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塑艺人史林珠:巧手匠心释百态

2020-08-29 13:38晋华
百姓生活 2020年3期
关键词:人民公社泥塑骨架

晋华

史林珠在给已上过彩的泥塑神像点睛

仙风道骨的神仙菩萨、惟妙惟肖的老叟孩童、活灵活现的飞禽走兽……山西平定泥塑艺人史林珠,40年来扎根于民间艺术的土壤,化腐朽为神奇,将一团团普通的泥巴变成一件件精妙绝伦的艺术品。

子承父业成为技艺精湛的“塑庙人”

生于1965年的史林珠,是平定县张庄镇史家山村人,泥塑是他家的祖传技艺。

在山西,承载着厚重传统文化的古寺庙随处可见,也因此有了一代代从事庙宇塑像的民间艺人。庙宇泥塑包罗极广,上自始祖轩辕,下沿孔圣儒家、道教神仙、菩萨罗汉、阎君判官、历史人物、工匠祖师等。史林珠的祖辈、父辈就是这样的“塑庙人”。

史林珠的爷爷叫史岑楼,泥塑手艺在清末民初的平定就小有名气。史林珠的父亲也是个从事庙宇塑像的艺人。受家庭的熏陶,史林珠从小便对泥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喜欢玩泥巴,用黄泥捏出各种各样的东西。高中毕业后,史林珠当过电影放映员、代课教师,但他最感兴趣的还是家传手艺——泥塑。

在别人眼里,泥塑又脏又累,而且,一尊庙宇泥塑神像的完成,工艺复杂而漫长,需要足够的细心和耐心,但史林珠却乐在其中。

史林珠把塑像的过程概括为五大步:立骨架(立木桩)、填肌肉(捆稻草)、裹皮肤(上粗泥、裹细泥)、穿衣裳(彩绘),最后是装身开光。

立骨架就是用木料板条制作神像的体态骨架,这是关键的一步,骨架的比例要合适,头身的大小要协调。“立七坐五盘三半”,这是史林珠多年总结出的经验,说的是泥像的比例掌握,立像要七头身,坐像要五头身,而盘腿像就是三头半身。

扎好骨架后,下一步是填肌肉。泥像的轮廓造型需要用捆扎的稻草来完成,用一把把稻草扎出泥像的雏形。

泥像雏形完成后,进入上泥环节。先是用剁碎的稻草与黄土和成稠泥,涂抹出凹凸部位,这叫上粗泥。等稍干后需要再上细泥雕琢细节。细泥比较讲究,用六成红土、四成黄土一起拌匀,然后把新棉花撕成薄片拌在泥里,这样和成的泥就有了韧劲,塑成的神像就不易开裂或变形。和好的细泥反复揉捏后,逐层涂于塑像模体上,形成主体轮廓,再用泥塑工具琢出四肢、五官及服饰褶纹。塑体完成后,还得关闭门窗散湿缓干。等到泥像干透后,就可以进行彩绘。最后,选择吉日进行开光才算大功告成。

用泥塑复原从前的乡村记忆

尽管在寺庙泥塑上颇有成就,但史林珠并不满足于这一传统技艺,时代的发展、生活的感悟带给他很多创作灵感,他希望能用泥塑技艺表达心中所想。

近些年来,史林珠开始了有益的尝试。在他位于平定县城的工作间里,摆满了他近年来创作的各种泥塑作品,有重温他青少年时代记忆的《人民公社八大员》,有红色经典记忆形象的《样板戏的戏剧人物》,有他儿时的生活场景《对火》《比高高》《好日子》,还有时代气息浓郁的《网红》《直播》等。这些泥塑作品表现手法浑厚简练,人物造型丰满生动,富有浓浓的乡土气息。例如《人民公社八大员》,塑造的是当年的驾驶员、饲养员、播音员、邮递员、电影放映员、炊事员、售货员、农机员的形象,为了让人物特征鲜明、凸显个性,他为每个岗位复原了当时的实际场景,每个工种都配了原来的道具,每个人物都精心设计了动作,使得整组作品情景交融,生动形象。

“作品好不好,头部最重要。传神不传神,表情占八分。”这是史林珠的经验之谈。他的创作感悟是:要想把泥塑人物的表情刻画得饱满生动、细腻逼真,就要精雕细琢每一个细节,特别是五官的比例要精确恰当,失之毫厘都会影响人物形象。而且,创作者不仅要熟悉生活,对作品原型有深刻把握,还要有天马行空的构思和坚持不懈的努力。

至今,史林珠做泥塑已快40年了,广阔的乡村生活与丰富的人生阅历,为他提供了深厚的艺术灵感,他的泥塑作品多次参展并频频获奖。他的心里有一个远大的计划:把平定的名胜古迹、文化名人、传说故事等用泥塑表现出来,赋予泥塑更多的人文内涵。

一捧黄土释百态,在史林珠的泥塑作品里,蕴含着他对这片养育了他的土地的热爱和他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在他的心里,艺术没有止境,他会一直在泥塑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史林珠泥塑作品《人民公社八大员》

史林珠泥塑作品《人民公社八大员之播音员、电影放映员》

史林珠泥塑作品《样板戏·沙家浜》

①史林珠泥塑作品《樣板戏人物·杨子荣》②史林珠泥塑作品《样板戏人物·李玉和》③史林珠泥塑作品《网红》

史林珠泥塑作品《对火》

史林珠泥塑作品《好日子》

猜你喜欢
人民公社泥塑骨架
泥塑玩具
毛主席来过的小山村
——舒城舒茶人民公社
浅谈管状骨架喷涂方法
多彩泥塑
泥塑师
民间美术——泥塑
骨架密度对炭/炭多孔骨架压力浸渗铜的影响
在高考试题中重新理解历史知识——以2015年山东高考文综卷第39题“人民公社体制”为例
FOOD FIGHT
Food F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