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基因视角下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规划探析

2020-08-28 11:35周湘君
现代园艺·综合版 2020年8期
关键词:传统村落

摘    要:彭屯村是鹤庆县坝区典型性传统村落之一,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保留了较为完整的村落景观基因。运用景观基因理论,从环境基因、建筑基因、文化基因、布局基因4个方面对彭屯村景观基因进行识别提取、特征分析,结合村落景观现状提出保护与发展规划思路探析,力求传承村落优秀景观基因,打造村落特色景观环境,为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彭屯村;传统村落;景观基因;保护与发展规划

“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异俗”。云南省复杂多样的地理环境、辉煌璀璨的多民族文化、影响久远的边地文化和茶马文化,孕育形成了类型丰富、数量众多的传统村落。保护传统村落是呼应全社会遗产保护、文化多样性保护的主流话题,也是建设美丽中国、美丽乡村、最美云南的时代要求。中国传统村落调查推荐工作进行至今,已取得了不小的成绩,随着城镇化快速发展,传统村落申报数量上升,以及不少村落的损坏程度日益加深,传统基因消亡速度不断加快,传统村落也面临着日趋泛同化的问题。以云南省鹤庆县草海镇彭屯村为例,对其村落景观基因进行识别和提取,充分挖掘村落文化特质,并将其运用到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规划中,为合理保护与开发传统村落提供参考。

1   村落概况

彭屯村坐落于鹤庆北部,鹤阳坝子正中,属于典型的平坝地区地貌,海拔2190m,年平均气温在13.7℃,年降水量900mm,总人口1626人,气候温暖湿润。村落东沐石宝山天光,西倚九顶山夕阳,与草海湿地一衣带水,村落周围农田环绕,西边紧邻州级草海湿地保护区,东面与海尾河相接,连接漾江烟柳之地——漾弓江,海心河从村落北部沿村而过。田地内遍植水稻、玉米等农作物,四面开阔,远处群山连绵,村庄在青山良田间若隐若现,牛羊在田间自由漫步,景色随着季节更替而变换,为村落带来四季不同的田园风采。据有关史料记载,彭屯村建于明洪武年间,距今已600多年。村落范围原是古时操兵演武、训练军队的校场。后因彭氏始祖彭蒿征战有功,被封世守鹤阳,派长子彭暹移居校场屯田建村,遂将该村命名为彭屯村。

2   村落景观基因分析

景观基因是指一个景观所特有的、区别于其他景观的内在文化因子,是景观“遗传”的基本单位,即某种代代传承的区别于其它景观的因子,是研究传统村落景观特征的重要参数参照。景观基因理论是由我国学者刘沛林(2003)最早提出的较为系统的论述,景观基因理论借鉴生物学基因理论,对传统村落景观的外在表达和内在特质进行研究,为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开发提供一种研究新思路。近年来关于传统村落景观基因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景观基因要素识别与提取、景观基因图谱探索、景观基因表达和景观基因的应用与保护等方面,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景观基因理论体系。

2.1   景观基因识别

2.1.1  景观基因识别体系。彭屯村建于明朝年间,是一种以宗族关系为纽带,融合汉白两族文化,具有屯兵文化特征的汉族村落。村落坐落于石宝山与九顶山之间狭长平坝地带,在村落发展过程中,人与自然环境相互适应、相互改造,顺应地形、水文、气候等自然条件,融合当地生产生活方式及民俗文化,因而形成村落独特的景观基因。根据景观基因识别原则,使用元素提取、含义提取、图形提取等景观基因识别方法,从彭屯村选取具有主体性以及代表性的环境因素、布局形态、文化因子和建筑因子,分析彭屯村景观基因特征。

2.1.2  景观基因识别结果。依照现有传统村落景观基因识别体系,结合彭屯村代表性民居建筑、布局形态、环境因素、文化因子等要素得到彭屯村景观基因识别的结果。

2.2   彭屯村景观基因特征分析

2.2.1  环境特征分析。彭屯村地处空间开敞、地势平坦的坝区,西侧九顶山有力地阻挡住西南方向的勁风,与东侧石宝山遥相呼应;村内东侧有海尾河、漾弓江穿过,北侧新河流淌;西北侧草海湿地,春夏芦苇婆娑,秋冬候鸟翱翔,为村落创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村落周边农田环绕,村内植被生长茂盛,山、水、田、村、湿地和谐共生。

2.2.2  建筑特征分析。村内建筑以土木结构为主,常采用穿斗式屋架,木梁柱承重,门窗均采用木材制作,建筑布局遵循由北向南的横断山脉帚形山系的特点整体坐西朝东,沿道路呈品字形布局。庙宇建筑遵循古式庙宇结构,雕彩并施,装饰具有鲜明地域色彩。传统民居建筑以合院式民居为主,院落内正房和两侧耳房建筑形式较统一。彭屯村民居深受地方白族文化影响,民居建筑布局主要依循一正一耳、一正两耳、两房一耳、一房三墙、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等形式,其中以一正一耳、一正两耳、两房一耳、一房三墙为民居建筑主要布局形式,包含正房、耳房、照壁、门楼、天井等部分组成。正房通常坐西朝东,多为三开间二层楼房,底层明间为堂屋,布置案台几凳,挂书画匾联,耳房通常位于正房两侧,在等级上次于正房,进深、开间、面宽及高度均小于正房,显示耳房作为附属用房的特征。照壁有围合院落空间作用,常采用一字平照壁和“三滴水”照壁两种形式,白色为底,山水云海图案环绕,中间刻字贴金,以“清白传家”“修身齐家”“琴鹤家风”等励志家风或幸福吉祥的词汇为主。门楼采用有厦式、无厦式2种形式,其中以有厦式“三滴水”门楼最为精美,飞檐起翘,雕梁画柱,宏伟端庄,无厦式大门则直接在门洞上进行装饰,简易质朴。天井作为民居院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常具有丰富的情感表达和鲜明的个性体现,村民喜爱在庭院中营造绿色空间,采用不同形式营造良好的院落环境,使得民居建筑空间氛围更加生动灵韵。彭屯村民居建筑整体古朴雅致,青瓦白墙,绿树繁花,飞檐平脊,富于装饰性,颇具汉白族文化底蕴,大门、照壁、山墙、墙面、屋檐下等部位上多施以淡蓝色彩绘,内容以花鸟、山水、书法等淡墨画为主;梁、坊、雀替、槛墙、裙板、紫玄桂、窗棂、格子门等构件都采用成套的雕饰纹样,尤其注重堂屋格子门的雕饰。

2.2.3  文化特征分析。彭屯村始建于明朝,因彭氏始祖征战有功而建村,选址初衷以地势平坦,靠近校场,利于屯田屯兵为由,具有强烈的军屯文化色彩,再历经数百年的村落发展演变过程中,融合当地地理环境、社会经济、乡土特色、民俗文化等因素,形成了一种以将士精神为底蕴,宗族关系为纽带,融合汉族文化及大理鹤庆本土文化的特色传统村落。其文化体现遍及民居建筑、工匠技艺、民俗文化、生产生活方式等方方面面,从村落整体的风貌格局,到民居院落的建筑风格,从宗族信仰节庆习俗,到传统技艺都充分体现了村落民族文化特色,体现了人与自然环境相互适应、相互改造的成果,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

彭屯村因彭姓氏族屯田建村,至今村民仍以彭姓氏族后代为主,外姓族人极少,是一个具有强烈宗族血缘关系的氏族村落。将军庙作为彭姓宗族的象征,庙内供奉着彭姓始祖彭蒿将军,是村民供奉祖先和祭祀的主要场所,也是从事宗族事务活动的地方。村民祭祀崇礼、婚丧嫁娶过程皆需前往将军庙祭供始祖,这一过程既体现了彭屯村强烈的氏族观念,也强化了将军庙维系氏族关系纽带的作用,具有不可或缺的象征意义。

独特节庆习俗新春龙灯——麟凤呈祥、耍海节传承历史悠久。新春龙灯——麟凤呈祥相传于大理国时期,彭屯村出了一名深得皇上宠幸的皇后娘娘,皇帝将四灵之首的麒麟和皇家专利的凤凰特赐于彭屯为专用吉祥物,自此以后彭屯村每逢年过节及有重大喜庆时,以舞麒麟和凤凰组合的“麟凤呈祥”来进行庆贺,同时村内形成特有“麒麟凤凰队”向其他村寨进行庆贺和祈祷。耍海节源于纪念孤魂野鬼的“漂尸会”,后因为纪念毛泽东畅游长江,改为每年的阳历七月十六在草海举办耍海活动,人们借此游玩、赏花、谈情说爱、经营商贩以及超度纪念,使“耍海节”逐渐演变成为一种社交节庆。火把节不同于新春龙灯——麟凤呈祥、耍海节,是深刻体现汉白文化融合的一种产物,彭屯村每逢火把节亦在村中竖上预示五谷丰登的彩色升斗火把,村民舞动着小火把到田间驱虫灭害,村里的文艺组织在火把下欢歌舞蹈,共同庆两族火把节。

彭屯村竹编的传统技艺与明朝中期的屯田屯兵有密切关系,起源于中原地区的竹编技艺在代代艺人的不懈努力下,不断融入到大理本土文化当中,编织的器物、纹饰和手法不断创新,沾染上明显的地域文化特色。

2.2.4  布局特征分析。村庄布局理念以古演武场为中心,利于士兵操练,在空间形态上形成以古演武场为中心,宗祠为分界点的南北一小一大2个组团,呈长条形布局,受屯兵文化的影响,村子中心即为过去的演武场,建筑围绕演武场密集分布并向四周扩散,村落整体沿东街、西街,呈东、南向发展趋势。街巷成南北三横东西五纵有规律布局,在此基础上内部继续分散为无数条巷道,形成了网络状传统街巷的空间格局。

3     保护发展规划思路探析

3.1   环境基因保护延续

自然环境是村落存在和发展的依托,传统村落地形地貌、山水格局、选址理念的外在表现体现着人与环境相互依存的关系。彭屯村环境基因的保护延续应着重保护影响村落景观环境,阻挡西南劲风的石宝山、九顶山山体景观;村落西北侧草海湿地,村域东侧海尾河、漾弓江,村域北侧新河的水系生态环境以及环绕村落周边的农田,保护山林、农田、河流、湿地、村落的和谐共生关系,控制村庄建设边界。

3.2   建筑基因整治改造

传统建筑是传统村落重要的物质载体,尤其是传统民居,其用材反映了周边环境条件,结构与外观反映了对气候的适应,其布局反映了家庭观念与居住习俗等,是一种适应于当地环境的,反映地方政治经济文化习俗的智慧结晶。村内建筑应根据传统建筑基因的识别提取结果,针对与传统村落建筑不协调的外来建筑及异化建筑对建筑形式、建筑材料、建筑装饰等方面进行整治改造,内部允许进行改善和更新,以提升居住、使用条件,适应现代的生活方式。在整治改造过程中适当调整对高度、体量、建筑风格、色彩、形式、材料等建筑基因的控制。

在建筑形式方面可基于传统合院形式,可依具体情况对院落进行改造以适应用地条件和现代生活的需要,相应地保持大门、正房、耳房、照壁、天井等风貌格局,可采用2~3层三开间为主要平面形式,屋顶以坡屋顶或仿坡屋顶为主。在建筑材料方面尽量使用当地传统建筑材料,可以利用现代仿传统、生态、可回收等材料,依照传统建筑基因特征,在对当地建筑特色充分理解和提炼保持整体风貌的情况下,作出合理设计与改造。建筑装饰方面延续传统建筑装饰及色彩,保留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细部构件或装饰物,依照传统建筑细部特征,可用现代仿古构件更换建筑损坏构件或直接省略建筑细部的过多装饰,还原建筑简洁、朴实的风貌,屋顶以青灰色为主,墙面以白色、土色为主,彩绘以淡墨画为主,色彩不宜过于丰富、艳丽。

3.3   文化基因传承发展

传统村落的文化基因随着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变化而不断延续创新,依托村落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形式依存,它是以人为核心的精神、经验、技艺的流動,保护彭屯村文化基因需不断传承其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宗族信仰的象征——将军庙,到独特文化的节庆习俗,再到活态传承的传统技艺。因此文化基因的传承发展必须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保护,这就需要保护传承人、保护使用实物、保护依托场地。保护发展彭屯村文化就是要保护麟凤呈祥传统表演、耍海节、火把节、竹编等传统节庆、传统技艺,组织民间艺人开展活动,建造与整顿适于举办各种仪式的公共空间及场所,扶持传统文化传承活动,加强对村落文化基因保护的教育和宣传工作,引导传统文化的复兴,建立传承保护机制,梳理村落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编制造册记载。

3.4   布局基因延续利用

传统村落不仅仅以单体建筑为荣耀,它更注重于村落格局的完整性以及风貌的协调性。村落格局反映了人们对环境的适应和对土地的利用情况,又融入了人与人的相处方式,宗教信仰以及历史时期文化,是人与地、人与人和谐关系的特定反映。保护彭屯村传统村落格局就是要延续利用彭屯村军屯文化影响下形成的村落形态、街巷肌理,保护特色鲜明的历史文化环境。

延续彭屯村南北组团布局,村落东、南向发展态势。保护彭屯村传统街巷肌理,保持街巷原有的空间格局,梳理街巷空间,形成主要街道与次要街道、巷道相互联通的街巷空间体系,加强村内道路的连通性与整体性。将村内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街巷列为重点保护街巷,进行重点保护。将村庄内不符合传统风貌的道路及村内主要生活道路进行整治,对一些挤占街巷道路、损毁倒塌、影响街巷空间的临时建筑物进行清理,梳理现状开敞空间,增加街巷绿化用地,强化节点设计与建筑立面修缮维护,形成富有秩序感和情趣的街巷游览空间。

4     结论

通过对运用景观基因识别理论对彭屯村景观基因进行识别提取,对彭屯村景观基因特征进行了分析。结合村落现状,将景观基因应用于彭屯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中,探讨村落保护发展过程中环境基因、建筑基因、文化基因、布局基因等方面的保护延续、传承发展、整治改造方针,保护村落传统风貌,打造村落特色景观环境,传承村落优秀景观基因,对传统村落保护规划提出积极探索。

参考文献:

[1]黎芳,刘鑫辉,喻垚珪,等.景观基因在传统村落景观更新设计中的应用探究——以湖南省通道县横岭侗寨为例[J].现代园艺,2019(06):136-137.

[2]李伯华,石凯霞.传统村落景观基因识别及其特征分析——以张谷英村为例[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8,39(03):1-7.

[3]胡最,刘沛林,邓运员,等.传统聚落景观基因的识别与提取方法研究[J].地理科学,2015,35(12):1518-1524.

[4]胡最,刘春腊,邓运员,等.传统聚落景观基因及其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12,31(12):1620-1627.

[5]陈秋渝,杨俊熙,罗施贤,等.川西林盘文化景观基因识别与提取[J].热带地理,2019,39(02):254-266.

[6]后雪峰,屈清,李德宜.潮汕传统村落景观基因识别及特征分析[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37(03):43-53+60.

[7]胡最,刘沛林.中国传统聚落景观基因组图谱特征[J].地理学报,2015,70(10):1592-1605.

[8]刘沛林.古村落文化景观的基因表达与景观识别[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3(04):1-8.

[9]杨晓俊,方传珊,王益益.传统村落景观基因信息链与自动识别模型构建——以陕西省为例[J].地理研究,2019,38(06):1378-1388.

[10]毕安平,王国栋,潘辉,等.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的基因流失及旅游响应措施——以福州鼓岭宜夏村为例[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21(04):83-88.

[11]黄豪璐,潘辉,毕安平,等.基于文化基因的传统村落景观更新研究——以福建元坑古镇为例[J].德州学院学报,2018,34(04):57-63.

[12]包蓉,罗兰,方雅丽,等.云南村镇景观民族化设计探析[J].西南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9,3(04):6-10.

[13]刘沛林,刘春腊,邓运员,等.中国传统聚落景观区划及景观基因识别要素研究[J].地理学报,2010,65(12):1496-1506.

[14]刘沛林,刘春腊,李伯华,等.中国少数民族传统聚落景观特征及其基因分析[J].地理科学,2010,30(06):810-817.

[15]杨立国,刘沛林,林琳.传统村落景观基因在地方认同建构中的作用效应——以侗族村寨为例[J].地理科学,2015,35(05):593-598.

[16]杨立国,刘小兰.侗族传统村落景观基因认知的空间特征——以贵州肇兴侗寨为例[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7,33(09):1123-1126.

[17]胡最,郑文武,刘沛林,等.湖南省传统聚落景观基因组图谱的空间形态与结构特征[J].地理学报,2018,73(02):317-332.

[18]辛福森. 徽州传统村落景观的基本特征和基因识别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2.

[19]赵先超,袁超,向婉怡.基于景观基因理论的湘南地区现代乡村规划建设研究[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18,33(05):84-91.

[20]曾莉,唐雪琼.基于文化表征理论的传统村落景观意象研究——以云南双廊白族农民画为例[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18(04):130-135.

[21]翟洲燕,李同昇,常芳,等.陕西传统村落文化遗产景观基因识别[J].地理科学进展,2017,36(09):1067-1080.

[22]张琪.大理白族地区传统自然观与村落空间格局[D].昆明理工大学,2014.

[23]王莉莉.云南民族聚落空间解析[D].武汉大学,2010.

[24]申秀英,刘沛林,邓运员,等.景观基因图谱:聚落文化景观区系研究的一种新视角[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3):143-148.

[25]王南希,陸琦.基于景观基因视角的中国传统乡村保护与发展研究[J].南方建筑, 2017(03):58-63.

[26]祁剑青,刘沛林,邓运员,等.基于景观基因视角的陕南传统民居对自然地理环境的适应性[J].经济地理,2017,37(03):201-209.

[27]段普.基于景观基因理论的传统村落的传统功能研究——以党家村为例[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6,37(06):30-36.

[28]胡最,刘沛林,曹帅强.湖南省传统聚落景观基因的空间特征[J].地理学报, 2013,68(02):219-231.

[29]胡最,刘沛林,陈影.传统聚落景观基因信息图谱单元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09,25(05):79-83.

[30]黄琴诗,朱喜钢,陈楚文.传统聚落景观基因编码与派生模型研究——以楠溪江风景名胜区为例[J].中国园林,2016,32(10):89-93.

作者简介:周湘君(1995-),女,汉族,湖南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传统村落景观及村庄规划。

猜你喜欢
传统村落
传统村落整体人文生态系统构成分析及保护策略
民族地区传统村落文化安全建设的新视角
国内传统村落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