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国悠久的文化积淀形成了自己的审美思想,并指导人们的生活和艺术创作;近现代发生的现代艺术思潮也在不可避免地影响我们的审美情趣。由此比较这两种审美思想在中国园林景观设计的异同,分析中国传统审美理想与现代艺术的冲突与融合。
关键词:传统审美理想;现代艺术;传统园林;现代景观;差异性
1 中国传统审美理想
审美理想是人们在本土的文化审美活动中形成的。审美理想来源于社会活动中,人们所有的生活实践,从某种含义来说,就是形成审美理想的过程。
中国有着悠久、深厚的生活审美传统,在中国传统的儒家、道家两大审美体系中,集中、深刻地反映了审美是一种文化活动,同时也是文化的产物。而在审美过程中,往往是通过象征手法来寄托自己对理想人格的欣赏与追求。
1.1 儒家的审美思想
中华民族文化以儒家思想文化为核心与正统已有2000多年,其主要遵循的是:仁义、中庸、和谐、忠孝、智信等饱含凝重的古典主义审美思想。
《周易》表述了天、地、人的关系,并以人为根本,强调人和自然的和谐与统一。虽然强调人的重要性,但并不把自然作为对立面,而是主张“天人合一”。因此,中国传统思想的形成,形成了融合于自然中华艺术心境,也是中华古园林遵循一条重要的造园原则——“崇尚自然,师法自然”,在此原则指导下,在造园手法上把建筑、道路、水体、花草合为一体,经过艺术的打造,把雕琢创造的美与自然的美相互统一,创造出融于自然的艺术空间。
1.2 道家审美思想
在中华大地上,道教、儒家、佛教并称为中国三大宗教,其中道教是在中华文明中发生与成长起来的教派之一。道教尊老子为教主。在哲学上,“道”是老子推崇的最高范畴,他认为道是一切事物的基础。并且主张:大地以自然为运,圣人以自然为用,自然者道也。再后来,道家学派思想由庄子继承和发扬,从庄子开始,道家进一步提出无为的思想。他认为自然是最美的,阐明了“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思想。然而中国的古园林建造所崇尚自然,融合自然,并不是强调对大自然的模仿,而是追求大自然之中的“道”与“理”。可见,道家的无为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以及艺术特色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具体表现为:尊重自然,无为,简单。因此,受道家无为思想的影响,形成了大量的自然仙境主题造园艺术。
2 现代艺术思想
2.1 现代艺术的起源
现代艺术起源于西方,起源于古埃及、希腊和其他地中海地区。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在这些领域盛行的艺术思想成为西方艺术的主流意识形态,这就是西方的现代艺术的起源。
欧洲主导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到来,把艺术从宗教艺术转到了现实的物质世界,由于当代工业文明形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发生了转变,现代的生活方式逐步形成,传统美的束缚和理性的禁锢开始在人性中斗争,现代艺术家们开始寻找新的艺术创造思想和手法,从苦闷和压抑表现为美的感官开始步入理性审美的殿堂。塞尚的静物素描不再是客观自然的反映,而是个体内心的美的关照,由主观需要而勾画描摹的对象,将传统的透视理论转化为多元化的审美观,新的审美秩序开始建立。
2.2 现代艺术下的景观多元化发展
西方现代景观艺术之所以能够迅猛地发展起来,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创新意识。西方的新艺术运动打破了传统园林的创造形式,产生了以简洁为艺术形式的园林景观设计思想。造园要与现代经济生活方式和当代人们的心理感受相结合,结合现代材料和技术,应用现代设计理念实施系统的工作。探讨内外部不同的交通方式、景观节点、人群心理感受等。形成历史性和现代性在内的多元并存的艺术景观特点。
其后,以拉维莱特为代表的一些激进的景观设计师,从传统审美原则的和谐、统一纯洁与稳定等反面出发,在形式上不和谐、不统一、不纯洁的一面进行发掘。设计中用互不相关的点、线、面艺术构成要素,叠塑构成关系,应用几何结构处理,使用随机、偶然性的形式,创造新的艺术形式的新景观。
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的格局发生变化,人们经济生活趋于稳定和富足,涌现出一批现代景观设计师,在他们大量的景观艺术探索和实践下,当代景观的内涵和外延得到了很大的丰富。现代的风景园林艺术创作继承了传统园林的造园艺术手法,又进行了不断的创新性发展。
3 中国传统园林与现代景观园林的同一性
在世界园林的创作时间轴线中,由于人类对美丽生活空间的追逐和期望,使得中国传统园林与现代园林景观在美的体现上有着共通性。总的来说,不管是古典的还是现代的景观园林,都对其有着美好的寓意,從“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可以看出,杭州是自然风光主要代表,其与苏州的人工化创作的园林共同形成了中国古典景观的正统。苏州的私家园林表现了精致典雅的美,而皇家园林体现出威望与奢华。人类对美的愿望趋于一致,使得源于西方的现代园林景观设计思想也与中国园林造园思想趋于相通,源自于古希腊文的“天堂”一词的英文表述为Paradeisos,意为“豪华的花园”。从这个方面更进一步肯定了对园林景观美的观念是相通的。
因此,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国传统园林和现代园林存在着美的共通性,作为世界景观园林的组成部分,都体现了着人类文明、生产生活以及在这些活动中逐步形成的审美理想,是世界巨大的文化产物。
4 中国传统造园和现代景观园林的差异
因为我国古典园林和现代景观艺术的起源、成长源自于各自不同的地域和社会经济文化环境,而且当时的东西方社会文化形成和发展较少有交集点,所以,就中国传统园林与现代景观园林而言各自都存在其独特的风格和文化脉络,也包含着不同的造园哲学。
4.1 美学思想方面的差异性
中国属于传统园林景观的范畴,是一种人与自然的园林景观有机结合和景观环境的基本特征,体现绘画的写意山水园林的内涵。现代的园林景观注重人工的雕琢,谓之人工之美,结构上多选用规矩的方式,形成恢宏的景观气势,塑造广阔的视野,周密的对称和平衡构图,打造众多的人工广场、建筑和水景等装饰。注重比例尺寸、数理关系等。
4.2 园林建筑的差异
中国传统园林建筑以木结构为主;现代景观园林建筑多使用现代建筑材料和结构技术。总的来说,现代园林的另一个特点是空旷开阔,一览无余。这和我国的围合、独立、隐喻、内敛手法形成强烈的对比。现代景观建筑从正面的方向获得主要的印象,我们可以看到整个场景。我国传统的景观园林打造的是迂回曲折、曲径通幽,以此对比当代园林景观的开敞坦露、开放性、公共性。
4.3 植物配置的差异性
我国古典园林的植物配置以赏其形为主要出发点。同时也重视植物花草的季节更替的交错呈现,植物花草的选取与种植从喻人方面出发。另外,通过密度和高度的变化,注重屏风式空间界面的形成,使景观具有连续性兼有空间转换的感觉,植物在所有场景中占據最大的空间。
大量的人工修剪和有规则的分布是现代园林景观的花木培植形式,植物呈现为绿色雕塑的形状。注重树木、森林的郁闭度、线条感(高低起伏)森林边缘(自然舒展)与地形的结合,体现植物的整体效果,舒展明亮,丰富自然品位。种植疏朗、适度的总体趋势,没有枝叶匍匐的阴沉感。
4.4 理水艺术上的差异性
中国传统园林的水景是“山得水而活,水得山而媚”。中国传统园林艺术强调水的形式美,比如南京瞻园的大体量水榭景观节点,强调了水波的蜿蜒变化;强调声音美,“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如泉水池,宛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流水潺潺使人感到平和舒畅;这些都体现了中国古典园林对水的视听之美的处理形式。
现代景观园林也着重打造水的艺术形式美。一般情况下,在现代的园林景观中水的布局都相对宽大,应用规则的几何形状来处理。在水的动态表现上没有中国园林的蜿蜒含蓄,采用大手笔的人工及现代技术手法,创作瀑布及喷泉形式。在现代景观园林中也有相当多的优秀案例。比如国内,在南昌的红谷滩喷泉广场设计中,水面约占60%,打造了亚洲第一的喷泉水景,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副壮阔的水景音乐盛宴。
4.5 雕塑与山石运用的差异性
在我国的古典园林中,与理水一样重要的表现形式是园林山水的塑造,也就是含有对自然寓意的“假山”,我们欣赏的是“假山”超越形式的寓意之美。而在现代景观园林设计中主要体现山石的形式秩序的美,凸显其在园林中的规矩性和规律性。在现代园林中,园林中很少见到堆砌的假山,但雕塑是很常见的。雕塑基本上没有自然形态,多以抽象的艺术手段表现,置于草坪、水面或硬材地面,也与喷泉、栏杆、立柱相结合,大多以大理石、金属制作材料。源自西方的现代景观艺术彰显了西方民众的理性思维,善于寻找事物的逻辑关系和本质原理,这样的意识形态影响了当今世界的审美理念。
5 结语
我国传统文化五千年,特别是后两千多年的文化积淀,逐步形成了中华儿女的审美理念。世界的发展,加之近百年国门的打开,发源于西方的现代艺术思想影响着现今国人对美的审视。在园林景观设计艺术方面,当代艺术思维对我国古典造园理念进行着危机式的冲突,甚至有掩盖之势。我们把现代的花园与明亮而快乐的交响乐相比较,中国古典园林是一种委婉细腻的抒情诗,两者不同。只有在面对持续的冲突和融汇中,在面临不断变化的社会发展时,依旧保持艺术的独立性与纯粹性,才能走出危机,走向常态。
参考文献:
[1]潘水萍.中国传统文化内蕴与20世纪古典主义中国化[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6.
[2]杨辛,甘霖,刘荣凯.美学原理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3]刘丽,赵昀,王建国.试论从中国传统文化观看中国园林景观[J].现代园艺,2013,08.
[4]张振.传统园林与现代景观设计[J].中国园林,2003,08.
[5]朱华.现代景观设计所体现的审美时代性[J].艺术科技,2013,05.
[6]郑恭.造园学[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89.
[7]王健.东西方园林建筑的差异[J].安徽建筑,2002,04.
[8]王霖.国画艺术中的禅宗哲学[J].国画家,2015,01.
作者简介:钟垂贵(1977-),男,江西赣州人,硕士,讲师,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数字媒体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