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千里跃进大别山看邓小平的担当品格

2020-08-26 04:08胡潇涵胡学举
邓小平研究 2020年3期
关键词:邓小平

胡潇涵 胡学举

〔摘要〕勇于担当是邓小平一生最鲜明的政治品格。解放战争时期,邓小平始终从战略全局出发,以坚决服从党中央的党性原则作保证,在战略反攻的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敢于整治部队中的不正之风,勇于纠正土地改革中的不当之处,撇开一切困难在大别山区站住了脚、生下了根,为人民解放军实现战略反攻作出了重要贡献。这种勇于担当的品格不仅是人民解放军实现战略反攻的重要因素,也是激励我们在新时代不断奋进的精神财富。

〔关键词〕邓小平;挺进大别山;战略反攻;担当品格

〔中图分类号〕A8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921(2020)03-0117-10

〔作者〕胡潇涵,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中外政治制度专业硕士研究生,四川成都610072

胡学举,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编审,四川成都610072

坚持原则、敢于担当是党的干部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也是新时代好干部的重要标准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对党员干部的责任担当作了具体阐述:“面对大是大非敢于亮剑,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敢于挺身而出,面对失误敢于承担责任,面对歪风邪气敢于坚决斗争。”①解放战争时期,邓小平坚决服从党中央的命令,同刘伯承一起率领12万大军不怕艰难险阻,冲破敌军的层层封锁,千里挺进大别山,拉开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的序幕。毛泽东曾对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估计了三个前途:一是付了代价站不住脚准备回来;二是付了代价站不稳脚,在周围坚持斗争;三是付了代价站稳了脚。②邓小平与刘伯承率领大军到达大别山后,整顿军纪,坚定了大别山群众对人民军队的信心;积极土改,建立、巩固了革命根据地。最终站稳了脚跟,实现了毛泽东估计的最好前途。可以说,在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这段烽火岁月里,邓小平把这种敢于担当的优秀品格演绎得淋漓尽致。今天,回顾和学习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担当品格,对我们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有巨大的激励作用。

一、服从中央部署,勇担反攻重任

解放战争初期,国民党将进攻重点放在了长江以北的中原解放区,依靠在军事实力和战争资源方面的绝对优势,向共产党中原解放区的核心宣化店发动了大规模进攻。共产党想依托中原解放区进行巩固和扩展解放区的目标已难以实现,部队被迫向北突围。当时蒋介石的战略计划是“由南向北”,以武汉为据点向北推进,联合东北、华北等地的傅作义、阎锡山部队对解放军形成南北夹击之势。为了打破蒋介石的战略阴谋,1946年6月22日,毛泽东在与刘伯承、邓小平的往来电报中提出了“外线出击”“渡淮向南”的战略构想:“这一计划的精神着重向南,与蒋的精神着重向北相反,可将很大一部分蒋军抛在北面,处于被动地位”,“靠老根据地,逐步向南,稳扎稳打”。①7月13日,毛泽东在致电中原军区政委郑位三、司令员李先念时再次强调了这一作战计划,他指出,中原军需以灵活的部署,牵制大量的外线敌人,为内线部队作战争取更多的时间,这是第一阶段。第二阶段,外线部队继续配合“内线部队渡淮向南,与中原军会合,夺取信阳、大别山、安庆之线”②。但在当时,粟裕率华中野战军在内线实现了“七战七捷”③,刘、邓二人率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第二、三、六、七四个纵队④,在内线依托后方晋冀鲁豫根据地先后取得了陇海、定陶、巨野等战役的胜利,充分显示了内线作战的优越性,故“外线出击”“渡淮向南”的计划被搁置了下来。1947年初,随着北方战局的不断深入,守备任务的加重致使国民党的前线作战力量被极大地削弱,国民党统治区内高涨的民主运动也牵制了国民党的部分兵力,但蒋介石依旧在山东、陕北地区不断增兵,企图消耗共产党解放区的人力物力。刘伯承曾形象地比喻当时国民党的军事部署:“很像一个哑铃,两头粗、中间细,其中央部分就成了要害和薄弱部分。”⑤大别山正是国民党“中央部分”的核心一带,处在敌人的大门边上,若共产党能够在大别山地区站住脚、开辟新的解放区,就能够东慑南京、西逼武汉、南扼长江、瞰制中原,不仅在战略上取得主动权,而且可以缓解山东、陕北解放区的作战压力。于是,中共中央决定抓住战机、实施“外线出击”的作战计划。1947年5月1日,新华社发表了经毛泽东修改的评论文章《全力准备大反攻——纪念“五一”节》,文中指出,我们的任务就是动员一切力量,全力准备大反攻。刘、邓二人所率领的晋冀鲁豫野战军作为实现“大反攻”的中坚力量,承担起出击外线、跃进大别山的重要任务。邓小平说:“我们好似一根扁担,挑着陕北和山东两个战场。我们要责无旁贷地打出去,把陕北和山东的敌人拖出来。我们打出去挑的担子愈重,对全局愈有利。”①

1947年6月30日晚,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部队跨出了反攻的第一步,一举突破了国民党号称“坚不可摧”的黄河防线,挺进到了广大的鲁西南地区。根据中央军委争取在内线多歼敌人的指示,刘、邓二人计划依托豫皖苏根据地,在保持后方支援的条件下转人休整,并争取在内线歼灭更多的敌人以减轻南下压力,尔后再有依托地向外线逐步推进。7月23日,正在羊山集作战的刘伯承、邓小平突然接到了中共中央发来的电报,要求他们“下决心不要后方,以半个月行程,直出大别山”②。对于这一指示,刘、邓二人持有异议。在给中央的回电中,他们分析了部队连续作战尚需休整以及后方补给不充分的情况,提出继续在内线更多地歼灭敌人,请中央再考虑一下。7月29日,在鲁西南重镇菏泽的刘、邓二人收到一份紧急电报,上面标着的3个“A”字代表了当时中央约定的表示最緊急和极秘密的电报等级,电报中说:“刘邓全军休整半个月后,仍照刘、邓原来计划,第一步依托豫皖苏,保持后方接济,争取大量歼敌,两个月后看情况,或有依托地逐步向南发展,或直出大别山。”③但随后又着重强调:“现陕北情况甚为困难(已面告陈赓)……陕北不能支持。”④如若陕西、山东地区的战斗形势有丝毫缓解,毛泽东都不会发来“甚为困难”这样一封电报。邓小平深切感受到了中共中央的苦衷和对自己寄予的重托。次日,邓小平与刘伯承商量后回电中共中央,决定提前实施跃进计划,“决心于体整半个月后出动,以适应全局之需要”,“直趋大别山,准备无后方作战”。⑤刘邓大军除了要突破敌军的层层防守和追击之外,还要采取无后方补给的作战方式,这在整个解放军历史上都是罕见的,其困难程度可想而知。但是,为了缓解陕西、山东及其他部队的作战压力,邓小平鼓励将士们说:“我们要从最困难方面着想,坚决勇敢地战胜一切困难,争取最好的前途”,“任何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⑥

数年后,邓小平在回忆这段历史时反复提到:“当时,真正的是二话没说,什么样的困难也不能顾了!”①越到关键时刻越能够体现出一个人的忠诚和胆识。面对中共中央的部署,邓小平责无旁贷;面对全国战局的困境,邓小平挺身而出;面对解放事业的发展,邓小平勇挑重担。在跃进大别山的途中,邓小平始终以党和人民的大局为重,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始终处在全局的关键位置、牵动全局的重要位置、对敌斗争的前沿位置,体现出他顾全大局、勇于担当的伟人风范。

二、严肃整顿纪律,狠刹部队歪风

大别山是一个红色文化厚重的革命老区。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和新四军第五师都先后在此建立过根据地。但由于当时战局变化十分迅速,解放军部队建立根据地后又被迫进行战略转移。解放军一走,国民党军队就卷土重来,他们对大别山人民进行了血腥镇压,大别山根据地遭受重创,当地的革命力量几乎被消耗殆尽。当刘邓大军到达大别山的时候,村民们都躲进了山里。由于刘邓大军的大多数战士都是土生土长的北方人,一时难以适应南方潮湿闷热的作战环境,不少人出现了畏难懈怠、犹豫浮躁的情绪,严重影响了部队的面貌。邓小平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一问题,专门撰写了《创建巩固的大别山根据地》的指示,并以中共中原局的名义发至所属部队,对部队中的种种问题进行了及时批评和指正。面对部队中存在的消极畏难情绪,邓小平首先分析了当前的局面,他指出,“我军已胜利完成渡过淮河、进人大别山,敌人追击计划完全失败”,鼓励战士“我们有完全胜利的把握”,并向全军指出要全心全意、义无反顾地巩固大别山根据地,配合友军“全部控制中原”②,极大地振奋了军队的士气。面对复杂的群众问题,为了增强群众对部队的信任,打消群众疑虑,邓小平提出“决不再走”“与鄂豫皖人民共存亡”③的壮志豪言。8月31日,在晋冀鲁豫野战军直属部队连以上干部会议上,邓小平再次强调:“一定要在大别山站住脚、生下根。”④在邓小平的鼓舞下,晋冀鲁豫野战军全军上下明确了目标、提高了士气、凝聚了军心,战士们都以更加积极的状态投人到大别山根据地的建设中去。

刘邓大军进入大别山后,远离了晋冀鲁豫解放区的后方支援,战略物资的补给十分匮乏,乱拿群众物品等违法乱纪现象时有发生。无论是哪种性质的军队,一旦纵兵殃民、军纪败坏,战斗力也就无从谈起。因此,在给各个部队的指示中,邓小平着重强调了部队的纪律问题:“我军严格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严整军风纪,是树立良好影响,使群众敢于接近的先决条件。”①他要求各级部队必须进行专门检查,绝不能有所忽视。寒冬来临,为了在不消耗后方财力、物力及运输人力的前提下解决大别山部队人员的过冬棉衣问题,邓小平在得到中央许可后决定向当地群众征借布匹,自己动手,解决寒衣问题。在征购原材料的过程中,由于部分战士纪律意识不强、急于求成,出现了向群众强征强购的不正之风,不仅损害了群众的利益而且破坏了军队形象。邓小平对此作出严肃批评,他指出:“这种不讲政策、违犯纪律的做法,严重地损害了我军的声誉,破坏了我党我军与人民群众的关系。”②他向部队下达了指示,规定向群众和商家购买原材料需按照合理的价格公平交易,在地主或资本家的店铺购买原材料也要按市场价格付款,如若店铺人已逃亡,则需要留下借条,将来偿还。

随着斗争深入展开,国民党在大别山地区不断增兵,对刘邓大军发动了全面“清剿”。情况紧急,邓小平提出由刘伯承带领大部队到外线去发展,自己则带领三个纵队驻守大别山,为外线部队的发展争取时间。留守大别山的三个纵队约七、八万人,要面对国民党约三十万余人的部队,十分困难。邓小平通过打游击战的方式适当“避战”以牵制敌人,带领战士们与敌人周旋在崇山峻岭之间,不停地转移,风餐露宿、忍饥挨饿。他后来回忆道:“就是我一个,先念一个,李达一个,带着几百人不到一千人的前方指挥所留在大别山,指挥其他几个纵队,方针就是避战,一切为了站稳脚。”③这段时间是大别山斗争最困难的时期。但是,邓小平丝毫没有放松对部队的纪律要求,始终严格要求广大士兵。1947年9月2日,邓小平在新县召开了以严肃纪律为重点的干部会议,与战士们亲自约法三章:枪打百姓者、强奸妇女者、掠夺财物者,均给予枪毙之刑。条令颁布后不久,便有一个副连长乱拿群众物品,违反了纪律,邓小平听闻后立即下令枪毙这个副连长。有人替他求情,邓小平正色道:“既规定了约法三章,就不能说话不算数,失信于民。如果对一个副连长姑息、迁就,不能执行纪律,那么今后,更多的人犯纪律怎么办?不下决心严整军纪,部队的纪律就会继续坏下去,群众就更不相信我们,而我们在大别山也就站不住脚!”④12月29日,邓小平率留守在大别山的部队向南进发,部队的前指机关率先从长竹园镇出发,到达了红安县的熊家畈一带。前进途中阴雨连绵,战士们缺衣少食,十分艰苦。连续多日行军,加之恶劣天气的影响使部队战士们精疲力竭。到达熊家畈后,邓小平让战士们原地暂作休息,自己则带领一支小队向前探路。回到部队后,身边的警卫员说要找些稻草给他生火取暖,邓小平听闻后急忙制止说:“不用烤火。大家都过得去,我们怕什么?要知道,群众的一根草也来之不易呀。”①在大别山根据地创建的过程中,邓小平本着严于律己、严格治军的要求,以“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为准绳,坚决整治部队中的各种不正风气,不仅使整个部队在纪律约束下保持了坚强的凝聚力与战斗力,而且重建了军民间的鱼水情,为大别山根据地的建设打下了群众基础。正是凭借这种钢铁军纪,刘邓大军才得以在大别山生存下来。1948年3月,劉邓大军陆续转出大别山,同华东野战军和陈赓兵团会师,继而参加了淮海战役、西南战役等大大小小的战役,为解放全中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可以说,这支部队能够所向披靡、战无不胜,与邓小平敢于同不正之风作斗争的担当品格是密不可分的。

三、勇于自我批评,纠正土改错误

几千年来,土地都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唯一来源。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到了这一点,并在土地革命战争开始以后着力帮助农民解决土地问题。1947年7月12日的晋冀鲁豫《人民日报》刊登了一篇名为《论中国内战的前途》的评论文章,指出“内战战场的真正分界线是在这样两种不同的地区中间,一种地区是农民给自己种地;在另一种地区是农民给地主种地”②,这句话揭示了中国革命战争的目的和归宿。在到达大别山后,邓小平提出了大别山根据地建设的口号:“解放中原,使鄂豫皖人民获得解放。”③而要让群众获得解放,就必须改革土地制度以保障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

1947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颁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綱》,充分肯定了《五四指示》中将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的基本原则,并纠正了对地主、富农照顾过多等土地改革不彻底的问题。根据大纲精神,中共中央中原局召开了专门学习会议,并将会议结果整理为《放手发动群众,创建大别山根据地》的指示,于10月12日发至各部队。指示提出了当时的土地政策存在“右倾主义”的倾向:一些部队对土地改革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把发动群众进行土地改革视为头等重要的任务;对土地改革的宣传不够,不敢大胆发动群众分浮财;对土地改革政策的理解不深,没有消灭乡村土顽,甚至出现了利用保甲长催收粮款租谷的错误做法。④要求各部队在全区广泛开展了解土地法大纲的宣传活动,并立即发动群众,展开“分浮财、分田地”的土地改革运动。土改初期,一些地区的个别干部过于激进,犯了严重的“左”倾错误,在尚未完全发动群众的情况下不分阶段、不分地区地对大、中、小地主甚至中农一起下手,严重违背了“依靠贫农,巩固地联合中农”的基本方针,甚至提出了“村村点火,处处冒烟,走一处,点一处”的口号,造成了阶级关系紧张的局面。

对于土地改革中出现的“左”倾错误,中共中央有所察觉。1948年初,毛泽东在《关于目前党的政策中的几个问题》一文中指出,“中农的地位尤为重要”①,“不应过分强调斗地财”②。邓小平经过多方走访调研,在金寨参加鄂豫皖区党委会议时指出:“老解放区和新解放区不一样,过去我们在策略上犯了打击面过宽的错误,不但不利于发动群众,反而脱离了群众。”③但中共中央对新区土改的具体情况了解得并不很全面,还需听取新区干部的想法和意见。因此,毛泽东于1948年1月14日专门向工作在土改一线的邓小平致电,详细询问了新区土改情况。1月22日,邓小平在给毛泽东的回电中指出,大别山地区的土地改革深受苏维埃时期土地革命“左”倾主义和抗日战争时期土地改革右倾主义的影响,在这些外界因素的影响之下,导致了大别山地区的地主、富农阶级根本不理会解放军的政策宣传,而普通群众经过多次失败的教训,对军队失去了信心,也不敢轻易起来革命。因此,邓小平首次提出了在大别山分“巩固区”和“游击区”两个区域区别对待的策略,对中共中央有很大的启发。2月8日,邓小平就大别山地区的土改情况再次向毛泽东进行汇报并提出了建议。他首先对大别山土改工作的长期性作了充分估计,在强调分区而治的基础上,还提出了“分两个阶段”逐步深入的方法,采取以贫农为主干、尊重中农的意愿、暂时不斗富农底财、照顾地主的基本需求、注意工商政策等正确方针④,得到了中共中央的高度重视和肯定。毛泽东仔细阅读了邓小平的电报,在电报中作了“小平所述大别山经验极可宝贵,望各地各军采纳应用”⑤的批注,并向全军转发。2月15日,中共中央明确提出,新区土地改革应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打击地主,中立富农”⑥;“第二阶段,平分土地,包括富农出租和多余的土地在内”,“分别巩固区和游击区。在巩固区逐步进行土地改革。在游击区只作宣传工作和荫蔽的组织工作,分发若干浮财”。⑦

1948年2月底,邓小平来到豫陕鄂新解放区,就新区土改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专门调研,对整个中原新区的土改情况作了进一步的调查分析。5月29日,邓小平致电中央,指出陕南、宛西新区的方针“不分浮财,不打土豪,连大地主也不打”⑧。根据邓小平的调研意见,中共中央决定要继续延续抗日战争时期的土改经验,实行“减租减息”政策。1948年6月6日,邓小平起草了《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关于土改与整党工作的指示》,对中央的方针、政策加以系统说明,使中央政策在地方实践中得到更好的贯彻与落实。在文中,邓小平科学地总结了大别山土改的重要经验,指出了“左”倾错误的具体表现及根源,对在解放新区工作方针转变期间农村工作政策面临的各方面问题进行了详细解释和说明。这个指示得到了中共中央的高度肯定和支持,毛泽东在给刘少奇、朱德、周恩来等同志的信中指出:“中原局指示可以发给中原以外各中央局、分局、前委,··一有了中原局这个文件,中央就不需要再发这类文件了。”①

“左”倾错误指引下的“急性”土改严重破坏了大别山根据地的建设,但这些错误的策略得到了及时修正,这与邓小平敢于正视缺点、随时纠正错误的担当精神是息息相关的。在《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关于土改与整党工作的指示》一文的开篇中,他毫不隐讳地指出中原局的领导错误,总结了12条严重教训,要求所有干部重视这些问题。毛泽东对邓小平这种勇于自我批评的担当精神十分赞赏,在转发邓小平的一份电报的批语中指出:“小平同志的这些负责的自我检讨是非常好的,有了这样的自我检讨,就有使广大干部逐步学会党的策略观点与政策观点的可能。”②

四、实现最好前途,“合格”完成任务

随着刘邓大军胜利跃进大别山,毛泽东“出击外线”“经略中原”的战略部署得以实现,中原战场成为国共双方决定成败的关键之地。1948年1月22日,粟裕向中央军委上报了《对今后作战建军之意见》,即著名的“子养电”。“子养电”中提出,刘邓、陈粟、陈谢三路大军密切配合,由刘、邓二人统一指挥,采取“忽集忽分”的集中兵力方法,积极打歼灭战,努力改变中原战局。中共中央军委在给予肯定的基础上,还考虑启动华东野战军三个纵队渡江南进的第二次战略跃进方案。③经过多方协商,1月27日,毛泽东亲自致电粟裕,赋予他带领部队南渡长江、执行宽大机动作战任务的使命。

粟裕部队定于2月开始行动,刘邓大军随即集结响应。但是国民党白崇禧部队很快察觉到解放军的作战意图,以几个师的兵力向刘邓大军逼来。刘邓大军不得已再度分散,三军协同的战略计划暂时搁置。1月27日,邓小平致电中共中央军委时指出:“困难虽有,但不要紧”,“粟、陈谢以利于歼敌为原则,勿为我们情况所束缚”。①此时,中国人民解放军三路大军虽已集结中原,但与国民党军队相比,在兵力上仍处在劣势。为了谨慎起见,双方都按兵不动,整个中原战场呈僵持态势。为了打破两军对峙的僵局,毛泽东以中央军委的名义传令指示陈粟部队渡过长江,以迫使中原敌军回防江南,减少部分中原地区的敌军兵力。以当时的情况来看,在山东战场上,敌人坚固设防地域较多,解放军的作战空间较为狭窄,难以打大的歼灭战。此外,三支纵队脱离后方支援渡江南进,困难重重,如果大量减员,剩下的部队也难以吸引敌军回援,这样也就达不到中共中央的预期目的。因此,粟裕谨慎地向刘、邓二人发去电报,“建议集中华野之大部佯攻(或真攻)济南,以吸引5军北援而歼灭之”,“请钧座予指正”。②当天,刘、邓致电中央军委并转电陈粟,对粟裕电报表示支持,“照现在的情况来看,我们担心的是过江很少把握”③。中央军委经过慎重研究,批准了这一战略方案。为了配合粟裕部队的豫北作战,1948年2月9日,邓小平在给中共中央的电报中明确表示,“主力兵团不宜抽得过早,应对粟的机动以配合,故须留在大别山,再打一个月圈子”,“事实上,恐有一两个月的严重‘扫荡’。但休整、胜利及粟的机动,必可改变形势,利于发展”。④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邓小平仍号召全军再忍受一段时间的艰苦,在大别山区与敌人斡旋,牵制敌人,为兄弟部队减轻作战压力。1948年6~7月,由粟裕指挥华野主力和中原野战军一部,在刘邓大军主力部队的积极配合下,取得豫东战役的胜利,迅速改变了中原战局,粉碎了蒋介石“分区防御”的战略,完全打破了中原战场的僵持局面,使解放军的战略进攻顺利发展。

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牵制了大量的敌人,为其他兄弟部队的战略展开创造了良好条件,对实现战略反攻的伟大历史性转折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跃进途中采取无后方支援的作战方式,在大别山地区站住了脚,实现了最好的前途,是中国革命战争史和人民解放军奋斗发展史上的一个壮举。陈毅曾向党中央说:“要讲记功的话,各地只能记一半,另一半要记在坚持大别山斗争的指战员身上。”⑤毛泽东也由衷地说:“没有中原军的南下,东北、西北、华北的胜利是不可思议的。”⑥多年以后,已经退休的邓小平在接见编写第二野战军战史的老同志时,却仅用了“合格”二字来评价这一伟大的军事壮举。他指出,就多消灭敌人而言,大别山的部队完成得并不好,但大别山的斗争与其他战区不同,其斗争的主要目的不是要消灭敌人,而是要把战线从黄河延长到长江,在敌人的战略上最敏感、最薄弱的地区站住脚,扩大新的解放区以缓解北方战区的压力。大别山区吸引了蒋介石南线一半以上的兵力,对粉碎国民党对陕北和山东的重点进攻、打开西北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的作战空间,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就这个意义而言,邓小平认为是合格的。

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取得了战略上的主动,但也是在全国范围内吃苦头最多的。邓小平把千里跃进大别山视为“最困难”的一次行动,他说:“整个解放战争最困难的是挑这个担子,是挑的重担啊。不是说消灭敌人九个半旅是挑了重担,主要的是撇开一切困难,坚决地挺进一千里,挑的就是这个重担。”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无私才能无畏,无私才敢担当。”②在千里跃进大别山這一伟大军事行动中,邓小平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的战略决策,始终把党和人民的前途命运放在首位,彰显了一个“合格”共产党人无私无畏的博大胸襟、高度自觉的大局意识和勇于担当的政治品格。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责任担当是领导干部必备的基本素质,并指出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会有多大成就。他指出:“为官一任,要有肝胆,要有担当精神。”③担当精神源于对党的忠诚、对人民的热爱以及对事业的高度责任感。当前,我国正处于一个更加复杂、开放、多变的环境,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广大党员干部无论在什么岗位上,都肩负着组织的重托和群众的期待。只有像邓小平那样,面对艰巨任务勇于担当,才能把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责任编辑 肖雪莲)

猜你喜欢
邓小平
邓小平小时候的故事
图说:邓小平在上海的足迹
邓小平与中苏论战
邓小平传:1904~1974
邓小平让人主动“批邓”
邓小平承认:林彪比他更能理解毛泽东的意图
红色读物
邓小平“怕”回老家
幽默邓小平
邓小平戒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