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语境下美食纪录片的创新及发展策略

2020-08-28 11:28马秋齐
今传媒 2020年8期
关键词:纪录片受众新媒体

摘要:在2018年以前,纪录片一直是较为冷门的影片门类,大众更倾向选择剧情类电影观看。但自《舌尖上的中国》播出后,受到了社会广泛的关注与好评,从此美食类纪录片逐渐走进大众视野,在影视行业夺得一席之地。现在新媒体行业的发展,各种影视技术手段的丰富运用为美食类纪录片的创作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本文基于新媒体环境,通过分析对比《早餐中国》与《人生一串》的美学特征,探析纪录片的发展与创新策略。

关键词:纪录片;新媒体;受众

中图分类号: J95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20)08-0092-04

一、引言

《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2019》显示,2018年是新媒体纪录片发展态势更为迅猛的一年。这一年,新媒体机构的总投入约11亿元,同比增长83%,部分新媒体机构投入涨幅更是在200%至300%之间。新媒体机构在整个纪录片产业中的投入占比为24%,产值占比为19%,均创历史新高。在以往的日常生活中,大众在电视或网络平台上多会选择电影和电视剧来消遣时间,纪录片一直处于冷门并小众的类型范围,但自从《人间世》《舌尖上的中国》等一系列关注百姓生活、聚焦社会热点话题的纪录片出现后,很快便吸引了大批观众,纪录片逐渐走进大众视野,成为当下热门的影片门类之一。

二、新媒体语境下纪录片的创新点

(一)真实与娱乐的结合

1.别出心裁的文案设计

在纪录片的发展中,画面加文字到画面加旁白加采访的影片结构是创作者一直乐此不疲使用的创作模式,这样的创作模式简单明了,既可以真实展现现场原貌,又可以用语言向观众解释画面内容。但是形式单一的创作模式容易使受众产生厌倦感,久而久之失去兴趣。

在《人生一串》中,创作者在解说词上下了足够的功夫,解说词中,解说者并非是标准的播音腔,略带沙哑的烟嗓给人一种历经沧桑之感,缓慢轻松的语气和烧烤摊相得益彰,在影片中大量使用第二人称“你”,“你”字带有一种指向性,当说者使用“你”字时听者往往会更加专注的倾听和思考,增强了受众的代入感。就仿佛是在工作加班后,和某个多年未见的老友吃着烧烤听着他这些年的故事,过程自然不刻意,片中提及“没了烟火气,人生就是一段孤独的旅程,这句话简直就是为烧烤量身定制”。简简单单一句话,将简单的烧烤文化升华,使其富有人生哲理,让受众感同身受,对烧烤有了一种新的见解,更容易对影片产生共鸣。

并且,拟人化的解说词也为影片增添了趣味性,例如,“从盘锦河蟹的视角看,此处简直是散步的天堂,因此诞生了爱溜达的野生蟹,这是五哥烧烤的最爱。野生蟹有个习惯,夜间出来觅食。爱吃宵夜的它们又成了别人的宵夜。一不留神,就溜达到五哥的老汤里了”。

如果说,《人生一串》是由创作者为食物赋予某种意境,那么《早餐中国》,则是由店家和食客来为美食赋予某种意义。在《早餐中国》中,解说词并非由单独的个人来解说,片子每一集的解说词都是早餐店的老板来说的,由他们用着不标准的普通话,像聊天一样说着自己的经历、感悟,还有食物的烹饪方法。创作者将老板从美食中得出的感悟做成每一集宣传海报的文案,海报上带有水彩画风格的图画,描绘着对应影片里的某一经典画面,旁边配上店主所说出的人生感悟,使得整部纪录片充满人情味和烟火气。并且,影片用动词来介绍美食,嗦粉的声音从黑屏里传出,然后画面显示出拼音“shuan”,这是湖南人说“嗦”的发音,从“嗦”的声音中,观众可以感受到粉的鲜美多汁,勾起观众的味蕾。

2.融入综艺元素,增强影片趣味性

在人们固有的意识中,综艺总是最具有娱乐性的,有时为了达到某种节目效果,往往会采用嘉宾主持人夸张、搞怪的行为和轻松有趣的音效字幕等形式来烘托气氛,这种效果的营造通常是节目组预先设计好,故意而为之的,自然谈不上什么真实客观。众所周知,纪录片最大的特点就是真实性,镜头客观记录、还原现场场景,不进行人为的外在干扰。从字面意思来看,纪录片和综艺是完全沾不上边,甚至可以说二者的创作思维是相悖的。但是,《早餐中国》却打破这一僵局,在剪辑时借鉴了综艺的剪辑手法,在影片中加入特效字体,进行画面的辅助解说。例如,在每一集中,创作者会用生动的特效在影片中展示动画版的地图和菜谱,方便观众了解。虽然这一做法秉承了纪录片一贯的画面加文字加解说的创作模式,但是花体字和特效的使用,大大增加了影片的趣味性和观赏性。不仅如此,节目组还借鉴了综艺节目中的吐槽模式,在第一集中,店主儿子在嗦粉时,创作者在画面右侧加上了一句吐槽“路过的阿姨:你给自己家打广告,要吃得好香!”简简单单的一句吐槽,让一整段采访变得生动有趣起来。最后在剪辑上,创作者有时会将人物某个表情或者神态进行多次播放或放大,营造一种轻松活泼又不失真实性的影片氛围。

3.結合网络播放新方式,增强受众参与感

在以前观看视频时,如果大家有什么看法和建议都只能在视频下面留言,但随着留言的不断增多,一开始留言的用户就会被覆盖掉,因此很容易让创作者忽略一些具有价值建构的评论,久而久之,没有得到互动的用户便会丧失积极性,失去发言的动力。同时,在评论时,用户对影片某一镜头或段落有看法时,需要标注视频的时间点,其他用户或创作者想要了解时,需要回到视频查找,这样既浪费时间,又十分麻烦,不利于创作者在第一时间得知受众观感,影响未来纪录片创作的发展。但现在,各大媒体用户在不同的社交平台拥有独立的官方账号,都可以推送视频,受众可以在不同的社交平台进行评论与转发,让创作者及时收到用户反馈,增强彼此间的互动性。

不仅如此,在观看视频时,受众可以随时发弹幕对某一镜头或事件进行评论,这样的评论会永久保存出现在这一个时间节点上,当其他用户观看发弹幕时,可以彼此看见对方的评论,相互互动和聊天,让纪录片的互动性更加突出,也提升了网友的积极性,促进纪录片产业的发展和完善。

(二)美食与生活的联系

1.选材贴近百姓生活

新媒体时代到来后,纪录片创作者的视角不再只局限于自然风光、人文历史方面,《人间世》《舌尖上的中国》的成功,给予了创作者众多新思路,他们把视野缩小,聚焦到百姓的生活,关注社会热点话题,突出人文关怀。《人生一串》将焦点放在大街小巷都有的烧烤摊上,烧烤是夏季夜晚很常见的食物,分布在街头巷尾,没有消费门槛。

“烧烤所具有的文化属性,是它包含的物质的原味及粗鄙化即食效果中对惯常饮食的反叛,它另一面则受到人类远祖在渔猎时代的饮食记忆符码的认同。在今天,也没有什么能够比烧烤更能对童年及包含童年情结的成人发生引诱”[1]。相比较之前《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烧烤更具有市井气息,或许它没有其他美食具有浓厚的文化背景,但是,其独有的用餐氛围是其他场所无法超越的,烧烤摊是人们放松身心、拉近距离的绝佳场合,“也许你记不得曾经吃过的烧烤摊,也许你所在的城市也在发生巨变,但多年以后你仍记得的还是那份熟悉的味道和陪你吃烧烤的那个人”。通过对于烧烤的描述,加上老板人物故事的讲述,接地气的解说词更容易勾起受众一段关于烧烤摊的回忆,产生触动,从而引发情感共鸣。

2.主题以小见大

安定的社会生活为大众提供了稳定的物质保障,在没有了金钱的困扰后,大众便对精神层面提出了要求,因此现在的节目更是为了迎合观众物质和精神的双重需求。影片在最后凸显人文关怀是现在纪录片最大的特点之一,《早餐中国》里,创作者虽然用短短的五分多钟记录了早餐店发生的事情,但是片中店主边干活边介绍,旁边的导演会时不时地提出问题,帮助店老板继续讲解,从不好意思到慢慢熟悉,老板便会讲出一些通过自己经历而总结出的人生经验。如在《凯里酸汤粉》里,老爷子讲“人生(像)牙齿和舌头都要磕磕碰碰”;又如《人生一串》里当谈起创业艰难时感叹:“上学那天开始我的梦想就是当老板,我就感觉老板挺酷的,就是挺有气派,没承想老板真的不好当”。纪录片看似是在讲述一个普通人的生活,而我们只是身为旁观者去观看,但是他们就是当下时代中某一人群的缩影,观众或多或少都可以从他们身上找到自己,透过他们,我们可以了解社会中不同人群的状况,通过他们的话语产生灵魂共鸣,从而传达正确的价值观,抒发人文关怀,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真善美。

(三)碎片式剪辑满足受众观影需求

相较于《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纪录片,《人生一串》和《早餐中国》的剪辑节奏更快,镜头停留时间更短,当然影片的时长也会缩短,碎片式的剪辑能够让受众在有限的时间内接收到更多的有效信息,快节奏的剪辑既可以吸引受众注意力,又能满足受众需求。在如今快节奏的生活里,大家很少有大量的时间用于放松休息,所以吃饭、坐车等零散的时间成为玩手机的主要时间,这样碎片化的剪辑恰好符合新媒体时代受众的观看习惯,在短暂时间内快速观看影片,紧凑的内容表达、有趣的画面设计都满足了当下受众的观影需求。如《人生一串》的第三集里,影片在35分钟的时间里分别讲述了5个烧烤摊的故事,锦州市的彪哥、长沙市的一对父子、长春市的老赵、建水市的李碧、湖北宜昌的茄子妹。平均每个故事只占6到7分钟左右,而且故事之间相互独立,不存在联系,没有明显的逻辑存在。

三、新媒体语境下的纪录片未来发展倾向

(一)受众年龄范围变大

在过去的纪录片发展中,电视纪录片大都以风光、历史类题材居多,单一的画面加解说式的影片风格已经无法满足受众的审美,带有故事性和人文关怀的影片,更能吸引大众目光,纪录片不像电影可以虚构情节让故事充满戏剧性,它在其真实性的原则下融入故事,通过真人真事来表达影片所要展现的东西,数据技术公司AdMaster发布《2019纪录片内容及用户报告》中显示,在纪录片的受众中,76%来自一线城市,82%年龄为18到35岁,其中18~25岁的年轻受众爱看的纪录片主题前三名分别为美食、人文与文化传统。现在的纪录片形式正好迎合了年轻受众的喜好,因此,纪录片受众人群的年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像《舌尖上的中国》《人间世》等,通过客观记录身边普通人的故事,从而传达一种价值观念和人文关怀。同时,精美的制作加上多元化的影片形式,增强了纪录片的趣味性,让不同年龄段的受众都可以静下心来观看影片,给予受众内在与外在的满足。

(二)制作模式多样化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传统媒体已经无法满足受众需求,快速、高效、方便的互联网成为受众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对于忙碌的上班族和学生来说,他们是无法定时坐在电视机前观看节目的,因此,互联网随时随地播放视频的功能为他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在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显示,我国网民规模达8.29亿,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8.17亿。网络上各种视频APP、微博和微信公众号都可以随时向用户推送视频,通过大数据的统计,分析用户喜好和最近关注的问题,将不同门类的纪录片视频推荐给用户,这样不仅可以扩大纪录片的宣传途径,也可以有效地提升纪录片的关注度。

电视已经不是唯一的播放工具,现在众多视频网站都在投资制作网络纪录片,这样的纪录片少了电视纪录片条条框框的束缚,更加具有趣味性和奇观性。例如,在B站上的《历史那些事》,它虽然是在讲述历史,但是影片融入了很多网络用语、穿越形式等当下流行的创作元素,以生动有趣的改编、奇思妙想的文案创作,巧妙地拉近了与大众的距离,摆脱了沉重死板的解说形式,丰富了纪录片内容。

(三)影片创作融入互联网思维

在新媒体时代,互联网用户不断增加,因此,纪录片创作者更不能只是单一局限于传统纪录片上,在纪录片的宣传、营销、制作上都要用互联网思维去思考。在纪录片筹备前期,便可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受众调查,搜集受众的建议和观点,了解受众需求;影片上映后在微博和微信公众号上,邀请一些传播力度广的大V博主和明星来进行影片的宣传和转发,针对影片发表热门话题,提高影片的受关注度。同时,结合大数据分析受众喜好和观影习惯,制作出时长适中,内容紧凑丰富的纪录片。新媒体纪录片的互动性不仅体现在观看评论、留言回复等浅层次,而是结合网络播放特点将互动植入影片的进程当中,依据用户反馈、观众喜好等因素决定纪录片的播放内容等。加入带有综艺效果和网络词汇等生动有趣的元素,让纪录片具有新鲜感和趣味性,便于在网络传播和推广。

四、结语

到目前为止,纪录片的市场形势一片大好,新媒体环境下的纪录片题材更倾向于追求民间中原始又富有生活气息的事物,这与传统纪录片中严肃、宏大的题材风格背道而驰。对人性主题的关注、碎片化日常、反映社会现实问题、着重刻画人物形象故事等是当下新媒体纪录片发展的特征,所以要正确认识新媒体特点,解决纪录片的受传局限性问题,制定受众的参与、互动机制,从而提升受众的主体地位。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EB/OL].https://baike.baidu.com/item/% E7% 83% A7% E7% 83% A4/591602?fr=aladdin.

[2]薛立磊,徐烨.《早餐中国》:短视频纪录片的一次成功尝试[J].传媒,2019(13):54-56.

[3]李东冬.“美食+文化”制作理念下的创新——从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叁》谈起[J].当代电视,2018(7):15-16.

[4]杜娟.中国美食类纪录片的民族文化心理[J].电影评介,2018(5):98-100.

[5]周勋.讲“好故事”到“讲好”故事——中国美食纪录片的转型[J].当代电视,2016(9):40-41.

[6]张兰飞.从《人生一串》看纪录片在新媒介语境下的文案创作[J].视听界,2018(6):78-81.

[7]孙蕾,张玲,姜一.新媒体时代纪录片的传播发展探讨[J].新闻研究导刊,2018,9(24):130+132.

[责任编辑:杨楚珺]

收稿日期:2020-03-05

作者簡介:马秋齐,女,江苏师范大学传媒与影视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影视编导与制作研究。

猜你喜欢
纪录片受众新媒体
Rough Cut
浅析新媒体时代下受众观的演变
等待
超级蚁穴
私藏家:它们真的很好看
论网络传播中受众的逆反心理
曲艺受众分析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