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视域下淮北面塑艺术的技艺特征研究

2020-09-01 09:43刘志兵
吉林艺术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面塑淮北非遗

刘志兵

(淮北师范大学,安徽 淮北,235000)

一、淮北面塑艺术的起源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至今已经有5000多年的历史,因此我国拥有很多传统技艺,如戏曲、酿酒、面塑、武术、针灸、按摩、中药、绘画、茶道、刺绣、剪纸等,这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也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在这些传统技艺中,面塑因其独有的特征,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面塑,俗称面花、礼馍、花糕、捏面人,是一种以面粉为基础原料,通过食用色素、国画颜料、油画颜料、丙烯等调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简单的工具塑造出各种栩栩如生的形象的艺术。[1]面塑最早起源于汉代,根据地域民俗文化的不同,衍生出了很多流派,如山西面塑、山东面塑、晋南面塑、晋北面塑、淮北面塑等。淮北位于安徽省北部,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北接萧县,南临亳州,东与宿州毗邻,西连河南商丘。淮北地区地处中纬度地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雨水适中,小麦是当地的主要农作物,因此为面塑艺术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面塑经过漫长的发展,已经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在上述背景下,以淮北面塑艺术为对象,从面塑制作技艺、题材、造型、色彩、表现形式等多个方面进行特征研究,并试图找寻淮北面塑对于现代艺术的借鉴之处,以期更好地保留和传承这一传统民间技艺。

二、淮北面塑艺术的技艺特征分析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面塑作为一种极为珍贵的民间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其中蕴含了巨大的文化价值、经济价值以及审美价值等,如现代的服装设计、电影、电视剧制作、舞台布置、活动展演等都需要借鉴这一民间文化,从中汲取营养。[2]然而,面塑的生存与传承发展状况极其受限,针对传统面塑艺术进行的学术研究也相对较少,从1959年才开始真正出现对面塑艺术研究的文章,直到2004年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才开始增多,但是也仅有600多篇。[3]为了更好地实现面塑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发挥其价值,研究淮北面塑艺术的技艺特征就显得尤为重要。

1. 淮北面塑的制作特征

淮北是安徽省一个地级市,拥有源远流长的文化历史,遗存丰富的民间传统工艺,如编结工艺、泥塑工艺、剪纸工艺、面塑工艺等。面塑是一种以小麦粉为制作原料的民间工艺,俗称捏面人,其形式、用途、色彩都与当地民俗活动、民俗风情有着紧密的联系。从艺术角度分析,淮北面塑制作特征主要表现在工具、材质、造型技巧、制作流程等几个方面。

(1)制作工具

制作工具是面塑艺术构成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是在制作过程中所起到的积极性或局限性。由于淮北面塑属于商派面塑,多以人形或鸟兽为主,对精细程度要求较高,因此制作工具种类较其他地区更多、更精细,每一种工具在面塑技艺中起到独一无二的作用。有20种工具分别用于各种细节处理:切眼睑、嘴巴、拇指;压眼眶、眼角、嘴角、眉骨轮廓;切眼睛、挑鼻翼;压卡通脸部、眼眶;推、挤衣纹;挑鼻梁、挤细小衣纹;做袖子、压颈部;挑鼻梁、滚压颈部;夹细小配件;滚压薄片;刷水、压卡通眼睛;压纹路;剪头发、手指;做滚压珠串、斗笠、花篮;压衣片和花瓣;彩绘衣服花纹;做小型一点的人物、开脸、挤皱纹;做大型一点的人物、开脸、挤皱纹,还有直径3毫米的微型U型戳刀,可戳嘴形、鸟的羽毛、鱼的鳞片、龙鳞和武将铠甲等,都特别适合做细微作品。

(2)制作材质

小麦粉是制作淮北面塑的主要基础原料,其他地区的主料类型更为多样,如大麦粉、小麦粉、玉米面、荞麦面、豆面等。在淮北面塑制作中,除小麦粉这一主料外,对辅料的运用更为灵活,包括使用红枣、豆类、杏仁、花椒籽等装饰形象。红枣主要用来搭架面质,或装饰人物、鸟兽的嘴巴;豆类主要用作人物、鸟兽的眼睛;杏仁通过上色,用来装饰和点缀衣物。

(3)造型技巧

一般面塑造型技巧包括揉、搓、编、压、剪、切、捏、拨、填补延展等,但在淮北面塑制作中,则运用独有的“商氏手捏五法”,即揉、捏、搓、捻、碾。[4]“揉”是为了更好地塑形,在进行正式制作之前,需要对面体进行适当揉动,使其变得软硬适中,且有弹性。“捏”是每个面塑工艺环节都要用到的一个动作,与“揉”相辅相成。“搓”是把面体揉搓成长条状,“捻”与“搓”的动作相似,但是动作幅度更小,更精细些。“碾”是指面体碾成薄片。这五个造型技巧是淮北面塑的主要制作方法,与其他地区的面塑相比,动作更为简洁。

(4)技艺流程

淮北面塑制作流程一般分为和面、发面、切面、加色、塑形、蒸制、上色、组装、晾干这9个步骤,具体过程如下:

第一步,和面。按照捏制面塑的种类,配以适当比例的面和水,反复揉捏,使面团均匀而黏度适中。

第二步,发面。和面时需要加入面起子,起到发面作用。发面时,必须用湿布将面团盖严,防止面团的表皮干裂。当室内温度在23℃左右时,发面1—2个小时;低于20℃时,发面1.5—2个小时。

第三步,切面。根据面塑需要,切割发酵好的面体。

第四步,加色。根据面塑需要,在切割好的小面体中加入不同的颜料。

第五步,塑性。利用图1的各种工具,结合“商氏手捏五法”,捏造面塑的组成结构,实现面塑由抽象到具象的转换过程。

第六步,蒸制。将捏塑好的面塑放到锅中蒸制,蒸制时间要控制好,不宜过长,否则面塑容易变形;不宜过短,否则面塑里面不容易熟。

第七步,上色。对于一些细微部分,如眉毛、嘴巴或花纹等,加色是难以处理好的,且经过蒸制后,会与原有色彩存在一定差异。因此需要利用食用色素,进行勾画涂抹,使得面塑层次更加分明,形象更加立体。

第八步,组装。按照面塑设计,进行逐件组装,形成一个完整的面塑作品。

第九步,晾干。为更好地给面塑定型,需要对制作好的面塑进行晾干处理。夏天晾晒时间为1—2天,冬天则需要3—4天。

2. 淮北面塑的选材特征

传统淮北面塑的选材特征主要表现在“节日面塑”“红白喜事面塑”“玩具面塑”这三个方面。节日面塑,顾名思义,就是为庆祝或纪念节日而制作的特有面塑类型,如春节的“糖瓜”“枣山”“高托”;正月十五元宵节的“枣花子”“枣蛾”等;清明节的“娃子馍”“蛇盘馍”“旋风馍”等。红白喜事面塑指用于喜庆或悲伤事件的特有面塑,如娶亲嫁女时用到的“圆儿馍”“石榴”,寓意早生贵子;老人寿诞时用到的寿桃,祝福老人长寿延年;小孩满月时用到的“面圈”,一般在上面点缀手锁、福手等,有期盼孩子身体健康、茁壮成长之意。办丧事时用到的“花食”,多为子女或亲戚送行,寓意保佑亡人一路走好,或显现对亡人的恭敬、孝顺之意。

然而,淮北面塑发展到现在,面塑题材的艺术特征得到了极大发展与创新,其更多是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现代文学作品、社会生活和动画片等领域,如《西游记》《八仙过海》《红楼梦》《梁祝》《封神榜》《杨门女将》《抗日胜利》《农家小院》《葫芦娃》等制作出的面塑更加细腻传神、形象逼真、质感丰富、活灵活现。[5]

3. 淮北面塑的造型特征

(1)立体性

立体性是面塑的基本特征之一,面塑本身就是模拟人物或鸟兽等进行的从抽象到具象的一种活动,这是与其他民间艺术的根本区别。

(2)随意性

面塑没有固定的格式和模板,是手艺人在长年累月的锻炼下形成的娴熟手艺配以丰富的想象力的创作结果。面塑作为一种食品,具有食物该具备的特点,不易保存,易发霉变质,因此面塑制作没有具体的参考标准。即使是同一个手艺人制作同一种面塑,造型也可能存在变化,每一种面塑的制作都是凭借对前辈做面塑的记忆、对生活实践的理解而捏制的,面塑制作中追求的是神似,而不追求形似。[6]随意性也可以说是创新性,这是面塑有别于其他艺术的又一特有的造型特点。

(3)象征性

面塑是文化的具体表现,象征性也是面塑作品的基本特征之一。中国劳动人民的典型特征就是情感表达较为含蓄,更多是通过一个具体事物来进行表征,如柳条,赠送给即将离别的友人,寓意挽留。面塑的造型不同,象征更为丰富,如莲生娃娃抱鱼,具有莲生贵子,连年有余之意;“圣虫”造型为一条用面盘起来的小蛇,寓意粮仓取之不尽,五谷丰登等;爬娃娃的造型独具匠心,为多子连体造型,象征着好事不断。

(4)夸张性

艺术的独有特点在于对抽象情感的表达,往往暗示了人们热烈的情感,而面塑很容易受到制作人情感的影响,因此面塑的造型往往具有一定的夸张性。如,在打渔郎的面塑中,鱼的造型要比人物造型大得多,这一大小差异,充分表达了渔民对打到大鱼的渴望;在娃娃骑鱼等送子题材的面塑中更注重对娃娃的刻画,表达了人们对娃娃的期盼和喜爱。[7]

4. 淮北面塑的色彩特征

色彩是体现淮北面塑独特性的最直观表达。从色彩角度来说,分为素色面塑和彩色面塑。素色面塑是鲜有添加任何色彩的面塑,保持面粉本身的颜色,作品呈现单纯质朴。这类面塑在淮北面塑中很少见,因此并不是淮北面塑的主流。彩色面塑是在素色面塑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多以红、黄、绿等鲜艳的颜色为底色,配以绿色、黑色、白色、粉色、蓝色等为点缀色,整个作品用色十分大胆、巧妙、艳丽,显得格外明快且喜庆,使观者获得极大的视觉满足,这是淮北面塑与其他地区面塑最主要的区别之一。为了进一步详细研究,笔者共收集了208 个淮北面塑作品,挑选出53张达到色彩分析标准的作品样本(见图1),得出淮北面塑的用色特性,包括主色与辅色、色彩明度、色彩纯度、色彩配置这四个方面。可以看出,淮北面塑的色彩特征以红色、黄色和绿色为主,黑色、橙色、紫色、黄绿色等其余色彩为辅。这些色彩的搭配组合使得淮北面塑的色彩风格和视觉效果具有独特性,反映了当地的民俗文化和民俗特色。

从图2的统计结果来看,高明度色彩占总量的一半以上。淮北面塑作品整体上会呈现明快、跳跃的特点,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与其他地区面塑相比,淮北面塑色彩明度更为强烈的原因在于题材的选取多为历史故事、神话传说、花鸟鱼兽等,这些题材对色彩的运用十分大胆,其色彩明度是最高的。

从图3可以看出,淮北面塑作品的主色色彩纯度多为高纯度和中纯度,而低纯度色彩几乎没有,这就使得淮北面塑能够在视觉上塑造出夸张、浓烈、火热的艺术个性。总体来说,淮北面塑作品至少含有四种色彩,五到六种是常见色,淮北面塑的创作更倾向于运用简单但又相对丰富的色彩搭配,从而使得整个作品更加丰富多彩。

5. 淮北面塑的传承特征

淮北面塑由于是淮北地区独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具有独特的传承性,包括民俗文化价值、审美价值、教育价值和经济价值。第一,淮北面塑是根据当地民情风俗发展起来的一种传统技艺,具有一定民俗文化价值。第二,淮北面塑多植根于传统文化作品之中,生动形象地传递着一个又一个动人的故事。其色调鲜艳,融合时代背景,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第三,淮北面塑造型多样,作品背后蕴含着很多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对于孩子们来说,面塑不仅仅是一个玩具,更是一个知识的载体,体现出其所具有的教育价值。第四,面塑得以传承到现今,因其可以作为一种谋生的行当,也可以制作精美的纪念品进行销售,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

淮北面塑在我国有着极为悠久的历史,它来源于生活亦反映着社会公众的情感和智慧,更难能可贵的是,这类民间艺术凝聚着我国劳动人民所积累的审美经验,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历练和雕琢,通过艺术家们的不断精炼,使得淮北面塑艺术发展至今已逐渐成为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瑰宝,具有极大的传承性。

三、结语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淮北面塑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一项。为了更好地保留和传承这种民间艺术,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挖掘,详细探讨其技艺特征,在创作中与现代工艺相结合,拓宽淮北面塑艺术的发展道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努力创新,充分发挥其价值,使得这一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扬光大,从而实现对于淮北民间面塑艺术的保护与发展。

猜你喜欢
面塑淮北非遗
天津面塑:匠心妙手塑乾坤
明清时期徽州与淮北衣食文化之比较
捏个萌猪迎新春
创客赵锐
——新派面塑达人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
淮北夏玉米的生育特点及管理措施
指尖上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