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研究员 戴春晨 南方周末实习生 周予晴
魏建国 图片来源 ❘ 本报资料图
◉编者按
从2020年5月开始,中央高层在多个重要场合反复提及“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论断。一系列表态显示,顶层设计关于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思路正在成型。“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将成为中国“十四五”乃至更长期的发展主基调。
南方周末将陆续访问决策层权威人士、国内知名经济学家,为读者解读“双循环”下的城市与区域变局。
中国如果想要稳住国家的整个经济盘,稳住整个国家在疫情期间所取得的成绩,以及实现下一步的发展目标,就必须将拉动消费作为当前工作任务的重中之重。
要采取多种措施,把压在老百姓头上不能消费的“三座大山”逐一解决。要能够针对各种不同的阶层,更多不同的城市,因城施策,因消费的人施策,让更多人敢于消费。
“十九大”报告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广东省不仅理解了上半句,也很好地理解了下半句。
2020年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提出,要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引发海内外广泛关注。
近日,南方周末独家专访了商务部原副部长、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魏建国,就“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与粤港澳大湾区角色进行探讨。
1+1>2
南方周末:“国内大循环”与过去强调的“扩大内需”有何异同,“大循环”是一个什么概念?
魏建国:“国内大循环”和“扩大内需”不能同日而语。“双循环”经济格局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经济整体发展的新格局,是经济的总路线。它和以前所提的“以内销为主”“适度地结合吸引外资”的提法不同。“双循环”有三个显著特点:
第一,“双循环”是针对当前复杂多变、严峻的外部国际环境,以及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的国内形势,对中国的下一步发展所做出的非常长远的战略性判断。它不是只执行一时,而是中央针对国际、国内形势做出的重要决策。
第二,“双循环”视国内市场为主体。这里一定要强调是为主体,而不是为辅体,也不是像其他人所说的“同时进行两面”。我们的目标,就是要打造以安全为主的国内市场,哪怕是在国际疫情严峻的形势下,也要确保生产力的开放、稳定和安全,保障生产链、供应链、产业链的安全和稳定。它的提出是为了确保国家未来整体经济发展,保障国家安全,完成“十九大”的发展目标。特别是在“十四五”开局,提这个很重要。
第三,“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不是简单的、双面的、对立的,也不单单只是优势互补的,它们是1+1>2的叠加效应。将主体放在国内市场以后,国内、国际的“双循环”会加速中国的经济建设,促进中国打造开放、稳定、安全的产业链和供应链。
低风险地区还是要放开消费
南方周末:“双循环”的提法放在“十四五”开局为什么很重要?“双循环”与“十三五”强调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何联系?
魏建国:很重要的背景是,中国在“十四五”以后,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
2019年中国的消费市场规模是6.3万亿美元,美国是6.9万亿美元;2019年中国的社会零售品消费总额超过41万亿人民币,美国比中国高一些。但是今年,我认为中国社会零售品消费总额完全可以达到45万亿人民币,增长速度也不会亚于去年。
在成为全球第一大消费市场同时,“十四五”规划的重点要转到开拓市场上来。
“十九大”报告提出,当前的主要矛盾已经变成“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中国经济增长动力要随着新矛盾的变化而变化,解决新的问题。这也就是说,中国经济的增长不是靠外资、外贸,也不是靠加大国内的其他投资,更重要的是要依靠消费的促进。
中国当前的消费情况还不够理想。特别是疫情,导致了整体消费的下滑。我们要看到,在消费和疫情之间,国家也在找一个平衡点,我们还是要确保疫情的平稳过渡,要以防治为主。但是,现在已经到了促进消费的关键阶段,要大力、使劲地促进消费。现在是8月份,我认为第四季度将会是消费的高潮阶段。拉动消费,要以生态、循环、数字、飞地这四种经济形态为引领。
疫情期间,拉动消费的主要障碍,在于部分地区的人口流动有限。我认为,还要继续加大人的流动。在低风险的地区,电影院还可以再放开,可以从30%、50%,放开到70%甚至是100%。景区、餐饮、健身、养老、旅游、培训、教育等领域,都可以再放开。各地应该迅速采取措施,加大放开消费的力度。
中央现在提出“以打造国内市场为主体”,之后的“十四五”规划应该怎么制定呢?“十三五”的完成,特别是今年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来的,要确保今年各项经济指标的完成,经济任务的完成,现在就必须大力抓消费。各级领导,特别是一些省市领导,要把更多的注意力转到拉动消费上。
中国如果想要稳住国家的整个经济盘,稳住整个国家在疫情期间所取得的成绩,以及实现下一步的发展目标,就必须将拉动消费作为当前工作任务的重中之重。
在拉动消费这一点上,广东、江苏、上海、浙江,都出台了许多好的、促进消费的政策来鼓励老百姓消费。下一步,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地区、京津冀地区,我们的沿海地区,都应该把消费带动起来。中西部地区、二三线城市也应该如此。越早拉动消费,让消费向内需扩大,越能挖掘潜力,经济增长动能也能越快转变。
南方周末:怎么解决老百姓不敢消费的问题?
魏建国:老百姓不敢消费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
首先,房价太高。比如,深圳已经出台了经济适用房、公租房等一系列政策来解决房子问题,这很好,但还要再迈出步子解决工厂外迁的问题。人口、企业流出会导致连锁反应,深圳的消费也会受到影响。这些问题都需要引起足够重视。我们要朝着“房住不炒”的方向努力,使房地产行业能够健康成长。
其次,孩子(的教育)问题。很多家长担心孩子考不上重点大学,就想着把孩子送到国外,但出国留学学费高昂,很多家长便会选择省吃俭用。如果国内的教育能够更加优化、普及,特别是在其他国家当前针对中国留学生出台限制措施的情况下,我们更应该就势而为,采取新的培养方式优化教育发展。比如,国内合作办学、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等,让更多人能上得起学。更重要的是,让老百姓觉得在国内上学更安全、更便宜、更好就业。
最后,医保问题。很多老百姓担心家人生老病死的问题,所以把钱存起来。因此,这几个月中国的储蓄也迅速增加。我们应该让更多老百姓能在医保问题上放心。
要采取多种措施,把压在老百姓头上不能消费的“三座大山”逐一解决。要能够针对各种不同的阶层,更多不同的城市,因城施策,因消费的人施策,让更多人敢于消费。这样,中国才能成为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企业,外资,以及国外的品牌才都会到中国来。
自贸港要打造全球最佳营商环境
南方周末:未来,以海南、上海、前海这些地区为主体的自贸试验区,它们在双循环中会发挥一个什么样的作用?
魏建国:海南自由贸易港是习主席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进的一项重大的战略决策,不能只看到当前的海岛免税购物。实际上,海南自由贸易港的目的是要打造全球最佳的营商环境,它对标的是全球最高的自由港模式,海南自由贸易港的目标是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自由贸易港。自由贸易港对今后中国的对外开放,对疫情过后我国加入全球治理,进一步进行以WTO规则为基础的全球贸易体制改革有着重大意义。
海岛离岛免税购物政策仅仅是开放的侧面,今后国内会有更多的开放措施。我们在各地都要实行一些降低关税的政策。当前,在18个自贸区和海南自由贸易港外的地区,实施的负面清单包括33项。我觉得今年负面清单还有可能进一步缩减,从而在整体上扩大对外开放。今年是新外商投资法实施的第一年。今年也还会推出更多高质量、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政策来吸引外资。特别是在今年11月的第三届进口博览会,可能会宣布更多政策。
因此,我们也将对“中国如何打造以国内市场为主体”这一问题有更深刻的理解,即让老百姓的需求在国内就能满足,便不需要再去国外消费。未来要看重中国市场,看重中国的消费,要打造全球最佳营商环境,那么外商投资的预期便会水涨船高,其投资也会越来越多。
我预计,今年中国的外商投资将会超过美国,成为全球外商直接投资的第一大国。近五年内,FDI(外商直接投资)从最高的1.9万亿美金下降到1.8万亿、1.4万亿美金,2020年预计下滑到0.8万亿、0.9万亿美金。尽管FDI总量在减少,但我敢肯定中国的增长趋势。中国仍然会像去年一样,达到1300亿或1400亿元的外商直接投资额(中国FDI数据:2018年1390亿元,2019年1410亿元),比去年还会多。中国会越加成为全球跨国公司和欧美企业看重的、投资的最佳选择。
粤港澳大湾区要做“双循环”主力军
南方周末:粤港澳大湾区有三个关税区。在未来“双循环”的格局里,您觉得粤港澳大湾区这个特别的地方会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魏建国:粤港澳大湾区要成为“双循环”,特别是“打造国内循环为主体”的主力军。粤港澳大湾区有它的优势:
第一,文化优势。以国内市场为主体,就意味着要打造宜居、宜游、宜住的粤港澳大湾区,即要有生活。粤港澳大湾区里,有岭南文化,有客家文化,还有西方文化。现在应该把这些文化优势都充分发挥出来。当然,我们的文化底蕴还来自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湾区的环保治理、江河改造工作,粤港澳大湾区的交通运输一小时核心圈、两小时外围圈、带动华南地区甚至是广西等地发展的三小时圈。粤港澳大湾区还是全球机场最多的地方。
这些因素都推动着粤港澳大湾区向交通方便、住房优越、生活娱乐设施齐全的预期发展。
但这还不够,还要让更多的品牌总部到粤港澳大湾区来。不要一提到总部经济或者总部基地,就觉得只是一个企业总部。企业总部固然是一部分,但更重要的是总部落地后带来的时尚业、物流业,以及一些消费品牌的入驻,甚至是国际活动的举办等,这对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也是有益的。
粤港澳大湾区有很大的潜力,只不过还没发挥出来。特别是像前海金融跟香港的结合,要发挥前海优势,打造对接“一带一路”的重要金融节点。包括南沙、横琴、前海等地,都应该以国内消费、国内市场为主体作为下一步的整体发展目标,要打造开放、稳定和安全的生产链。
粤港澳尤其是广东,作为当前中国制造业能力比较齐全的地方,作为中国最早发展加工贸易的地方,最有条件打造“国内国际相互促进”的经济格局。尤其要在“国内国际相互促进”上发挥粤港澳大湾区的优势,给其他地区做出可复制、推广的经验。
建议粤港澳大湾区和广东自贸试验区,要抓住外商投资法实施首年在外商中的“舆论效应”,大力改革,实施更短负面清单,扩大保险、金融和中介机构开放范围,打通物流、人流、资金流障碍,吸引外商“眼球”。
未来更多制造业向中西部迁移
南方周末:近年来许多珠三角企业在进行迁移,有的迁往东南亚,有的迁往非洲,有的迁往内地中西部地区。会不会出现向中西部迁移企业增多的情况,从而使得大湾区、珠三角成为联通中西部的重要枢纽?
魏建国:完全有这个可能,也是完全能实现的。
现在广东不仅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也是珠江-西江经济带即中欧班列向西部挺进的重要节点。所以,广东更应考虑的问题是,如何将一些加工企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目前,广东在这方面做得很好。比如,我国的手机自拍杆全球市场占有率第一。手机自拍杆大部分是在广东的东莞、广州和深圳生产的。这是加工贸易的典型。广东省政府对企业迁到西藏、迁到新疆,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支持。无论是在政策上,还是在解决当地就业上,广东政府都给企业提供优惠。现在全球的自拍杆,一半都在西藏进行生产了,也能让许多当地妇女为产品添加镶嵌式工艺,从而解决当地的就业问题。
广东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我个人认为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广东省理解了“十九大”报告提出的“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广东不仅理解了上半句,也很好地理解了下半句,即“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下一步,我觉得应该唱好“二人转”。一个转是东部往中西部地区转,一个转是中西部本土企业自己往周边地区转。
我不太同意一些专家学者认为“低效企业就是淘汰企业”的观点。中国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当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这是我们的优势。口罩是不是低效产能? 如果没有口罩的话,我们这次疫情就完了。
中西部地区的企业实际上不是低效的,重点在于如何把中西部地区的潜力更好地发挥出来。中西部地区还有长期优势,要让生产的全要素发挥作用,包括人才、城镇化、科技、创新、资金和政策的支持。这样才会使中西部地区呈现出像东部地区一样,人对人、企业对企业、事对事的对接。我对这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