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部机关党委
生前多半薪水帮助了别人,没有大额存款,他一辈子留给儿孙的仅有三万元积蓄,并留下遗嘱,说早年立志做“一生无产”者,从没想过购置私产留给后代,让后人把财政部分配的两套住房交还给国家—他就是财政部原部长吴波,一位家风传承的楷模。
吴波是财政部第五任部长,在担任财政部领导的30多年间,为财政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形成了一套丰富的理财观,同时也秉持着修身齐家的浩然正气,心存敬畏、以身作则,时时处处以高尚的人格品行书写传承淡泊朴实的家风家教。
“一生无产”的愿望,是吴波年轻投奔延安革命队伍时确立的,这个初衷,虽经过几十年的世事沧桑、风风雨雨,却一丝一毫也没有改变。
北京市西城区大酱坊胡同20号,是一个看上去极为普通的四合院,在这个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分配给他的院子里,吴波一住就是40多年。胡同开不进车,墙上裂着口子,夏天没有空调,洗澡用铁皮简易浴缸,生活条件简陋,几次分新房,他都让出去了。晚年分配到北京市海淀区万寿路两套的住房,他再三推不掉,只好入住。后来房改,可用较低价格购买,他却不买。他说:“我参加革命成为一个无产者,从没有想过购置私产留给后代。”
2000年,年高95歲的吴波病重住院。他感到自己的身体越来越差,着急立遗嘱。出院后的一天,吴波让儿子吴威立和秘书王沈京等人张罗立遗嘱的事。他开了一个家庭会议,请秘书作为遗嘱见证人。吴波提出,他去世后房子交回财政部,家庭成员一致同意。他口述,让吴威立记录,留下了交房遗嘱,并把遗嘱送交给了财政部。
我参加革命成为一个无产者,从没有想过购置私产留给后代。因此,我决定不购买财政部分配给我的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4号楼1101、1103两单元住房。在我和我的老伴邸力过世后,这两单元住房立即归还财政部。我的子女他们均已由自己所属的工作单位购得住房,不得以任何借口继续占用或承租这两单元住房,更不能以我的名义向财政部谋取任何利益。
我去世后后事从简,不发讣告、不开追悼会,不搞遗体告别,火化后骨灰就地处理不予保留。
立遗嘱人:吴 波
2000年10月9日
这份掷地有声的遗嘱,已有两个见证人,也由儿子签名画押,按理说房子交公的事不会有什么问题,吴波似乎放心了。两年多后,吴波年事已高,也因多病经常住院,他对去世后房子交公的事又放心不下,写了第二份遗嘱。这份遗嘱,他直接写给时任财政部部长的项怀诚。
怀诚同志:
我的后事请按我的遗嘱办理,一切从简。
我在遗嘱中要求我的子女不要向财政部伸手,也请部里不要因为我再给他们任何照顾。在我老伴邸力过世后,我的住房必须立即交还财政部。财政部也不要另外给他们安排、借用或租赁财政部的其他房屋。他们有什么困难,由他们找自己所在的工作单位解决。
我指定我的三子吴威立做我的遗嘱执行人,由他负责和财政部联系。
顺致问候
吴 波
2003年1月26日
2005年2月20日,吴波平静地走完了百岁人生。送走父亲的吴威立,挂念着父亲的遗愿,又写了一份《交房申请》,请父亲原来的秘书送到财政部,表示“我父亲交房是个人的意愿,不是国家所提倡的事,因此也不要宣扬。我们兄弟都已买下了本单位分配的住房。代父亲上交这两套住房,是出于子女们对父亲的尊重,完成他的遗愿”。很快,吴威立就整理搬走了东西,完成了交房手续。
吴波一向严于律己,从不允许孩子打着自己的旗号牟取个人私利,也不让家人利用自己的职权占有任何好处,有时做得似乎不近人情。他的大儿子和四儿子20世纪50年代自愿报名分别去了甘南和北大荒支边,其间由于形势和各种情况的变化,他们有过多次机会调到北京与父亲团聚,或者调到条件好些的城市,但吴波坚决不让。其大儿子去世前一直都生活和工作在甘南的一个县里,大儿媳只是一个基层供销社食堂的普通职工;四儿子始终没调到北京,四儿媳是北大荒一个农场的工人;三儿子曾是国家经委的一个司长,20世纪80年代组织上根据工作需要准备安排他担任新成立的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副局长,吴波得知后,坚决不同意。理由是他在财政部工作,儿子决不能再到财政部的单位工作,最后硬是无情地“否决”了组织的决定。
吴波从当部长到退休、去世至今,家人没有一个在求职、上学、升职等事沾上这个“大官”的“光”。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树立了“不要找”“不沾光”的优良家风。
手握大权,一些党员领导干部无法绕开权力利益地位的纠缠。而吴波作为财政部部长,坚守清苦近乎严苛,而这恰是他高风亮节的真切体现。
20世纪50年代中期,是我国国民经济恢复和大规模经济建设时期,吴波时任财政部副部长。他时常对大家说,财政部每年数亿元的资金都是税务员们从纳税人那里几元几角甚至几分钱收上来的,是人民的血汗钱。为国家节约每一分钱,应当是财政干部必须履行的职责。
在我国经济困难时期,财政部为了解决干部食堂吃菜问题,决定为一块地建围栏,行政司做了200多元的插竹篱笆的预算,送到吴波那里,他却批示要重新计算,看看是插竹篱笆省钱还是拉铁丝网省钱。经过重新测量计算,拉铁丝网比插竹篱笆节省了20多元,吴波才批准了这个预算。
治国如此,治家更是如此。生活中,吴波不喜奢华,更反对浪费,吃穿用简朴至极。衬衣露着毛边,睡衣补着补丁,一日三餐粗茶淡饭。在吴波的观念中,车是公家的,只能用在公事上,他的部长用车从不让妻子和儿孙使用。多年来,他每个月都要买一张月票,办私事都是挤公共汽车。1982年,张劲夫同志调任安徽省委第一书记,知道吴波40年没有回过老家安徽,便请他和夫人一同回去看看。在安徽期间,当地政府知道吴波生活简朴,安排宴请的菜肴都是简单可口的安徽特色菜。可第二天,吴波的秘书依然给当地支付了20元晚餐钱,也坚持支付了100元的车费。
对自己家人“苛刻”,可对别人、对身边的工作人员,吴波却又十分体贴周到。他在全国人大财经委工作期间,遇到会议开得比较长,要在会议上吃饭时,总要关照司机的吃饭问题。吴波的工资有限,却经常给有困难的人,为希望工程捐款。去世后,他留给后人的仅有三万元积蓄,这笔钱除去丧葬费和搬家费外,几乎没有什么剩余。
“面完达摩十年壁,换得金刚百炼身。今日灵山问证果,此生犹愧净无尘。”这是吴波晚年重返延安时所作的一首诗,是他对自己革命生涯的简单总结,也是他一生理想追求和人生境界的真实写照。吴波把自己的一切献给了人民,忠实地完成了自己的夙愿。对待家庭,他以身作则、严慈相济,言传身教树立优良家风,悉心教育子女做人做事自力更生,把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执着追求、对人民的赤子情怀和勤俭持家的传统美德作为留给子女的最宝贵财富,以真诚的坚守走完了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