物与植物各行其是。蚂蚁背着逝去的同伴,朝悲伤的草丛奔跑,将绝望带回宗祠。而一株株青竹漠然无语,等风吹过,便撒下一只只蝴蝶。像收拢一把雨伞一样收起自己,一座山的丰盛也不能使我免于孤独。混乱的蝉鸣。红鲤不断往上翻越,直至见到天空才返回池塘中。我感到冷,是因为山腰下坠的气温,在清洗这冰凉世界。而日出時的色彩,粉饰了你的眼眸。那时,已是很久以前,我们吃下同一小片空气,就甘愿坠身悬崖。而现在,时间像屠夫,我们在案板上忍受刀刃的锋芒。被一把命运的斧子劈开,在各自的轨道上行驶。冷或暖,那些被山顶举起的夜晚,被佛主开过光。
苹果
人像一个水壶,被白日炙烤,体内的海水蒸发,一粒粒盐,如石头停留在干枯的河床。喧闹的集市在一旁渐渐熄火,让零星的安静掏空四面八方赶来的人,以及人带来的物类。这是一个安全的时刻,瘦小的母亲赶往敦刻尔克大撤退之前的水果摊。诱惑夏娃的苹果被抢先一步挑走,剩下一些碰碎的、部分腐烂的苹果,聚集在贫民窟般的塑料纸上。如果鼻子健康,没有被鼻炎青睐,就能闻到苹果过于成熟的香味。苹果依旧保留了苹果的属性。母亲捋了捋被风吹散的发丝,弯下腰来,粗粝的手熟悉每一个苹果的隐疾。我站在她的身后,眼巴巴地看着这一切。然后,跟在她的身后,步入回家的途中。母亲的哲学撞上生活的壁垒,像棉花一样,柔软,变形,但带来了幸福的保证——整个童年,在苹果的浓郁香中……
父亲从梦中捎信给我
我来城市的河流中,或许是湘江,或许是钱塘江。我摸着石头过河,而河水没顶。我要去的地方并不具名。这时,父亲忽然敲响了我的门。我们已经很少说话。不是因为他黝黑,甚至如邻居所言,他像刚从煤矿里钻出来似的。我知道这一切的原因,是源于日复一日在骄阳底下的劳作。而皎日在父亲身上制造耀斑。他无怨无悔,黑色的尼龙裤腿上点缀发酵的泥土。只是,他满脸忧伤。这令我不安。他终于开口说话,说母亲去了天堂。除了这个消息,他什么也没有给我安慰,转身就离开了城市。留下我从梦中醒来,将自己坚硬的外壳击碎。我以为流尽了眼泪。没有想到,它竟生生不息,不断冲击一个儿子的堤坝,直至崩塌。
河
去河边,抚摸河流的额头,它待我如初温顺,以清凉抚慰一颗悬浮的心。回忆,是因为走出很远,无法用步伐衡量,以高铁的速度,一泻千里。一阵水花打断了童年的波段。是一群孩子在岸边往水中跳跃,河流中开出一朵朵水花。水花尖叫一阵,又缩回了母体。青石板上浣洗的母亲们一心三用,一颗心在衣服上,一颗心在棒槌上,一颗心在河流中。河流对岸隔着一条田垄,那里生长稻子,尔后长出沉甸甸的金黄,摇曳着父辈们饥饿的眼睛。我不可能再挽起裤腿,以镰刀杀掉一棵棵稻子的头颅,窃取黄金。不能再回到过去。有另一批孩子将替代我,投向河流的怀抱,然后让母亲松开喉咙的矜持,以一些威胁的语言羁绊孩子的放浪不羁。对岸的稻子已经成熟,孩子在水底捉迷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