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莹
(沈阳音乐学院 戏剧影视学院,辽宁 沈阳 110000)
2019年1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人民日报报社就全媒体时代和媒体融合发展举行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等四个关键词,进而指出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的全媒体时代给传统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带来了深刻的变革,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党报、党刊、党台、党网等主流媒体必须紧跟时代,大胆运用新技术、新机制、新模式,加快融合发展步伐,实现宣传效果的最大化和最优化。要坚持移动优先策略,让主流媒体借助移动传播,牢牢占据舆论引导、思想引领、文化传承、服务人民的传播制高点。”[1]2019年8月24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注册抖音和快手账号,其在快手上第一个视频1小时的播放量就达到5400万人次,2019年播放量达1亿1千万人次,央视名嘴康辉也因其接地气的口语化表达方式获得了广大青年用户的点赞和好评,成为B站上比当红偶像更有流量的央视主持人。视频是传播学里最符合人类信息交流的一种沟通方式,既然全媒体时代已经在人们猝不及防的时候来临了,那么传统媒体的短视频化、MCN化、TECH化、服务化就是媒介融合阶段新闻编辑创新与转型的最佳方式。
托马斯·费里德曼的畅销书《世界是平的:一部二十一世纪简史》中精准地描述了全球化2.0到全球化3.0的变化[2](P32-34)。在全球化2.0时代,传统媒体拥有强大的话语资源和舆论导向力,由于主流媒介的信息传播具有导向性,人们接受的讯息也较为平面化。传统新闻编辑将纷繁复杂的新闻信息进行筛选、整合、加工,以起到信息把关人的作用,是编辑的职业使命。新闻采编过程实际上是“由物到意,由意到人”的创造艺术过程[3](P8-27)。而全球化3.0时代是一个力量来自个人的媒介时代。如在2019年,“双李”创造了个人财富神话,李佳琦直播口红赚了2亿元,李子柒直播做菜赚了1.6亿元。在2018年,有2307家上市公司的净利润不到2亿元, 2123家上市公司的净利润低于1.6亿元。这个数据意味着:一个网红的盈利能力超过了60%员工上千人的A股上市公司。短视频平台的发展,给了个体崛起提供了绝佳的机会,同时也给传统媒体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每年有2亿多的用户在快手短视频平台制作和发布的短视频,让主流媒体不再是话语资源的独家掌控者。传统新闻媒体编辑若想抓住这次媒介整合的机遇,就要打破原有的思维方式:有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还不够,还要有全感思维和创造性思维[3](P8-27)。新闻的编辑工作不再是播出即可,而是从新闻选题策划开始就要寻找热点,另辟蹊径地解读新闻,去权威感地剪辑视频,去精致感地运营用户。传统新闻编辑的职业发展已迎来新的征程。
2019年,主流媒体解锁舆论传播新模式,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人民日报、新华社在秒拍、抖音上都开设了官方账号。在秒拍平台上,央视新闻已经获取9488.2万粉丝量,人民日报获取8817.2万粉丝量,新华社获取5324.1万粉丝量。数据表明:传统新闻媒体在用户心中依然保有强大的权威号召力。智能手机媒体的移动化和碎片化迎合今天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主流新闻媒体的编辑只要能够PGC(专业生产内容)“U”化,将权威新闻内容化整为零地进行传播,便可以专业的新闻制播水准重新回到舆论巅峰。古斯塔夫·勒庞在《乌合之众》中表述,群体中的人有两个共同的特点:首先是每一个人个性消失,其次是他们的感情与思想都在关注同一件事[4](P4)。研究发现,用户对于传统媒体竖屏传播过程中的热议话题具有强烈的整体性。如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的系列报道中: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生于1978》系列报道,因其记录普通人鲜活的生命轨迹获得微博平台累计2000万次的阅读量。人民日报创编的“中国一分钟”以及《我们的40年》《四十年,见字如面》等系列短视频,在微博平台累计获得8800万次阅读量。足见,用户在国家大事上有极强的参与愿望和表达诉求。因而,传统新闻编辑在内容传播上虽然面临全新的挑战:在用户掌控播出的移动媒体上,如何吸引用户关注;命题作文如何蕴藏政府声音;如何培养用户黏性……但是只要坚持专业的新闻素养,培养竖屏视频素养,寻找资源整合渠道,打造个性化传播模式,在“拉新”用户后善于“留存”用户,依旧可以培养出用户黏性,在新一轮的媒介大战中保留自己的优势地位。
乔布斯说:“用户不知道他们想要什么,但是用户知道他们不想要什么。”不论是传统媒体受众还是新媒体用户,都不会想要假新闻、同质化、形式化、低俗化、标题党。他们很大一部分需要信息、观点、共鸣、冲突的化解、利益的均衡、感官的舒适。因此,传统媒体新闻编辑在制作新闻时必须了解新媒体用户的视听思路。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都遵循着点对面的线性传播,传播“把关人”与话语权的中心就是传媒组织自身,虽然集团化、全媒体的呼声不断,但囿于体制现状,多数传统新闻媒体在传播路径上要么封闭保守、要么形式主义、并未取得多少实质性进展。传统媒体新闻编辑将大量时间用在核实新闻事实、修改稿件、设立标题等工作流程中。新媒体的产品和市场结构已发生了巨大变化:由“怎样获得”到“能得到什么”、由“二次售卖”到“按需收费”、由“单一车道”到“多元通路”、由“生产规模”到“使用规模”[5](P6-8)。新媒体的新闻资源讲究的是复制性,网媒之间利用工具、新闻模板和修正图片库等方式节省了大量的新闻编辑时间,在短时间内形成舆论矩阵。新媒体编辑将时间放置在如何寻找爆款、用何种形式讲故事、如何协调好内部资源、重视用户任何形式的表达。相较之下,传统媒体的新闻编辑逐渐找到新闻制作的新趋势:新闻标题精练化、内容情怀化、传播感性化、媒体人格化、语言网络化、包装年轻化。
随着在互联网兴起,在网民数量激增阶段,传统媒体选择将自身内容生产嫁接到互联网平台上的融合,即 “电视+互联网”,也就是拓宽了传统新闻传播的渠道,这样不但暂时缓解了广播电视台收听(视)率下滑的危机,而且用自家独创的新闻节目支持了众多的网络新闻媒体。究其原因,就是传统媒体没有看到传播渠道的多元化,更需要内容的核心竞争力,也就是内容差异化。芒果TV是湖南广播电视总台战略性布局的结果。2014年,湖南广电看到未来互联网视频平台将与传统媒体分庭抗礼的格局,迅速组建以视听互动为核心、“互联网+电视”的跨屏、自制的新媒体视频平台。芒果TV的独播战略将湖南广电的各类节目进行网络独家传播,不再对外分销版权,培养了用户忠诚度,变短期经济利益为长期战略价值,始终在视听大战中保持独家传播的至高优势,芒果TV自制的节目甚至连湖南广电都是不能兼容播出的,可见在播出渠道多元化的今天,独家的新闻内容才是制胜的法宝。
传统新闻媒体的层级机构是电视台→频道→栏目→节目。新媒体的运营结构是平台→MCN→账号。2019年上半年,传统媒体对于MCN一直处于观望状态;2019年下半年,大量广电媒体开始打造MCN机构,如湖南娱乐MCN、成都广电MCN、哈尔滨广电MCN、龙广电MCN等。MCN(Multi-Channel Network)是一种多频道网络的产品形态,其盈利模式逻辑是将专业的内容创作者聚合起来,在资本支持下,保障创作者持续输出优质内容,最终实现商业的稳定变现;MCN机构则是视频达人和平台、广告主之间的纽带和桥梁,类似于“网红”和视频博主的经纪公司[6]。如湖南娱乐MCN打造的“张丹丹的育儿经”,就是将湖南卫视著名主持人张丹丹按照MCN打造网络红人的模式进行转型,打造母婴类直播间将竖屏视频内容锁定在婴幼儿育人知识分享、带货儿童绘本和青少年读物,截至2020年1月,张丹丹的育儿经在抖音上作品总数175条,粉丝233.3万,获赞677.0万次,可见其在母婴垂直领域的影响力。成功原因是传统媒体主持人接地气,注重与受众互动。作为《湖南新闻联播》的主持人,张丹丹的短视频传播可以说是非常成功的转型,但张丹丹说:“我不太喜欢转型这个说法,作为内容生产者转换表达平台是件很正常的事情。我们的受众在哪里,我们就应该去哪里。”[6]
科技正在向传统媒体全链条渗透,电视媒体在制作新闻内容时,已经运用大量的科技成果,如内容科技生产领域中已经出现AI新闻主播、人民日报的AI创作平台。现代科技的加持使传统媒体在转型中获取了得天独厚的内容优势。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在2019年阅兵式直播中,“天鹰座”空中索道摄像机在高空400米长的轨道上升降自如。拍摄到宏大燃情的阅兵方阵,并以4K 高清指标进行传输,在阅兵尾声采用AI剪辑师迅速识别阅兵方阵并剪辑短片。AI技术已经广泛运用在传统媒体新闻内容的生产环节、交互环节、分发环节。再如人工智能新闻信息服务平台——光明小明,全景影像技术在新闻报道中的应用、写作机器人在体育类报道中的应用,等等。新闻编辑在新闻制作过程中要完成角色的转变,要从日常的发稿更新转变到产品经理和AI训练师的角色,以完成根据用户需求定制产品和收集数据分析数据整理数据的任务。
图1 光明网智能内容分拣与分发系统
图1为光明网智能内容分拣与分发系统,从“采编审发统”等五个步骤解读目前网络新闻媒体的稿件采集渠道广泛、图片智能加工、多媒体内容编辑、算法计算分发、可视化数据分析的强大数据平台。大数据的算法思维可以根据用户过往的阅读习惯、年龄性别、地域职业等计算出用户画像,并根据用户画像进行精准的信息投放,使用户黏性增大,并形成社区化传播。再如今日头条的聚合化分发新闻模式,产品slogan是“你关心的,才是头条”。这里强调的是每一位用户的主体地位,基于数据分析用户行为,为每个用户建立数据库,真正做到千人千面的资讯流。悟空问答和微头条为用户打造了可以交流的人际氛围,刺激用户发表观点、生产内容,从而培养用户的忠诚度。综上,传统媒体垄断式的内容分发局面已经一去不返,新闻传播与其他资讯的不同在于,除了基于算法的智能分发信息以外,一些与地区、国家相关的重大新闻还应打破算法分发所形成的信息茧房,避免用户所接受的信息过于窄化和社区化,以起到舆论引导的价值意义[7](P72-74)。
2019年1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人民日报社就全媒体时代和媒体融合发展举行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习近平同志在主持学习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使主流媒体具有强大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形成网上网下同心圆,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让正能量更强劲、主旋律更高昂。”[1]新闻媒体都是党和政府的喉舌,移动媒体的8.47亿用户是主流媒体必争的舆论高地,想要在用户自主选择的市场里获取主动权,首先要进军竖屏传播领域,以扩大传播力。新闻内容策划上恪守主流新闻媒体的选题标准:时效性、地近性、冲突性、人情味、趣味性、贴近性,这是主流媒体践行公信力的前提。如果能够在报道角度上找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点,将主题立意合理拔高,体现对社会的情怀和正能量态度,在竖屏领域要注重将大的新闻专题碎片化传播、情绪化表达鲜明的新闻立场,就能够提升主流新闻媒体的影响力和引导力:如新华社公号疫情阶段的《外交部发言》《采访钟南山》《谢谢你,我爱的中国》《如果奇迹有颜色,那一定是中国红》《80年前的今天,我们永远不会忘记》等新闻都是践行“四力”的典范。
1.主流新闻媒体编辑在标题撰写上一定要区分于一般的网络媒体,既要恪守主流媒体的品质拒绝标题党,又要打开吸引人的因素:情怀化、口语化、悬念化、简明化、呼叫化。如新华社公号上《揪心!郑州一高楼突发大火,正在紧急救援》《习近平向全国人民拜年》《这些人的年味,有何不一样?》《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向公众致歉》《OFO快来看,你家单车上天了》。总体来说,媒体微信标题是越来越短了,短标题有爆发力,长标题创热点。
2.主流新闻媒体编辑要注重新媒体品牌的人格化塑造,这样可以更好地与用户互动。以往的广电媒体在节目播出之时,新闻编辑的工作就已经结束了,但在新媒体平台上,消息发出那一刻,新闻编辑的互动是挖掘新闻长尾效应的最佳手段,新媒体的评论区其实才是舆论场,这里的观点纷繁复杂,良莠不齐,对于挑战民族底线、与主流价值观冲突的神评论要帮其分析事理,彰显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力。
3.音梗化剪辑新闻瞬间都是能让受众眼前一亮的技巧。如新华社抖音公号上在2019年7月23日播出了一条7月18日陕西榆阳民警用了3秒钟认出嫌犯,并飞身下车将其抓获的新闻事件,使用了《确认过眼神,你是我要抓的人》音乐剪辑法,这条短视频瞬间被转发,获得了425.0万次点赞和6.2万条评论、6.1万次转发。因为编辑按照流行音乐的音梗进行的剪辑,符合当代受众的竖屏思维和接受习惯。试想以传统新闻编辑的思路,这条新闻会流于一般的社会新闻,同样一条新闻素材,铜川广播电视台采用了社会上流传较为广泛的“你瞅啥瞅你咋地”的音梗剪辑,这条新闻获得了853.3万次点赞和10.1万次评论,11.1万次转发。数据可以清晰地说明音梗剪辑法对于新闻短视频传播的巨大影响。
央视制作的《主播说联播》《央视BOYS》《康辉VLOG》在新媒体平台上的成功运营可以说是2019年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成功典范。在《主播说联播》中,用户看到一向正襟危坐、字正腔圆的新闻联播主播以用户习惯的竖屏短视频的形式,将《新闻联播》中的重要消息以接地气、口语化的方式进行传播,康辉金句不断,一亮相就圈粉无数。在《康辉VLOG》中,康辉自拍短视频,制作过程中保留了抖动镜头、背景人群、康辉点击屏幕等细节,都最大限度地保留了现场的真实感,给用户一种去精致感、去专业化、去权威感、去使命感后的亲切感,如康辉跟进采访习近平主席出访巴西、希腊的VLOG,深受年轻网友的赞许,纷纷表示“突然有了看新闻的欲望”“没有想到自己有一天会追央视的VLOG”……康辉的VLOG多次登上微博热搜,可见,央视媒体的年轻化是融媒体转型非常成功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