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宏 张铁梅 邢瑞英
摘要:突发环境事件的发生,可能对国家或者某一地区的政治安定、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造成严重的威胁和损害,环境应急监测通过高效便携的检测设备迅速提供准确的环境污染相关数据,实现对突发环境事件的科学评估,为制定有效的应对措施提供可靠依据和技术支持。
关键词:应急监测;环境突发事件;应用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突发环境事件
突发环境事件是指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由于不可抗拒的自然因素、意外的安全生产事故和污染物的排放等因素,环境受到有害物质的影响,大气、水体或土壤等受到污染,突然造成环境素质下降,从而破坏了生态环境,损害了公众健康,扰乱了生产生活,对社会造成重大影响,需要紧急采取应对措施的事件。
突发环境事件不同于一般的环境污染事件,具有爆发的突发性、形式的多样性、扩散的迅速性、危害的严重性、影响的巨大性、污染的不明性和处理的困难性等特点。
(二)环境应急监测
环境应急监测要求应急监测人员在最短的时间内到达事故现场进行布点采样,利用便携高效的检测仪器,采用快速监测技术对污染物的类型和特征做出判断,给出监测分析结果,确认环境突发事件的污染范围、危害程度和发展趋势,为制定应对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从而有效缩短污染时间,控制污染范围,减轻污染损失。
环境应急监测具有不可预见性、监测的复杂性、范围的广泛性、周期的长期性和环境的艰苦性等特点。
二、目前环境应急监测存在的问题
(一)环境应急监测仪器装备不完善
作为环境应急监测技术的载体,应急监测仪器装备的种类、技术参数和监测范围直接反映了环境应急监测技术的能力等级。只有先进的应急监测仪器设备才能快速准确地给出检测结果,明确污染物的来源与种类,从而制定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但是,目前的环境应急监测仪器设备仍然存在检测项目有限、检测精度不高、时效性和溯源性都难以得到保障等问题。
(二)环境应急监测技术不规范
目前,我国环境应急监测的主要技术依据是《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技术规范》。该标准规定了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的布点与现场监测、样品管理、监测项目和实验室分析方法以及监测报告的技术要求。
该规范的颁布使得环境应急监测工作做到了有条可循,有据可依,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该规范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在应急仪器的日常管理、应急监测体系的建设、环境应急监测演练的实施等规定上尚有欠缺;二是有些规定语义模糊,缺少一定的可操作性、实用性和指导性。
(三)环境应急监测网络不健全
由于环境突发事件的复杂性,环境应急监测必须需要消防、气象、安全、环保以及卫生等多部门合作才能完成,单独依靠环保部门是无法完成的。但是,目前我国并没有形成各部门通力合作的网络监测管理系统,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当环保部门需要其他部门的协助时,往往由于权责不清而导致应急监测工作混乱无章。
三、提升环境应急监测能力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环境应急监测仪器装备,提高应急监测能力
环境应急监测仪器装备的技术水平和监测能力是有效处理环境突发事件的关键,因此,要加大投入力度,为完善环境应急监测仪器装备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
首先,要保证环境应急监测的硬件设施充足,比如应急监测仪器、应急监测车、防护装备、实验仪器等都要完善。其次,要根据当地一些工业企业的具体生产情况,对可能出现的环境污染种类进行调查和分析,制定能够有效检测的设备方案,提高处理环境突发事件的效率。同时,还要加强监测人员的技术培训,为环境应急监测提供人力支持。
(二)规范环境应急监测技术,加强应急制度建设
環境应急监测技术的规范和完善可以对环境应急工作提供规范性的指导和要求,使环境应急监测工作更加科学、有序和高效。
同时,还要根据环境突发事件的特点,建立信息发布制度,制定有针对性的环境应急监测预案,明确环境应急监测工作的程序、监测仪器的配置和使用标准、分析方法和监测结果的规范化与标准化,规范监测报告的内容、格式、报送时间和范围,确保环境应急响应工作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健全环境应急监测网络建设,提升协同作战能力
为了将环境突发事件的危害降到最低,环保部门要加强与消防、气象、安全、以及卫生部门的联合,构建完善的环境应急监测网络。做好与消防、气象、安全以及卫生部门的联合演练,当环境突发事件发生时,可以在信息、技术方面与其他部门进行高效的沟通与交流,做到信息共享,技术互补,从而有效遏制污染源的扩散,防止事故危害的扩大,指导公众做好自我防护。
参考文献:
[1]贺明磊,周国旭.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应对措施分析[J].环境与发展,2020(2):139141.
[2]张妮娜.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实例研究[J].环境与发展,2018(3):174176.
[3]林根荣.突发环境事件现场应急监测技术探讨[J].环境与发展,2020(2):165166.
[4]李强.大连市突发环境事故应急监测能力的提升路径[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9(2):8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