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洪
原上海市中医药大学校长施杞如今已是83岁的高龄,但精神依然矍铄,每周仍坚持门诊一次。施老师从名医石筱山、石幼山先生,为石氏伤科传人,在中医药防治慢性筋骨病及伤科内伤病研究方面有着深厚的造诣,而他的高寿也和他的淡泊仁厚、勤于动脑有很大关系。
施老对名利十分淡泊,他任上海中医药大学校长期间,曾告诫自己这“当领导的”要有“三要三不要”:要有样子不要有架子,要有主见不要有主观,要有心事不要有心计。
1998年,他从校长行政岗位上离任,谢绝了香港大学和新加坡中医学院的高薪聘请,回到了自己曾就职20年的龙华医院,要了一间办公室,买了一架显微镜,带着两个研究生,开始攀登自己医学事业上的第二座高峰。有记者在采访施老时提到某些人对养生急功近利,助长了“养生乱象”的不正常现象,施老认为:这种心态首先反映了人们对健康的需求,也包含了对传统中医的信任。但真正的医者绝不会利用老百姓的这种需求和信任,打着“中医大旗”夸大常识或否定常识,炮制耸人听闻的“养生”观点。
施老说:“中医历来讲‘医为仁术,当年我在瑞金医院进修时,骨科大师叶衍庆教授讲,骨科医生应该比其他医生能更好地服务他人。当你在路上行走时,看到有人行动不便,就应该主动关心他,也许能帮助减轻他的病痛或者设法治愈。所以,医生不仅是治病,更重要的是让患者享受人生的幸福。”
一天,施老在下班后乘车回家,看到一个十七八岁的姑娘右手腕呈90度屈曲畸形,无法自由活动。他上前询问,得知她患的是小儿麻痹后遗症,找过两个医院都未能受理。“其实这并不复杂,只要做一个平衡手术,将一侧的肌腱延长就行了。当时我就说,如果你信得过我,就来找我。结果,姑娘果然来了,我为她做了手术,又教她用中医导引进行功能锻炼,结果很成功,姑娘的手完全恢复了正常功能。”
20世纪70年代,施老在贵州普安县医疗队时,遇见一位妇女因大出血而生命垂危。但由于医疗队没有血,无法进行手术。施老当即说“我是O型血”,把自己的血输给了病人,并亲自为病人做了手术,挽救了她的生命。他的精神感动了整个医疗队。对于一些家境拮据的患者,施老在开方子时,尽量选择一些廉价但有效的药,让患者十分感动。
施老养生,将“顺其自然”放在首位。他说:“中医养生讲究顺应自然变化,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春夏是升发之际,阳气易损耗,因此要避免过度消耗阳气。民间有“歇夏”的传统,就是说在夏季要避暑,同时要通过自我调节让身体自然增长阳气,可以适当锻炼以调和气血。夏季长期吹空调,容易出现四肢少温、神疲乏力、胃口不好、大便稀薄、经行量少等症状,这些都属于“阳虚”。就施老来说,他常用附子理中汤加味温阳益气、祛暑化湿,每可获效。施老养生还讲究心胸开阔,认为一个人要善于自我疏导,做到处变不惊。为了让学生更多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在论文署名、项目评奖时,施老甘当“服务员”,尽量让年轻人领衔,自己退居二线。为了学科的持续发展,他三次向学校党委递交辞呈,要求辞去脊柱病研究所所长的职务,并大力推荐学生王拥军教授接任所长,以促进新一代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如今,王拥军教授已成为新一代中医骨伤学科的带头人,成绩斐然。
施老主张饮食要清淡,但完全吃素也不行,要做到不偏废、不过量。施老的早餐很简单,他笑言自己的早餐是“五行餐”,即一杯牛奶(白),一两玉米馒头(黄),一只煮鸡蛋(红),一碟自制酱萝卜(黑),一条黄瓜(青)。
施老曾提示中老年人,老年人的运动关键是练“气”。他自创了一套洗、梳、揉、搓、松、按、转、磨、蹲、摩、吐、调的“施氏十二字养生功”,对中老年人的筋骨健康十分有利。
“施氏十二字养生功”包括洗脸,即用双手掌心按摩整个脸面6次;梳头,用手指从各方位梳理头部各3次;揉耳,挤压、揉按、牵拉耳轮的上、中、下部各3次;搓颈,用左右手的掌心搓头枕部、顶部及大椎部各6次;松颈,按抬头—还原—低头、左转—还原—右转等顺序旋转颈部;按腰,掌心贴于腰部,先从里向外按摩肾腧穴6次,再由外向里按摩6次;转腰,双手叉腰,顺时针方向及逆时针方向各旋转腰背6圈;磨膝,双腿并拢,略弯曲,雙手掌按双膝上,先顺时针后逆时针方向,膝部绕圈转动各6次;蹲髋,两脚自然分开,缓慢蹲下起立各6次;摩三焦,左手掌心压于右手背上,顺时针方向按摩胸部、上腹部(胃脘部)、下腹部(脐下)各6次;最后是吐故纳新和调理四肢。
因篇幅有限,感兴趣的朋友可扫描下面二维码观看“施氏十二字养生功”的具体锻炼视频。养生功锻炼时间每次约15分钟,每日1~2次。练功时,宜整套动作一起练,并注意配合腹式呼吸,动作连贯,和缓舒展,以达到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