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路头矿区铅锌银矿矿区特征及找矿标志

2020-09-01 06:41黄小高
世界有色金属 2020年11期
关键词:硅化斑岩矿化

黄小高

(湖南省核工业地质局三O二大队,湖南 郴州 423000)

大路头矿区铅锌银矿区位于赣南~桂东加里东早期后窿起地带与湘桂海西~印支凹陷区的过渡带,五盖山倒转背斜与资兴向斜之间的南端,属长城岭矿田东矿带的一部分。岩浆活动频繁,褶皱、断裂构造发育。区域成矿地质条件背景有利。

1 区域地质特征

区内出露地层主要有:震旦系下、上统,寒武系下统,泥盆系中、上统,石炭系下统,侏罗系下统。区域上主要褶皱有北北东~北东向的复式背斜,向斜构造,其中主要是轴向北东并向南倾伏的刘家~平和背斜。区域上发育的断裂主要有北北东向断裂,分布在刘家~平和背斜两翼,区域性断裂F1、F101(长大约30公里)为同生长断裂,与本类矿床的形成关系密切,是本区域成矿的主要导矿构造,背首铅锌银矿、李家塘铅锌银矿、长城岭矿田等均与该构造有密切关系。区域性F1、F101同生长断裂,经过了多期、多次活动,表现出不同的性质及特征[1]。另还发育一组北西向断裂F104,该断裂切割F1与F103断裂,断裂性质不明。区域岩浆活动明显,岩浆岩分布广,但无大的岩体出露,仅见岩脉、岩墙及岩枝,总体展布方向为北北东~北东向,与主断裂产状一致。浅色斑岩群包括花岗斑岩和石英斑岩两种,两者紧密伴生,在矿物成份与结构上呈相似的渐变过渡关系,岩体的边部常见有石英斑岩;暗色岩类包括煌斑岩和玄武岩。

2 矿区地质特征

工作区位于长城岭矿田东北部,长城岭矿田主要控矿构造F1、F101断裂带分别从工作区的西北角和东南角通过(见图1)。

2.1 地层

预查区内出露的地层主要有震旦系(Z),泥盆系中统跳马涧组(D2t)与棋梓桥组(D2q)、上统佘田桥组(D2s),石炭系下统岩关阶(C1y4)与大塘阶(C1d),第四系(图1)。

震旦系(Z):分布于工作区的中部,呈南北向展布,主要出露在两江口附近的河床内。岩性为含砾板岩,浅青灰色、灰绿色石英砂岩夹薄层状板岩。板岩为灰黑色,局部为炭质板岩。与上伏地层泥盆系中统跳马涧组下段呈角度不整合接触。工作区内地层出露不完整,厚度不祥[2]。

图1 大路头工作区地质简图

2.2 构造

2.2.1 褶皱

工作区发育的褶皱主要有上更村-三口洞向斜和刘家-平和背斜(图1)。

上更村-三口洞向斜:轴向北东,展布长约5Km,两翼地层呈对称出现,岩层走向相同,倾向相反,轴部岩层为泥盆系上统佘田桥组上段(D3S2)生物碎屑灰岩,北西翼地层为泥盆系上统佘田桥组下段(D3S1)和泥盆系中统跳马涧组(D2t)石英砂岩,倾向南东,倾角25°~55°。南东翼地层为泥盆系上统佘田桥组下段(D3S1)、泥盆系中统跳马涧组(D2t)石英砂岩,倾向北西,倾角25°~55°。北西翼为上山垅断裂,南东翼为F103断裂。

刘家-平和背斜轴向北北东,贯穿于工作区。被F104所切割,F104以北出露的地层为泥盆系中统跳马涧组,轴部有小面积的震旦系地层出露;F104以南出露地层为泥盆系中统棋梓桥组。

2.2.2 断裂

预查区内断裂构造主要发育一组(上山垄断裂、F103、F102等)北北东向走向断裂为主,其次为北西向(F104)。现分述如下:

上山垄断裂:上山垄断裂即区域上的F1断裂,出露在工作区西北角,沿三口洞向斜北西翼的D3S与D2t界面发育,绝大部分被浮土覆盖,仅见少量露头。综合区域资料了解该断裂表现为挤压破碎带,岩性为深灰色灰岩,岩层具有挠曲现象,方解石和石英脉发育,层间挤压面清晰,为层间断裂。局部可见有石英和灰岩呈透镜体和片状石煤。延伸长度约1.7km,出露宽43m,走向北东30°,倾向南东,倾角30°~80°。工作区内该断裂热液蚀变较弱,肉眼观察无铅锌矿化现象。

F103位于工作区西侧,三口洞向斜东翼、大路头以南被浮土覆盖。主要出露在磨石坪至大路头,地貌上表现为悬崖陡壁,工作区内延伸长度3.2km,宽度2m~10m,走向10°~30°,往西倾,倾角80°。

工作区内的两个矿点发育在该构造的上下盘,因此该构造被确定为本次工作的重点。以两个矿点为中心往北向南均有槽探、剥土及地质点控制。

该构造在工作区内表现为一条挤压破碎断裂带,挤压破碎明显,构造岩主要表现为碎裂岩化灰岩,偶见角砾岩。沿构造上盘有滑坡迹象,破碎现象明显,含少量角砾,微裂隙较发育,裂隙中有白色方解石充填,硅化较弱。

2.3 赋矿层位

工作区内共发现两个矿化点,分别分布在F103断裂上、下盘的次级裂隙中,矿化体产状大体与次级断裂带一致。

LD1、LD2矿化点赋存于距F103下盘约80m处的泥盆系中统跳马涧组上段(D2t2)含黄铁矿结核的石英砂岩中,细小裂隙发育及黄铁矿结核是矿化形成的有利条件。当石英砂岩中含有黄铁矿结核,叠加硅化时,对铅锌矿化更为有利一些。

XJ1矿化点赋存于F103上盘约50m处的泥盆系中统棋梓桥中段(D2q2)底部白云岩中的细小裂隙内。围岩为白云岩。围岩蚀变主要为黄铁矿化、硅化和碳酸岩化,常与矿化伴生出现,由于含矿裂隙发育的密度和强度欠佳,因此铅锌矿化零散而不连续。

3 矿化特征

(1)工作区内所发现的两个矿化点均距F103上下盘有一定距离,为了解该构造的化学组成和含矿性,对F103号带进行了重点的槽探揭露并取样分析,BT1所揭露F103构造带位置距离LD1、LD2矿化点100m,F103构造带实为一条挤压破碎带,结构面性质单一,热液活动较弱。经过仔细对比研究,主构造与两个矿化点的热动力关系不明显。

(2)通过对老窿调查,有两个老窿、一个斜井见铅锌矿(化),矿化部位为泥盆系中统棋梓桥组灰岩、跳马涧组砂岩及二者的过渡部位,受次级构造裂隙控制。矿化标高718m,裂隙总体走向30°,北西倾向,倾角30°~40°,刻槽取 样 分 析Pb0.01%~0.49%,Zn0.01%~0.09%,Ag0.66g/t~38.73g/t。

(3)另对工作区外围3个老窿(LD4、LD5、LD6)进行了调查,并对LD4、LD5进行了地质编录和取样,这三个采矿坑道是开采锑矿坑道,规模不大。锑矿化产在泥盆系中统棋梓桥组白云岩中,受断裂构造及石英斑岩脉控制。矿化赋存在断裂构造带内,矿化体产状与断裂构造产状一致。刻槽取样分析结果Sb0.06%~0.47%,没有达到工业品位。

4 矿化成因及找矿标志

根据区域地质资料结合本次地质工作,认为工作区内的两个铅锌矿化点的成因类型应为沉积+热液改造型。在高丰度铅锌元素的沉积岩层中,地下热卤水在其运移过程中不断地从围岩中萃取分散在岩层中的金属元素,矿化度加大,形成含矿热卤水,并在有利的空间形成含矿溶液的循环系统。含矿热液沿次级构造裂隙运移,并充填于裂隙或裂隙附近的赋矿有利部位,从而形成规模不大的矿(化)体。

工作区内的两个矿化点虽产在不同部位的不同岩层内,但是两个矿化点有很多相似之处,首先矿化均受裂隙控制,但是矿化不连续且品位较低,而且矿化与黄铁矿化、硅化密切相关。找矿标志为:①裂隙发育的部位是矿液富集的有利场所;②矿化与黄铁矿化、硅化密切相关。

5 讨论

区内发现的有2个铅锌矿化点,被LD1、XJ1揭露控制。两个矿点均为民采老隆所揭露,产在F103上下盘的一定距离,区内已有的矿化异常点看,铅锌矿化异常不显著,也不具规模,除这2个矿化点外,未发现其它有价值的矿化异常点存在。

工作区内F103断裂带为挤压破碎带,热液活动单一,期次较少,蚀变仅有弱硅化和方解石化,与区域北北东向控矿构造对比,其活动期次少;成分单一,热液蚀变不强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因此未能形成一定规模的工业矿体。

区内未发现具一定规模的岩浆岩岩体分布,仅在工作区的南西角见一条石英斑岩脉和辉绿玢岩脉,因此既不利于形成矽卡岩型矿床又因缺乏岩浆热液活动。从现有地质资料分析,我们认为该区找矿前景不够理想。

猜你喜欢
硅化斑岩矿化
好氧混菌矿化能力与增强再生粗骨料性能研究
以负碳排放为目标的生物质灰矿化CO2路径研究
玉龙-芒康一带斑岩型铜多金属矿找矿前景分析
安徽省宣城市溪口—鲍坑金多金属矿地质特征及控矿因素
基于复合胶凝材料的CO2矿化养护实验研究
东天山赤湖地区原生晕异常结构特征对寻找斑岩型铜钼矿床的指示意义
辽宁调兵山西调斑岩型钼矿床特征及找矿标志
河北省丰宁满族自治县东山湾地区金矿成矿地质特征及潜力综合评价
东宁暖泉金矿床地质特征与成矿关系探讨
新疆西准噶尔斑岩成矿远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