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祈子堂金矿床地质特征与外围找矿方向

2020-09-01 08:38喻广军余芳菲
矿产与地质 2020年3期
关键词:褐铁矿白云石大理岩

胡 伟,喻广军,余芳菲

(1.河南省有色金属地质矿产局第三地质大队,河南 郑州 450016;2.河南省有色金属矿产探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 郑州 450016)

0 引言

祈子堂金矿床位于河南省镇平县柳泉铺镇—老庄镇境内。1973—1989年,河南省有色金属地质矿产局第三地质大队针对祈子堂—坦头山一带开展了普查、详查、勘探地质工作,评价为小型热液矿床,并建立了国营祈子堂金矿厂,后续矿山经多年开采,保有资源储量无法满足继续开发要求,于20世纪90年代末关闭。2017年河南省国土资源厅批准了财政地质勘查项目“河南省镇平县祈子堂矿区深部及外围金矿普查”,由河南省有色金属地质矿产局第三地质大队承担实施。通过工作,探讨了矿床成矿条件,在外围新发现了2条金矿体,并且根据地球化学特征及成矿地质背景,进一步提出该区具有较大的深部及外围的找矿潜力,明确了找矿方向。笔者在收集研究区内地质资料和成果基础上[1-3],结合矿区深部及外围的实际调查,通过对矿区地质特征、地球化学特征、矿化特征及围岩蚀变综合分析,认为该矿床类型不属于早先认为的构造蚀变岩型金矿床[4],提出该矿床为热液蚀变岩型金矿床,对祈子堂地区寻找金矿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1 区域地质背景

矿区位于秦岭构造带北秦岭构造亚带秦岭地体东段,其构造体系属秦岭东西复杂构造带东段南支,四棵树大背斜南西翼,朱阳关—夏馆深大断裂的北东侧[5-6],归属北秦岭Au-Cu-Mo-Sb-石墨-蓝晶石-红柱石-金红石成矿亚带[7]。

区域内基底岩性主要为古元古界秦岭群变质岩系,区域构造线呈NW—SE向带状展布,其大地构造位置为秦岭褶皱系、北秦岭褶皱带、二郎坪—刘山岩地向斜褶皱束。主要岩性有片麻岩、片岩(主要为斜长角闪片岩)、大理岩等。区域内岩浆活动频繁,主要出露的侵入岩有华力西期花岗岩体,为五朵山岩体的一部分;其次是加里东期的基性、超基性岩脉以及燕山期的花岗伟晶岩脉、花岗斑岩株及黑云母花岗岩体[8]。小岩株、岩脉、岩体相伴产出,并具有强烈的蚀变现象,区内斑岩体、爆发角砾岩筒具不同程度的钼-铜-金矿化(图1)。

图1 祈子堂金矿区大地构造位置示意图Fig.1 Geotectonic location map of Qizitang gold mining area1— 第四系 2—新近系 3—中生界 4—古生界(寒武系) 5—中新元古界 6—前震旦系7—燕山期花岗岩 8—燕山期闪长岩 9—燕山期火山岩 10—加里东期花岗岩 11—研究区

2 矿区地质

2.1 地层

矿区内主要出露地层为古元古界秦岭群雁岭沟组变质岩系(Pt1y)、新近系(N)和第四系(Q)。由老至新分述如下:

秦岭群雁岭沟组(Pt1y)在矿区北部呈EW向展布,主要出露的岩层有厚层白云石大理岩、糜棱状黄色碎裂白云石大理岩、条纹状及条带状含石墨大理岩、斜长角闪片岩等,矿体赋存于雁岭沟组中;白垩系(K)呈NW向狭长带出露于秦岭群的南部,与下伏的雁岭沟组呈断层接触,岩性为黄绿色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泥灰岩及砂砾岩,上部为浅红色中—粗粒砂岩、粗砂岩夹紫红色细砂岩、钙质粉砂岩、粗砂岩;新近系(N)呈不整合覆于其他层位之上,产状平缓,岩性为灰绿、棕红色砂岩及灰白色,浅绿色砾岩,砾岩之底部尚有一层灰白—米黄色泥灰岩,隐晶质结构,贝壳断口,有褐色条纹[9];第四系(Q)由浮土、碎石、腐植质及残坡积物等组成(图2)。

图2 祈子堂矿区地质简图

2.2 构造

矿区处于四棵树背斜的南西翼,为一单斜构造。岩层走向为280°~340°,倾向SW,倾角在25°~50°之间,少有70°陡倾斜。局部地段较为平缓或NE倾斜。在其早期有一系列的线型同斜褶曲,但由于后期断裂构造的影响,现存形式完整的褶曲不多,仅有小型背、向斜,但其揉皱构造在全区较发育。

矿区内主要有NWW向断裂,主要为西官庄—镇平断裂所形成的一系列近于平行的次级断裂组成。总的排列形式为向东撒开、向西收敛,平面上多组成带状展开。每组带中断裂与断裂之间小断裂发育,岩石受不同程度破碎,从而构成断裂破碎带。由于区内发现的Au原生晕异常及金矿体主要赋存在次级断裂破碎带内,故又称为含金断裂破碎带。通过对矿区断裂构造特征的观察,该断裂至少有4次构造运动:第一次,构成3~8 m宽的挤压带,表现为劈理及片理化极为发育;第二次表现在白云石大理岩夹斜长角闪片岩中的糜棱岩化作用,形成糜棱岩—超糜棱岩,伴随有金矿液运移,在其中形成金矿体,在围岩中有硅化及碳酸盐化等;第三次是在先期挤压带内,形成与其先期构造面走向平行倾向斜交的挤压破碎带,宽约1.5 m,并被土黄色的泥、钙质充填;第四次活动形成较单一的断裂面,在断裂面上斜冲擦痕及阶步现象明显,并有土黄色断层泥。通过对上述各次断裂构造形迹的特征分析,认为该断层构造具有多期性及继承性,断裂的力学性质属压扭型。

2.3 岩浆岩

3 工作区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特征

3.1 地球物理特征

本区域近年来相继完成了1∶5万高精度磁法测量和1∶1万磁法剖面测量(点距40 m)。发现3个异常区:① 先师庙—王岗—镇平负异常带,ΔT一般在-100 nT~0 nT之间,走向NW—SE;② 白湾—柳泉铺正磁场区,ΔT一般在0 nT~100 nT之间,并呈现出由西南方向至东北方向逐渐增高的趋势;③老庄—姜圆一带负异常区,该区域磁场跳跃较大,ΔT一般在-250 nT~0 nT之间,个别更小。祈子堂金矿区位于其中白湾—柳泉铺正磁场区内,区内磁场明显呈带状分布,无论正磁场和负磁场,都呈NW—SE向带状分布,磁场、磁异常和地层及构造关系密切,磁场分布、异常走向和构造走向一致,即NW—SE向。

3.2 地球化学特征

本次矿区外围找矿研究工作,对矿区进行了1∶1万土壤地球化学测量,通过化探次生晕工作,对区内地质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共圈出7处综合异常。依地球化学-地质成因将本区7处异常均划分为中低温类热液类型。依找矿远景将本区7处异常分两大类三亚类,其中乙2类异常1处、乙3类异常2处、丙类异常2处、丁类2处。利用元素含量变化特征的变异系数和矿区与全国土壤元素平均含量比值浓集系数(K),按照划分原则进行分布等级与均匀性的划分(表1)。

表1 元素分布、富集划分准则Table 1 List of criteria for element distribution and enrichment

用数理分析软件对工区分析数据进行数理统计分析,绘制出元素直方图(图3),并统计出元素特征参数(表2)。

矿区元素与全国土壤元素含量相比,Sb、Bi、Cu具高背景,As具富集,Au具强富集,其他元素与全国平均含量相当。

由表2和图3a可见,工作区具强富集的元素有Au,具富集的元素有As,具高背景的元素有Cu、Sb、Bi。由表2和图3b可见,Bi元素具强分异,Au元素具极强分异。

表2 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值Table 2 Characteristic values of element geochemistry

图3 矿区10种元素浓集系数(a)与变化系数(b)排序图

综上,矿区元素有以下四种情况:

1)高背景、强富集且具强分异的有Au、Bi元素,它们在本区内有着高背景值和高变异系数,区内成矿的可能性较大或具强富集。

2)高背景而变化系数较强的有As、Sb元素,属于分异型,可对找金矿起指示作用。

3)变化系数不大的有Ag、Pb、W元素,属于不均匀型,表明这些元素在区域内整体呈贫化状态,但同时又具有一定分异现象。一定地质条件下有局部富集成矿的可能性。

4)低背景且变化系数小的有Cu、Zn、Mo元素,通常情况下,在本区较难成矿,找矿前景不大。

4 矿体地质特征

4.1 矿体特征

祈子堂矿区矿体主要分布于白云石大理岩与斜长角闪片岩接触处靠近白云石大理岩一侧,严格受断裂构造控制。原矿区内共圈出金矿体22个,其中盲矿体2个,其余20个矿体分别赋存于南北两个含金构造破碎带内,外围找矿研究工作圈出矿体2个,均位于祈子堂矿区东部,赋存于东西两个含金构造破碎带内,与地表化探异常吻合度较高。

祈子堂矿区南矿带长1700余米,宽5~80余米,圈出矿体16个。金矿体主要呈脉状,次为扁豆状、似层状产于红色铁染碎裂白云石大理岩中,长10~230余米,平均厚2.02 m,平均产状230°∠48°,上陡下缓,金品位为1.19×10-6~205×10-6,为矿区主矿带。

北矿带长700余米,宽10~40余米,圈出矿体4个。矿体以似层状产于红色铁染碎裂白云石大理岩中,矿体长数十米,厚0.90~2.51 m,平均产状290°∠75°,金品位为1.39×10-6~7.52×10-6,分支复合、尖灭再现现象明显[10]。

矿区外围找矿工作圈出的东矿带的金矿体位于红岭窝一带,长约380 m,赋存于碎裂白云石大理岩中,矿体两侧埋深地下中间出露地表,矿体走向上呈背形凸起形态,平均产状215°∠56°,褐铁矿化蚀变较强,铁染现象明显,见少量硅质,矿石比重较大。真厚度为0.33~1.65 m,平均厚度为0.83 m,厚度变化系数为86.5%;金品位为1.14×10-6~8.41×10-6,平均品位为4.81×10-6,品位变化系数为83.1%。

西矿带金矿体位于周家一带,长度约为476 m,赋存于含石墨大理岩中,矿体走向近EW向,东部出露地表,西部埋深地下,倾向南偏西。矿体平均产状205°∠53°,真厚度为0.82~3.39 m,矿体平均厚度为2.35 m,厚度变化系数为77.7%;金品位为0.42×10-6~2.47×10-6,矿体平均品位为1.43×10-6,品位变化系数为30.5%。蚀变具褐铁矿化,具铁染现象,可见少量碳质、硅质,见有挤压破碎现象。

4.2 矿石矿物成分

金矿的主要金属矿物有自然金、赤铁矿、磁铁矿、褐铁矿、辉锑矿和微量黄铁矿等;脉石矿物主要有白云石和方解石,其次含少量石英、绢云母、水云母、滑石、蛇纹石等[11]。白云石呈他形粒状,粒径为0.02~0.1 mm;方解石有两期,早期方解石呈他形粒状,颗粒普遍较白云石大,粒径可达1.0 mm,晚期方解石沿裂隙分布;石英呈他形粒状,分布在裂隙中,粒径为0.02~0.25 mm;磁铁矿呈半自形—他形粒状,粒径为0.01~0.05 mm;黄铁矿呈他形粒状,粒径为0.01~0.025 mm。金矿物为自然金,多赋存于石英晶隙中,其次是黄铁矿晶隙中,偶见于针铁矿中,其颗粒极细,以不可见金为主,少量为显微金及细粒金(0.001~0.01 mm)。氧化矿物褐铁矿呈细小网脉状分布。

4.3 矿石结构构造

金矿石的结构主要有碎裂化结构、粒状变晶结构、半自形—他形粒结构、交代假象结构等,以碎裂化结构、粒状变晶结构、半自形—他形粒结构为主。碎裂化结构:矿石产生裂隙、裂开,矿物颗粒呈不规则的棱角状、锯齿状,颗粒之间有细小碎粒和粉末。粒状变晶结构:矿石中白云石、石英、方解石等粒状矿物彼此之间紧密排列。半自形—他形粒结构:矿石中磁铁矿呈半自形—他形粒状,黄铁矿呈他形粒状,均质性,强烈被褐铁矿交代。

矿石构造主要有角砾状构造、稀疏浸染状构造、条带状构造等,以角砾状构造为主。角砾状构造:矿石受构造作用影响形成碎块,被后期的褐铁矿、黄铁矿、磁铁矿等形成的矿物集合体胶结,有时成矿后又受压力作用而破碎成角砾。

4.4 矿石类型

通过进一步外围找矿工作,认为本区为蚀变岩型金矿石,矿石矿物组合较为简单,特别金属矿物种类简单,含量甚少,所以只能按矿石的岩石性质、蚀变特征、结构构造来划分矿石的自然类型,分为以下两类。

1)硅化白云石大理岩型金矿石:主要脉石矿物为白云石,其次为方解石及少量石英、石墨等。呈灰白色,见有硅质小脉及灰色云团状的硅化体分布。一般见不到金属矿物,褐铁矿化程度一般,含金量较低,蚀变程度相对较弱。

2)硅化、褐铁矿化大理岩型金矿石:呈黄褐色、深红色,褐铁矿化、硅化较强,脉石矿物主要为方解石及少量石英,可见石英小细脉,褐铁矿呈脉状、团块状、条带状分布,碳酸盐化强烈,普遍含金量较高。硅化白云石大理岩型矿石在白云石大理岩中发育。硅化、褐铁矿化糜棱状黄色大理岩型矿石多分布在矿体与斜长角闪片岩接触部位,在某些部位存在两种矿石类型并存。

4.5 围岩蚀变

矿体围岩的蚀变岩石分布于碳酸岩顶底板及其构造蚀变岩中,主要蚀变类型有绢云母化、黑云母化、硅化、褐铁矿化、绿泥石化以及碳酸盐化等,蚀变矿物有方解石、石英,石英以胶结物形式出现于构造蚀变岩中。金属矿化有褐铁矿化、赤铁矿化、黄铁矿化等。蚀变岩石多沿构造带及其两侧围岩呈线状分布,与围岩呈渐变过度关系。

硅化、黄铁矿化与成矿关系密切,硅化、黄铁矿化强烈处,金矿化较好,可为寻找金矿体的标志。绢云母化、黑云母化在成因上与成矿有一定的联系。绿泥石化、碳酸盐化则由区域变质作用及成矿后期形成的。

5 成矿阶段

矿区金矿石矿物组合较简单,金属矿物含量较少,矿石的氧化强烈,氧化深度也很大。所以原生的金属矿物多为残留粒状,因此,对观察判定矿物的生成顺序带来较大的困难。根据原生金属矿物残留物之间的关系和电子探针资料,结合矿区构造活动,初步划分金的成矿阶段。

根据石英脉动次数及石英形体特征,矿石构造内脉的穿插、交截关系分为三个成矿阶段:

1)第Ⅰ成矿阶段:早期石英-自然金阶段。有块状隐晶质石英、粗粒黄铁矿、自然金生成。这个阶段主要形成细粒无色半透明石英集合体,主要交代和胶结白云石大理岩碎块,形成强烈石英化,局部有少量绢云母伴生,石英也沿一些裂隙形成石英小脉。

2)第Ⅱ成矿阶段:晚期石英-自然金阶段。有梳状粗粒石英、细粒浸染状黄铁矿、磁黄铁矿、自然金生成,非金属矿物有白云母、水白云母。这个阶段主要形成含金黄铁矿-石英小脉,组成矿体,石英呈乳白色、不透明,黄铁矿呈脉状或小团块状分布于石英小脉中,自然金分布于黄铁矿裂隙和粒间空隙中,部分也存在于石英中。

3)第Ⅲ成矿阶段:有方解石、辉锑矿、自然铋、黄铜矿生成,非金属矿物有绢云母、蛇纹石。这个阶段主要形成一些方解石小脉,充填于岩石和矿体的裂隙中,矿化程度较弱。

金在第Ⅰ阶段少量自然金生成,第Ⅱ阶段是金的主要成矿阶段。

6 矿床成因分析

6.1 成矿控制因素

1)构造对矿体的控制

矿区处于朱阳关—夏馆断裂带和瓦穴子—乔端断裂带之间,靠近朱夏断裂底部上盘的秦岭群白云石大理岩和含石墨大理岩中,矿区大理岩强烈破碎,并局部出现片理化带和糜棱岩,显示了强烈的挤压作用[12]。在区域性构造运动应力的作用下,且在矿区内形成了一些低级别、低序次的断裂构造,从而为后来的矿液运行、储存提供了地质前提。矿区南侧的区域性朱夏断裂,其构造带宽大,有化探原生汞异常的分布,局部见有铅异常,故有可能是矿液的运行通道。

目前矿区外围所发现的金矿体,主要是受低级别、低序次的NW—SE向破碎蚀变带的控制,特别在破碎蚀变带与褶曲构造的复合部位,矿体发育,如矿区外围东矿带金矿体南部分布有小褶曲构造,矿体向南东侧伏与褶曲倾伏相交,说明小褶曲对矿体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2)矿体受岩性的控制

所发现的金矿体,主要分布在碎裂白云石大理岩与斜长角闪片岩互层部位。而在碎裂白云石大理岩一侧矿体较发育,其原因是由于互层部位岩性软硬不均,产生断裂构造时白云石大理岩因性脆,易于发生破碎,并且白云石大理岩具有易被交代的性能,斜长角闪片岩中又富含铁质,于是为金矿液的沉淀富集提供良好的条件。大理岩本身化学性质活泼,易于交代,加之经受了强烈破碎,更有利于矿化作用的发生,所以使得金矿体均分布于大理岩的强烈破碎带中,说明岩性对矿体也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6.2 矿床成因探讨

从整个祈子堂矿区来看,金矿石中金属物组合的主要矿物有针铁矿、褐铁矿、赤铁矿、自然秘、自然金。自然金主要呈粒状、枝叉状分布在石英及针铁矿晶隙中。再生石英的产生对金矿富集有显著的影响[13]。从选矿试验岩相分析,赤铁矿、水云母含金量最高,而赤铁矿、水云母在矿石中呈脉状或交代碳酸盐矿物呈浸染状。据因子分析,成矿元素Au、As、Sb、Fe同属一个因子轴上,表明是同一矿化阶段。Pb-Ag-Cu、Sn-Mo属不同因子轴,表明上述元素是同期不同阶段的矿化产物。

祈子堂金矿区,金矿体赋存于秦岭群雁岭沟组大理岩的构造破碎蚀变带中。矿体严格受断裂构造控制,通过外围找矿研究工作地质-化探联合剖面(图4)和化探土壤扫面样品微金分析统计,结果表明:雁岭沟组各种岩性的金的平均丰度值低于克拉克值,矿区中东部有少量花岗岩脉,显示了区内有花岗岩类岩浆活动,判断其岩浆源应在深部,推断金的矿化作用与花岗岩类岩浆活动有密切的成因联系。根据三源成矿模式理论,认为本区岩浆仅提供热动力条件,成矿物质可能来源于围岩,围岩是雁岭沟组白云石大理岩,围岩的金丰度值低,有可能是经过渗滤、萃取作用而使Au元素进入含矿热流体,岩浆活动仅提供热动力[14];热液沿着区域深大断裂的次一级构造向上运移,萃取围岩成矿物质后在有利构造部位富集成矿。

图4 祈子堂金矿区Ⅳ0勘查线地物化剖面图Fig.4 Geological, geophysical and geochemical profile of exploration line No.Ⅳ0 in Qizitang gold mining area1—第四系 2—斜长角闪片岩 3—白云石大理岩 4—含石墨大理岩 5—破碎蚀变带 6—矿(化)体 7—钻孔及编号

综上,认为祈子堂金矿区具有低温热液型矿床特点,矿床成因应为热液蚀变岩型金矿床。

7 找矿标志及外围找矿方向

7.1 找矿标志

根据祈子堂金矿床地质特征及区内各矿化带的特征,综合分析认为,下列标志对寻找金矿有利。

1)NW—SE向断裂构造带附近的破碎带以及NWW向断裂构造与褶曲的复合部位,为构造找矿标志。

2)硅化带或石英细脉的复杂穿插带:这种硅化带常无明显的边界,也无固定的形态特征,但通常都受NWW向断裂构造的控制。当硅化较弱时,原岩碎块或角砾清晰可见。当硅化强烈时,只见到形态不规则的石英脉及夹杂其中的白云石大理岩角砾。在地表因差异风化使硅化地段岩石突出,其碳酸盐矿物流失,残留的硅质物呈蜂窝状。硅化范围比金矿化范围大,硅化带内的晚期破裂面常直接控制着金矿化的产出。

3)秦岭群雁岭沟组红色碎裂大理岩:该岩石出露地段标志着这些地段断裂构造及破碎带的发育。在这种岩石的破碎面中充填的褐铁矿呈网脉状。褐铁矿呈胶状体,不像直接交代原生硫化矿物所产生,而是具有迁移充填的特征。应当与金矿液活动有关,故本区赋存金矿体的有利地段往往有该类岩石的分布。

4)褐(赤)铁矿化:为本区重要找矿标志之一。经赤铁矿化后的岩石呈黑褐色,具致密块状构造,镜下为海绵构造,常伴有石英角砾及后期透明石英之晶洞。由于铁质是金矿液良好的捕载体,因而本矿区及邻近的老君山、坦头山金矿点,这一标志十分明显。

5)多金属硫化物露头:西部的坦头山、老君山等金矿点与铜、铅、锌等多金属硫化物伴生,故可为较好的找矿标志。

6)化探Cu、Pb、Au、As、Ag等元素的综合性异常:本区化探异常与含金破碎蚀变带套合程度好,经实地查证具有较好的找矿效果,无疑也是一种找矿标志。

7.2 找矿方向

祈子堂金矿床位于朱夏断裂带上盘,区内秦岭群雁岭沟组大理岩强烈破碎,并有后期张性断裂叠加,岩浆活动十分强烈,矿区内虽未见花岗岩侵入体,但花岗斑岩类岩株、岩墙却分布广泛,而且表现出与金矿化作用关系十分密切。所有这些均显示了祈子堂地区具有良好的成矿条件,该区已知金矿床、矿点分布稳定,延续成带,具有良好的找矿前景,下面谈几点找矿方向与找矿地段认识:

1)目前祈子堂矿区钻孔控制深度最大为300 m,一般孔深为100~200 m,已知矿体具有上陡下缓特征,走向和倾向上均有膨缩现象,部分钻孔200~300 m范围内仍见矿体,而且从矿区各开采中段金的品位变化规律显示了在延深方向上贫富相间的特点,金矿体品位这种波浪式的变化预示着下部仍会有较富矿体存在,因此,矿体向深部延伸是有可能的。钻孔深部来看,除见有含金黄铁矿浸染体外,有时也见有含金黄铁矿-石英小脉充填于矿化带中,一般宽10~20 mm,黄铁矿大部分亦被氧化成褐铁矿,常常与含金褐铁矿难以分辨,这种含金黄铁矿-石英小脉形成晚于含金镜铁矿,显示了两期矿化作用的存在。即矿化作用早期形成含金镜铁矿,晚期形成含金黄铁矿,即说明矿化早期在近地表处形成氧化物矿石,构成上部矿体,晚期形成硫化物矿石,现在是叠加于矿体下部氧化物矿石中,很可能深部出现以硫化物为主的矿石,这符合热液矿床的分带规律,也说明祈子堂矿区深部找矿大有希望。

2)祈子堂矿区外围找矿工作在唐庙后、井沟、周家矿点均发现了金矿体,目前矿体还未经工程完全控制,规模还未查清,矿点分布的地层层位稳定,矿物组合与祈子堂金矿一致,又呈等距离分布,矿化深度东高西低,呈有规律的变化,显示了成矿作用的同一性,具有良好的找矿前景。根据等距离分布规律,在原祈子堂矿区两条矿带和外围矿点之间还有空白区,这些空白区均应该有矿点存在,目前尚未进行调查,有待进一步工作证实。

3)祈子堂金矿床北部地表见有白云石大理岩破碎带,而且有的地段大理岩碎块显示了微弱的硅化、有的地段还具有红色铁染现象,这与祈子堂矿床已知含矿带特征一致。北部原生晕异常分布图上显示矿区北部东侧有一些Au、Hg、Sb、As元素的原生晕异常,显示了含矿热液的作用,但此处没有Cu、Pb、Zn元素的原生晕显示,这表明此处的原生晕异常正反映矿体的头晕,预示着其下部可能还有原生金矿体的存在。

4)祈子堂金矿床外围坦头山—老君山一带的铁染碎裂白云石大理岩的分布与NWW向的次级断裂存在有明显的依存关系,与金矿化有密切关系的铁染碎裂白云石大理岩在区域上分布具有定向性,即发育于NWW向次级断裂特别发育的中部地段,岩石的碎裂结构极为明显,局部有糜棱岩化,明显是由于长期构造挤压应力所引起的,它为Au元素的迁移和富集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为重要的外围找矿方向。

猜你喜欢
褐铁矿白云石大理岩
轻烧白云石粉加工工艺研究
遵化市魏家井白云石矿冶金用白云岩矿地质特征
白云石重结晶作用及其地质意义
高温热循环作用下大理岩三轴压缩力学特性
浙江省衢州市上方镇大理岩矿床矿物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安徽省宿松县小岗饰面用大理岩矿床特征
我国褐铁矿浮选及其联合选别的现状及进展
唐钢360m2烧结机低成本生产实践
青阳白云石矿采场回采顺序优化
浅谈赞比亚蒙布瓦地区褐铁矿“帽”与铁质砾岩的成因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