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腹部八法”探讨崔述生教授内科疾病推拿治疗思路

2020-08-27 12:59孙波崔述生姜孟家
中国医药导报 2020年20期

孙波 崔述生 姜孟家

[摘要] “腹部八法”作为崔述生教授临床常用的组合手法,包含“刮肋弓”“开四门”“点三脘”“补神阙”“透天枢”“行气海”“提抖腹”“轻摩腹”八种手法。通过对这一手法组合的具体操作步骤进行归纳,本文总结崔述生教授在操作技法上“指针点穴,以心统手”,在临证治疗中“法随证立,术由法出”,在诊疗过程中的“整体辨治,以顺为常”,并由此总结出崔述生在内科疾病推拿诊治中的“整体辨治”学术思想。通过推拿手法治疗使人体各部分运转顺畅,在物质与功能、局部与整体、穴位与经络之间达到动态平衡。

[关键词] 腹部八法;崔述生;内科推拿;整体辨治

[中图分类号] R24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編号] 1673-7210(2020)07(b)-0144-04

[Abstract] “Eight methods of abdomen” is a commonly used combination of clinical techniques of professor Cui Shusheng, including eight methods of “scraping rib arch”, “kai si men”, “dian san wan”, “tonifying Shénquē”, “penetrating Ti?觀nshū”, “activating Qìh?觍i”, “lifting and shaking the abdomen” and “gently rubbing the abdomen”. This paper sums up the specific operation steps of the combination of this technique, and sums up the “zhi zhen dian xue, yi xin tong shou” of professor Cui Shusheng′s operation techniques. In clinical treatment, “the method follows the syndrome, and the technique follows the method”. In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process, “the whole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 should be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conformity”. And then sums up the academic thought of “holistic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 of Cui Shusheng′s massag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for internal diseases. Through the manipulation of massage, all parts of the human body can move smoothly and achieve dynamic balance between material and function, part and whole, acupoints and meridians.

[Key words] Eight methods of abdomen; Cui Shusheng; Internal massage; Holistic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

崔述生,男,主任医师,教授,全国劳动模范,全国第六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师从北派一指禅代表卢英华,擅长运用推拿、点穴、中药内服外用治疗骨伤科、内科、儿科以及妇科疾患。主张药物治疗与非药物治疗相结合、中药内治法与外治法相结合、物理疗法与手法治疗相结合。开创“拨筋派”,形成一系列独特的推拿手法,例如“腹部推拿八法”“颈部七线拨筋法”等,不仅在伤科、正骨方向建树独到,在内科疾病治疗中更是效如桴鼓。笔者有幸拜师崔述生,跟师八载,从崔述生常用的“腹部推拿八法”中,分析崔述生在内科疾病推拿治疗中的手法特点、运用心得,追本溯源归纳总结崔述生的学术思想,指导临床工作。

崔述生腹部推拿八法[1]:①刮肋弓——用拇指指腹在两肋,按第9、10、11、12肋的顺序用摩法,行5~10次。②开四门——用拇指点以下诸穴:期门(肝经)、日月(胆经)、章门(肝经)、京门(胆经),点5~10次,每穴点揉5~10 s。③点三脘:按中脘-上脘-下脘的顺序用一指禅推法加点法行1 min,每穴5~10 s。④补神阙:双手拇指叠指置于神阙上行振法。亦有以劳宫压于神阙的掌振法。⑤透天枢:双手拇指或示中指指尖点住两侧天枢,同时向对侧用力,行1 min。⑥行气海:于气海用中指指尖行点法及一指禅推法1 min。⑦提抖腹:双手提起腹部中线,从上往下捋,同时配合抖法,行5~10次。⑧轻摩腹:以掌根按顺时针方向(如有腹泻则逆时针方向)轻摩腹部49遍。熟练者可以灵活变换掌根、掌背、小鱼际等部位以加快施术速度。

“腹部八法”作为崔述生常用的综合治疗手法,其中开四门既能调理脾胃运化之功,补益中焦之气,又可疏肝利胆,调畅一身疏泄之机。点三脘,则更能进一步促进中焦的气机运化,通上补下。补神阙、透天枢、行气海则温补下元。刮肋弓、提抖腹、轻摩腹则主要是促进气血的运行,大气一转,则全身气血俱活[2]。“腹部八法”多用于内科、儿科、妇科等诸多疾病,注重经络穴位的治疗,强调复合手法的运用,现就其特点加以总结分析如下:

1 指针点穴,以心统手

“腹部八法”中多次运用“点”,“点法”“点按”就是崔述生最常用的指针点穴法。传统的指针疗法是指以手指于选定穴位上进行按压、爪切或掐拿等刺激以治疗疾病的方法[3]。崔述生的指针点穴法师承于卢英华先生,并在卢英华原有指针法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以中医经筋、络脉为主要理论基础,强调调气为先,循经点穴,起到通经活络、通行脏腑、调理气机的作用[1]。

1.1 指针点穴,调气为先

崔述生在做指针点穴操作时,经常提及卢英华先生强调的气功法,所要求的姿势法、呼吸法及意守法与“指针点穴”的要领如出一辙,对指针手法的效果十分重要。故在行“指针点穴”时务必以“调气为先”,这其中包含医患两端,分调身、调息及调神三个层面。调身:“形不正则气不顺”“骨正筋柔,气血以流”(《素問·生气通天论》),身正则有力,筋柔则技巧,手法是力量与技巧的结合,调身正、调筋柔是点穴之先决。调息:“凡刺之禁……,必定其气乃刺之”“凡下针,要患者神气定,息数匀,医者亦如之”(《医宗金鉴·针灸心法要诀》),指出行针必待医患心平气和,气息调匀后方可进行,点穴亦然。调神:“粗守形,上守神”(《灵枢·九针十二原》)、“上守神者,守人之血气有余不足,可补泻也”(《素问·八正神明论》),调气必须守神,方能据患者气血虚实施手法以补虚泻实。

1.2 手法补泻,灵活调整

“指针点穴”不仅要求调气为先,更注重手法补泻与指针得气,主要体现在手法的轻重缓急、用力大小、时间以及循经点穴的顺序等方面。实证用力较重,以指代针,点颤频率快(约400次/min),刺激强度大,时间宜短,顺经络循行方向行指针法;而虚证则用力较轻,可以掌根代针,点颤频率慢(约200次/min),刺激强度小,时间稍长,多逆经络循行方向行指针法。具体还应根据患者体质、年龄等因素灵活调整。

1.3 以点为主,手法融汇

崔述生“指针点穴”法以点按为基础,点颤结合为特点,常与其他手法融汇,充分发挥不同手法的协同作用,相继发展出点拨法、点揉法、点弹法、点击法、点挤法等复合手法,其中在“腹部八法”中也涉及“点推开四门”“透点天枢”等手法,丰富了“指针点穴”法的内涵,并拓展其临床运用。崔述生在行“指针点穴”时强调点穴时调气治神,以心统手,术从手出,才可细辨指下病证虚实、病邪浅深、病程长短、气血运行之盛微,随时调整点穴手法的轻重缓急和深浅方向,随证治之。

2 法随证立,术由法出

腹部为人体脏腑之居所,脾胃司中州,是气机升降之枢纽,肝主疏泄是气机调达的关键[4-5]。“腹部八法”从形制上是八种治疗手法的综合,但细拆解起来也有治疗上的侧重,其中有侧重调肝理气的,如刮肋弓、开四门;有侧重健运脾胃的,如补神阙、点三脘;也有侧重通腑行气的,如行气海、提抖腹等。在具体运用中也不是八法均做,八法的取舍是根据具体的“证”而决定的。

2.1 “四门”灵活随证变

以“门”为名,旨在强调“门”的特性,“门,人所出入也”(《玉篇》)。在人体的穴位上,就相当于人体的小开关、小机枢[6],意味着是这一经“气”出入的通道。从选穴上看,这四穴均为募穴,“募穴,指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一些特定穴位”[3];从所属经络上看,分列于肝经和胆经之上;从点按经络的顺序上看,是肝经穴与胆经穴交替;从点按穴位顺序上看,是依照肝、胆、脾、肾四个募穴的顺序依次完成。四穴均“开”,左右对称,是要开八门的。但在实际运用中,崔述生依据不同辨证开门各有不同:重在调肝理气时,开期门、章门;重在清利肝胆时,开期门、日月;重在调理补虚时,开章门、京门。而且“门”之一字代表可开可合,偏于实证、热证,排在八法前列可理气开郁,是为“开”,偏于虚证、寒证,排在八法后尾亦可调理善后,是为“合”,有开有合,才能体现“门”之妙用。

2.2 变中不变“点三脘”

与“开四门”灵活运用不同,在另一手法“点三脘”中,崔述生的要求却十分严格,顺序必须是中脘-上脘-下脘。首先,中脘作为“胃之募穴”与八会穴之“腑会”,点按中脘穴具有升清降浊、健脾和胃、疏调中焦气机之效[7]。其次由上脘至下脘的顺序符合“胃以通降为顺”的特性。最重要的是,在“点三脘”的指针点穴手法上,崔述生一再强调,在点中脘时要垂直发力,向里渗透,而点上脘、下脘时指针方向需向下、向里渗透,以增运化消导之功。崔述生在传授指针法时也反复强调要体会“针芒有向上向下之分,指头亦有向上向下之别。针头有左右搓转之殊,指头亦有左右推掐之异。行针有提插捣臼之法,用指亦有起落紧缓之势。知用针之诀者,即知用指之诀焉”(《针灸传真》)。

2.3 指、针相参“补”“透”“行”

“补神阙”“透天枢”“行气海”三法是最能体现崔述生指针点穴特点的,既能展示指针补泻,又能体会指针得气,更突出了指针调气为先的特点。

神阙穴有两层含义:其一,神阙为先后天之枢纽,为人体先天之根,储存人体后天之气机。其二,人体之气升降出入之枢纽,居上中下三焦之间,毗邻大小肠,受盛、化物、传导、泌别清浊,为人体动力之源[8]。“补神阙”主要以指针点神阙穴,因“脐中禁不可刺”(《针灸甲乙经》),但可行指针点按穴位,同时需结合振颤法,应用在腰腹疼痛治疗中需加大振颤频率(250次/min以上),开通闭塞,活血止痛[9]。手法刺激强度略大,力量集中,垂直发力,可直达腰背。而“补”之一说,需注意点颤频率要慢(约200次/min),刺激强度小,时间稍长(形体瘦弱者可以行掌振法),发力向上向里渗透,可起到健脾胃、理肠止泻的作用。

天枢穴,在《素问·六微旨大论》中记载:“天枢之上,天气主之;天枢之下,地气主之。”可见此穴位于天地之气交换之处,为升清降浊之枢纽,更是天地阴阳之气相交接的地方,对生命至关重要[10]。“透天枢”是借鉴针灸中的透刺法,起到一法两穴、一穴两功的效果。崔述生要求点按天枢穴得气后,在激发阳明经气之余,延续对神阙穴的刺激,使之前的“补神阙”之法更为持久绵延,达到“通透天枢,透达神阙”的目的。崔述生在此法中的得气之感可以描述为初起患者常有脐周胀痛感或掣痛感,随着手法的深入,脐腹由绷急紧张逐渐变得柔软疏松,使腹气得降,腰腹气机透达[9]。

气海穴是宗气会聚发源之处[3],为“生气之海”,能“益气助阳、调经固经”,是具有强壮作用的保健要穴[11]。“行气海”之“行”,意在行气与散结。“升降出入,无器不有”(《素问·六微旨大论》),崔述生以指代针,指力渗透入里,刺激量大,依“结者散之”,以散结止痛,可治腰背肌肉损伤后的脐腹肌肉筋膜紧张拘挛;而掌振气海,则透热入里,使脐腹温暖,气血流通[9]。“行气海”之法上可达胃脘,下可达会阴,崔述生在行此掌振法时,通过手法操作方向控制穴位气感的感传方向,患者可自觉腹部有热感向后腰部及小腹深部传递,方能起效。以上三法,作用部位均于脐周,重在调气,既调肠腑内脏之疾,又治腰背肌骨之患,运用之妙全在手法。

腹部推拿可以通过对腹部经络、穴位的气血产生作用,疏通经脉,行气活血,扶正祛邪,平衡阴阳,从而达到治疗脏腑及其相连属组织器官疾病的目的[12]。“腹部八法”的手法变化要依据患者证型的不同灵活运用,根据“证”的差异对适宜手法进行选择取舍,特别是在调理肠腑内脏疾病之时,“术由法出”,手法的灵活运用取决于患者的病证性质,或调或补,或清或行。

3 整体辨治,以顺为常

“人体是极其复杂的有机整体,各组成部分之间,在形态结构上密不可分,在生理功能上互相协调,在物质代谢上互相联系,在病理上互相影响,结构与功能、物质与代谢、局部与整体都是协调统一的。”这是我们在中医基础入门时学习的知识,抛开“调整脏腑,疏通经络,行气活血,理筋整复”这些书本上总结的推拿作用不提,只看从“腹部八法”中体现了崔述生在内科疾病的诊治中那些思想:

3.1 气血关系

气与血作为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气血聚则人生,气血和则人存[13]。崔述生尤为注重气的运转与发挥作用的正常,如《类经·脏象类》提及的“精、气、津、液、血、脉,无非气之所化也”。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同时气也是脏腑功能的代名词,气的正常意味着脏腑功能的正常,在“腹部八法”中有调气、理气、行气、补气,无一不是强调人体正常功能的实现。而对血而言,作为气的载体,意味着人体物质基础的盛衰,崔述生在“腹部八法”中更多的要求是不要多加耗伤,行重手法时要注意患者的承受能力等。虽说在“腹部八法”里首重“调和气血”,实际归纳应该是“和血调气,气畅为要”。

3.2 脏腑关系

如果说气血关系是整体的概念,那么“脏、腑关系”就是局部的影响。人体若五脏坚固,六腑通畅,精气饱满,神气充足,则人体健康无病;反之,则病变丛生[14]。“腹部八法”作用于腹部,各种手法操作不论是刮摩、点按、振颤、透穴,其实就是保障了局部肝胆的疏泄、胃肠的受承与传导、脾的运化精微等功能的正常实现。且还在通过气机不断地调整,协调彼此局部脏腑间转换的顺畅,使整体的连贯性得以实现,具体体现在“开门”与“关门”的区别、“点三脘”的顺序、神阙穴的持续刺激、行气海的气感方向及摩腹的方向等问题上。总结归纳起来应该是“各得其位,运转协调”。

3.3 经络关系

有了整体和局部,经络作为彼此之间的联络线,崔述生尤为重视。点穴疗法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点常规穴位,以健身提高人体免疫力;另一种根据不同病情、不同病症、不同病位,增减或补泻点按相关脏腑经络穴位,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15]。面是线的扩展,线是点的集合,崔述生对于穴位与经络的理解既注重点穴治疗,又重视经络及相关区域的处理[16]。崔述生提出“循经点穴”的概念,强调经络循行部位与脏腑间的关联,以及经络俞穴对于该穴所在部位及邻近组织、器官的局部病症的治疗作用。这里的“循”有两层含义:一是“循道而趋”(《庄子·天道》),有遵循之意;二是通“偱”,有抚慰、抚摩之意。一方面指要在经络巡行的相关特殊穴位上进行治疗;另一方面也提示要在经络巡行的路径上进行摸索(特别是一些经络走行的远端、四肢部位),寻找手下的颗粒感、条索状异常感觉,提示相关经络、部位的异常,无论是否为穴位,均可施以适当手法。“病随经所在,穴随经所取,庶得随时应变之理”(《针灸问对》)。为强化经络之间的联系,崔述生常取募穴、背俞穴、合穴、会穴等,一点带多经,加强经络间的联络沟通。总结归纳起来应该是“经络纵横,由点及面”。

从整体的气血运转,到局部的脏腑关系,再到用“循经点穴”对联络沟通的经络系统的深入阐释,可以说,崔述生将中医整体辨治思想充分展现在了内科疾病的推拿治疗中。

通过以上的梳理与总结,我们不难从“腹部八法”这一临床常用组合手法中发现,不论是从“腹部八法”的标准流程到具体临床时的灵活变化,还是从手法补泻的技巧到指针气感的感受,特别是在对人体的认识和关注上,无不体现出崔述生在内科疾病推拿治疗中的“整体辨治”思想。在临证中不论是诊断还是治疗,都要从整体、宏观上处理,重视单个部分的作用,更重视整体功能的和谐,局部手法的治疗要考虑对全身的影响,遵循天人相应、心身相合的原则,才能获得疗效的优势[17],从而使人体各部分运转顺畅,在物质与功能、局部与整体、穴位与经络之间达到动态平衡。

[参考文献]

[1]  崔述生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名老中医崔述生推拿手法图谱[M].2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9:5,30-32.

[2]  孙波,关宣可,王飞,等.崔述生教授从脾肾论治小儿遗尿症经验撷菁[J].陕西中医,2015,36(9):1232-1233.

[3]  李经纬,余瀛鳌.中医大辞典[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315,1218,1675.

[4]  席彩萍,李海丽.著名中医李永寿疏肝调目法诊治经验[J].卫生职业教育,2013,31(16):140-142.

[5]  朱秀朋.浅述抑郁症治疗中重视调理脾胃气机的作用[J].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2014(12):630-631.

[6]  孙波,崔述生.崔氏腹部八法治疗儿童便秘的教学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6,11(36):187-189.

[7]  母慧娟,李伟,王婷,等.点按三脘穴对慢性肾脏病3-4期伴消化功能紊乱患者的干预研究[J].山东中医杂志,2019,38(8):740-743.

[8]  孫爽,唐宏图.神阙治病理论依据探析[J].针灸临床杂志,2020,36(1):79-82.

[9]  姜孟家,丁洪磊,尤璐,等.崔述生教授“点神阙、透天枢、行气海”手法分析总结[J].中国医药导报,2018,15(18):143-146.

[10]  陈以国,成泽东.气机升降话“天枢”[J].辽宁中医杂志,2012,39(12):2337-2338.

[11]  周海瀛.艾灸气海、关元治疗慢性心衰临床观察[J].光明中医,2019,34(17):2687-2689.

[12]  刘彦岭,魏东明.腹部推拿的治疗作用理论探述[J].河北中医,2005,27(8):610-611.

[13]  肖碧跃,郭艳幸.平乐正骨气血理论学术源流浅述[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35(11):30-32,41.

[14]  席玉棚.中医脏腑病机的发展演变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5:41.

[15]  肖格格,李善举.杨理存点穴疗法按脏腑通经络[J].中医健康养生,2019,5(1):76-77.

[16]  周源,丁洪磊,崔述生.崔述生教授“七线拨筋法”治疗颈椎病的经验[J].现代中医临床,2018,25(6):42-44.

[17]  陈宁红,王钰.中医重参舌诊及整体辨治的疗效优势[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8,33(6):2233-2236.

(收稿日期:2020-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