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仲涛,谭曾德,王 军
(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哈尔滨 150040;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推拿科,哈尔滨 150040)
近年来由于智能手机等电子设备的普及和生活方式的改变,颈椎病不仅具有年轻化倾向,其发病率也呈递增趋势[1]。颈型颈椎病是临床上极为常见的颈椎病类型,属于颈椎病的早期[2],防治措施不利经常导致颈椎病迁延难愈甚则持续加重。非手术疗法是临床治疗颈型颈椎病的首选方案[3],其中牵引、理疗、推拿等非药物疗法在颈椎病的防治中应用最为广泛,疗效优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医学研究的深入,传统治疗方法和新型医疗器械的结合运用为颈椎病的治疗提供了更好的思路[4],本研究探讨了曲度牵引配合推拿疗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
选取2018年3月-2019年3月就诊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门诊的颈椎病患者共计84例,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观察组,男19例,女23例,平均年龄(27.1±9.5)岁,平均病程(2.4±2.1)个月。治疗组,男17例,女25例,平均年龄(26.6±7.4)岁,平均病程(2.5±2.0)个月。2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并经由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符合《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诊断标准[5];2)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并由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3)年龄在16~35岁。排除标准:1)合并有椎体结核、肿瘤;2)合并颈椎骨折、脱位、骨质疏松;3)其他不宜行颈椎牵引的疾病。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坐位枕颌带式颈椎直线牵引,牵引角度调控范围在 0~30°,牵引力设置为6~12 kg,以患者治疗时有舒适牵拉感而无明显不适感为宜,采用连续牵引模式,每次牵引15 min,每日1次。牵引结束后进行中频电治疗,使用倍益康ZP-100D ⅡA型中频电疗仪,患者取俯卧位,将极片放于颈椎两侧,其中正极放于患侧,使用沙袋和弹性绷带固定,确保皮肤与电极片接触良好。选择低频调制中频电疗法,低频设置为1~150 Hz,中频设置为2~8 kHz,电流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治疗时间20 min,每日1次。
观察组采用曲度邦颈椎治疗仪(巴赫曼健康产品有限公司生产,6100自动型)进行治疗,患者取卧位,屈膝,固定头颈部,内置的压力感受器根据患者个体颈椎形态产生大小不同的牵引力。牵引力设置为0.3~0.5 kg/cm2,折算后其牵引力在 3~5.5 kg。每次治疗时间设置为 15 min,每日1次。牵引结束后进行推拿治疗,患者取坐位,术者立于患者身后进行操作。1)用㨰法施治于患者肩部、上背部、颈项部,共3 min;2)用一指禅推法、弹拨法反复作用于患者颈项部,共4 min;3)采用拿揉、点按颈部、肩部、上背部,重点施治于筋肉痉挛以及结节部位,共3 min;4)拿揉颈部,配合颈部屈伸、旋转及拔伸动作,共3 min;5)运用横拨法沿背部肩胛骨外侧缘从上到下施治2~3次,约为1 min;6)手指点按肩井穴、风池穴、缺盆穴、肩贞穴、肩隅穴、天宗穴、极泉穴、曲池穴、手三里穴、外关穴、合谷穴、后溪穴、阿是穴等穴位;拇指点按颈部棘突旁压痛点,共5 min;7)使用叩击法作用于肩部及背部、上肢部,用擦法擦热颈项部及肩背部,共约1 min;8)对于有棘突偏歪者,采用颈椎旋转定位扳法加以复位。推拿治疗每日1次。
2组患者治疗10次为1个疗程,休息3日之后开始下一个疗程,2个疗程后判定疗效。
1.4 观察指标 1)2组患者治疗前后摄颈椎正侧位片,测量颈椎曲度(Borden氏测量法[6])。测量方法:取颈椎侧位片,从 C2椎体齿状突后上缘到C7椎体后下缘两点连线(A),沿颈椎椎体后缘作平滑曲线(B),由B曲线最高点到 A线作垂线C,测量C线长度即是。2)测定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指数[7]),NDI指数测定共包含10个问题(分别为疼痛强度、个人护理、提起重物、阅读、头痛、集中注意力、工作、睡眠、驾驶和娱乐),每个问题有6个选项,患者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填写,总分 50分,分数越高表示功能障碍程度越重。3)疼痛视觉评分(VAS评分),参照简化McGill疼痛问卷(SF-MPQ)以疼痛模拟视觉评分VAS对患者疼痛程度按由轻至重给予0~10分评价,分数越高疼痛程度越重。4)治疗前后分别采集患者的静脉血、分离血清后使用ELISA法测定血清TNF-α、IL-6、hs-CRP水平,本研究选用美国ESB公司试剂盒,并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规定的步骤进行。
1.5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经正态检验和方差齐性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2组患者治疗结束后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判定疗效,观察组总有效率97.62%,对照组总有效率92.86%,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
2.2 2组治疗前后颈椎曲度、NDI指数及VAS评分比较 经过两个疗程治疗后,观察组颈椎曲度改善明显增加,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NDI指数及VAS评分均明显降低,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治疗后,对照组颈椎曲度较治疗前改善,NDI指数及V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2组治疗前后血清TNF-α、IL-6、hs-CRP水平比较 经过2个疗程治疗后,观察组血清TNF-α 及IL-6水平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清hs-CRP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对照组血清TNF-α、IL-6及hs-CRP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具有显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2组临床疗效比较(n =42) 例
表2 2组治疗前后颈椎曲度、NDI指数及VAS评分比较(,n =42)
表2 2组治疗前后颈椎曲度、NDI指数及VAS评分比较(,n =42)
注:与治疗前比较,# P <0.05;与对照组比较,△P <0.05
表3 2组治疗前后血清TNF-α、IL-6、hs-CRP水平比较(,n =42)
表3 2组治疗前后血清TNF-α、IL-6、hs-CRP水平比较(,n =42)
注:治疗前后比较,# P <0.05;与对照组比较,△P <0.05
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颈椎曲度、NDI指数及VAS评分均明显改善,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综合疗效优于对照组。曲度牵引配合推拿疗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作用机制很可能与改善患者颈椎曲度以及降低血清炎症因子TNF-α、IL-6、hs-CRP水平有关。
近年来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的广泛应用导致了人体颈椎生理曲度发生变化[8],而颈椎生理曲度的改变与颈椎病发病之间重要的联系得到了广大研究者的肯定[9-10]。对于恢复颈椎生理曲度而言,牵引、理疗及推拿疗法无疑是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牵引疗法不仅能够降低局部肌张力,改善椎体小关节位置关系,而且加大椎间隙,有利于神经根及血管压迫因素的解除[11-12]。传统的颈椎坐位直线牵引疗法因其作用力方向前倾,不利于颈椎正常生理曲度的保持,因此对于颈曲异常的颈椎病患者而言疗效较差[13]。卧位颈椎曲度牵引技术不仅能实现对椎间隙的牵拉作用,而且最大限度地保持了颈椎生物力学的平衡状态,因此在临床应用过程中表现出更为良好的治疗作用[14-15]。中频电治疗广泛应用于颈椎病的临床治疗,不仅能够促进局部软组织的血液循环,改善肌肉组织的痉挛状态,而且镇痛作用明显[16]。中医推拿疗法在颈椎病治疗领域具有重要地位,不同的推拿手法配合运用不仅能够改善颈项肩背部软组织的循环及代谢、降低肌张力从而缓解疼痛,而且能够很好地恢复颈椎小关节之间紊乱的位置关系,对于恢复颈椎生理曲度具有重要意义,从而促进颈椎生物力学平衡的恢复[17-18]。
本研究证实了曲度牵引和推拿疗法对于颈型颈椎病的良好治疗作用,这种治疗作用的取得与颈椎曲度的改善有关,而且随着颈椎力学平衡的重建,局部软组织循环代谢恢复正常,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明显下降,患者疼痛症状得到明显缓解。炎症在颈椎病发病中的重要作用很早即被研究者所重视[19-20],颈椎病导致的疼痛与炎症反应的持续有关,TNF-α 是由激活的单核巨噬细胞产生,能够促进炎性因子的释放,IL-6是与疼痛密切相关的炎症因子,而hs-CRP是非特异性炎症反应的标志性因子。观察组患者经过治疗后,其疼痛症状缓解的同时颈椎曲度明显改善,血清炎症因子水平下降,提示颈椎生理曲度的恢复有助于机体慢性炎症状态的改善。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血清hs-CRP水平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可能与中频电治疗在修复组织损伤方面的优势有关。
曲度牵引配合推拿疗法能够很好地改善颈型颈椎病患者的生理曲度,降低血清TNF-α、IL-6、hs-CRP水平,通过恢复颈椎生物力学的平衡、降低机体炎症水平最终改善了患者疼痛症状,恢复了颈椎活动功能。由于本研究的时间和经费有限,未能追踪患者的远期复发率,也未能深入探讨曲度牵引配合推拿疗法降低颈型颈椎病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分子机制,这有待于今后的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