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伟琼
摘 要:在新工科背景下,工科大学生职业素养的研究日益重要。本文通过对工科大学生职业素养的背景和现状进行研究,分析工科大学生职业素养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提升路径。
关键词:工科大学生;职业素养
一、工科大学生职业素养研究背景
为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支撑国家、服务国家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等一系列国家战略,完成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伟大目标。教育部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全力探索全球工程教育的中国模式、中国经验,致力于培养一批多样化、实践能力强、创新性卓越,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队伍。职业核心素养是职场人所必需的素养和能力。大学生发展的核心职业素养倾向于具有核心意义的共同知识、能力、态度、价值观等。这里所说的共同知识指的是长期从事某一领域或者工作的人了解、認可和接受的知识。能力体现为具备从事工作领域内的专业理论知识、掌握工作生产运作的实践能力以及应用方法、技术处理紧急工作的应对能力;具体包括学习能力、组织能力, 协作能力、排难能力和组织能力等多种能力。职业态度是指个人对所从事职业的看法及在行为举止方面反应的倾向。个人职业态度主要受到心境、健康状况、工作条件、人际关系和管理措施等主观和客观因素影响。职业价值观是指人生目标和人生态度在职业选择方面的具体表现,也就是一个人对职业的认识和态度以及他对职业目标的追求和向往。
根据陈宏艳等[1]人的研究,核心职业素养包括:职业角色、工作胜任、生涯发展三个方面的若干要素。职业核心能力是人们职业生涯中除专业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它适用于各种职业,具有跨职业的迁移性,是伴随人们终身适应岗位变换并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核心职业素养影响到学生工作后的各个方面,对于自身的终身职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二、工科大学生职业素质现状
(1)重视专业基础理论教育,但人文素质单薄
在2014年国际工程科技大会上总书记指出,要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新时代赋予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工程技术是连接科学发现和产业发展的桥梁,推动着社会生产力和人类文明的发展[2]。大学工科教育在我国一直被称为工程教育,长期以来受文理分科和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各大高校学科都是在分类、分科教育的框架下进行,这种教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将专业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割裂,彼此独立。加上缺少现实社会基础和支持,在当今商业社会急功近利风气的推波助澜下,这种现象进一步加剧。工科大学生学生学习的目的是为了通过考试,缺乏文化陶冶,工科学生人文素质不高;专业教育过窄,使学生的学术视野不宽。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毕业生综合素质要求不断提高,未来新兴产业和新经济需要的是专业理论知识扎实、创新能力强、具有多学科背景和人文素养的复合型“新工科”人才。
(2)重视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但就业错位现象严重
在工程教育的不断改革中,各大高校通过开展实践性课程,产学合作协同育人模式,技能、专业竞赛等方式使得学生面向行业应用的实践能力、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实践经历与综合创新能力得到显著提升。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能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去解决现有的问题, 也有能力学习新知识、新技术,解决未来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但是部分大学生自我定位不准确,姿态高高在上,眼高手低,不了解求职现状,企业、行业现状,团队协作能力、抗压能力、自我学习能力及责任心等非专业技能方面也达不到要求。缺乏适应力,心理素质不够强大,缺乏从业的自信,事业心、忠诚度、责任感和奉献担当;职业认知不足,缺乏职业意识;生涯发展概念模糊,缺乏短期、中期、长期职业规划等,导致自身就业难和企业职位空缺问题并存。
三、工科大学生职业素养提升路径探究
“复旦共识”认为,工程教育的新理念实际上是要凸显培养学生的内在思维能力,主要包括自由创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整全调控能力三个方面[3]。未来面向战略新兴产业相关工科专业,要注重多学科融合,突破传统思维的束缚,强调交叉与融合式思维的培养,将人文素质与专业技术素养有机结合起来,将学生培养为工程能力强、人文基础厚的综合型人才。非专业课程的设置上深化基础能力培养,加强学生职业规划,注重品格的教育和引导。 专业课程教学要逐渐渗透职业方法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项目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抗压能力、自我学习能力及责任心等非专业技能。
参考文献
[1] 陈宏艳,徐国庆.职业教育学生核心素养体系构建:背景与思路[J].当代职业教育育,2018(01):22-26.
[2] 习近平.让工程科技造福人类、创造未来———在2014年国际 工程科技大会上的主旨演讲[EB/OL].[2014 -06-03].http: ∥ www.xin huanet.com//politics /2014 -06/03/c _1110968875.htm.
[3] 柴 媛,马艳秋,徐嫣含. 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创新培养研究[J]. 课程教育研究,2019( 17): 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