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划片入学”政策的实施,学生按照“就近原则”在所处的邻近学校接受义务教育,这一举措在缓解“择校热”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笔者认为,这一政策在发挥其积极功能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城乡小学教育的两极分化。本文笔者以沛县张庄为个案从社会资本理论出发来具体分析城乡小学教育产生两极分化的原因,并在浅析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建议。
关键词:划片入学;社会资本;教育两极化
沛县张庄镇地处沛县的最南部,属于两县七镇结合部,是徐州和沛县之间的接点镇,辖31个行政村。张庄镇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发展较快,其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区位于整个镇的最南部,镇上小学的教育设施和师资力量远胜于农村小学。目前有10个村即郑堂村、赵楼村、胡集村、邓楼村、白楼村、小孟庄村、王鲍楼村、田楼村、姚楼村和杜庄村归属为镇中心小学,其余的村按照就近原则划分为其他学校。
一、概念界定
“划片入学”原指的是初中的招生方式,具体是指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在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指導统筹下,根据适龄学生人数、学校分布、所在学区、学校规模、交通状况等因素,按照就近入学原则依街道、路段、门牌号、村组等,为每一所初中合理划定对口小学,小学生根据自己就读的小学升入对口初中就读。[1]但目前很多地区小学也实行“划片入学”的招生方式,招生对象变为学龄前儿童,张庄镇小学招生即是按照就近原则根据家庭住址来分配招生名额。
侯钧生把社会资本划分为微观社会资本和宏观社会资本两个层面,本文采用微观社会资本来具体分析城乡小学教育分化的原因。微观社会资本是指:行动者所拥有的社会关系网络及嵌入其中的情感、信任、规则等,行动者为实现一定目标,通过其所拥有的社会资本,能够调动和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包括经济、信息、机会、劳力、决策等。[2]
二、城乡小学教育水平两极分化的原因
接受教育是当今社会实现阶层跨越较为有效的途径,因此大多数家长都把孩子的教育作为一个家庭的头等大事并进行大量的投资,而接受好的教育的前提是就读一所好的学校。张庄镇中心小学位于这个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与同地区其它小学相比具有便利的交通、优秀的师资、更为丰富的图书资源等优势。因此不属于张庄中心小学招生范围地区的家长也希望采取各种方式将他们的孩子送入张庄中心小学接受更好的教育为将来实现阶层跨越打好基础。
在一个家庭为其孩子追求好学校的过程中起主要作用因素的是这个家庭具有的社会资本。根据侯钧生的理论,本文将其资本主要划分为两类:经济资本和人际资本。而当前不属于张庄中心小学招生对象的家庭实现其入学愿望的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1.花钱买学区房2.依靠强关系“走后门”3.通过弱关系将经济资本转化强关系或借用弱关系直接利用经济资本来实现其子女入学。那些具有社会资本的家庭本身在农村的分层结构中即处于上层,他们通过资本实现自己的目的,而那些处于社会资本稀缺的家庭只能让自己的子女就近入学。这就不可避免造成学校生源的差距增大与农村小学的进一步凋敝。
张庄中心小学的老师大都在镇上居住,他们很多会在学校附近办补习班和小食堂,那些离家较远的学生或本身在镇上居住的学生的家庭都具有较大的社会资本,他们中午一般选择在老师家或补习班吃午饭、上自习,老师亲自监督和辅导,再加上学校本就便利的学习资源与优秀的老师,因此,镇中心的考试成绩要比村小高出一个档次。
如前所述,镇中心小学成绩高于村小,那些具有一定资本的家庭选择好的学校,而那些资本相对匮乏的家庭往往最后借钱来让他们的子女就读镇中心小学。如此造成恶性循环,最终导致农村小学与镇中心小学的教育水平差距越来越大。
三、总结
在“划片入学”的政策背景下,一个家庭的社会资本、镇中心小学本身具有的教育优势和补习班的盛行共同导致了农村小学与镇中心小学的教育水平两极分发,其中一个家庭的社会资本是起主要作用的因素。
笔者以为要打破这种恶性循坏,首先政府应对农村小学的帮扶力度,其次政府出面禁止补习班招生,最后改变中心小学的招生方式,采取入学测试的形式来进行招生。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就《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做好小学升入初中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实施意见》答记者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4-01-2.
[2] 侯钧生.西方社会学理论.南开大学出版社,第四版,第473页.
作者简介:邓新(1998年10月12日),籍贯:江苏徐州沛县,学位:在读学士,研究方向: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