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周铭孙
李名强先生是中国培养起来的第一代钢琴家中的佼佼者,也是上海钢琴界中最知名的代表性人物之一。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他就活跃在上海的音乐舞台上,很早就在国际比赛的舞台上展现风采,是第一位在国际钢琴比赛上获得第一名大奖的中国钢琴家。这些载入史册的光辉业绩,是来之不易的,至今也是非常令人感兴趣的。
说起来几乎令人无法相信,相比于当今许多优秀的琴童三四岁就已经在家长的主导和督促下开始了坚定而刻苦的学琴之路,李名强先生却是在10岁的时候才开始学钢琴,而且是因他听见邻居家传出的钢琴声,心中特别喜欢,主动向父母提出了要学钢琴。当时钢琴被认为是女孩子学的东西,但因父母的思想比较开明,答应了他的要求,并为他请了当时在上海的犹太钢琴名师,在此还有一点儿令今天的琴童和家长无法想象的事——李名强虽已开始学钢琴,但家里居然还没有钢琴。开始是在隔壁的伯父家练琴,后来他的一位中学同学家里的钢琴没有人弹,就慷慨地借给他用了,而他自家买钢琴是在数年以后了。当时,我国受苏联的影响,音乐家受到人们的尊敬,有了更高的社会地位,而且李名强自己也展现很高的才能和水平,家里终于同意了李名强走上钢琴专业的道路。这在今天来说,都难以让人相信,但是在那个年代,他学出来了,在短短几年中,钢琴水平突飞猛进!
这些飞速的进步,当然首先在于李名强本身的信念和意志、才能和努力。但是也不能离开好老师的带路与引导!1946年,10岁的李名强开始学习钢琴,他的第一位老师是德籍犹太老师威斯勒(Weissler),只教了几个月就去了巴勒斯坦(今以色列)。第二位老师叫潘诺夫斯基(Panofsky),但几个月之后也去了巴勒斯坦,临走时为李名强介绍了旅居上海的犹太裔音乐家威登堡(Alfred Wittenberg),这是一位修养很高的艺术家,在国际也享有很高的知名度,李名强跟他一直学到1952年,因威登堡中风去世而中断了学琴。之后李名强在1952至1956年间跟随上海知名的钢琴教育家俞便民先生学琴,直到1956年进入上海音乐学院工作。
那时的李名强20岁,他开始是在上海音乐学院的管弦系担任艺术指导,但因为突出的钢琴专业水平,他有了不少跟国外——主要是苏联和东欧来华的专家学习深造的机会,也常有代表中国去参加国际钢琴比赛的机会。比如1957年,李名强在跟随沈阳音乐学院的波兰钢琴家娜塔莉亚·霍诺夫斯卡(Natalla Hornowska)进修三个月后,被派往捷克斯洛伐克举办的“布拉格之春音乐节”,参加了“第三届斯美塔那国际钢琴比赛”。这是李名强第一次出国参加比赛,是经过文化部(现文化和旅游部)选拔而被国家选派去的。他不负众望,取得了第三名的好成绩!1958年9月,李名强又一次经过选拔赴罗马尼亚的布加勒斯特参加“第一届乔治·埃奈斯库国际钢琴比赛”。当时苏联钢琴专家塔季亚娜·克拉夫琴柯正在中央音乐学院执教,她在准备比赛阶段为李名强作了悉心指导。李名强在“埃奈斯库比赛”中一举夺魁,22岁的李名强登上了事业的高峰。之后,1960年2月,李名强又代表中国出征世界上最高水平的国际钢琴比赛——“肖邦国际钢琴比赛”,这届比赛强手如云,第一名是著名钢琴家波里尼,而李名强作为年轻的中国选手,勇夺第四名,再一次显示了他不凡的实力。自此,李名强作为最年轻的教师进入上海音乐学院钢琴系任教。
也就是在那个年代,我作为上音钢琴系的学生,经常能听到李名强先生(那时上音的学生一律称老师为“先生”,无论男女)的琴声从礼堂、教室、演奏厅里传来,他那丰满、厚实的声音,严谨、规范的琴风一直深深地印刻在我们的记忆中,而他每天拿着钢琴谱、热水瓶、雨伞行走在上音校园中的形象也一直留在我们的脑海之中。作为上音钢琴系的校友,这些难忘的年代,挥之不去的情景和声音,几十年来一直是萦绕在我的脑海之中,念念不忘的。
2019年下半年,我在微信中看到乐讯——“环球音乐”即将出版发行李名强先生的CD专辑,把李名强先生多年来录制的钢琴曲目尽数收纳,尤其是把当年在“肖邦国际钢琴比赛”“埃奈斯库钢琴比赛”的现场录音都搜集了过来。这些当年的原始录音太珍贵了,我太想听了,但是一下子又买不到。我就打电话给身在香港的李名强先生,问他可否在得到CD唱片后给我一份,以便学习、欣赏或推荐。李名强先生欣然允诺,并约定2020年1月我们都去上海讲课时,他面交给我。
几个月后,我终于如愿得到了李先生的两套CD专辑。其中一套《李名强,1960年肖邦钢琴大赛录音》共为两张,另一套是《李名强的钢琴艺术》(从1958至1982年的录音,多达七张,是套装的一盒CD,曲目丰富,可谓琳琅满目)。
《李名强,1960年肖邦钢琴大赛录音》第一张包含两首大型作品:第一首是肖邦的《e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波兰国家交响乐团协奏,杰奇·凯洛维兹指挥。第二首是肖邦的《降b小调第二钢琴奏鸣曲》。
第二张CD有三十首肖邦的中小型钢琴作品,包括《降G大调第三即兴曲》(作品51);《c小调夜曲》(作品48之1);《升f小调波兰舞曲》(作品44);三首《练习曲》(作品10之1,以及作品25之3和10);三首《玛祖卡舞曲》(作品30之4、作品56之2、作品56之3);三首《前奏曲》(作品28之2、8、24)皆是当时肖邦比赛时的现场录音,保留至今真是十分珍贵和难得,李名强先生的演奏真情自然,趣味高雅,展现出了很高的修养和水平,我认为是非常不易的。
在《李名强的钢琴艺术》这套专辑中,曲目涵盖面相当广泛,包含了从1959到1982年共二十三年期间的原声录音,不少录音都是从各个国家的唱片公司寻觅来的珍藏资料,相当难得。有些曲子前后跟不同国家的不同乐队指挥有过不同的合作,也都收录其中,因此对这些不同年代与场合的演奏,听来十分有意思。譬如贝多芬的《c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作品37)有两次不同的合作,一次是1959年与德累斯顿爱乐乐团的合作,另一次是1958年与罗马尼亚电影交响乐团的合作。贝多芬的《降E大调第五钢琴协奏曲》(作品73)收录的是1982年与罗马尼亚广播与电视交响乐团的合作,莫扎特的《降B大调第二十七钢琴协奏曲》(K595)是1981年与摩尔多瓦爱乐交响乐团的合作,拉赫玛尼诺夫的《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作品43)是1958年与罗马尼亚电影交响乐团的合作。
这套CD中还有几首大型奏鸣曲与系列钢琴作品,包括李斯特的《b小调钢琴奏鸣曲》、贝多芬的《降A大调第三十一钢琴奏鸣曲》(作品110)、舒伯特的《C大调钢琴奏鸣曲》(D840)、勃拉姆斯的《六首钢琴小品》(作品118)、埃奈斯库的《D大调第二钢琴组曲》(作品10)、亨德尔的《d小调组曲》(HWV428)、肖邦的《五首波兰舞曲》(作品26的两首、作品40的两首、作品44的一首)。
也有一些中小型外国乐曲,如康斯坦丁·斯库的《托卡塔》、埃奈斯库《g小调第一钢琴组曲》中的《慢板》、巴赫的《a 小调前奏曲与赋格》(BWV865)、肖邦的《g小调第一叙事曲》《c小调革命练习曲》。这些丰富多彩的外国乐曲有些是“埃奈斯库钢琴比赛”的实况录音,有些是他多次出访时在国外的录音,声音效果与CD制作都逼真而讲究,可听性相当强。如李斯特的《b小调钢琴奏鸣曲》是一首结构庞大而有深刻内涵的巨作,1958年,李名强在“埃奈斯库比赛”时演奏了这首作品,著名的法国教育家布朗热在听后,特地请罗马尼亚评委陪同到后台祝贺李名强说:“我听过很多大钢琴家弹的李斯特奏鸣曲,但今晚你的演奏让我流了泪!”这话出自如此权威并以严苛著称的名家之口,是多么难得的褒奖。
CD中的很多曲目,当年在我的学生时代曾多次听到过李名强先生演奏,那琴音至今深深地刻在脑海中,清晰可闻,那情那景真可说还历历在目。譬如李先生弹肖邦《八度练习曲》的雄浑与气魄,由他那双粗壮坚实而令人羡慕的大手弹出来,真是势不可挡,咄咄逼人!李先生弹的亨德尔《d小调组曲》那圣洁而虔诚的主题,在那火热的年代,带给我们一种独特的宁静与清纯,令人难忘,成了我一辈子心中的“名曲”。真是令人感叹五六十年前的钢琴黄金年代,我们的钢琴演奏已达到了何等水平!现在只有真实的琴音记录和证明了这一切,胜过任何评论的言辞与回忆的文字!
特别要提到在这套唱片集里的第七张CD,是一张全部为中国钢琴作品的CD集,真是清纯、亲切,太好听了、太有意思了!这些中国钢琴作品包括:贺绿汀的《牧童短笛》《摇篮曲》《怀念》《小曲》《晚会》,丁善德的《中国民歌主题变奏曲》(作品4)、《前奏曲三首》(作品3),朱践耳的《云南民歌五首》,王建中的《云南民歌五首》(录过两次)、《蝶恋花叙事曲》,还有刘庄的《变奏曲》《黄河钢琴协奏曲》等,可谓琳琅满目。
这张CD令我意想不到的动听,首先是演奏的琴声非常好听,我想我们追求了多年的“把钢琴弹好听”在李名强先生的手中都早已展现无遗!而且李先生的琴风非常朴素自然、真情流露,从无任何过度和造作,该有的音乐表现应有尽有,让听者非常自然地接受并被打动。原来总以为李先生弹琴比较严谨理智,这次在真实的录音效果下,音乐真是十分细腻动人,有着十足的音乐感染力。就以《牧童短笛》而言,不知被多少人弹过,但听李先生弹,如此清纯、简洁,并潇洒自若。几首小曲,也都很有特色,各有不同情趣。一首《怀念》如此打动人心,而作品几乎被埋没了大半个世纪。两套《云南民歌》原汁原味儿,太动听了,真的让我又一次感受到好的钢琴作品必须有好的演奏家去演奏,才能使作品“复活”和“新生”。此外,丁善德先生的几首作品也是那么有意思和吸引人。
通过聆听这些作品,我们可以真正认识到李名强先生作为一名中国的优秀钢琴家,多年以来坚定不懈地努力推广和介绍中国钢琴作品,特别值得我们学习与称道,同时也是这套唱片成功推出的点睛之笔。我特此郑重推荐这两套CD集,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并从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