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眉,郭霞,辛志梅,王升吉,辛相启,姜珊珊,吴斌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山东省植物病毒学重点实验室,山东 济南 250100)
小麦是山东省主要粮食作物,其产量和品质极大关系着粮食安全[1]。小麦白粉病是小麦的主要病害之一,多以病菌孢子随气流传播,具有流行速度快、危害范围广、控制难度大等特点。近年来发生频繁,危害损失严重,已逐渐成为限制小麦稳产、高产的主要因素之一,严重威胁着小麦的安全生产[2,3]。在众多防治措施中,选育和应用优质、抗病品种是防治小麦白粉病最经济有效的措施。由于小麦白粉病菌具有高度变异性,不同地区之间的群体结构存在差异,因此加强小麦白粉病菌群体遗传结构研究、充分利用抗病品种的有效性,可有效降低白粉病对小麦产量带来的不利影响[4,5]。
目前国内外普遍采用一套已知抗性基因品种(系)进行小麦白粉病菌群体毒性结构监测。Parks[6]和EI-Shamy[7]等分别于2008年和2016年应用已知抗白粉病基因材料监测了2003—2005年美国东南部和2013—2014年埃及小麦白粉病菌的群体毒性结构。该技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逐渐应用于我国部分省(市)小麦白粉病菌群体的毒性监测研究中,近几年来很多研究者采用该方法对陕西、河南、新疆、四川、山东、甘肃、黑龙江[5,8-13]等小麦主要产区白粉病菌的毒性结构开展大量研究,基本明确了各地小麦白粉病菌的毒性基因频率和有效抗病基因组成。
小麦白粉病菌的毒性频率是动态变化的,因此本研究采用鉴别寄主毒性监测方法[14],对2018年山东省不同地区小麦白粉病菌的群体结构进行毒性鉴定和分析,并与2015年对山东省小麦白粉病菌的毒性监测结果[11]做比较,旨在为山东省推广抗病品种及品种合理布局提供有力依据。
供试菌株:于2018年5—6月小麦白粉病高发期,在山东省德州、烟台、济南、济宁、聊城、临沂6市共16个地点采集小麦白粉病叶(表1),自然晾干后,每片病叶隔离放置并于4℃保存。
鉴别寄主:共31个小麦品种,均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提供;济南15为当地品种,作为感病对照(表2)。小麦白粉病菌的分离、纯化和扩繁均采用济南15。
表1 小麦白粉病菌供试菌株信息
将保存于4℃的小麦白粉病叶浸泡于清水中,使休眠的闭囊壳萌发。挑取萌发好的闭囊壳至喷湿小麦叶片的雾滴中,罩上带6层纱布的玻璃罩使其在16~20℃温度下隔离保湿培养。剪下有单孢子萌发的叶片,扫涂于1叶1心期的济南15麦苗上隔离保湿培养,即形成单孢子菌源,扩繁一次备用,总共得到62株单孢子堆菌株。
利用31个已知抗病基因的鉴别寄主和1个感病对照(济南15)对所有供试菌株进行毒性鉴定,分别将扩繁好的小麦白粉病菌扫涂于鉴别寄主苗上,每个菌株两次重复,每盆10株麦苗。在16~20℃温室中隔离培养,接种10天后调查发病程度。参考司权民等[15]的调查方法,记载接菌叶片的病情反应型,其中0、0;、1和2型为抗病反应型,3和4型为感病反应型,并计算毒性频率。毒性频率(%)=毒力菌株/供试菌株×100。
根据毒性鉴定结果,将有毒性的菌株记为“1”,无毒性的记为“0”。利用统计分析软件NTSYS pc 2.11对小麦白粉病菌群体毒性矩阵进行UPGMA聚类分析[16]。
利用32个寄主对德州、烟台、济宁、济南、聊城、临沂6市供试小麦白粉病菌株分别进行毒性鉴定,结果(表2)显示,62个菌株对济南15的毒性频率均为100%,除了鉴别寄主中的两个对照(Chancellor、阿夫)和当地感病对照(济南15),德州市小麦白粉病菌群体对12个抗性基因或组合的毒性频率高于70%,分别为Pm1a、Pm3b、Pm3c、Pm3e、Pm3f、Pm5a、Pm7、Pm8、Pm19、Pm2+Ta、Pm“Era”和Pm“XBD”;烟台市有15个,比德州市多了Pm3d、Pm6(寄主名称为Coker747)、Pm17;济宁市有22个,比德州市多了Pm2、Pm3d、Pm4a、Pm4b、Pm5b、Pm6(寄主名称为Coker747)、Pm6(寄主名称为Timgalen)、Pm13、Pm2+6和Pm4+8;济南市有23个,和德州市相比,除对抗性基因Pm2+Ta低于70%外,毒性频率高于70%的抗性基因还有Pm2、Pm3a、Pm3d、Pm4a、Pm4b、Pm5b、Pm6(寄主名称为Coker747)、Pm6(寄主名称为Timgalen)、Pm13、Pm17、Pm2+6和Pm2+Mld;聊城市除了Pm21、Pm1+2+9、Pm4b+5b和Pm5+6,临沂市除了Pm21外,对其余抗性基因的毒性频率均高于70%。说明这些抗性基因已失去抗性。
德州市小麦白粉病菌群体对Pm4b、Pm5b、Pm21、Pm1+2+9、Pm2+6、Pm2+Mld、Pm4+8、Pm4b+5b及Pm5+6抗性基因的毒性频率低于30%,并且对Pm4b、Pm5b、Pm21、Pm2+6、Pm 2+Mld、Pm4b+5b及Pm5+6共7个抗性基因的毒性频率均为0;与德州市相比,烟台市小麦白粉病菌群体对除了Pm1+2+9外的8个抗性基因的毒性频率低于30%;济宁市和济南市相同,只对抗性基因Pm21和Pm1+2+9的毒性频率低于30%;聊城市和临沂市的小麦白粉病菌群体仅对抗性基因Pm21的毒性频率低于30%,说明这些抗性基因在当地仍为有效基因。
如图1所示,除两个鉴别寄主对照及感病对照外,62个小麦白粉病菌株对17个抗性基因或组合的毒性频率均高于70%,分别为Pm1a、Pm3b、Pm3c、Pm3d、Pm3e、Pm3f、Pm5a、Pm6(寄主名称为Coker747)、Pm6(寄主名称为Timgalen)、Pm7、Pm8、Pm13、Pm17、Pm19、Pm2+Ta、Pm“Era”和Pm“XBD”,说明这些抗性基因已失去抗性;对抗性基因Pm21、Pm4b+5b及Pm5+6的毒性频率低于30%,其中对Pm21抗性基因的毒性频率为0;对Pm2、Pm3a、Pm4a、Pm4b、Pm5b、Pm1+2+9、Pm2+6、Pm2+Mld及Pm4+8共9个抗性基因的毒性频率介于37.10%~66.13%。
表2 山东省各地小麦白粉病菌株毒性频率
由图2可知,当遗传相似系数为0.67时,小麦白粉病菌毒性聚类可划分为两个大组,第一大组包括德州市9个菌株及烟台市21个菌株,另外还有济南市2个菌株(JL1和JL2)及1个济宁市菌株JR1;第二大组包括烟台市其余4个菌株(YQ1、YQ2、YT1、YY3)、济南市2个菌株(JL3和JL4)、济宁市除了JR1外的9个菌株以及聊城、临沂市的所有菌株。
62个小麦白粉病菌株毒性相似系数在0.67~1.00之间,说明6个市的小麦白粉病菌群体间毒性存在一定差异。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小麦白粉病菌毒性多态性与菌株地理来源有关,德州与烟台菌株多聚在一起,济宁、聊城、临沂市的菌株多聚在一起。
本研究对2018年采自山东省德州、烟台、济南、济宁、聊城、临沂6市共62个小麦白粉病菌株进行了毒性监测,与2015年的毒性监测结果[11]相比有较大变化:Pm1a、Pm4a、Pm4b、Pm17及Pm“XBD”的毒性频率上升幅度较大,其中Pm1a、Pm17及Pm“XBD”的毒性频率已高于80%,完全失去抗性,不能再作为抗性材料使用;Pm1+2+9、Pm2+6、Pm2和Pm5b的毒性频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毒性频率在38.71%~66.13%之间,这可能与近几年山东各地区小麦主栽品种的调整有关,也可能与采样地点的不同有一定关系,仍需要继续监测;另外,新增的3个抗性基因Pm13、Pm2+Ta及Pm“Era”毒性频率均高于70%,不能作为抗性材料使用。
本研 究 表 明,Pm1a、Pm3b、Pm3c、Pm3d、Pm3e、Pm3f、Pm5a、Pm6、Pm7、Pm8、Pm13、Pm17、Pm19、Pm2+Ta、Pm“Era”和Pm“XBD”的毒性频率均高于70%,其中Pm1a、Pm3b、Pm3c、Pm3e、Pm3f、Pm5a、Pm7、Pm8和Pm19的毒性频率在全国大部分地区,如河南[8]、新疆[9]、四川[10]、甘肃[12]、陕西[17]等省份均偏高,但Pm13和Pm“XBD”的毒性频率在这些省份均偏低。李强等[5]研究表明,Pm6、Pm17、Pm“Era”的毒性频率在陕西省均偏低,与其他人的研究结果不一致,未见有关抗性基因Pm2+Ta的相关报道。本研究表明,Pm2、Pm3a、Pm4a、Pm4b、Pm5b、Pm1+2+9、Pm2+6、Pm2+Mld、Pm4+8、Pm4b+5b及Pm5+6共11个抗性基因的毒性频率介于29.03% ~66.13%,所有供试菌株对抗性基因Pm21的毒性频率均为0,说明Pm21对供试小麦白粉病菌株具有极强的抗性,与许多研究者的报道一致[5,8,9,17,18],但也应避免大面积单一种植而造成抗性丧失。
本研究比较了德州、烟台、济南、济宁、聊城、临沂6个市的小麦白粉菌群体之间的毒性频率。结果表明,31个鉴别寄主,除了2个对照外,德州市小麦白粉病菌群体对12个抗性基因或组合的毒性频率高于70%,同时对7个抗性基因的毒性频率等于0,说明德州市小麦白粉病菌群体普遍毒性较弱,甚至部分鉴别寄主表现为免疫;烟台市有15个抗性基因的毒性频率高于70%,可以将德州市、烟台市筛选出的有效基因结合利用,尤其一些累加基因组合,如Pm4+8、Pm4b+5b及Pm5+6;济宁市和济南市分别有22、23个抗性基因的毒性频率高于70%,而且两市的所有菌株对抗性基因Pm1+2+9的毒性频率均为0,这与2013年的研究结果差异较大,也与前人研究结果不尽相同[6-10],后续仍需要密切监测;聊城市除了Pm21、Pm1+2+9、Pm4b+5b和Pm5+6,临沂市除了Pm21外,白粉病菌群体对其余抗性基因的毒性频率均高于70%,说明这两市小麦白粉病菌群体毒性较强,大多数抗性基因已失去抗性,需要另外寻找抗性基因利用。
本研究对所有供试菌株进行聚类分析表明,德州市的所有菌株和烟台市的大部分菌株聚在一起,并交错排列,说明两地白粉病菌株相似度比较高,但两市地理距离比其他市更远,其中的原因还需要加深研究;济宁、聊城及临沂的菌株多聚在一起,说明这3个地方的小麦白粉病菌株群体毒性较为接近。济宁、聊城及临沂市位于山东省西南部,气候较为相似,为避免今后小麦白粉病菌群体间的基因交流,应避免大面积种植单一、相同的小麦品种。济南市的白粉病菌株在两组中均有排布,还需进一步监测。
小麦白粉病菌株群体的毒性结构随时间、地点不同呈动态变化,利用鉴别寄主对其进行毒性监测是最直观、最基础的工作,需要持续进行以掌握其动态变化规律。下一步应利用SNP标记、SRAP标记等技术开展小麦白粉病菌株遗传多样性研究[19]。抗性基因Pm21对小麦白粉病具有广谱抗性,建议将其与其他有效抗性基因结合利用,以丰富抗病基因的多样性,或通过分子生物学手段揭示其抗性机制,进行Pm21基因特异性标记开发和利用,为小麦抗病育种及选择栽培品种提供理论依据[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