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英明
(重庆高速公路集团有限公司, 重庆 401121)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既是国家战略,也契合成渝地区广大群众热切期盼,符合高质量发展客观趋势和要求[1],也为成渝地区交通一体化发展带来新机遇。成渝地区公路交通以成渝高速公路为中轴,覆盖高速的北翼、中轴和南翼,涉及成渝共15个地级市[2]。现阶段成渝区域内部以公路连接为主,高速公路双向6车道及以上高速公路占比仅为12%,且由于川渝两地间公路建设存在时序和标准的差异,导致高速公路还存在断头路,缺少贯通多地的非收费公路,成渝高速公路已呈现常态化拥堵。成渝地区有120多条河道,水运网络立体多样,长江由东至西,是城区地区河道的主干[3]。成渝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基本实现互联互通,在双城经济圈背景下,对公路水路交通一体化发展提出更高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专题部署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将其上升为国家战略,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作出重要指示[4]。中央的部署凸显了成渝双城经济圈是国家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抉择。
成渝围绕“两中心两地”目标定位,深化成渝合作部署,争取共同出台双城经济圈规划建设纲要[5-6],扎实推进成渝经济圈建设,积极落实中央部署,加快推进成渝双城经济圈发展。
在中央部署7大任务中,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互联互通水平都在任务之首。成渝地区交通发展,特别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面临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
建设具有全国有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发挥引领示范作用,要求交通运输行业应全面提升支撑产业发展能力。成渝地区产业分工协作、转型升级加快,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高效配置需求更加迫切,对公路水路交通一体化服务提出更高要求。
成渝地区是我国西向、南向开放的门户,是西部陆海新通道的起点,加快推进面向全球、辐射全国的综合运输通道建设,需要构筑深度参与国际国内分工协作的枢纽网络和物流体系。
成渝地区公路水路一体化内涵包含宏观、中观和微观3个层次,三者相互联系协调。宏观上需建立合理的公路水路一体化政策体系,促进成渝地区公路网与内河航道能够有效利用,通过科学化的调控合理分配运量比例、投资比例,保障公路水路长期协调发展[7];中观层面需做到运输技术领域的协调合作,具体包括公路水路线路衔接、联运港口、码头通过能力和集疏运等之间相互适应,加强货物的成组化和集装化[8];微观层面是指具体作业程序上的协同系统,能够在公路水路运输实践中做到合理使用现有线路与设备,运用科学化的管理手段统一组织货源,合理规划线路,进行车船联运,实现最大化运输效益。上述3个层次的协作与协调的关系如图1所示。
图1 公路水路一体化内涵框架
2.2 公路水路一体化的必要性
2.2.1 提高成渝经济圈整体竞争力的需要
公路水路一体化运输能为成渝地区综合运输体系的形成奠定基础,使得各种客运、货运选择最佳的运输方式,在区域间快速、便捷地运转,节省成本,带动对外贸易的发展,提高成渝经济圈整体竞争力,并为成渝未来产业基地建设、产业布局调整提供有力的支撑。
2.2.2 促进成渝经济圈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随着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发展,区域内的交通、经济联系愈加紧密,同时成渝地区人口密度大,土地资源稀缺、环境容量有限,要求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公路水路的一体化发展,可有效分配交通资源,降低运输成本,减少环境污染。
2.2.3 建设成渝复合型国际枢纽集群的需要
成渝地区建设复合型国际枢纽集群不仅仅是发挥区位优越性、经济腹地的广泛性,它还具备现代化的集疏运网络的条件。畅通的集疏运系统要求各种交通方式互相配合,各类货物迅速集散,首先要保证公路与水路的高效便捷联运。
2.2.4 完善运输网络、发挥运输方式优势的需要
成渝地区开展公路水路一体化,一方面可以发挥各自运输方式各自的优势,形成合力之势;另一方面还可以填平2种运输方式之间的断裂层,降低运输成本,提高整个运输链的效益。公路水路的一体化能为最终交通一体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2.3.1 行业协同发展机制尚不健全
公路与水运企业往往各自为政,各自规划运营,忽略了行业之间的相互联系的关系,在合理衔接上存在的问题长期未得到解决。成渝地区尚未形成比较完善的行业协同发展机制,导致公路水路之间不能形成良性配合,交易成本高,产品难以形成有效的竞争力。行业之间协同发展机制不健全,一体化发展的动力和活力相对不足。
2.3.2 区域壁垒尚存
虽然成渝地区有着很深的历史文化渊源,经济发展、产业结构都有很大的相似性,但是毕竟涉及不同行政区域,在一体化过程中实现完全一致性是不切实际的。行政区域的划分是影响公路水路一体化最重要的障碍,垂直一体化的各级地方政府代表着行政区域的整体利益,成渝地区能否实现公路水路一体化发展,关键看两者行政力量是否能够形成合力,是否能够找到二者平衡点。
2.3.3 运输结构不合理
成渝地区内部连接以公路运输为主,对域内经济的增长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水运的发展相对滞后。公路承担的运输压力较大,而内河航道建设的潜力尚未完全发挥,仍然有较大发展空间,可通过发展水运分担公路运输压力,即现有成渝地区公路水路结构占比不合理。
2.3.4 一体化融合发展不足
区域内部交通联系方式单一,成渝地区各城市间主要以高速公路连接为主,缺少贯通多地的非收费公路。航道全流域一体化发展亟待加强,嘉陵江航运枢纽尚未完全建成,涪江渭沱、安居船闸等级较低,上下游通航标准不一,港口功能定位不明确、规模不匹配、同质化竞争明显。公路与水运的基础设施一体化融合发展不能满足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的要求。
2.3.5 一体化水平有待提升
客运服务一体化水平不高,城乡客运线路少、通达深度不够,与成渝地区“两核”间的航空、高铁、城市公交等枢纽衔接不足。国际物流运营组织协同力度较弱,目前成渝两地在共建“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以及强化西部陆海新通道运营组织等方面合力不够,在货运班线、货源组织等方面仍存在重复开行、资源利用率不高等现象,需进一步加强国际物流一体化运营和携手促进国际贸易交流等方面的合作。
3.1.1 坚持统一谋划,合力推进
牢固树立“一体化”意识和“一盘棋”思想,合力推进对外综合运输通道与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建设,鼓励各地探索各有特色的一体化发展模式与路径,共同提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国际竞争力。
3.1.2 强化一体衔接,互联互通
主动发挥重庆、成都中心城市带动作用,推动交通一体化衔接和跨界交通互联互通,经济圈对外、经济圈内成渝双核与周边城市、成渝双核都市区内不同空间尺度,形成分工合理、优势互补、各具特色的协调发展格局。
3.1.3 深化改革创新,服务融合
全面深化改革,实施创新驱动,适应新业态、新模式发展要求和个性化、多元化出行需求,着力推动交通产业空间融合发展,优化交通网络布局,提升运输组织水平,提供品质更优、效率更高、安全可靠的运输服务。
3.1.4 推动协同管理,共治共享
大力发展绿色交通,优化交通运输结构与发展治理方式,建设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绿色交通体系,创新协同管理机制,强化地区间、部门间在重大政策、重大工程等方面协同联动。
到2025年,要基本形成“多向辐射、立体互联、一体高效”的现代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综合交通体系。基本实现4个“1小时”、3个“一体化”发展目标,即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范围内实现4个不同圈层的1小时通达,初步实现交通运输行业重点领域的3个一体化。
到2035年,构建“面向全球、辐射全国、引领西部”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实现交通供需能力精准匹配、服务品质一流、资源集约高效利用、与生态环境良性互动,为西部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和内陆开放战略高地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按照“统一谋划,一体衔接,互联互通,协同管理,共治共享“的思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应坚持交通一体化发展,一盘棋谋划,以交通一体化网络建设引导产业布局,以顺应世界交通运输发展趋势,形成规模效益,同时充分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优势。
1) 构建能力充分、布局完善的一体化区域互联互通
加快推动区域交通一体化,服务区域国土空间布局优化,加快构建一体化高效能的基础设施网络,加快实现4个“1小时”交通目标,即实现在成渝双核超大城市之间1小时通达交通廊、成渝两地都市区1小时通勤圈、成渝双核至周边主要城市1小时通达交通轴、成渝地区相邻城市实现1小时通达交通网。
2) 推进便捷顺畅、高效经济的一体化交通运输服务
初步实现交通运输行业重点领域的3个“一体化”,即基础设施一体化、市场管理一体化、信息建设一体化。促进产业、人口及各类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要求交通运输提供“人享其行”的同城化客运服务和“货优其流”的开放型物流服务。
3) 打造双核多层、内陆领先的国际性交通枢纽集群
建设内陆开放新高地,打造重庆—成都双核多层、内陆最具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要求成都—重庆加快建设复合型国际枢纽集群,形成机场和港口2个分工协作的航运集群,加快建成1个通达全球、衔接高效、功能完善的内陆领先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
4) 建立统筹有力、共享共赢的一体化现代治理体系
推进体制创新,打破行政壁垒,构建协同联动的一体化交通管理和融合开放的市场体系,要求共同建立统筹有力、共享共赢的一体化现代治理体系。
3.4.1 基础设施一体化
1) 基础设施建设和布局规划统一规划
通过成渝地区公路水路一体化管理机构的规划部门,对现有的或在建的公路水路规划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需要出发重新评价,进行适当调整和完善,消除重复建设和盲目建设。重点解决成渝地区公路、水运发展结构、目标和重点、发展时序和空间布局等问题,制定成渝公路水路运能的合理配比以及运输通道和节点的运能协调方案,实现成渝各个高速公路、港口运力的协调,口岸能力与集疏运能力的协调,以免出现浪费。
2) 加快港口整合,促进内河基础设施发展
在水运方面,加快港口建设,更多吸收水运发达地区的建设经验,鼓励公开化、透明化的竞争,提高区域港口的竞争力。在内河航运方面,保证内河各类船舶统一标准,保证内河干线航道统一标准,建设与公路运输方式相协调畅通的现代化内河航运体系。
3) 综合运输枢纽一体化建设
建设综合运输枢纽,认真做好与交通枢纽交汇的多条高速公路之间的联系,建设要与区域交通线路、货运量、货物结构相适应。合理的公路水路综合枢纽设施可促进区域之间货物的顺利流转。
3.4.2 市场管理一体化
1) 政策和市场监管统一
建立成渝地区组织管理机构。由两地建立统一管理与协调的运输组织联席会议制度,协调解决涉及跨区域、跨部门、跨行业间的壁垒问题。公路部门与水运部门统一协调管理,需要政策和市场监管的统一,从而能够更好地发挥各运输的优势。
2) 综合枢纽统一管理
综合成渝道路运输发展实际,通过成渝地区公路水路一体化管理机构的市场管理部门联合各省市道路管理机构,制定统一的执法尺度和处罚标准,制定符合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实施细则,进行初步统一,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工作,提高枢纽的整体能力和效率。
3.4.3 信息建设一体化
1) 港口信息的统一
大力应用智能化运输技术,建立公路水路信息系统,综合利用GPS、GIS、物流信息及网络技术有效组织运输,全面提升运输效率。加强港口EDI建设,尤其加强成渝地区公路水路的信息互联,实现信息的实时发布,最大化提高港口效率。
2) 集疏运通道信息一体化
提升集疏运通道信息一体化水平,实时记录运输流量、流向、公路航道事故、天气等信息,进一步降低车辆行车时间,缩短成渝间的时空距离,建立内河航线乃至港口、码头、航道、船舶、水运企业等信息的矢量化和信息数据库,实现信息和业务的可视化管理。两地共建交通大数据中心。整合公交、ETC、停车、运输证等各类IC卡资源,实现两地“一卡通”的互信互认,以共享交通、智能技术、电子支付等新技术为手段,打通城市交通与城际交通的连结点,推动集约化的绿色一体化出行服务平台建设。
3) 提高枢纽运输组织效率
建立统一的互相联通、易于使用、快速可靠的枢纽综合运输信息集成系统,实现各种运输方式子系统的信息共享,给予信息共享平台,不仅公路水路企业可以加强沟通、减少内耗,而且可以通过信息重组,改进和创新运输组织方法,开发出更加适应运输市场需求的联运方式,使得货主企业在信息化发展中受益。推进成渝物流相关公共信息开放共享和多式联运信息的互联互通,推行“一单到底”的全程物流信息服务,建立协同联运的交通管理运行机制和信息动态交换机制,推动建立常态化联动监管机制。
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背景下,交通建设处于任务之首,而公路水路一体化发展是实现综合交通一体化的前提,研究通过中央、地方对成渝经济圈的建设部署,分析在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目标导向下的交通诉求。通过对成渝地区公路水路一体化的研究,总结了成渝地区公路水路一体化现存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成渝公路水路一体化的构想,制定了一体化发展具体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