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衔接是一种语义上的联系,是语篇的有形网络。根据韩礼德和哈桑的划分,衔接手段大致分为语法衔接和词汇衔接两种。前者包括照应、替代、省略和连接,后者则包括词汇重述、同义、下义和搭配等。鉴于中英文思维方式、社会文化的差异,所使用的銜接手段也不相同。本文以罗琳的Harry Potter and the Chamber of Secrets以及马爱农、马爱新的中文译本作为研究案例,以韩礼德和哈桑的衔接模式为指导,从照应、替代、省略和连接四个角度,进行英汉语篇语法衔接手段的对比研究,期望对英汉翻译有所启示。
关键词:语法衔接;英汉语篇;对比
一、语篇与衔接
语篇是指任何不完全受句子语法约束的在一定语境下表示完整语义的自然语言(胡壮麟,1994)。语篇的衔接和连贯是语篇研究的核心,也是语篇研究能否站得住脚的关键。衔接这一概念最早是由韩礼德提出的,且在其与哈桑合著的Cohesion in English一书中构建了基本的衔接理论框架,并提出了五种衔接手段。这五种衔接手段分别是照应、替代、省略、连接及词汇衔接。后来黄国文把它分为语法衔接和词汇衔接两类。语法衔接指前四类,词汇衔接为最后一类。
英语和汉语是两种不同的语言,英语重形合,侧重语法规则;而汉语重意合,侧重意义的表达。由此可见,英汉语篇中的衔接手段也存在着差异。本文以英国女作家罗琳的Harry Potter and the Chamber of Secrets 以及马爱农、马爱新的中文译本为具体语料,以韩礼德和哈桑的衔接模式为指导,目的是通过将英汉语篇中语法衔接手段进行对比来总结英汉语篇中语法衔接的特点,期望为译者在从事英汉翻译时提供一些帮助。
二、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分析
(一)照应
照应是一种语义关系,它指的是语篇中一个成分与另一个成分存在说明和解释的关系。根据韩礼德和哈桑(1976)的划分, 照应可以分为人称照应、指示照应和比较照应。
1.人称照应
人称照应是指用人称代词及其相应的限定词和名词性所有格代词所表示的照应关系叫做人称照应。
原文: Neville stuffed his fingers in his ears.
译文: 纳威用手指堵住了耳朵。
原文中的Neville与his相照应,但译文并未出现照应,然而根据上下文,读者也能理解。
2.指示照应
指示照应是指用指示代词或相应的限定词以及冠词等所表示的照应关系叫做指示照应。
原文: …‘Stuff like this doesnt often happen at Hogwarts, Ron assured her.
译文:“这种事霍格沃茨不会经常发生的,”罗恩安慰她……
原文中this指代上文提到的费尔奇的猫,洛丽丝夫人被石化这一事件,并且译文中也出现了指代, “这种事”也指代上文提到的费尔奇的猫,洛丽丝夫人被石化的事情。
3.比较照应
比较照应指的是用比较事物异同的形容词或副词,及其比较所表示的照应关系。
原文:The rest proceeded to wreck the classroom more effectively than a rampaging rhino.
译文: 剩下的在教室里大肆搞起了破坏,比一头横冲直撞的犀牛还要厉害。
原文中将剩下的小精灵与a rampaging rhino作比较,译文中也体现了这一比较。
通过对比分析发现,从照应的类型来看,英汉这两种语言差异不大。但从具体的照应手段在语篇中出现的频率来看,英语使用人称照应和指示照应衔接手段的频率显然高于汉语,而汉语则通过零式指代和名词重复使用来表达照应关系的现象则远远超过英语。
(二)替代
替代指的是用替代形式来取代上文中的某一分成。根据韩礼德和哈桑(1976)的划分,替代可分为名词性替代、动词性替代和分句性替代。
1.名词性替代
名词性替代指的是用可充当名词词组中心词的替代词取代另一个名词词组。
原文:…Harry spent ten whole minutes trying to squash a particularly fat one into a pot.
译文: 哈利花了整整十分钟才把一个特别胖的娃娃塞进盆里。
为了避免重复,在原文中one替代了上文提到的baby,但在译文中并未出现替代。
2.动词性替代
动词性替代指的是用动词性替代词去替代动词词组。
原文: “…You got onto the front page of the paper with me and you couldnt wait to do it again.”
译文:“……你和我一起上了报纸头版,就迫不及待地想再来一次。”
原文中,do替代上文提到的got onto the front page of the paper,并且在译文也出现替代,“来”替代了“上报纸头版”。
3.小句性替代
小句性替代指的是用替代词来取代小句。
原文:‘Tut, tut – hardly any of you remembered that my favourite colour is lilac. I say so in Year with a Yeti.
译文: “啧啧——几乎没有人记得我最喜欢丁香色。我在《与西藏雪人在一起的一年》里面提到过。”
在原文中,so替代的是my favourite colour is lilac,但在译文中并未出现替代。
通过对比分析发现,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有替代形式,但英汉两种语言的替代现象在具体表达上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而且汉语中替代现象出现的频率要低于英语,造成这个现象的重要原因是在于汉语经常使用原词复现来达到语篇的衔接。
(三)省略
省略指的是把语言结构中的某个成分省去不提。与替代一样,韩礼德和哈桑(1976)也把省略分为名词性省略、动词性省略和小句省略。
1.名词性省略
名词性省略指的是名词词组内的中心词的省略,中心词与部分修饰成分的省略,以至整个名词词组的省略。
原文:Harry and Hermione supported Ron over the threshold, into the one-roomed cabin, which had an enormous bed in one corner, a fire crackling merrily in another.
译文: 哈利和赫敏搀着罗恩跨过门槛,走进小屋,一个墙角摆着一张特大的床,另一个墙角里炉火在欢快地噼啪作響。
原文中的another相当于another corner,中心词corner被省略后,修饰分成another被提升到中心词的位置上。但在译文中未出现省略,而是通过重复“墙角”这一名词衔接语篇。
2.动词性省略
动词性省略指的是发生在动词词组内的动词的省略或整个动词词组的省略。
原文:‘So – have you stopped the attacks yet? he sneered. ‘Have you caught the culprit?
‘We have, said Dumbledore, with a smile.
译文:“那么——你有没有阻止那些攻击事件呢?”他讥讽地问,“你有没有抓住凶手呢?
“我们抓住了。”邓布利多微笑着回答他。
原文中邓布利多的回答We have中,省略了caught the culprit,而在译文中并没有省略,而是重复了动词“抓住”。
3.小句省略
小句性省略指的是整个小句或小句的一部分被省略的现象。这种省略较多地出现在问答语列中。
原文:‘Do you think its Malfoy, Harry? Ernie asked.
‘No, said Harry, so firmly that Ernie and Hannah stared.
译文:“哈利,你认为是马尔福吗?”厄尼问。
“不。”哈利说,口气非常坚定,厄尼和汉娜都吃惊地瞪着他。
原文中no后面省略了I dont think its Malfoy,且在译文中也出现了省略,“不”后面也省略了否定的内容,即哈利不认为马尔福是斯莱林特的继承人。
通过对比分析发现, 英汉语篇中的省略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相同点是被省略的成分都可以通过上下文提示或语境背景知识找到。不同点是汉语是一种以意合为主的语言,因而语篇中的省略注重意义的表达,不大考虑语法和逻辑。而英语则是一种以形合为主的语言,因而省略在很多情况下都伴有形式或形态标记。
(四)连接
连接是指用连接词把句子连接成段落,把段落连接成语篇的手段。根据韩礼德和哈桑的分类,连接包括四种:时间、因果、转折和加合。
1.时间
时间,即反映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或不同事件同时发生的连接语义。
原文:When they were a floor up from Lockharts office, they turned into an empty classroom and closed the door quietly behind them.
译文:来到哈洛特办公室楼上时,他们钻进一间教室,轻轻关上了门。
原文中when是时间连词,将were a floor up与turned into以及closed the door他们(哈利、罗恩和赫敏)的一系列动作的先后顺序清楚地展现出来。但译文中并未体现出这一系列动作顺序的先后。
2.因果
因果是指以各种不同方式体现的原因和效果的关系。
原文:Slowly and carefully, he raised himself a few inches so he could look at the statue on the bed.
译文:他慢慢地、小心翼翼地把身体抬起了几英寸,这样便能看见那张床上的雕像了。
原文中so表示因果,哈利raised himself a few inches是为了look at the statue on the bed。但在译文中并未体现了这一因果关系。
3.转折
转折是指后一句的意义与前一句的意义截然相反。
原文:Losing his head, Harry tried to make a run for it, but the dwarf seized him around the knees and brought him crushing to the floor.
译文:哈利完全慌了神,只想赶紧逃脱,可是小矮人一把抱住他的两个膝盖,使他重重地摔倒在地。
原文中的but表示转折,标明了从tried to make a run到the dwarf seized him around the knees and brought him crushing to the floor的转变。在译文中也体现了这一转折,“可是”为转折词。
4.加合
加合是指讲完或写完一句话之后,还有扩展的余地,可以在此基础上再添加某些补充信息。
原文:Harry dropped quickly to avoid it, and George managed to hit it hard towards Malfoy.
译文:哈利赶紧下降躲避,乔治又把球重重地击向马尔福。
原文中的and,连接两个句子Harry dropped quickly to avoid it和George managed to hit it hard towards Malfoy,后一句是对前一句信息的增加補充。但在译文中并未体现出加合这一连接关系。
通过对比研究发现,英汉语篇中的连接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相同点是连接在英汉语篇中的功能是相同;不同点是相对而言,英语语篇中连接成分绝大多数都是显性的,而在汉语语篇中,隐性连接成分相对常见。
三、结论
通过上文对罗琳的Harry Potter and the Chamber of Secrets与马爱农、马爱新的中文译本对比,可以发现英汉语篇中语法衔接手段的使用存在差异。由此我们可以总结一些英汉翻译的小技巧。首先在英汉翻译过程中,要适当省略照应手段,用零式指代或名词重复来代替代词。其次,在英汉翻译中,适当省略主语,因为汉语的省略以省略主语为主。再次,在英汉翻译中,可以用原词复现或其他词汇手段来表达英语中被省略的实义动词。最后,在英汉翻译过程中,适当省略连接词,因为英语中连接分成绝大多数是显性的,而在汉语中,隐性连接成分是相对常见的。综上所述,上述的语法衔接手段都可以在英汉语篇中找到,正确地理解和使用英汉语篇中的语法衔接手段,可以帮助英语学习者进一步地理解英汉两种语言的异同,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译者翻译出更贴切的译文。
参考文献
[1] Halliday, M.A.K.& Hasan.Cohesion in English[M].London:Longman, 1976.
[2] 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1-2.
[3] [英]J.K.罗琳(Rowling).哈利·波特与密室[M].马爱农,马爱新等,译.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9.
[4] 李进书.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以欧文的The Author's Account of Himself及其中文译本为例[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8,38(04):37-38.
[5] 卢欢欢.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以萧红的《当铺》及张培基的译本为例[J].长沙大学学报,2015,29(04):104-106.
[6] 李佳. 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及其翻译[D].武汉理工大学,2014.
[7] 朱永生,郑立信,苗兴伟.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8] 张家勇.关于英汉语法衔接手段对比与翻译问题的讨论[J].课程教育研究,2016(20):106.
作者简介:郭巧真(1996-),女,河南周口人,汉族,河南大学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口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