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群联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更多依靠市场机制和现代科技创新推动服务业发展,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更多依靠市场机制和现代科技创新,既是适应服务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必然要求,也是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形势下服务业新特征的必然要求,更为服务业长期可持续发展指明导向。
一、新形势新特征要求服务业发展更多依靠市场机制和现代科技创新
我国服务业已占据国民经济的半壁江山,是经济发展的主动力,2019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53.9%,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9.4%,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是实现整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当前,服务业发展的特征、形势和条件发生了一些变化,决定了推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必须更多依靠市场机制和现代科技创新。
一是服务产业经济属性规律的必然要求。服务业有服务产业和服务事业之分,前者一般是以增值为目的提供服务产品的生产部门和企业集合,后者是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提供服务产品的政府行为集合。从规模上看,服务产业在服务业中占据更重要位置,美国服务产业增加值(扣除教育、卫生保健、社会救济和政府服务的增加值)约占整个服务业增加值的75%,我国这一比例近80%。产业的经济属性决定了其发展主要通过价格、竞争和供求发挥作用实现的,服务业发展也必然主要通过市场机制调节各种生产要素,满足供给与需求动态关系,促进市场竞争,引导资源高效配置,推动服务业发展水平提高和质量提升。
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十九届四中全会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升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这一制度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在计划经济的传统体制下,政府对部分服务产业发展介入太深、干预过多,比如以往在理发、餐饮、住宿等多个服务业领域国有经济比重很高,金融、医疗、交通、电信等领域对外开放不足,这不仅影响了服务业资源配置效率,也制约了服务质量改善和服务满意度提升。当前,我国正在不断健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扩大服务业开放,必然要更多依靠市场机制推动服务业发展,同时也需要政府在医疗、教育、文化、体育等服务事业领域更好发挥作用。
三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形势下服务业发展新特征的必然要求。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兴起,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广泛应用和渗透到各行业各领域,服务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正在加速形成新的增长点。例如,“十三五”以来,我国电子商务平台技术服务收入年均增速超过20%,移动支付、短视频、手机购物、社交等灵活、即时应用服务场景不断丰富,出行、住宿、餐饮、家政、物流等生产生活领域出现了以共享经济为特征的新模式,网约出租车服务收入年均增速35.3%,网约出租车客运量占出租车总客运量比重由9.5%提高到36.3%。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进一步凸显了线上服务、无接触式服务、个性化服务的优势和作用。这些新业态新模式都是建立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基础上的,现代科技创新不仅是当前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推动力量。
综合看,市场机制有效发挥和现代科技创新应用,有利于破除服务业体制机制障碍,更好激发和释放服务业发展活力和潜能。从供给侧看,可以吸引更多社会资本投资,适应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增加更多样化、更高品质服务产品的有效供给;从需求侧看,能够适应消费升级需求,更好满足不同群体、不同层次的服务消费需求,提高消费者服务满意度;从宏观层面看,有利于加快服务业发展,增强服务业对产业转型升级和居民消费升级的支撑能力,更好发挥服务业经济增长“稳定器”、吸纳就业“蓄水池”、产业升级“助推器”作用,在推动国民经济平稳增长的同时,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新旧动能接续转换。
二、市场机制发挥不充分、现代科技创新能力不足是服务业发展的瓶颈制约
近年来,我国服务业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结构持续优化、质量不断提升,但也要看到,服务业正在由高速增长转向中低速增长,服务业产出效率提升正在趋缓。“十二五”期间,服务业年均增速8.36%,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升6.3个百分点;“十三五”以来四年,服务业年均增速7.53%,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仅提升3.4个百分点。与高质量发展要求相比,我国服务业供给的总体质量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是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支撑不足。2019年,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加值之和占GDP比重仅为6.63%,低于房地产业7.03%的比重,也低于金融业7.78%的比重;2019年,全社会社会物流总费用14.1万亿元,与GDP的比率为14.23%,高昂物流成本压缩了制造企业盈利空间;金融服务与制造业需求匹配度、精准度不高,融资难融资贵没有根本转变。
二是生活性服务业消费体验有待提升。互联网等服务业新兴行业缺乏质量标准规范体系,网络远程购物投诉量在服务投诉中遥遥领先,预付费的类文化娱乐体育服务和老年康养、家政等服务消费满意度偏低。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的《国家服务业質量监测结果》显示,我国新兴服务业万人投诉量大幅攀升,2017年服务业万人投诉量(3.03)显著高于工业万人投诉量(2.20)。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2019年十大消费维权舆情热点》,电子商务、手机App等服务业领域是消费者权益易受到侵犯的“重灾区”。
三是高附加值和知识密集型服务领域国际竞争力不高。我国服务贸易从1994年起长期处于逆差状态,且贸易逆差持续呈现逐年递增趋势,2019年服务贸易逆差有所缩小,仍达15024.9亿元。其中,知识产权使用费、保险和养老金服务、文化娱乐服务等行业贸易逆差大,知识产权使用费进口额从2015年的1368亿元上升到2019年的2369亿元,出口额仅增长378亿元。
服务业发展质量不高,关键在于市场机制发挥不充分、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当前,服务业领域市场化改革进入攻坚阶段,既有利益格局难以打破,一些改革政策涉及广、联动性强,落实难度加大,影响到服务业的发展壮大。一是对内开放并不充分,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服务业市场还没有形成,民间资本进入金融、电信、航空等垄断性行业仍面临“玻璃门”“天花板”的困难;二是部分领域的市场化改革由于涉及面广、影响力大,改革进程缓慢。例如,包括教育、医疗、科研机构在内的涉及4000多万人事业单位改革进展,直接关系到我国教育服务、医疗服务、科研服务等行业发展;部分国有企业改革不彻底,仍保留大量后勤、法律事务、学校、医院等非核心业务,物流、工业设计等部门生产性服务业还没实现外部化;三是市场机制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水、电、气等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尚不完善,也影响了供水、供电、供气等公共服务行业的市场化发展进程。同时,服务业领域的创新密度不强,更多的是商业模式创新,硬核技术创新偏弱,创新型企业偏少。《2018年全国企业创新调查年鉴》显示,在我国74.9万家规模(限额)以上企业中,有29.8万家企业开展了创新活动,占规上企业总数的39.8%。其中,工业和服务业企业中有创新活动的企业分别为18.9万家和9.2万家,所占比重分别为50.6%和29.2%。2018年中国大陆创新企业百强中,服务业企业(媒体与互联网、计算机软件、信息安全、电信服务)仅有15家,与制造业差距甚大。
三、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和增强现代科技创新能力推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十四五”时期,我国将由工业化中后期进入工业化后期、由中等收入阶段迈向高收入阶段,根据发达国家工业化进程经验,未来一个时期我国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可能呈现缓步上升的态势。为实现经济质量效益提升、更好满足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显得更为迫切。当前,我国正在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机制将进一步健全、作用将进一步发挥。全球正在兴起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服务业领域创新活跃,如共享经济、电子商务、网络视频等新业态将成为新的增长点和消费热点。在此背景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更多依靠市场机制和现代科技创新推动服务业发展,不仅是针对当年短期经济重点工作的举措之一,更为服务业长期可持续发展指明导向。依靠市场机制和现代科技创新推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重点应抓好改革、监管、创新、人才四个方面工作,其中改革开放是重中之重。
一是持续深化服务业改革开放。遵循市场决定资源配置规律,推动资源依据价格、竞争和供求关系实现高效配置。在有序开放、规避产业安全风险前提下,精简完善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加快金融、电信、教育、医疗、文化等领域开放进程。研究制定各行业领域的市场准入标准细则,重点推动落实“非禁即入”,坚决取消对民间资本单独设置的附加条件和歧视性条款。加强与国际通行的开放规则接轨,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借鉴自由贸易试验区、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和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已取得的经验,加大开放改革推广力度。切实推进工业主辅分离和事业单位改革,培育一批专业性强的研发设计、现代物流、商务咨询等生产性服务企业。
二是探索包容谨慎监管体系。针对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的形势,鼓励先行先试、容许免责试错,对缺乏成熟标准或不适应既有监管体系的服务及时开展研究监测,成立专家组进行跟踪分析,研究适应性的监管方式方法。积极探索服务业跨部门协同监管机制,促进服务业跨界融合监管的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和全程协同监管。对平台经济、分享经济、健康服务、文化创意等方面的新业态,加快研究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强化行业自律管理,引导市场主体自治。利用大數据等手段,建立开放的服务质量社会监管平台,针对旅游、医疗、电子商务、通信等消费者投诉较多的行业,重点加强服务质量和安全监测。
三是完善创新发展政策支持。加大各级财政对服务业发展的投入力度,优化国家财政专项资金使用方式,产业项目资金更多从支持固定资产投资向人才、技术等创新投资倾斜。深化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创新在服务业领域的应用,支持传统服务业改造升级,将服务业信息化投资、标准化建设等纳入国家技术改造专项支持范围。修改完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支持更多符合条件的服务业企业申请成为高新技术企业。优化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取消“研发费用中其他相关费用总额不得超过可加计扣除研发费用总额的10%”的限制。加强对商业模式创新的支持,推广合同能源管理、融资租赁等新型商业模式。着力打造“中国服务”品牌,在国际上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
四是培养高素质服务人才。建立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服务业人才培养机制,加大服务业从业人员培训力度,提升人力资源水平。实施更积极、开放的人才政策,引进国际高端高素质人才。规范完善执业资格认证制度,提高服务业从业人员职业化水平。积极改善医疗、养老服务护理人员等工作条件,有效落实医务人员多点执业。健全人才创新成果收益分配机制,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支持以知识、技能、管理等多种要素参与分配,最大限度激活人才创新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
(作者单位: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