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会
摘 要:语文是小学教育体系中的基础课程,让学生学好小学语文不仅能够促进其语文知识的增长,还能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和全面发展,为学生高年级学习和未来长远发展奠定基础。只有从根本上提升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才能够保证学生学习的实效性。基于此,本文将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依据,并结合教学实践经验,从树立学生主体地位、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三个维度出发,全面地分析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的基本方法和科学策略。
关键词:提高;小学语文;有效性;教学方法
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师要转变落后的教学方式和行为,调整教学的策略、结构和体系,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以促进学生的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全面提升教学的有效性。所以,作为小学语文教师的我们必须要从根本上改变观念,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引下来探索科学、创新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改善教学的现状,最终真正提升小学语文教学的效能。
一、转变教学观念,树立学生主体地位
通常情况下,观念直接影响着具体的活动和行为,也就是说只有转变落后的教学观念才能够保证教学行为的科学开展和高效进行。对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当从根本上转变应试教育为主的教学观念,抛开“师道尊严”的教学思想,真正落实生本教育理念,尊重并平等对待每个学生,适当减少理论讲解和传输的时间,树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中心来组织和开展教学活动,给予学生学习的空间,促使学生可以自主地发表观点和看法、提出问题和质疑,从而让学生逐步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例如,在教授《草原》时,笔者转变教学观念,将课堂时间更多的留给学生,发挥学生们的主体地位,这样的做法不仅可以提升学生们的学习效果,同时还能培养学生们的创新能力。上课后,笔者先带领学生们对课文进行朗读,掌握课文生字词,然后,笔者再让学生们自主阅读课文,并利用阅读环节,对课文进行分段,归纳课文中心思想。学生们阅读结束后,笔者再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阅读理解阐述课文的大意,同时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这样,笔者通过转变教学观念,树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二、联系生活实际,挖掘语文知识原型
生活是知识产生的源泉和最终运用的归宿,所以生活中蕴藏了许多知识的原型,将其运用到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内容,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因此,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将为现实生活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善于观察、挖掘并搜集各种与学生生活经验相关的案例、素材和资源,挖掘知识原型,并以巧妙的形式融入到语文教学实践过程中,以此来还原和创设现实生活情境,促使学生深刻地感受和体验语文的无处不在,并能以生活角度去理解和看待语文知识,丰富学生情感体验并提高学生学习实效。
例如,在教授《只有一个地球》时,小学阶段不僅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阶段,同时也是树立正确价值观的黄金时期,以本篇课文内容为例,笔者先带领学生们熟悉课文内容,然后再引出生活中的现象,让学生们根据生活中的现象进行分析。如,肆意砍伐树木会对我们的生活造成哪些影响?人们将垃圾随意丢弃会对我们的生活环境造成哪些危害?通过这些生活中的现象,学生们意识到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这样,笔者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挖掘语文知识原型,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三、创设问题情境,增强课堂提问效果
过去,教师向学生进行提问往往是采用直白的方式,并直接给出答案,不仅没有发挥出提问的作用,甚至还会导致学生产生依赖的心理,最终造成学生思维的停滞和僵化。针对这种情况,小学语文教师应当从语文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出发,来设计各种启发性和开放性的问题,并找准时机、以巧妙的方式向学生的提问,以此来创设引人入胜的问题情境,制造悬念,增强课堂提问的效果,有效触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思考动机,促使学生主动展开分析和探究,让学生真正实现深度学习。
例如,在教授《少年闰土》时,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保持长久的注意力,对比,笔者决定利用问题来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同时激活学生们的思维。上课后,笔者对课文进行朗读,让学生们熟读课文内容,然后,笔者再提炼课文中的问题,让学生们围绕问题进行思考,在思考的过程中,笔者会鼓励学生们多创新,融入自己的想法。这样,笔者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增强了课堂的提问效果。
总而言之,教学有效性的提升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的达成和教学任务的实现,更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和保障。所以,每个小学语文教师都应当充分认识到提升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性,并明确自身的职责和使命,真正跟随课程改革发展的步伐,树立起科学的教育观念和先进的教学思想,把握教学的本质性要求,通过树立学生主体地位、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等策略的运用,来推动语文教学的转型和升级,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最终才能够真正实现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的发展、提升。
参考文献
[1] 梅兴华.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建议[J].中国校外教育,2017(36):136.
[2] 李雪.关于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J].黑河教育,2017(12):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