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生成逻辑、基本特征及实践价值

2020-08-31 14:54李永胜肖圆圆
中州学刊 2020年7期
关键词:生成逻辑实践价值基本特征

李永胜 肖圆圆

摘 要: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生成与发展具有深刻的文化逻辑、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这一政党制度在实践中呈现出四个基本特征:始终坚持人民立场、制度运行高效、民主参与广泛、具有强大的组织力和执行力。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提升了我国国际社会的政党话语权,确保了我国政治大局的长期稳定,也为世界政党制度创新提供了一种崭新模式。

关键词:新型政党制度;生成逻辑;基本特征;实践价值

制度优势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最大的优势,制度竞争是国家间最根本的竞争。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团结带领人民不断探索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形成和发展了党的领导和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军事等各方面制度。2019年10月,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就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作出详细部署。在政治制度方面,全会提出要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新型政党制度,是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过程中孕育成长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具有显著的优势。当前,深入系统地研究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对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确保我国实现政治大局稳定,顺利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生成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从中国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新型政党制度”①。中国这一新型政党制度深植于党领导人民的伟大历史实践,积淀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伟大政治智慧,其生成和发展具有深刻的文化逻辑、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

1.文化逻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政治制度的确立源于文化上的认同,并浸淫于文化之中。任何一种政党制度都带有本国独特的文化基因,打上本国鲜明的文化烙印。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沃土并汲取了其中的优秀因子,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型政党制度不仅符合当代中国实际,而且符合中华民族一贯倡导的天下为公、兼容并蓄、求同存异等优秀传统文化。”②“天下为公”“兼容并蓄”“求同存异”“和合”“和而不同”等优秀传统文化深深融入中国政党制度的血脉中,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与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深度契合,一脉相承,既继承了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又从时代高度予以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

自古以来,“天下为公”的理念为历代知识分子所崇尚。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这与中国古代先哲“天下为公”的理念高度契合。因此,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必由之路。新中国成立以来,“天下为公”成为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通力合作、携手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兼容并蓄、求同存异”内蕴着各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存在的历史合理性和价值正当性,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平等相处、求同存异,既有广泛合作的基础,又彼此尊重协同发展;既有共同的奋斗目标,又彼此承認双方的差异。在平等相处、真诚对话的基础上共同进步。

“和合”与“和而不同”是中国人文精神的集中反映,在“和合”思想滋养下,我国形成了彼此真诚、友好相待、和谐相处的新型政党关系。“和而不同”以巨大的开放包容性赋予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强大的内在生机与活力。“和合”思想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形成的文化基因,“和而不同”则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发展完善的深层密码和不竭动力,也是其健康发展的价值根基。

2.理论逻辑: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的创造性运用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建立渊源于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性质、地位、宗旨、目的、组织原则、使命任务等的重要论述,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建立提供了学理依据。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斗争实践中形成的党的领导、统一战线、群众路线与人民民主理论,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建立提供了行动指南。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在法国,共产党人同社会主义民主党联合起来反对保守的和激进的资产阶级,但是并不因此放弃对那些从革命的传统中承袭下来的空谈和幻想采取批判态度的权利。”③他们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理论学说的核心思想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共产党必须紧紧掌握革命运动的领导权,二是依据革命发展的实际情况,尽可能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政党,联合起来共同对抗资产阶级。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就是以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为指导创建的,其核心要义就是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当然包括对各民主党派的领导。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时期,一以贯之地掌握领导权,同时,始终紧密联系和团结各民主党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共同奋斗。

在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指导下,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新型政党制度顺利诞生。1956年,毛泽东又提出“长期并存、互相监督”这一处理党际关系的基本方针。在此基础上,邓小平进一步提出,“党与党之间要建立新型关系”,“多党合作是我国政治制度的一个特点和优点”。④在这些理论的指导下,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不断走向成熟。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把我国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坚持好、发展好、完善好”⑤,“要用好政党协商这个民主形式和制度渠道”⑥。可见,中国共产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度思想,同时,紧密结合我国实际,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新情况、发现新问题、得出新结论,不断深化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认识,从而推动我国政党制度日趋成熟完善,并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的创造性发展。

3.历史逻辑:中国近现代政党制度演变的必然选择

一种政党制度的产生,离不开一定的历史土壤,并打上鲜明的历史烙印。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是在中国近现代历史的曲折演进中创立的,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振兴,就必须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⑦梳理中国政党制度历史演化的脉络不难发现,中国政党制度呈现出一个动态演变的历史发展过程。

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起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以孙中山、宋教仁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效仿西方,主张议会制,通过多党竞争,实现轮流执政。中华民国成立之初,我国党派林立,先后出现了一百多个党。然而,这种愿望最终因袁世凯的独裁复辟而破灭。1919年10月,孙中山改组中国国民党。通过北伐,国民党在形式上完成了全国的统一,我国进入了国民党一党专政的时期。从历史上看,国共两党两次实行合作,但始终未能走向西方两党制或多党制道路,根本原因在于实行两党制或多党制的国家,无论是哪个党派上台执政,都代表资产阶级利益,它们之间没有根本对立的矛盾。中国共产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双方在阶级属性和根本利益上完全不同,是根本对立的两个党派。同时,双方在政治理念、制度安排、价值追求上也存在根本分歧。因此,国民党最终不能容忍共产党的存在,中国也不可能走西方两党制或多党制政治发展道路。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在建立统一战线的过程中,我们党萌发了建立由各民主党派参政的联合政府的思想。早在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一文中就提出建立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观点。1941年11月,他在陕甘宁边区参议会上指出,中国是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社会,最广大的是中间阶级,“这些阶级的人们没有说话的权利,要想把国事弄好是不可能的”⑧。他还指出:“共产党的这个同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的原则,是固定不移的,是永远不变的。”⑨在这里,毛泽东从实际出发,特别强调中国共产党要加强与各民主党派的联合,从指导思想上明确了与民主党派合作的必要性。1945年4月,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一文中明确提出,在抗日战争取得胜利后,“需要在广泛的民主基础之上,召开国民大会,成立包括更大范围的各党各派和无党无派代表人物在内的同样是联合性质的民主的正式的政府”⑩。主要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成立的各民主党派人士在长期的实践中经过反复比较,郑重地选择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1948年4月,中国共产党提出召开新政治协商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得到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热烈响应。他们公开表示,愿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共同为建立新中国而奋斗。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正式确立。

历史地看,各民主党派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扮演着重要角色。但由于其阶级属性与能力水平等原因,它们担当不了领导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大任。中国共产党因其本质属性以及长期革命斗争实践的历练,完全具备了领导中国革命的素质与能力。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建立起平等合作、互相监督、肝胆相照、互利共赢的友好党际关系,双方密切合作、携手奋进、共创未来,使新中国赢得了巨大历史成就。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建立,实现了政党之间由恶性竞争走向协商对话、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历史性跨越。

历史证明,无论是一党专制,还是两党制或多党制,在中国都是行不通的。任何政党制度的建立都要洞察历史逻辑、遵循历史规律、顺应历史潮流。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建立就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发展过程,它是在深刻把握历史规律基础上确立的,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具有客观必然性。

4.实践逻辑:中国共产党的不懈探索与开拓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经过革命、建设、改革长期实践形成的。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践过程中孕育产生的,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程中不断巩固和完善。在坚持党的领导权方面,我们党走过弯路。国民革命时期,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一次合作,由于我们党处于幼年时期,在处理国共兩党关系方面犯了右倾错误,特别是没有把握住革命的领导权。当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反革命政变,对革命力量进行血腥屠杀时,我们党不能组织有效的抵抗,导致轰轰烈烈的大革命的失败。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我们党在反思第一次合作失败教训的基础上,充分认识到把握革命领导权的重要性,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政治立场,在长期的斗争中不断发展壮大,最终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

我国各民主党派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陆续成立,为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建立新中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抗日战争时期,各民主党派协助我们党建立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同抵御外敌。解放战争时期,各民主党派团结在我们党周围,同全国人民一道建立起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独裁统治,主张建立民主联合政府。新中国成立前夕,各民主党派纷纷表示,愿意接受我们党的领导。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应运而生。新中国成立以来,各民主党派人士积极建言献策,推动了中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该时期,我国这一新型制度虽然经历过波折,但是总的来看,是不断巩固并发展完善的。

综上所述,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是我们党在长期政治实践中把握规律、勇于创新取得的有益政治成果,蕴涵着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智慧。

二、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基本特征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是贯彻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人民民主实现形式,呈现出四个基本特征。

1.始终坚持人民立场

马克思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B11利益问题具有根本性,“依靠谁、为了谁”体现政党制度的根本立场和性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新就新在“能够真实、广泛、持久代表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全国各族各界根本利益”B12。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始终坚持人民立场,着眼于满足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它的广泛代表性和人民立场,具体表现为利益实现的真实性、利益代表的广泛性以及利益保障的稳定性。

其一,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具有鲜明的真实性。在利益诉求日益多元化与差异化的情况下,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必须建立一个能够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政党制度,以充分表达各方面的利益诉求。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就是这样一种制度形式,它在民主集中制的基础上,广泛听取民众呼声及各方意见,使各党派、阶层、群体的主张与建议都能得到充分表达与重视。这一新型政党制度有利于有效整合社会资源、协调各方力量、凝聚社会共识,最终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其二,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它既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又充分肯定民主党派的地位与作用,鼓励民主党派各抒己见、反映民意、求同存异、包容异见、促进和谐,在对话沟通中共同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通过双方密切合作与共同努力,实现人民利益代表的广泛性与利益诉求差异性的有机统一。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深厚的社会基础。它容纳了社会各个阶层、界别、群体、民族的利益诉求,从事实上构建出多方合作的统一战线,从制度上保证了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有效实现。

其三,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具有持久的稳定性。中国共产党是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她的任何行动都以实现人民美好生活为指向,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价值目标。这一目标是亲民、惠民、为民、利民的,因而得到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支持。民主党派的建立,能够有效代表和真实反映各自联系界别的利益诉求。因此,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具有深厚的合作基础,能够协同实现不同阶层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社会稳定持久的发展。所以说,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是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最真实、最广泛、最持久的实现形式。

2.制度运行高效

政党政治是现代国家治理的主要方式,政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日益发挥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新就新在它把各个政党和无党派人士紧密团结起来、为着共同目标而奋斗,有效避免了一党缺乏监督或者多党轮流坐庄、恶性竞争的弊端”B13,这正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运行机制高效性的根本所在。

一种政党制度的优劣,要靠其功能发挥的最终效果来评判。以多党合作为重要内容的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是一种通过政治协商机制实现民主政治的基本政治制度。它体现为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爱国人士通力合作、协同奋进,通过人民政协的政治协商,发挥民主党派的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作用,这就从制度架构上保障了制度运行的高效性。

政治协商以政治协商会议为主要组织形式,通过政治协商,不同阶层的民众诉求能够更快速、更真实、更有效地传递给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民主监督是民主党派的基本职能,主要表现为民主党派对中国共产党进行政治监督,针对党员干部在贯彻落实中央路线方针政策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可行的建议,对党员干部的言行进行强有力监督,防止党内滋生腐败。参政议政是民主党派通过政治参与,依法表达政治意见的有效形式,是参政党意志诉求的集中体现方式。

就西方政党制度而言,不同的政党为了反对而反对,为维护少数人的利益而相互攻訐。我国各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各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一道,为中国现代化建设而共同奋斗。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则通过发挥民主党派的基本职能,积极建言献策,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提供建设性意见,共同促进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这种政党制度能够广泛汇聚民智民力,集中力量办大事,有力提升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促进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高度团结与相向而行,彰显出新型政党制度运行的高效性。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以政治协商的机制,保证党和国家政策实施的规范有序,推动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优化了执政党与参政党之间的对话方式、资源配置与组织机制,表现出制度运行的高效性。

3.民主参与广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新就新在它能够通过“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的安排集中各种意见和建议、推动决策科学化民主化”B14。与西方政党制度相比,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体现出更广泛的民主参与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政协委员则代表不同阶层的民众,这就形成了互为补充、良性循环的民主代表制度。这是一种一元领导、多元参与的崭新民主实现形式,充分体现了民主实现形式多样性的特点。

我们以美国的两党制政党制度为例进行分析。在美国,民主党与共和党通过竞选轮流上台执政,但两党都代表资产阶级利益,并不能真正代表美国广大人民的利益。双方为获得大选胜利以及更多的政治资源,往往进行无休止的斗争。这种争斗既破坏国家政治稳定,又干扰国家长远发展。以美国两党制为代表的西方政党制度,从根本上说是“少数民主”“程序民主”“形式民主”。显然,西方政党制度是资产阶级利益集团“零和博弈”“恶性竞争”政治生态发展的客观结果,有其固有的弊端。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建立的基础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同时保障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权利。民主党派参与国家政权建设,参与国家事务管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和法规的制定与执行,以及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这就突破了西方单纯通过选举制度实现“少数人民主”的民主形式,将现代民主渗透到科学决策、严格执行、民主监督等具体政治运行中,融入政策制定、干部任免、利益协调、联系群众等政党政治各环节和全过程,拓展了现代民主的内涵。它创造性地将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有机融合,形成内容与形式辩证统一的集合作、协商、参与、监督为一体的复合式民主实现形式。

另外,在这一制度框架下,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各司其职,双方坦诚相待、共商国是、共谋国策,共同服务人民,合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在中国社会的政治语境中,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不是敌对党,也不是反对党,而是休戚与共、共存共荣的亲密友党,双方各安其职、各负其责、平等互利。这就有效避免了西方政党之间为获得政治资源和政治统治而出现的无休止的“内耗”“倾轧”“攻击”情况,形成了以共同利益、共同目标、共同愿景、共同价值为纽带的长期合作团结和共谋发展的局面。

4.具有强大组织领导力和执行力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在实践中能否充分发挥其制度效能,取决于制度的执行力能否得到充分保障。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最大政治优势,就是具有强大的组织领导力和执行力。

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最高的政治领导力量。在统揽“四个伟大”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以高度组织性表现出强大的领导力。中国共产党从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出发,坚持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推动各职能机关协调行动、耦合互动、形成合力。这一领导体制具有明显优势,它能够通过民主集中制原则保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保持政治稳定性和政策连续性,并以严密的组织形式和党的全面领导的制度安排呈现出强大的执行力。

从中国特色民主政治体系视角看,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表现出高效的执行力。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它们为了国家发展、民族复兴、人民福祉而共同协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既強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也强调发扬社会主义民主。”B15这就表明,中国共产党作为代表人民根本利益的政党领导,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系中,是第一位的、管总的,它贯穿制度体系、组织体系、法治体系、运行体系之中,具有联动枢纽的“社会功能”,发挥着核心与统帅作用。同时,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权利也得到保障。一方面,推动民主党派参政议政规范化、常态化,有利于形成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机制;另一方面,通过协商民主,促使公民有序参与政治决策,建言献策,广泛凝心聚力,形成政治合力,大大增强其制度认同感和自觉执行力,有效提升了政策执行效率。

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和坚持全国一盘棋的整体思维,表现出超强的资源动员能力和组织执行能力,既能集中力量办大事,又能通过党的肌体的“神经末梢”——基层党组织密切联系群众,将群众广泛动员和组织起来,办好群众身边的小事。同时,我们党密切联系各民主党派,充分发挥他们参政议政的职能,从而将社会各阶层、各群体的利益诉求充分表达出来。所以说,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通力合作,在政治实践中呈现出新型政党制度的强大领导力和高效执行力。

三、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实践价值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伟大政治创造,是从中国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新型政党制度,集中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优势和特点,具有显著的优越性。这一政党制度维护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提升了我国在国际社会的政党话语权,确保了我国政治大局的稳定。同时,这一政党制度也拓宽了各国实现民主的路径,为人类政治文明发展进步提供了中国方案。

1.提升了我国国际社会的政党话语权

所谓政党话语权,通常是指一个国家政党制度的表达权与把握事务的能力。通过对政党制度的有效表达与全面阐述,使其在国内与国际社会得到普遍认同与大力支持。显然,政党话语权是一种软实力,它不受物质条件影响,而受价值和价值观影响。政党理论话语权的确立,是一个国家在长期政治实践中获得的。

我国政党制度的确立受西方政党制度话语霸权的影响。从近代对苏联一党制的照抄照搬到对西方政党制度的借鉴与参考,在此过程中,西方国家常常以“一党独裁”等污名化手段歪曲我国政党制度,误导其他国家和民众对我国政党制度的认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开辟了一条与西方政党制度本质不同的崭新模式,打破了西方政党制度崇拜的神话,它以实现最广泛最真实的人民民主为基本政治价值取向,以协商民主和选举民主作为政治发展的主要形式。它明确了政党制度的国家定位,确立了民主党派的法律地位,在法律框架内厘清了执政党与参政党之间的关系,充分彰显了中国人民的制度自信。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促进了中国政治理念的传播。它通过建立系统的政党理论体系,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理论说服力,以显著制度优势向国际社会展现我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先进性与优越性,赢得了国际社会与各国人民的政治认同与理解支持,打破了几百年以来的西方政治话语霸权,增强了我国政党制度在国际上的理论话语权,形成了新的政党制度话语体系。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以其内在的运行逻辑,形成了真理性与价值性、科学性与民主性、先进性与包容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政党制度。它是经过中国政治实践检验的一套成功的政党制度体系,不仅为中国政党制度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也为中国政党制度话语权的提升提供了深厚的实践底气与鲜活的政治生气。

2.确保了我国政治大局的稳定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明确了双方的政治关系,即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是领导与被领导、监督被监督的合作关系。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民主党派是参政党,双方既不是执政党与反对党的关系,也不是执政党与在野党之间的关系,而是团结合作齐心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密友党。中国共产党对民主党派进行政治领导,民主党派则以政治协商、参政议政、民主协商、民主监督等形式积极发挥作用,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提供宝贵意见和智力支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成功搭建起和谐的党际关系,它明确了执政党与民主党派的地位与职责,厘清了各自身份与角色,实现了权责分明、密切配合与相互支持,有效避免了为争权夺利而进行的政治斗争与社会内耗等不良现象,有利于维护政治局面的清明与稳定,营造出精诚合作、肝胆相照、凝心聚力、团结一心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政治生态。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改革开放的纵深推进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西方国家加大了对我国意识形态领域进行渗透的力度,特别是鼓吹它们的民主模式,企图在中国推行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实现其“西化”“分化”我国之图谋,这势必会影响我国政治稳定与社会和谐。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是经历长期实践探索创造出的独特制度成果,它从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出发,充分吸取西方政党制度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经验与教训,结合我国实际情况,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体系。它创造性地解决了政党之间的相互关系问题,有效破解了影响政治稳定的一个关键性世界难题。当前,世界百年之未有之大变局的复杂环境给我国政党制度建设提出新的挑战。我们只有始终不渝地坚持和完善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才能保持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3.为世界政党制度创新提供了一种崭新实践模式

政党制度虽然起源于西方,但是历史已经证明,西方政党制度存在内在的、深刻的、不可克服的缺陷,如代表极少数人利益、党派纷争、效率低下,等等。西方政党制度本质上是资产阶级不同派别轮流上台执政,不论哪一个党派执政,都维护掌握经济大权的少数人的利益。不论是两党制,还是多党制,不同政党通常围绕权力、利益展开激烈博弈,甚至无所不用其极,导致党派利益凌驾于国家利益之上,党派竞争沦为政治恶斗,甚至令整个国家政治机器陷入瘫痪之中,严重影响了国家发展。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长期探索与自主创新的结果。它以坚持中国共产党全面领导、多黨合作与政治协商为主要内容,将竞争与合作有机结合起来,科学厘定了执政党与其他党派的关系。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既实现了有效监督,避免了一党独裁,也避免了在两党制或多党制下因利益分配不均相互争夺而造成的政治混乱局面,体现了人民意愿,适应了时代要求,深化了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是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占据了真理与道义的精神制高点。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形成了开放与独立、竞争与合作、执政与参政、发展与稳定相结合的生动政治局面,开创了一种新型政治文明。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也为世界政党制度创新提供了一种崭新实践模式。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西方国家兜售其民主模式,一些新兴的发展中国家纷纷效仿西方两党制或多党制。然而时间已经证明,西方政党制度存在着不可能克服的顽疾,并不是世界各国通用的样板。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建立使一些发展中国家深受启发,它们在政党制度建设中,不再拘泥于西方传统政党制度的单一模式,而是从本国实际出发,选择适合自己的政党制度方式。由此可见,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为当今世界建立什么样的政党制度提供了中国方案,开辟了世界政党制度发展的新天地。

四、结语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厚植于中国历史文化,契合了中国实际,有其独特的生成逻辑和鲜明特征。它内蕴了中华文化的优秀基因,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本土化创造,积淀着革命斗争的丰富经验与实践智慧,生成于中国共产党自主探索与守正创新的政治实践沃土。它以科学合理的制度范式实现了执政党与参政党的多党合作、精诚团结与协同发展,以其独特而鲜活的生命力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优越性,彰显出强大的实践效果与独特价值,对世界政党制度的创新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与参考价值。

注释

①②⑤⑥B12B13B14B15《坚持多党合作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团结奋斗》,《人民日报》2018年3月5日。

③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第88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5页。

⑦习近平:《开放共创繁荣 创新引领未来》,《人民日报》2018年4月11日。

⑧⑨⑩《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808、809、1029页。

B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82页。

责任编辑:文 武

猜你喜欢
生成逻辑实践价值基本特征
深刻理解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基本特征
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思想的逻辑理路
长株潭水生态系统基本特征及保护修复
关于参与式培训在企业管理中的实践价值研究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与群众路线融合的实践价值
论职业教育的生成逻辑
美国政治极化的层次界定与生成逻辑
中国古代军队系统管理的基本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