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园林专业综合实践教学的创新与探索
——以南昌工程学院风景园林综合TPE1、TPE2教学基地规划设计为例

2020-08-27 06:01吴春生余本锋
江西科学 2020年4期
关键词:风景园林公园课程

伍 祺,吴春生,余本锋*

(1. 南昌工程学院水利与生态工程学院,330099,南昌;2. 汕头市教育局,515041,广东,汕头)

0 引言

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着重强调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工作,提倡绿色生态发展将是发展过程中的主旋律[1];其中风景园林在改善生态环境、承担绿色发展理念中展现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在此背景下,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公布的《学位授予与人才培养目标》将“风景园林学”正式列为110个一级学科之一[3],这不仅仅代表着学科地位的提升,更标志着风景园林专业将要担负更大的社会责任。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事实证明,近几年来风景园林的发展领域从建筑的附庸迅速渗透到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包括自然资源、乡村发展、旅游规划、遗产保护、河流治理、城市建设等[4-5]。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2018版)》提出[6],风景园林专业教学主要培养面向社会有较强实践能力的专门人才,其教学有别于诸多文理学科较系统的知识学习和运用,应多采用重实践应用与技能培养的方式。近年来南昌工程学院园林教研室积极开展培养模式创新,以课程综合T.P.E (Training, Practice, Exercise)的实践教学体系为主线,指导专业理论课程的设置,并全程贯穿于风景园林专业本科教学过程;对于培养具备较强的实践工作能力,能够综合运用科学与艺术的手段研究、规划、设计、管理自然和建成环境,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保护和恢复自然环境,营造优美人居环境的风景园林专业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之而来的是如何从风景园林艺术和工程技术的角度对教学基地进行合理规划设计,以满足TPE1和TPE2的教学需求成了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1 风景园林专业综合TPE课程介绍

1.1 综合TPE1课程

1.1.1 教学目标 通过对风景园林综合TPE(1)的学习,进一步巩固工程测量、风景园林艺术原理、设计初步、造型基础等先修课程基础知识;通过实践,让学生掌握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的初步理论与方法,熟悉风景园林相关政策法规和技术规范;培养学生现场调查,基础资料收集,评价和综合能力;强化学生绘图、文字及口头表达能力,能够提出针对不同环境类型的规划设计方案;能够提升学生的交流、沟通、组织和团队协作能力;能够让学生受到基础的科学思维训练,让学生初步熟悉一定的规划设计方法,并逐渐提升创新意识和精神。

1.1.2 基本要求 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具体实践使学生初步了解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步骤、方法及表现手法;结合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实际操作,让学生对建成景观空间的场地定位、场地内部与外部因素、场地交通情况等进行调查研究,让学生得以熟悉现场调查,基础资料收集、评价和综合分析的方法,并提升其综合素质;在对指定小场地进行景观平面再设计的过程中,教师要采用探究发现型的实践指导法,结合场地中的图形化基面,让学生用平面构成的方法和抽象的思维理解景观设计中的图形语言,进一步理解景观设计中的图形与场地、图形与构景要素、图形与尺度的关系,将平面构成方法应用到场地的设计当中,引导学生探讨景观功能与平面形态的相互作用,熟悉分析场地平面中图形构成的演变,掌握景观设计的平面布局规律,从而加深对本学期课程的系统性认识。

1.1.3 教学内容 分散式现场调查与分析。对小场地的平面布局进行测绘,开展风景园林要素调研及分析,归纳内外影响因素,做出流线分析、功能分区、图形分析等;测量部分尽可能结合测量课程实习进行。风景园林提升方案设计与训练。在调研分析的基础上对指定小场地进行景观平面再设计,做出提升后的流线分析、功能分区、图形分析等。

1.2 综合TPE2课程

1.2.1 教学目标 通过对风景园林综合TPE(2)的学习,进一步巩固风景园林设计、风景园林建筑设计、景观生态学等先修课程基础知识;通过实践,让学生掌握庭院等小型绿地及风景园林建筑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掌握相应的表现技法,熟悉相应的政策、法规和设计规范;培养学生现场调查、基础资料收集,定性与定量分析能力,强化其对设计的综合表达能力,加强多维角度出发考虑设计与人的关系,更好地掌握庭院等小型绿地的规划设计与研究方法,培养其求实创新意识和精神,提升其在专业领域的综合分析素养;进一步强化学生绘图、文字及口头表达能力;能够提升学生的交流、沟通、组织和团队协作能力;找出以庭院等小型绿地为代表的风景园林竖向空间设计的要素,将平面布局发展到竖向空间的设计,学会通过平面、立面和色彩因素来塑造空间,让学生逐步提升空间想象和组织能力,能够针对特定的环境提出规划设计方案。

1.2.2 基本要求 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具体实践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以具有园林建筑和竖向变化的庭院等小型绿地为代表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步骤、方法及表现手法;结合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实际操作,让学生对建成景观竖向空间特征的调研,剖析平面设计到立体空间转变要素,让学生得以熟悉现场调查,基础资料收集、评价和综合分析的方法,并提升其综合素质;在对指定小场地进行再设计的过程中,教师要采用探究发现型的实践指导法,系统总结掌握景观设计中可以形成竖向空间变化的因素,并提出在竖向空间设计中所使用的多种要素,能够分析与之承载的人的行为活动和空间性质的关系;加深学生对图形与场地、图形与构景要素、图形与尺度间关系的掌握,能够转化成合理空间设计;掌握风景园林建筑在小型绿地中的运用及通过平面、立面和色彩因素来塑造空间的方法,从而加深对本学期课程的系统性认识。

实践课程开始前,教师应确定好具有较为明显竖向变化的以庭院等小型绿地为代表的特定小场地及其平面图,过程中学生要准备好卷尺、红外测距仪、拍照设备、记录笔、相应表格及具有绘图桌椅的实验室。教师应在2次实践项目课程开始时对课程要求和相应的实践方法进行全面地讲授,在2个实践项目的过程中,需要进行2次中期指导和点评,在课程结束前应开展系统性的汇报、讲解和点评工作。本课程共安排2项作业,分别为特定小型绿地平面及竖向设计现场调查与分析、小型绿地竖向改造提升方案设计,共同形成一套完整的作业图集。

1.2.3 教学内容 小型绿地平面及竖向设计现场调查与分析。对建成的场地进行深度观察,找出场地中的空间变化以及营造空间变化的要素,分析竖向空间变化对营造不同类型空间的作用和关系,绘制指定场地的平面和竖向图。小型绿地竖向改造提升方案设计训练。在现场调查与分析的基础上对指定场地进行景观平面再设计,并提出在竖向空间设计中所使用的多种要素,并与之承载的人的行为活动和空间性质的关系,加深学生对图形与场地、图形与构景要素、图形与尺度的关系,形成设计成果,进行成果汇报、讨论、点评与讲解。

2 实践教学基地——潭湖国家湿地公园概况

潭湖湿地公园位于南丰县城东南部,距县城18 km,公园的发展建设良好,公园范围内无常住人口,现有游客每年20万人次[7]。本次实践教学基地规划设计的场址位于公园的合理利用区西北部,依山傍水,风景秀丽。公园内部场地基础设施完备,现状条件良好,适于风景园林综合TPE课程实践教学的开展。

2.1 基础设施

2.1.1 给水现状 湿地公园用水全部采用内部给水管网;绿化养护和道路广场用水采用湿地公园地表水,由养护人员使用便携式抽水泵就近从潭湖水库中取水。

2.1.2 排水现状 公园内的污水通过污水处理设施净化达标后排入潭湖水库大坝以下区域或用于绿化浇灌。雨水的排放大部分结合地形,因地制宜,自然排放;少部分修筑少量明沟、明渠。

2.1.3 电力设施现状 已全部纳入南丰县乡村电网供电范围,目前电力供应充足。

2.1.4 通讯设施现状 通讯设施完善,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4G网络已覆盖公园全部范围。公园管理局已有宽带互联网,目前计划开通湿地公园无线WiFi网络,实现WiFi网络在游客集散区域全覆盖。

2.1.5 公共服务设施现状 经过多年来的建设管理,场址现已有游客服务中心、旅游公厕、巡护码头、餐饮点、住宿点等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且分布相对集中,可以满足学生的基本生活需求。

2.1.6 交通设施现状 湿地公园位于南丰县太源乡境内,现状交通条件较好。其中航空交通方面,湿地公园距南昌昌北国际机场240 km,经福银高速公路和南昌绕城高速公路相连;铁路交通方面,湿地公园距南丰火车站28.5 km,该站每天有动车组30余趟;公路交通方面,济广高速(G35)南丰出口距湿地公园19 km,湿地公园通过旅游公路和南建线(S318)与南丰县城连通,外部交通较为便捷。基地内部有完善的车行道和游步道体系,有车行道、砂石路面、山间小道与外界相连,交通便利[8]。

2.2 自然条件概况

2.2.1 自然生态 公园自然生态良好、生态景观优美、生物多样性丰富、湿地文化积淀深厚,以水质优良、水禽众多的山区库塘湿地生态系统为特色,融优美的湿地景观、恬静的乡村田园景观和深厚的民俗文化于一体,营造了丰富多样和组合度极高的湿地景观系统。同时潭湖水库为南丰县饮用水源地,拥有丰富的水体空间。湿地公园内的湿生植物,以及以鸳鸯、绿翅鸭和鸬鹚等为代表的鸟类,都充满大自然的灵韵。丰富的景观要素、多样的风景资源,能为风景园林综合TPE课程教育提供良好的载体和场所。

2.2.2 气候水质 湿地公园地处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地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无霜期长,适宜生活休闲以及教育活动的开展。潭湖水库由丰江及龙潭溪两条河(溪)流汇聚而成,一年四季水流不断,水资源丰富。2018年水质监测的结果显示,潭湖水质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Ⅱ类标准[9]。

3 实践基地规划设计方案

3.1 设计定位

致力于设计建设集理论教育、实践教学、观赏游玩于一体的风景园林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园地。

3.1.1 理论教育 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学习、积累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葆先进和活力。同样,在专业学习过程中,理论知识每天都在翻新,只有不断接收新的知识,才能保证专业知识的先进性。通过大学课堂教师授课、图书馆自学、互联网慕课互动等,学生取得理论知识的渠道变得多样化,也更加清楚理论基础对于专业学习的重要性。

3.1.2 实践教学 从古至今,人们一直在强调实践的重要性,但是在专业教育中落实实践课程却是近现代才开始得以缓慢发展。在实践中领悟到的东西,很多是书本里所不能获得的。对于风景园林这个实践性极强的学科来说,实践环节更应该成为专业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

3.1.3 观赏游玩 场地位于湿地公园的景区内,本身就具备一定的观赏性,且当今教育压力逐日增加,当实践场地布置在山水间,当学习与自然融合在一起,“游”与“学”就是分不开的关系。当学生在其中学习与游赏时,可以用专业的眼光和角度去剖析身边的景观,遍地都是知识的影子。

3.2 设计原则

3.2.1 发展性原则 要与风景园林专业实践需求相适应,能够实现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在TPE教学方面的目标。场地位于湿地公园内,在非实践教学期间,应具备游客在此游赏观光的景观条件,避免场地大面积空白,闲置,做到多样化功能可持续性发展。

3.2.2 实用性原则 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展现,场地有能力配合学生实践课程安排,要注意室外授课容纳量,有相对强的实用性,能够满足班级集体实践或分组实践的场地要求。

3.2.3 先进性原则 场地虽以TPE1和TPE2为例,主要为基础先修课程,但设计应具备长远眼光,故设计时适当建设满足后期TPE3、TPE4、TPE5实践课程需求的场地,如:盆景、园林工程等。

3.3 设计序列

通过风景园林综合TPE1、TPE2教学大纲,可将教学需求概括为“平面构成”“竖向设计”8个字。且TPE1和TPE2涉及的主要为基础先修课程,在《风景园林设计艺术原理》一门课程学习中,风景园林设计的基础是园林要素,主要为:地形、水体、园林植物、园林建筑。为此,本次基地规划设计欲将二者融合,按照综合TPE1、TPE2实践课程的授课先后顺序及深度要求,分析得出本次设计序列:山水地形—园林建筑—景观设计,植物渗透其间。

3.4 设计主题

本次实践基地规划设计的主题是“寓教于乐,知行合一”。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愈明”。实践与理论的关系从古至今一直被提起,实践对于知识掌握和理解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操作性、实用性要求强的风景园林专业来说尤甚。

基于风景园林综合T(Training)、P(Practice)、E(Exercise)教学需求的实践基地规划设计,是为培养“教育、实践、运用”专业应用型人才提供实践场地,为了更好地开展专业TPE实践教学,将在实践课程对应区块、课外授课容纳量、实践课程需求要素等方面进行综合考量。同时为了区别普通校内实践基地,本次设计场地设置在国家湿地公园内,基地嵌入山水间,教育融入自然中,在“游山玩水”的旅途中不断探索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习兴趣。寓教于乐,是学习的方式;知行合一,是学习的目标!

3.5 功能分区

3.5.1 生活服务区 布置满足学生住宿、饮食及管理人员办公、接待外来游客等服务的广场、宾馆、餐厅、商店等建筑及相关设施,保证实践教学的基础生活需要。

3.5.2 生态交流区 大面积利用场地原有林地资源,保证场地自然原生态。建设实训交流展示中心,内置多媒体课室、绘图室、模型制作室、设计室、教学器材存放室、会议室、展览室等实训教学用房,主要功能是进行室内课堂教学、专业交流、学习任务安排讨论等工作,同时对历届优秀学生园林设计作品、学生优秀实践成果、现代园林科技成果等进行展示。

3.5.3 实践教学区 主要由园林工程测绘教学、园林建筑教学、园林设计教学、景观生态教学四大功能区块构成。利用原场地山水兼备的地形,布设主要道路及拐点等,打造测量课程最理想的实践场所,主要景点为回环坡、趣味坡、龟背坡等;将古典园林建筑与现代公园建筑结合教学,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了解建筑的类型、特点、功能以及设计方法,主要景点为归燕楼、平山阁、空山新雨亭等组成的古典园林建筑群及码头、乐学屋、疏桐屋等现代园林建筑;将平面布局、竖向空间设计、色彩构成等设计手段相融合,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景观节点,开展设计相关的实践课程,主要景点为五彩花园、观景台、生态廊桥、休闲广场等;利用现有生态群落,辅以人工植物造景,可进行生物多样性、生态保护修复、规划设计实地考察调研实践等课程,主要景点为林荫栈道、观景木平台等。

3.6 专项设计

3.6.1 道路交通系统 一级道路:主要车行道路,连接园区与外部公路,是园内的环形主道,两侧设人行道,以满足园地消防和人行的要求,道路宽度为6 m,贯穿园地,可双向行驶。二级道路:园内通往各功能分区及景观节点的道路,以人行为主,大部分路段宽度3~3.5 m,必要时可通过环卫用垃圾运输车和管理人员巡逻车等。三级道路:园区林荫道,道路宽度设置2~2.5 m,小型游览工具自行车等可以通行,连接各建筑和景观节点的道路,适合漫步和观赏。四级道路:根据自然地势设置的自然道路或人工修筑的阶梯式道路,为行人小径或游步道,道路宽度为1.2~1.5 m,供游人步行游览观光。栈道:有环湖栈道和林间栈道两种,多连接各大广场或设于密林间,置于山水之间,纵览美景,宽度至少为1.2 m。水路:水路运输以船舶为主要交通工具,两侧设置码头停靠。

图1 功能分区

3.6.2 消防安全系统 实践基地位于潭湖湿地公园潭湖景区内,消防安全系统严格按照湿地公园的要求进行建立。在基地内合理设置防火宣传标识和火灾报警指示标识,按照消防设施建设的有关规定,在基地内建立消防体系:在建筑密集的区域设置取水泵,水源来于潭湖水库,同时配备一定量的蓄水池,确保消防安全用水足量;室内建设消防栓,配备干粉灭火器等;园区内主要建筑区按照建筑消防要求设置消防通道,保证消防车可顺利到达任何潜在的火灾区域;加强防火安全教育,在实践基地各出入口、主要游客活动区设置防火安全警示标识牌;在高火险期间,充分利用园区内各电子显示屏、广播系统等,循环播放防火安全注意事项;沿疏散道路建设带夜光功能或UPS照明功能的疏散指示标识,以及带UPS的应急强光照明系统,确保发生火灾等灾害时,全体人员可有序疏散,避免因疏散不力造成重大损失。园区大面积为林地,只有重视基地园区内部的消防安全问题,才能确保教学活动安全有序地开展。

图2 道路交通系统

3.6.3 环境卫生系统 各类建设项目均应严格执行相关技术标准,同时,结合基地内道路交通、集散广场等设计,建成应急疏散通道和应急避难场所,并沿疏散通道设置指示标识,在主要节点设置应急疏散注意事项等解说标识。在路口、滨水道路等安全隐患较大的区域设置安全警示标识,必要时设置围栏等;在公园管理局设置医疗急救、治安报警等应急救援点,配备预防中暑、毒虫叮咬等常见应急药品;应急救援点配备熟悉常见突发事件处置业务的固定工作人员。同时,基地在湿地公园内,为了保证湿地环境不受强烈干扰,在各路口、人口集中地等放置垃圾桶,建设多个垃圾中转站,同时设置爱护环境、保护卫生等宣传标语,确保每天产生的垃圾尽可能多地被分类处理、运出园外。

3.6.4 小品设施系统 在基地内设计景墙、景观石、雕塑、陶罐等小品,体量大小不等,在基地中起画龙点睛的效果。无论是依附于景物或是相对独立,均经艺术加工精心琢磨,从而体现出学习教育的意境,如:先贤雕塑、刻字景观石等。同时将部分基础设施(如座椅、指示牌、垃圾桶等)打造成不同造型(如书籍、文字、画卷、笔等),在变化中求统一,打造教育教学环境、营造浓厚的教学氛围,同时又巧妙地融入景观,达到提高整体环境的目的。

3.6.5 植物配置 该场地原为大面积林地,植物群落完整,故在设计时秉承尊重自然、保护现有肌理风格的理念,根据不同的景观功能区域以及实践课程教学内容安排,在以乡土树种为主的基础上,利用植物的姿态、色彩、季相变化,疏密有致,高低错落,形成一定的层次感,使整个实践园区内达到四季常绿,三季有花,营造出简洁大方的植被景观。主要分为地被层、灌木层、常绿乔木层、变叶乔木层。

4 结束语

风景园林专业综合TPE课程,改革了现有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亲自参与系统性、综合性的风景园林专业教学实践活动,通过体验建构知识、获得技能、提升自我价值;培养模式围绕应用型人才能力的培养规律进行课程设置,理论课程设置以实践教学为主线条进行。

风景园林专业实践基地的建设,为相关实践课程的开展带来了硬件支撑。虽然本次实践基地规划设计仅以TPE1、TPE2为例,均为基础先修课程,但正因为是专业基础,才更需要通过实践去进行巩固,需要通过亲身体会去感知、去发现、去疑问、去解决。只有经历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才会对最终得出的结论记忆犹新。学生最终通过实践得到的无论是理论基础的夯实,还是学习思维方法的提高,对于后期的专业学习都是十分有益的。

猜你喜欢
风景园林公园课程
我家门前的小公园
欢迎订阅2023年《风景园林》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在公园里玩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风景园林工程施工技术中常见问题思考
GIS相关软件在风景园林中的应用
探讨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构成艺术的应用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