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伟华,徐静蔚
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手术室,上海 200137
肛肠疾病指发生在肛门、大肠上的各种疾病,我国肛肠疾病的发病率较高,临床治疗包括药物及手术治疗,肛肠手术治疗最常见的治疗方式,适当的护理干预非常重要,体位是手术室护理工作安全质量管理中考虑的重点[1]。本研究随机选取60例肛肠手术患者在手术室护理中分别采用侧卧位与截石位摆放配合肛肠手术,探讨分析不同体位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8月至2019年1月本院收治的60例肛肠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中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42~62岁,平均(47.6±4.8)岁,病程4个月至3年;观察组中男性14例,女性16例,年龄40~69岁,平均(45.9±4.3)岁,病程5个月至3年。两组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排除全身性疾病,包括严重肝、肺、心、肾功能不全者;(2)合并其他系统恶性肿瘤者;(3)严重精神疾患且不能配合治疗者。两组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同意批准。
1.2方法 患者术前均行常规术前医嘱,医护人员应经常巡视病房,向患者科普肛肠疾病的症状和体征、治疗用药、护理、出院后干预等情况,根据患者情况告知患者药物适应证、禁忌证、用法,加强患者与医护人员交流和反馈的互动,采取相应的健康教育措施,给予患者鼓励,帮助患者消除负面情绪,缓解心理压力,消除对治疗肛肠疾病的心理负担。给予患者麻醉处理,完善保暖工作。对照组:采用截石位摆放。将患者双上肢固定于身体两侧,根据患者身高、体质量等一般资料调节支架参数,坐骨结节超出背板下缘5~6 cm,骶后垫软垫,托腿架支托患者小腿,加海绵衬垫,高度与大腿在仰卧曲髋时的高度相等,大腿与躯干的纵轴应呈90°~100°,大腿与小腿纵轴应呈90°~100°,使用约束带固定小腿,并保持约束带平整,松紧适宜。观察组:采用侧卧位摆放。患者麻醉稳定后根据其舒适度决定采取左侧卧位或右侧卧位,调整患者背部支架的角度,头部、腋下、两腿之间、胸前设置软垫,屈髋屈膝90°,用约束带固定患者,松紧适宜,嘱咐患者上肢如有不适及时反映。
1.3观察指标 (1)观察并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中生命体征。术中生命体征包括平均动脉压、呼吸次数、心率、血氧饱和度;血氧饱和度正常值为95%~99%,成人平静时的呼吸频率为每分钟12~20次,正常心率为60~100次/min。(2)观察并记录两组术后并发症情况,术后并发症包括头晕、体位性低血压、出血、腰背酸痛[2]。(3)观察并记录两组手术室护理后的术后24 h体位舒适度,包括Ⅰ级(患者舒适)、Ⅱ级(患者偶感轻度酸胀感、麻木,可以忍受)、Ⅲ级(患者有不适感,酸痛感、麻木感明显)。舒适度=(Ⅰ级例数+Ⅱ级例数)/总例数×100%;(4)观察并记录两组体位术中操作满意度:采用调查问卷法,满意度分为满意、比较满意、不满意3个级别,满意度=(满意例数+比较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2.1两组手术时间、术中生命体征比较 观察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观察组术中生命体征如心率、动脉压、呼吸频次、血氧饱和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手术时间及术中生命体征比较
2.2两组术后并发症比较 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术后并发症比较
2.3两组手术室护理后的术后24 h体位舒适度比较 观察组手术室护理后的术后24 h体位舒适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手术室护理后的术后24 h体位舒适度比较
2.4两组体位术中操作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体位术中操作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体位术中操作满意度比较[n(%)]
肛肠疾病是发生在肛门和大肠部位的疾病,易反复发作,给患者生活造成严重影响[3]。目前临床治疗肛肠疾病主要采用手术治疗。手术室护理要从患者生理、心理、精神方面出发,给患者提供围术期的最佳护理方案。体位的安全舒适是手术室护理工作安全质量管理的重点,减轻或避免因体位不当对患者造成的伤害[4]。
本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观察组术中生命体征如心率、动脉压、呼吸频次、血氧饱和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体位术中操作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侧卧位和截石位是肛肠手术常用体位,具体体位摆放需根据术中患者实际情况做出相应选择。采用截石位摆放配合手术:传统截石位支腿架高度比较高,下肢高度明显高于心脏,心脏血流量较高,患者双下肢被抬高,回心血量增加,手术结束后下肢放平,回心血量会突然降低,血压起伏大,对患者的心血流量产生不良影响,尤其是伴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5]。患者双腿置于托腿架上,手术视野及术中操作暴露,但麻醉状态下压迫窝动脉和腓总神经,易导致下肢血液回流受阻,引起局部皮肤压伤、血流淤滞、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腓总神经损伤。还会导致迷走神经兴奋,抑制心脏活动,减缓心率,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6]。患者平卧,两腿屈曲外展,非手术区的前会阴区暴露,患者特别是女性患者有羞涩感,心理压力大会导致血压大幅度波动,增加了患者机体和心理的应激反应,手术安全性降低。采用侧卧位摆放配合手术,即患者小腿腓肠肌处平行放置于托腿架上,可有效改善下肢静脉淤滞、压迫窝动脉和腓总神经的症状。将膝关节弯曲后置于有软垫的托腿架上,以增强患者的舒适度,全身肌肉松弛,托腿架保持远高近低,用约束带固定住不宜随意变动,患者的动脉压、心率稳定性较高,患者心血流量正常[7]。患者侧卧手术视野充分暴露,术中操作增大,能有效避免周围神经的损伤;侧卧位时双腿合拢,遮蔽前会阴区,隐私部位得到保护,减少恐惧心理状态,有效缓解患者心理压力,有效控制血压波动,保持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充分体现临床人文关怀。另外,长时间手术操作过程中帮患者按摩也有利于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避免一个姿势保持时间过长导致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的发生。侧卧位在患者背部安装支架,使得患者术中更加放松,加大安全性,减轻手术室医护人员工作压力,患者臀部抬高,身体与医生手术视线平齐,避免术中医生肩背疲劳,缩短手术时间,提高了手术效率[8]。
综上所述,对肛肠手术患者采用侧卧位比截石位配合手术的临床效果更好,可以减少患者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保护患者隐私,提高患者舒适度和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