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本 鹏
(山东省交通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山东 济南 250000)
我国的高速公路经历着飞速的发展和深刻的变革,截至2019年,中国公路总里程已达484.65万km、高速公路达14.26万km,居世界第一;“十三五”期间全国高速公路将新增通车里程4.6万km,2020年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将达16.9万km,增长率为37%。70多年来,中国公路交通总体上经历了从“瓶颈制约”到“初步缓解”,再到“基本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发展历程,一个走向现代化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正呈现在世界面前。根据《山东省高速公路网中长期规划(2014—2030年)调整方案》,山东省将形成“九纵五横一环七连”高速公路网布局,总里程约8 830 km。提出以青岛至夏津(鲁冀界)高速公路支线形成“济南绕城高速二环线”,同时明确2020年建成济南绕城高速二环线东环段。
济南大东环项目路线起自济青高速的唐王枢纽立交,顺接济南绕城高速公路二环线北环段青银高速;路线终点位于曹范互通接京沪高速,并顺接规划济南绕城高速公路二环线南环段。本项目作为济南绕城高速二环线的组成路段,同时兼有京沪高速公路济南东绕城并行线功能,其建设对优化、完善区域路网布局,满足城市“东拓”战略发展需求,强化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与济南东部城区连接,消除京沪高速济南段的交通瓶颈,发挥路网整体效益,促进区域经济及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路线全长23.594 km,全线主线共设桥梁4 133.62 m/12座,其中特大桥1 482.5 m/1座,大桥2 319.12 m/5座,中桥332 m/6座,共设涵洞34道;互通立交6处,其中枢纽互通2处,一般互通4处;分离立交10处,其中与铁路交叉3处,与公路交叉7处;共设通道桥8座;服务区1处、养护工区1处、监控通信分中心1处、匝道收费站4处,章丘连接线1处。
根据地勘报告,本项目沿线K13+055~K13+300,K13+600~K13+850,K15+900~K16+900,K19+400~K23+100,局部分布一层3.0 m~5.8 m厚度的黄土层,通过调查周边工程黄土层湿陷性试验,湿陷性系数δs为0.016~0.107,湿陷性轻微~中等,湿陷起始压力20 kPa~186 kPa;该层黄土部分具湿陷性,湿陷等级为Ⅰ级~Ⅱ级[1]。
高速公路、一级公路通过湿陷性黄土和压缩性较高的黄土地段时,可根据路堤高度、受水浸湿的可能性、湿陷后危害程度和修复的难易程度,按表1确定湿陷性黄土地基最小处理深度。
表1 湿陷性黄土地基最小处理深度
济南市位于季节性流水地区,对于Ⅰ级~Ⅱ级非自重性湿陷性黄土,要求地基处理最小深度为0.8 m~2 m。因此,对湿陷性黄土路段路基段地基表层处理采用强夯,对于距离村庄较近(<120 m)不能采用强夯处理的路基段,选用25 kJ三边形冲击压路机,清除表土后冲击碾压20遍,压实度不小于90%。冲击压实遍数推荐值10遍~20遍,具体遍数应根据试验段确定,若不能达到压实度要求,需增加压实遍数[3]。
1)横向处理范围:处理至路基坡脚外侧3 m处。
2)参考参数:强夯开始正式施工前,应根据初步确定的参数,在现场选择有代表性的地段进行试夯,根据试夯结果及时调整强夯的各项参数。a.单击夯击能。夯锤选用重量10 t、底面直径2.25 m的圆柱形铸铁或在钢壳内填充混凝土制成的锤,单击夯击能为1 500 kN·m。b.夯击遍数及夯点布置。施工时,分3遍夯实,第1遍,2遍为点夯,夯点呈正方形分布,夯点间距6.0 m;第3遍为满夯,夯点彼此搭接1/4连续夯击,目的是加固表层,夯击能为800 kN·m。按由内向外逐点的原则,先夯击路中线处的夯点,然后平行于路中线由内向外向路两侧夯击,完成强夯区域全部夯点的施工。点夯时,应对每一夯点的夯击能、夯击次数、每次夯击的沉陷量等进行量测和记录。夯击时夯坑周围地面不应发生过大的隆起,不应因夯坑过深而发生起锤困难。c.单点击数。夯击次数应按现场试夯得到的夯击次数和夯沉量关系曲线确定。单点击数参考值为:第1,2遍点夯为8次夯击,第3遍为2次夯击。d.强夯收锤标准。止夯条件为满足下列条件之一:最后2击平均夯沉量不大于5 cm,夯坑周围地面不发生过大的隆起,不因夯坑过深而发生起锤困难。e.间歇时间。两遍夯击间应有一定的时间间隔,间隔时间取决于加固土层中孔隙水压力消散所需要的时间,以超孔隙水压力消散75%以上所需时间为两遍夯击的间歇时间。根据有关实测资料,对渗透性较小的粘性土地基,间歇时间宜取3周~4周。本项目地基土层多为粉土、粉质粘土、粉砂、细砂,渗透性相对较大,间歇时间应不低于3 d,施工时根据试夯参数最后确定。第二遍夯击结束后,根据孔隙水压力的检测结果确定点夯与满夯之间的间隔时间[2]。
3)地基承载力要求:强夯完成一个月内应对地基承载力进行检验,一般不小于220 kPa,不符合设计要求时应补夯。K22+340~K22+581湿陷性黄土路基网格化处理及湿陷性黄土路基试夯见图1,图2。
在项目强夯试夯过程中,出现了最后两击的平均沉降量大于5 cm、最后两击反弹值较大等情况,对于强夯的止夯产生影响,具体情况如表2所示。
表2 原地面部分夯实记录表
为消除最后两次夯击平均沉降量反弹对止夯的影响,项目办组织施工二标在该路段进行了两种方案的试夯试验:第一种,填筑0.5 m建筑垃圾砾料后进行强夯试夯作业;第二种,填土2.0 m后再进行强夯试夯作业如表3,表4所示。
表3 0.5 m填筑建筑砾料试夯记录表
表4 2.0 m填土后试夯记录表
湿陷性黄土路基在填筑0.5 m建筑垃圾砾料后,最后两击平均夯沉量满足不大于5 cm止夯条件,填土2.0 m的方案,最后两击平均夯沉量较大,且仍存在反弹现象,证明采用0.5 m建筑砾料进行回填强夯的湿陷性黄土路基基底处置方式是可行的。
强夯结束后,大东环项目办对处理后的该段路基进行了静载试验检验(见图3),处理后的路基承载力大于220 kPa,符合设计要求,说明经建筑砾料与强夯组合处理过的地基,可以把上部荷载扩散到下面的下卧层,以满足上部建筑所需的地基承载力和减少沉降量的要求。证明该方法是有效的,质量控制是可靠的,具有在全线推广应用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