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志花
摘 要:中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中学时代是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最重要的时期,培养和提高中学生的人文素养显得尤为重要。在中学教学中,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很多。本文尝试从教师指导的和学生自主的以及立足地方区域文化的三个方面分析了历史课外阅读对中学生人文素养提升所起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历史课外阅读;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的含义是非常宽泛的,简单地说“人文”就是指文史哲艺等的知识和技能,而“素养”是一个人的文化素质和精神品格的总称。这种精神品格在宏观方面汇聚于民族精神之中是爱国,体现在人们的气质和价值取向之中是气节。发展人文素养就是正确认识自己的学问,学会做人,学会思考人生的目的,意义,价值,发展人性,理性,完善人格,做一个真正的人,做一个智慧的人,做一个有修养的人。多读史书对于一个人人文素养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古人特别强调读史书的重要性,“不读书者鄙,不读史者鄙”,他们认为不读史书就如同盲人骑瞎马,“临深池”而浑然不知;培根也说;“读史使人明智”。实际上史书的作用远非如此,大到治国,平天下,小到修身,齐家,都离不开史书的濡染。一句话,多读史书可以提高一个人的人文素养。从长远来看,它关系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中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决定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中学时代是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最重要的时期,培养和提高中学生的人文素养尤为重要。那么,在平时的历史教学中怎样进行历史课外阅读,又怎么样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呢?
第一、教师指导下的课堂内的历史课外阅读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课堂内的历史课外阅读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课本内容的扩展阅读,比如课本以及课本的历史纵横,学思之窗的相关内容及其拓展;另一种是专门的阅读课,即指导性的历史课外阅读课。
与课本内容密切相关的历史课外阅读,可以利用多媒体,通过展示历史纵横,学思之窗的相关内容以及课本的相关内容的拓展,联系古今中外,展示相关人物及事迹,相关事件和背景,过程,影响或者相关书籍片段,帮助他们进一步了解历史。比如学习百家争鸣时,播放《孔子》以及诸子的相关资料,展示相关介绍,播放相关视频,引领学生走进先秦诸子的时代,感受那个时代的历史风貌;比如学习近代史时,通过展示虎门销烟的历史和林则徐的事迹,孙中山的相关内容和事迹,引领学生走进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感受中国人民坚持抗争、勇于探索的历史;比如学习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时,拓展播放视频《我的1919》,引领学生感受中国人不屈不挠的历史,感受弱国的艰难,深刻体会弱国无外交的道理;学习中国革命史时,可以适时补充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邓小平“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深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等等,可以是文字资料,可以是视频,也可以是好纪录片或者艺术片,引领学生不自觉地深入作品中,感受作品中的人物和事迹,感受他们不怕困难和挫折的人生态度,勇于奉献的人生信念;唤起他们对今天美好生活的珍惜,对和平生活的珍惜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引发他们对人生,对社会更多的思考;适时恰当地对学生进行鼓励,让他们写出感想,以此激发他们的激情和热情,鼓励他们发奋学习,积极进取,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和理想,正确对待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激发他们的进取心,责任心,提升他们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提升他们的理性和悟性,鼓励他们努力追求实现自我价值。
专门的历史课外阅读课,阅读的内容的可以很广泛。例如:正史类的如《史记》等,通史类如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徐中约《中国近代史》、王桧林《中国现代史》、齐鹏飞《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等都是非常好的;人物传记类的,关键性历史人物的传记或者事迹如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的传记等,革命史类的,思想文化史类的,经济史类的等,也可以是某个地方的历史,如地方志等。可以细读,也可略读,还可以是选择性阅读。
在阅读中,学生是阅读的主体,但一定要发挥教师的导向作用,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指导:1、适当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2、对阅读进度大体的规划; 3、适当地提出问题,对学生的思路予以正确的疏导;4、对阅读的效果进行适时检测;5、经常展开课堂讨论等。通过以上几点使得阅读有条不紊,有效率,也有成效,同时,给予学生自由讨论,各抒己见的机会,教师要及时对学生的观点给予恰当的评价,肯定学生的智慧也指出理解上的不足,学生被引领进历史的殿堂,畅游在历史和书籍的海洋中。这样,不仅培养起学生读书的兴趣和思考的习惯,还提高了学生读书的能力,通过师生交流,思维碰撞、前后知识的联系和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的肯定和引导,引领学生感悟真、善、美,提高他们对历史、对人生、对社会现实的认识,增强他们自我认知,自我反省的能力,并以实际行动追求崇高的生命质量和人生价值,从而提高他们的人文知识和素养。
第二、自由自主的课堂外的历史课外阅读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关键步骤
课堂外的课外阅读是一种更自主,更自由的阅读,也是一种走向自觉的阅读,这种阅读关键在于还给学生以“真实的阅读”。教师不需要对阅读材料进行时间,内容、形式上的规定和约束,也不需要让学生做各种阅读检测,而是让学生有机会进入多维的研究空间,将阅读活动直接指向阅读材料的内容和信息,让学生阅读时心无牵挂,完全自主,完全放松,任思想的野马自由驰骋。这时候,学生是一个完整的自我,在自由自主地獲得知识的同时,寻觅灵魂的归依,精神和思想的升华。
第三、立足地方区域历史文化,充分挖掘、开发、利用现实中的社会资源,开展广泛的课外阅读
山西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结合乡土历史文化在人文素养培养方面的优势,开展乡土历史文化的探究阅读。通过阅读山西名人传记、实地考察山西历史文化古迹(如考察尧舜禹的古迹),参观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烈士陵园等,让学生有充分的机会知我山西,知我中华,才能爱我山西,爱我中华。
这是另一种阅读,是一种身临其境,是真正走进了历史的阅读。在这种考察和参观中,学生受的震撼和感染远远超过文字的感染力,更容易活跃他们的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和胸襟,引发对人类,对人生的感悟和思考。同时,鼓励学生自主举办专题讲座,辩论会,鼓励学生写观后感,游记,读后感,在校园中营造传统历史文化的氛围,以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探究学习的兴趣,鼓励学生热爱家乡,发奋读书,立志成才,报效国家,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和报国豪情,提高学生的自信力和民族自豪感,提升学生自我认识,自我反省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理性。
总之,课外阅读是一个开放的学习过程,他补充了课本学习的不足,对学生进行了更深的濡染与涵化,拓宽了他们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使他们获得更加敏锐而深邃的时代感悟,健康而多彩的生活情趣。同时,通过历史课外阅读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获得了谋求自我发展,能力提升的机遇,更容易形成积极乐观的学习和人生态度,使他们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一个智慧的人,一个有修养的人。
参考文献
[1] 周梦玲:《英国近20年中学历史教育状况及研究成果》[M]《历史教学》1988年.
[2] 白月桥《历史教学问题探讨》[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
[3] 周玲《历史教学与人文素养的培养》[J]文教资料2011年24期.
[4] 李付彦《高中历史教育要发挥人文教育功能》[J]河南教育2009年12期.
作者简介:辛志花(1970-),女,汉族,硕士研究生,山西省吕梁市,吕梁市柳林县汇丰中学,研究方向: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