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秀月
(上海纺织集团检测标准有限公司,上海200082)
防钻绒性指织物阻止羽毛羽绒从其表面钻出的性能,常用规定条件下的钻绒根数来表示。防钻绒性是衡量羽绒服装质量优劣的重要指标之一。防钻绒性差,不仅影响产品的整体外观质量,严重降低消费者的使用感受,而且容易导致产品的保暖性能下降。研究发现,产品的防钻绒性能主要与产品所用的面料、缝制工艺以及羽绒填充物的质量密切相关[1],通过提高与羽绒直接接触的织物密度、涂层、覆膜和压光等措施,可以提高面料的防钻绒性能[2]。
国内外对防钻绒性能的测试主要采用摩擦法、转箱法、冲击法等3 种测试方法,通过对产品局部取样进行防钻绒性能评价,或对相应的面料及羽绒缝制而成的试样进行防钻绒性能评价;而针眼钻绒也是羽绒服装钻绒存在的主要问题,除FZ/T 73053—2015《针织羽绒服装》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有兼顾外,其他防钻绒测试方法几乎无涉及。因此,当前的测试方法很难全面反映羽绒服装实际使用时整体的钻绒情况。
本试验采用成衣转箱法对成品的防钻绒性能做出全面评价,避免服装的破坏性取样,也更贴合服装实际穿着使用情况。通过成衣测试评价羽绒服装的防钻绒性,并对试验实际操作中的稳定性和可重现性进行分析。
验证成衣转箱法在检测人员、服装样品、检测实验室及计数方法之间有无显著性差异,并使用变异系数法判断4种计数方法的稳定性。
将整件被测试样放在装有硅橡胶异形球的回转箱内,通过回转箱的定速转动,将硅橡胶异形球带至一定高度冲击箱内的试样,模拟被测试样在服用中所受的各种挤压、揉搓、碰撞等作用,并通过计算单位面积上从试样内部所钻出的羽绒、羽毛和绒丝等的根数来评价羽绒服装整体的防钻绒性能。
1.3.1 仪器设备
大箱体试验机,内部尺寸为(60±1)cm×(60±1)cm×(60±1)cm。小箱体试验机,内部尺寸为(45±0.8)cm×(45±0.8)cm×(45±0.8)cm。硅橡胶异形球尺寸为(31±2)mm×(37±2)mm×(22±2)mm,邵氏硬度为(55±5)A、质量为(23.75±0.75)g的匀质硅橡胶异形球24个。绒布为具有吸附羽绒、羽毛或羽丝等的起绒、植绒类织物。钢卷尺或直尺,分度值为1 mm。试验仪器及参数的选取详见表1,方法A 和方法B均采用正转的方式进行旋转。调湿和试验采用GB/T 6529规定的标准大气,即:温度为(20±2)℃,相对湿度为(65±4)%。
1.3.2 试验样品
广泛收集市场上常见的11家羽绒服品牌的产品,试验所用样品共计135 件,其中羽绒服装款式的样品共15款,每款各9件。
根据试验样品类型和表1要求选择A、B、C 3家实验室,每家试验室各分配15款相同的服装,每款3件。试验前,应将试验仪器回转箱内外的羽毛、羽绒和绒丝及硅橡胶异形球清除干净。测试前,拉上服装拉链使其处于使用状态(若有毛领应去除,必要时对毛领缝线处用黏液打胶密封,防止羽绒钻出),仔细清除干净被测试样内外表面已露出的羽毛、羽绒和绒丝等,然后进行测试。若衣长过长,可将其对折后水平放入。预置计数器转数为1 440 r,按正向启动按钮,回转箱开始转动。当试验设备完成对应的转数后会自动停下,此时由检验人员缓慢取出试验样品(防止试验样品表面的羽毛、羽绒或绒丝飘落,影响试验结果),并由每家实验室的3 名检验人员独立计算钻出的羽毛、羽绒及绒丝总根数(总根数由服装正反两面根数、箱内根数和球面根数3个部分组成),并在统计过程中标出≥2 mm的根数(用长度范围来区分计数方法)。试验结束对箱内根数计数时,会根据是否采用绒布分为直接计数和绒布计数,即:使用绒布擦拭后计数绒布上收集的根数,以及目光直接计数箱体内根数。根据最后计数的方法可以同时收集4种类型的数据,详见表2。
表1 仪器及其参数选取
表2 4种方法收集试验数据
在SPSS中分析检验人员、服装样品、实验室及计数方法对钻绒总根数的影响。所有检验开展前要进行正态分布分析,其中:符合正态分布的使用参数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使用非参数检验。利用K-W检验方法,分析检验人员、服装样品及实验室对总钻绒量的影响。在分析计数方法对钻绒总根数的影响时,应先通过统计方法检验4种计数方法之间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即使用Friedman检验分析4种计数方法对钻绒总根数的影响,再计算4 种计数方法测得结果的变异系数(CV,标准差与平均值的百分比)。通过变异系数的大小来判断哪种方法稳定性更好。一般而言,变异系数越小,稳定性越好;反之,变异系数越大,稳定性越差(所有检验的置信水平为0.05)。
检验人员检测得出的钻绒总根数见图1。由图1 可以看出:钻绒总根数在不同检验人员之间是稳定的,即更换检验人员不会对钻绒总根数造成显著的影响。因为根据对试验数据的分析,钻绒总根数在检测人员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
图1 检验人员对钻绒总根数的影响
在分析相同款式不同样品对检验结果的影响时,为了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将3 家实验室的15 款服装中,同款的3个不同样品检测结果中的最大值分为一组,最小值分为一组,中间值分为一组,再检验这3组之间是否有差异。3家实验室中同款服装不同样品对钻绒总根数的影响见图2。
图2 同款同尺码服装不同样品对钻绒总根数的影响
由图2(a)可以看出:在使用直接法检测时,同款服装更换检测样品会对实验室C 测得的钻绒总根数产生显著影响,在其他条件下对钻绒总根数不会造成显著影响。因为根据对试验数据的分析,除直接法测得的实验室C结果(P<0.05)外,钻绒总根数在其他3 种方法测得的服装样品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
在使用直接法计算钻绒总根数时,实验室A与实验室B的检测数据在服装样品间是稳定的,即服装样品对A 与B 两个实验室测出的钻绒总根数无显著影响,更换同款服装的不同样品对检测结果基本无影响,A 与B 两个实验室的3 组样品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室C的检测数据在服装样品间不稳定,即服装样品对实验室C测出的钻绒总根数有影响,更换同款服装的不同样品可能会对结果产生影响,因为实验室C 测出的3 组样品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在使用绒布法检测时,A、B、C 3家实验室的检测数据在服装样品间是稳定的,即服装样品对A、B、C 3 家实验室测出的钻绒总根数无影响,更换同款服装不同样品不会对结果产生影响,因为3家实验室测出的3 组样品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实验室对钻绒总根数的影响结果见图3。根据试验数据的分析,发现钻绒总根数在实验室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即钻绒总根数在不同实验室间是稳定的,即更换实验室不会对钻绒总根数造成显著地影响。
图3 实验室对钻绒总根数的影响
计数方式对钻绒总根数的影响见图4。由图4中可以看出4 种计数方式得出的钻绒总根数从大到小依次为:绒布法(全部计数)>绒布法(≥2 mm计数)>直接法(全部计数)>直接法(≥2 mm 计数),可见4种计数方式对钻绒总根数有明显的影响,即更换计数方式会引起钻绒总根数检测结果的显著变化。因为根据对试验数据的分析,钻绒总根数在4种计数方式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
图4 4种计数方式对钻绒总根数的影响
由4 种计数方法得出的钻绒总根数的变异系数详见表3。由表3 中可知4 种计数方式得出的钻绒总根数的变异系数从大到小依次为:直接法(全部计数)>直接法(≥2 mm 计数)>绒布法(全部计数)>绒布法(≥2 mm 计数),其中绒布法(≥2 mm 计数)的变异系数最小,说明数据最稳定。
表3 4种计数方法所得钻绒总根数的变异系数
(1)在分析现有羽绒服装防钻绒性方法局限性的基础上,设计出一种新的羽绒服装防钻绒性测试方法,即成衣转箱法。
(2)检验人员对钻绒总根数无影响;在使用直接法(≥2 mm 计数)时,在实验室C 的检测结果中,同款式同尺码的不同羽绒服样品间存在差异;不同实验室对钻绒总根数无影响;4种计数方法中,绒布法(≥2 mm计数)所得数据稳定性最优。
(3)该检测方法的稳定性较好,可应用于对羽绒服装的测试中,并建议测试时选用绒布法(≥2 mm计数)进行测试,因为该种计数方法所得结果相对其他几种方法更为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