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希望的田野上

2020-08-27 02:40
共产党员(辽宁) 2020年16期
关键词:三变土地改革

古老的辽西故道,连绵的山川丘陵,广袤的沃野良田,多姿多彩,美如画卷。当“三变”改革的浪潮涌来,义县农村迎来一场深刻的变革,化茧成蝶,蜕变重生。

树起“风向标”让鲜红的旗帜飘起来

“村上机动地560亩,房屋6间,荒山3座……”村“两委”正在开展的清产核资工作,在义县聚粮屯镇的15个村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我们以村党支部为单元,采取‘村集体+经营主体+农户’的模式,推动‘三变’改革,壮大集体经济,实现了党建引领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齐头并进。”镇党委书记陈乃涛介绍道。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的是党员和干部。大齐沟村黄芩茶项目在启动时可谓举步维艰,“一开始,老百姓没种过黄芩,没经验也不懂技术,因为怕赔钱,不管合作社怎么动员,就是不愿入股。后来看到党员干部都参与进来,群众才放心地拿自己的土地、资金、劳动力入了股。”村党支部书记高彩霞打开了话匣子。党员干部带头入股合作社,不仅消除了当地农户入股发展产业的顾虑,还解决了群众种茶制茶缺技术、茶叶销售缺门路的问题。

义县七里河镇七里河村党支部书记毕存仁(左三)与村民一起包装鲜花

2019年,全县177个“空壳村”全部“破壳”,告别了村级组织无钱办事的窘境。通过党建引领“三变”改革,带动更多农民特别是贫困群众搭上了“致富快车”,共享改革发展的红利。在这一过程中,群众的生活改善了,村干部的威信提高了,村党支部的凝聚力增强了。

栽下“梧桐树”让沉睡的资源活起来

对于农村来说,区域内村集体的林地荒地、荒山荒沟、荒丘荒滩就是最好的自然资源,原生优质资源和传统养殖项目就是枝繁叶茂的“梧桐树”。

盘活闲置资源,才能释放发展空间。砬子山村地处山脚下,土地资源丰富,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传统种植方式效益日见低下,加上连年干旱,使得村里大部分年轻人进城谋发展,在家务农的人越来越少,导致大量的土地闲置荒芜。如何将村里闲置的土地重新利用起来,让村民的腰包鼓起来?驻村第一书记高勇心急如焚。

“往年种苞米,一亩地一年只能赚三四百元。前几天,我邀请省农科院的专家对村里的土质进行了分析,说咱们村适合种花生。我认为,咱们村得尽快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蹚出一条增收的好路子。”高勇和村“两委”班子成员一起商讨着。

定了就干、干就干好是高勇的一贯作风。2018年,依托花生种植合作社,流转土地1.5万亩,实现年产花生7500吨,仅此一项就增收近5000万元。“品种一换,收入过万。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大苞米,我们再也不种了。”村民阎万玉在微信群里兴奋难抑。

运用“三权分置”理论指导农村“三变”改革,从而让“三权”功能完整体现。“通过土地确权登记,我们村集体多出150亩土地,全部入股到合作社,按照每亩700元保底分红和30元的土地所有权孳息,仅这一项就让集体增收10万多元。”聚粮屯镇八家子村党支部书记梁丹坦言。

推进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实现了“确实权、颁铁证”,促进土地资源逐步向“三变”改革项目经营主体集中,提升了农村土地附加值。

2018年8月以来,全县近35万亩集体和农户土地、5万亩荒山荒坡荒滩,水利、电力、房屋、农机具等设施设备,以及管理、技术、品牌等无形资产,折价入股经营主体,推动了“死资源”变成“活资产”。通过实施“三变”改革,摘掉了义县的“贫困帽子”,带动全县46998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51个贫困村销号。

引来“致富泉”让分散的资金聚起来

义县依托“三变”改革,集聚各方资金投入乡村,延长农业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促进第一产业“接二连三”、向后延伸,为农村、农民引入源源不断的“致富泉水”。

走进铁河嘴子村韩家大院,浓郁的田园气息,整洁明亮的农家田舍,点缀在庭院里的果树、景致,展览厅中琳琅满目的蜂产品和山珍特产,都让人感觉不同于印象中的农家乐或采摘园。

铁河嘴子村位于义县稍户营子镇东部、医巫闾山西北麓。近年来,随着脱贫攻坚的深入,如何利用好资源优势、实现乡村振兴?除了“三变”改革,没有别的选项。

“六盘水一行,让我深受启发、眼界大开。我们村依山傍水,基础设施完善,采取‘三变’改革模式发展乡村旅游一定有‘钱景’。”刚从贵州省六盘水市考察回来的镇党委书记高伟来不及回家休息,直奔返乡发展的企业家韩建中的住处如是说。二人一拍即合。韩建中投资600万元,将7户闲置老屋改造成乡村民宿,利用100多亩村集体荒山,开发蜂蜜酒、果膏等23个系列产品,打造集餐饮、娱乐、休闲、特色农产品销售于一体的韩家大院,带动周边14个村的贫困户创业、就业。就这样,“韩家大院”这一乡村旅游的代名词走进了百姓心中。

分散的资金被充分利用起来,特色产业必将得到进一步发展,群众脱贫致富则更加充满希望。

“听说镇里要在咱们村建肉鸽养殖场,利用上面给的扶贫资金,到年底就能给贫困户分红了。”众多村民喜上眉梢。2019年,稍户营子镇整合扶贫资金500万元,折股量化投资家庭农场项目,采取“村集体+家庭农场+农户”的运营模式,带动256户贫困户稳定脱贫。

“三变”改革模式启动以来,义县累计整合5416万元上级扶持专项资金、8940万元扶贫资金、4500万元信贷资金入股经营主体,有力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截至目前,建成规模养殖小区136个,奶牛、肉牛、肉鸡、生猪存栏量持续快速增长。义县跨步迈进辽宁省寒富苹果生产基地示范县、全国早金酥梨生产示范县。

铸出“聚宝盆”让增收的渠道宽起来

“他们不仅是存仁花卉种植专业合作社的股东,也是通过劳动致富的产业工人。”当下,正值扶郎花成熟的季节,义县七里河镇七里河村党支部书记毕存仁在花棚里指着忙碌的村民介绍道。

思路一变天地宽。实现农业产业化发展首先需要土地集中连片,否则很难实现规模化经营。毕存仁领头创办的存仁花卉种植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308亩,投资720万元,建成花卉温室大棚24栋、冷棚7栋,329名村民变成股东。以土地入股的村民除获得土地流转费外,还能享受二次效益分红和务工分红,人均年增收1.5万元。七里河镇一跃成为东北最大的扶郎花生产基地。

随着农村“三变”改革的深化,在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的带动下,农民收入节节攀升,生活水平实现了“芝麻开花节节高”。镇党委副书记吴庆东喜笑颜开地说:“我们依托七里河经济开发区的优势,立足各村实际,择优包装了一批适合‘三变’改革的发展项目,通过招商引资,引进规模大、实力强、市场竞争优势明显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参与‘三变’改革,既联股又连心,有力推动了农村经济规模化,一方面让农民在企业发展中有固定分红,另一方面让农民在产业平台上就业创业,实现了财产性、工资性、经营性收入‘三条腿’走路,全面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

目前,义县239个村实现了“三变”改革项目全覆盖,村集体经济收入5万元以上的村达207个,近40%的农户变成股东,年人均分红4000多元。“三变”改革让义县的农村闲置资源活起来、分散资金聚起来、增收产业强起来、群众日子好起来,广阔的乡村正在成为全面振兴、充满希望的沃野和家园。

猜你喜欢
三变土地改革
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
“6+4”组合拳推动“三变”制度创新
乡镇改革怎样防止“改来改去”?
改革之路
擦亮农村“三变”改革“发源地”品牌
改革创新(二)
三角恒等变换之“三变”
土地流转信托模式分析
瞧,那些改革推手
分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