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危情下社会心态的积极引导

2020-08-28 11:16徐学绥张勇
粤海风 2020年3期
关键词:社会心态情绪心理

徐学绥 张勇

摘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突发,使社会充斥着各种紧张焦虑甚至恐慌的情绪。伴随疫情的发展,社会心态呈现出以安全需要为主导、社会信心易动摇、担忧心理在弥散、恐慌情绪起伏大等变化,这些消极倾向亟须高度关注与积极调控,否则将会严重影响社会的正常运行。从党和政府、社会组织、媒体舆论、民众心理等方面引导社会心态,营造理性平和、积极乐观的社会氛围,不仅对于疫情防控至关重要,而且有利于持续促进个人、社会、国家健康发展与进步。

关键词:疫情 情绪 心理 社会心态 积极引导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在中国2020农历新年前后这样一个特殊节点暴发,引起了全国范围内的广泛且高度关注。大年初一,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全面部署疫情防控,中共中央成立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随后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先后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全国上下紧急采取措施对疫情进行科学有效防控,始终坚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然而,这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仍在持续蔓延,使得社会中弥漫着各种紧张焦虑甚至恐慌的心理氛围,这不仅会影响个体的健康心理状态,而且也会引发社会心理问题的出现。

一、关注社会心态的紧要性

社会心态(social mentality)一词源于西方,是与社会心理学、群体心理学息息相关的一个重要概念,早期研究主要从学科角度进行探讨[1]。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我国学者费孝通、苏国勋、杨宜音、周晓虹等人的解读和推广,社会心态这一概念逐渐被国人所认识。进入21世纪后,社会思潮中出现了焦躁喧嚣、急功近利、炫富、仇官仇富、忽悠炒作、冷漠等不良情绪和心态,引起了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等研究领域的广泛关注,党和政府也越来越重视对社会心态的监测和调控。

中国社会科学院杨宜音认为,“社会心态是一段时间内弥散在整个社会或社会群体(类别)中的宏观社会心境状态,是整个社会的情绪基调、社会共识和社会价值观的总和”。可见,社会心态是能广泛影响社会生活的一种思想态势或倾向,具有弥散性、群体性、复杂性等特点。一般来说,积极社会心态的主流表现有自尊自信、开放包容、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等,而消极的社会心态突出表现为焦虑恐慌、炫耀霸道、浮躁盲动、冷漠悲观等。当遭遇一个特殊的社会骤变时,如战争、金融危机、自然灾害、瘟疫等某一重大公共危机事件,社会心态将会受到重大的冲击,表现出某种非同寻常的社会心理状态,并容易受事件的波动变化而起伏不定。因此,在防控疫情的同时,社会各界要高度关注疫情下社会心态的变化,加强正确引导,及时有效地消除不良社会心态,营造积极的社会心理氛围,以避免群体性危害事件的发生,从而为维护社会稳定奠定坚实的社会心理基础。

二、重大疫情下社会心态的消极倾向

1月24日至29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对疫情期间社会心态进行了两轮调查,通过数据比较分析得知,民众对疫情风险的认知程度有明显提升,对疫情信息获取需求明显增高,社会情绪存在波动现象,对防控措施及行动的正向评价与信心也有明显增加[2]。从调查结果中我们看到,此段时间内民众的安全感程度虽有提升,但认为非常安全的仅有7.7%,认为不安全的仍有26.8%;认为疫情信息公开透明度高的有66.6%;认为未来一个月疫情发展得不到缓解的有56.8%;民众情绪体验调查中“恐慌”程度平均分从4.2下降到2.8(按照1-5点计分),降幅最大(33.3%),而其他消极情绪(如担忧、无助、恐惧、悲伤、愤怒)的平均降幅仅为6.19%;民众6项消极情绪的平均分是3.05,仍处于偏高水平,其中担忧情绪最强(平均分为4.0)。这些数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段时间内社会心态的变化与倾向。

(一)安全需要為主导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指出,人的整个有机体是一个追求安全的机制,如果人们的安全需要受到严重破坏,则无法维持自身的心理平衡,其行为则可能陷于无序状态,破坏性行为或社会恶性事件的发生率大大提高。突发的紧急公共卫生事件往往带有高度的不确定性,使人们的安全感以及对于现实生活的掌控感遭受巨大的冲击与威胁,因此,在疫情下,属于低层次的安全需要成为民众的主导需求。

(二)社会信心易动摇

在危机发生时,人们渴望能够获得权威机构或媒体的声音,渴望能够获知真相,以减少失控感。此时官方正式渠道的信息公开及时性与透明度是至关重要的,真相和实情能有效地降低恐慌程度,防止谣言的滋生与流传。然而,诚如美国学者西奥多·罗斯扎克在《信息崇拜》中所言,“信息,到处都是信息,唯独没有思考的头脑”,超量密集的信息会导致人们思维迷乱且判断力下降。因此,过度的报道和传播,如确诊病例数据的增加、各地资源紧缺状况等负面信息,大量渲染疫情悲痛的视频、图像等,不但不利于消除恐慌,反而会让人们无助感顿生,看不到疫情有效缓解的趋势,这将大大挫伤民众对疫情防控的信心从而产生悲观态度。

(三)担忧心理在弥散

担忧是民众面对疫情的主流情绪,表现最突出,而且具有弥散性。自疫情暴发以来,其传播速度很快,波及范围很广,影响也非常大。与地震、洪水等灾害不同,疫情的持续性和不确定性给人们带来的紧张焦虑感不仅是事件暴发当下的应激反应,而且将会使人们形成一种担忧心境,弥散到任何时间、任何人、任何事上,从而影响到人们所有的态度和行为。因此,疫情初期各地出现了抢购口罩、酒精、护目镜、紫外线灯、手套、双黄连口服液等风潮,甚至还有一些求神拜佛、微信转发太岁符等迷信行为,这些现象都根源于人们的担忧心理。

(四)恐慌情绪起伏大

面对灾难和危险,人们出现恐慌是一种必然,是正常人类应对不正常情况的正常反应[3]。目前新型冠状病毒特效药还没有研发出来,而且此病毒可通过人际传播感染,还存在潜伏期,类似这些不确定性的因素是引起人们恐慌的主要原因,这也说明了恐慌往往来源于对未知、模糊的恐惧。人们在疫情中产生的恐慌正是一种因过于害怕而觉得“随时病会上身”的非理性心态,具体表现为对外界和他人过于敏感多疑、过于警觉,甚至对于不实的消息也不加选择地全盘接受,草木皆兵,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能引起他们的情绪波动[4]。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与普及,各种信息的传播速度大大加快,给人们及时广泛地获取信息资讯提供了极大的方便,然而网络上的信息真真假假、虚虚实实,恐慌者自己是难以对其加以理性鉴别的,反而进一步加剧他们的恐慌程度。

三、社会心态的积极引导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给社会心态带来的消极影响已是不争的事实,我们只有积极地采取调控措施应对这场公共危机,加强心理干预,帮助个体构筑心理防线,营造人与人之间相互关心、鼓励、肯定、帮助的心理氛围[5],才能促使整个社会的心态朝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才能助力于赢得这场全国动员、全民参与的疫情防控战。

(一)党和政府:核心领导,凝聚民心

此次疫情来势汹汹,一时间,几乎人人惶恐,容易引发一系列的信任危机,对国家、对政府、对他人的信任度或多或少受到减损。信任,是社会系统中一切有序交往、运行、发展的前提[6],也是人与人之间最宝贵的财富。回顾历史,我们经历了1998年洪水灾害、2003年“非典”疫情、2008年汶川地震等苦难,正是怀有对党和人民的坚定信任,我们一次又一次战胜了各种艰难险阻,克服了无数严峻挑战。这次疫情发生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全国上下打响了疫情防控阻击战。

生命重于泰山。当人民处于危难之中,党和政府立即团结带领全国人民投入战“疫”之中,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第一时间召开专题会议,第一时间部署疫情防控工作,采取了坚决有力的措施进行科学有效的防控。危难时刻,习近平总书记心系人民、亲自部署疫情防控工作,李克强总理亲赴武汉考察指导疫情防控工作,广大党员干部勇擔责任、深入基层守护家园,大批医护人员不惧风险奋战一线,人民解放军勇挑重担、冲锋在疫情防控和救治核心区,教育工作者无私奉献全力构筑心理防线,还有工人们加班加点赶制口罩、防护服等急需物品……他们是最可爱的人,是最可信任的人,他们用坚毅勇敢的精神和最硬核的行动祛除社会的疑虑和不安。信任党、信任政府、信任专家、信任军队、信任人民,每一个人有了这种真诚的广泛信任,全社会就会建立起战胜疫情的坚定信心。

党和政府为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所做出的努力获得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众多国际组织负责人、多国政要、官员和专家通过各种方式,纷纷赞许中国政府和人民的斗争精神,肯定了中国为世界卫生事业做出的贡献,并表达对中国的支持和对中国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信心[7]。可见,国际社会对中国都充满信心,中国人民没有理由不自信,信心是战胜困难的有力武器,亿万人民树立起共同的信心,就会凝聚成全国各族人民抗击疫情的必胜信念。我们坚信,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亿万人民团结一心,这场战役一定会取得最终的胜利。

(二)社会组织:积极作为,汇聚力量

疫情防控工作开展以来,全国各地社会组织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充分发挥自身行业优势和联系广泛的作用,迅速行动、紧急支援、积极参与疫情防控工作。一是广大社会组织纷纷发出倡议,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坚决维护大局、服从大局,共筑疫情防控的坚实堡垒。二是发挥各自优势,动员社会力量,汇聚社会爱心,用实际行动响应中央疫情防控部署。如行业协会商会实施减免、补贴等政策支持会员企业正常复工生产(尤其是加急生产相关紧缺防控医药产品和设备),慈善社会组织设立专项基金捐赠款项、开展公益募捐活动,社会服务组织参与城乡疫情防控治理、有效控制社会人员流动等。三是深入社区,调动服务资源,开展宣传、排查、咨询、配送等工作,社工机构和志愿者们贴近基层、贴近百姓,助力群众工作。

集中力量办大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全国动员、全社会参与,武汉火神山、雷神山医院10天建成并投入使用,各地医疗团队、爱心物资源源不断地驰援武汉,医疗卫生、交通运输、公安、教育、工商、文化等各大系统的各行各业的社会组织和人员都在行动。正如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所言:“中方行动速度之快、规模之大,世所罕见,展现出中国速度、中国规模、中国效率。”这一切行动都见证着“中国力量”,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源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源于中国人民的强大力量。这种力量充分彰显了中国人民众志成城、共克时艰、战天斗地、自强不息的精神,这是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的生动体现。

“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出自《淮南子·主术训》)只要我们携手努力、同舟共济,就一定能攻克病毒、渡过难关。疫情面前,每个人都是命运共同体,每个人也都是责任共同体[8]。我们要意识到在疫情面前没有局外人,守护生命人人有责,一定要自觉遵守防控指南,坚持不聚众少外出,不能盲目自信或抱有侥幸心理,做好自己本分不添乱,用实际行动凝聚社会磅礴力量,就一定能点燃希望之光,就一定能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

(三)媒体舆论:传播科学,力辟谣言

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社会上一时谣言四起,迷信风行,内容五花八门。一是与健康利益高度相关、易混淆的常识性谣言,如喝板蓝根、熏醋、吸烟、喝高度白酒、淡盐水漱口、双黄连口服液等可以预防新型冠状病毒,这大部分是由于大众缺乏科学知识,迷信民间偏方的缘故;二是利用人们祈求平安、“宁可信其有”的心理宣扬迷信,如求神拜佛、风传李白预言诗、转发庚子鼠年太岁符等,人们这些行为主要是为了安抚焦虑不安的内心,以获得精神上的些许慰藉。然而,这些现象反映了不少民众的无知与愚昧,须知,越是大灾大难面前,我们越要秉持科学态度,坚守科学知识,相信科学力量。习近平总书记3月2日在北京考察新冠肺炎防控科研攻关工作时强调,人类同疾病较量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学技术,人类战胜大灾大疫离不开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科研攻坚是科学防疫、战胜疫情不可或缺的坚实路径,只有坚持科学探索,才能找到攻克新型冠状病毒的科学方法。

疫情出现以来,包括钟南山、李兰娟在内的诸多专家在疫情研判、科学防疫、药物开发等方面做出了巨大努力。医疗卫生领域的专家学者第一时间发布病毒感染的主要症状、传播途径、诊疗方案等,权威机构组织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疫情防控新情况新变化,各大媒体及时报道战“疫”一线实况、及时辟谣并在线连接各方面专家、学者、公务人员回应和解答人民群众共同关注的问题。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根据全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形势和研究进展,制订发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方案。中国疾控中心发布新型冠状病毒防控指南,针对不同人群、不同场所的防控要点都做了详细解释。这些科普举措不仅能有效消除人民群众的诸多疑虑困惑,还有助于减少和防止人民群众的盲从行为。

疫情下民众对新闻媒体传播报道的信息内容高度敏感,此时,舆论导向对社会心态的影响作用是很明显的。譬如,“李文亮”“吹哨人”等报道引起网络刷屏和社会热议的事例,反映了一些媒体缺乏理性研判、一味跟风照搬的不专业甚至是不负责的表现,客观上使不满、怨恨、苛责等社会情绪被激化与扩散,严重挫伤政府的公信力。可见,疫情之下各种舆论纷纷登场亮相,其中充斥着大量的不实信息、歪曲内容甚至是别有用心的谣言,将对社会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危害深远。因此,新闻媒体应肩负起舆论监督重任和辟谣功能,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决反对损害国家和人民利益的言行,高度警惕没有事实依据并带有攻击性、目的性的话语,明辨是非,坚持真理,积极传播正能量,与祖国同命运,与人民共患难。

(四)民众心理:理性疏导,战胜忧恐

非常时期,我们既要抗击病毒,也要战胜令人心忧的恐慌情绪[9]。恐慌情绪若得不到调控,将会不断蔓延,弥散到各个方面,不仅影响个体的身心健康,也会影响社会经济、政治的稳定。资本市场出现的较大波动就是一个例证,比较充分地反映了疫情一次性冲击经济的影响:A股开市,三大股指大幅下跌(沪指跌幅8.73%,深成指跌幅9.13%,创业板指跌幅8.23%),两市超2900只个股跌停[10]。但由于疫情在向好的方面发展,相信国家会推出调控政策,恐慌情绪得到快速释放,股市日渐回暖。这说明恐慌情绪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只要采取积极措施理性应对,是可以得到有效化解的。疫情严峻期,“宅”(不聚众少外出)成为控制疫情蔓延的最有效方法,可时间一长,易引起烦躁、郁闷、敏感焦慮、忧心忡忡等负面情绪,我们必须善于洞察情绪、引导情绪,用理性平和的心态战胜不良的负面心理。

首先,学习疫情防控知识,掌握简易的情绪调整方法。通过官方权威渠道,多关注积极信息,增加对新型冠状病毒的了解,熟知正确的防控指南,减少因不明真相、认知模糊而产生的担忧和恐慌。当感知自己心理不适时,可以做一做深呼吸,或跟着音乐做一下身体放松训练,或主动了解一些简单易懂的情绪疏导方法(如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创建的情绪ABC理论),检查自己是否存在“绝对化要求”“过分概括化”和“糟糕至极”等非理性信念。

其次,学会让有趣的事情驱散无聊的心情,避免胡思乱想,并从中激发情感和归属的需要,以获得心理慰藉与支持。如坚持生活作息有规律、发展兴趣爱好(学习、阅读、写作、看电影、下棋、书法或健身操等)、与家人一起做家务和聊天等方式来释缓自己的负面情绪。如果负面情绪还是得不到缓解,则要及时向专业的社会心理服务工作者求助。疫情期间全国各地都设立开通了应对疫情心理援助热线,向公众提供心理支持、心理疏导等服务。

再次,做到不信谣不传谣,遏制冲动盲从行为。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在其著作《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中指出,在群体之中,绝对不存在理性的人。而且,群体不善推理,却急于采取行动。因此,我们不要轻易地成为言论传播群体的一分子,不要以提醒他人的心态随意跟风转帖,否则容易引起群众不必要的恐慌,对疫情防控工作造成不良影响。此外,疫情之下各种舆论纷纷登场亮相,我们要提高警惕,明辨是非,警惕别有用心的言论,警惕来自意识形态和冷战残余“病毒”的入侵,要认清形势,理性爱国,不要轻信各种敌对势力炮制的谣言。

最后,用科学理论武装大脑,牢固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客观物质世界是可知的,但是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有一个过程,因而,我们对于新型冠状病毒的认识肯定是有一个过程的。这需要我们要有持久作战的心理准备,要有足够的耐心与坚强的毅力。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励人们积极向上,防止出现悲观的社会心态,同时,坚决反对诸如故意隐瞒实情、临阵逃跑、造谣传谣、恶意炒作、哄抬物价等行为,这些行为不仅严重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且破坏社会稳定、损害国家和人民利益,必须严厉打击惩治,以平民愤、扬正气。

社会心态既产生于社会个体心理,又以整体的形态存在,影响着每个社会成员的社会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影响着国家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大局。良好的社会心态不仅有利于个体的健康发展,也能促进社会系统良好稳定的运行。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社会心态的积极调控不仅需要调动国家、社会、个体等各方面力量,还应重视价值取向、实践策略、制度保障等因素作用。同时,加强不同群体的危机沟通,强化危机意识,建立健全社会心理预警系统,加强监测与信息管理,完善社会心理支持体系等。这不仅是当前应对危机、攻坚克难时需重视的问题,也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应有之义。

(作者单位:徐学绥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张勇 广东理工学院)

注释:

[1] 方正智库编辑部:《近年来我国社会心态研究的进程及其述评》,《扬子江畔论坛优秀论文集》,2019年,第26—31页。

[2] 王俊秀等:《疫情防控与社会心态的变化》,新浪网,http:// k.sina.com.cn/article_6192937794_17120bb42020016or9.html?from= news&subch=onews,2020年1月31日。

[3] 徐凯文:《被传染的不仅是病毒,还有恐慌》,壹心理网,https://www.xinli001.com/info/100456829?from=shouye-dh,2020年1月31日。

[4] 席居哲:《加强社会心态引导,做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官网,http://psy.ecnu.edu. cn/42/62/c17484a279138/page.htm,2020年1月29日。

[5] 佐斌、夏静:《健康的心态是防控疫情的“心理口罩”》,光明日报,2020年1月30日,第1版。

[6] 李其芳:《信任科学、信任祖国——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携手抗击疫情》,光明日报,2020年1月30日,第2版。

[7] 李晓宏、陈效卫、李强等:《“中国为世界卫生事业作出重要贡献”——国际社会高度评价中方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人民日报,https://wap.peopleapp.com/article/5101335/4997343,2020年2月3日。

[8] 寰平:《携手战“疫”,“中国力量”让世界安心》,环球网,https://opinion.huanqiu.com/article/9CaKrnKpcpR,2020年2月5日。

[9] 辛识平:《用理性战胜恐慌》,新华网,http://www.bj.xinhuanet. com/2020-01/29/c_1125509292.htm,2020年1月29日。

[10] 龙玥:《A股鼠年开市大跌:沪指跌8.73%,2900只个股跌停》,新浪网,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20-02-03/doc-iimxxste 8414751.shtml,2020年2月3日。

猜你喜欢
社会心态情绪心理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九一八事变后知识精英与东北民众的社会心态
谣言倒逼“真相”?
网络负面热点事件对大学生社会心态的影响
论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文关怀研究
心理小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