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中
柳咏絮为人谦和,快乐而文静。她以大半生的勤勉奋斗,刻苦学习民族、民间传统水墨画技术技巧,大量拜读、体悟水墨作品在创作过程中生发和幻化着的画面神奇;她以千百遍的努力探索,积累经验,尺幅从盈掌小品到八尺、丈二匹大幅:不唯小、不唯大,只为好,只为画面的新、奇、特、美;只为一种长久以来挥之不去的自我情结和水墨材料之间的融合。她用勤奋去找寻生活中的快乐、找寻大自然的难得恩赐,她以一种如饥似渴的情感無数次地到大自然中去,面对那些山涧、溪流、巨石、树丛、山果、野花,还有那依山傍水的田地、村舍、羊群、车马等等,她把自己的情感融化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快速地抓取自然形象,不停地画着那些永远也画不够、画不完的艺术形象。她把自己在生活中看到和直接触摸到的景物,记在心上,让心、手、眼相应的艺术感觉在画纸上不断升华,焕发异彩;让自己的视觉、听觉甚至是嗅觉都能得到全身心的高度重视和充分肯定。
柳咏絮认为:到生活中去,把一切感知的景物画下来,哪怕是不完全的,但它们同样具备大自然的高贵品质,因为它们来自自然、来自天然,它们共同的品格,就是博大精深……
柳咏絮把自己倾情大自然并为之奋斗当作一种家业,当作她人生中不可或缺的财富。她没有一成不变的抱住古人、前辈的艺术劳动成果不放,没有囤积别人的艺术劳动成果归为己有,她用艰辛的艺术劳动走出了自己的一条坎坷曲折却又是极为鲜活的、具有个性化的路。她在不问断地向传统学习中,努力使自己的作品与传统艺术精神保持着“求大同,求大异”的一种十分难能可贵的令人为之惊叹的良好状态。她深知作为一个具有艺术良知的老艺术家,使自己的作品与传统笔墨形象、艺术精神保持极为良好的“大同”不单单是一种求“象”的需要,更不是为了让读者夸奖或赞誉,而是在学习和揣摩过程中从古人前人的生活实践和艺术实践中获得真知灼见,从中找到古人和先贤品读生活的方式方法,品读出传统的认识生活、解读生活之于绘画之间的不同质事物的认知性和作为绘画的笔墨材料与作者之间相互生发的那种必然、偶然,甚至是天机妙造。
由以往作品问的雷同即“大同”向“大不同”转换,进而达到“大异”,这不仅仅是个方法问题,而是立场问题。这种成功足以让画家本人兴奋不已。这种具有历史性的精神上的狂热和满足,无疑是画家们麻木多年后的最高自我奖赏。它同时告知画家们,艺术是创造、是开拓、是进取、是不可重复的。
柳咏絮把西画中的水彩画颜料、工具、构图方法及画面整体状态与传统中国水墨画结合起来,一下子改变了许多陈旧理念和思维定式,使自己的花鸟画创作平添了许多得心应手、无拘无束的自主、自由、自在的挥洒状态,同时也使画家创作的自信心和文化自觉大大增强。柳咏絮的不少花鸟画构图、花草结构、色彩等等都相应发生了许多好看的变化,那些作为花鸟主体的形象更加随意和自由,更加轻松和靓丽,大有令人赏心悦目的快感。
许多花草用重墨托衬或以重彩花卉穿插其间,给人一种空灵、单纯、似是而非的轻松感,并同时具有一定的可读性,甚至具有一种心理上的暗示作用。而不同墨色、颜色和不同质、不同形体的物件相互交织,在很大程度上不仅丰富了画面空间,也同时增强了作者的随意表现性,甚至表现上的积极性和快乐感。柳咏絮的作品,如《山花》《多吉》《紫藤》《杜鹃花》《醉舞》等给人以成熟、老到的美感。画面中的景物不多,但空灵中不失丰富和饱满;那些中西合璧、相辅相成手法的运用,不仅给人以灵机,也在整体上显示出柳咏絮在创作心理上的积极、聪颖和干练。
柳咏絮表现游鱼很有一番功力。画面沉寂空灵而不清冷的处理方法,给读者的感受是洄游中的不同颜色的鱼在静谧地游动。它们在水中充实而安逸,是鲜活而有重量的。它们是有体积、有感知并快乐着的群体。它们在偌大的空间里翻转回荡,让人们从中感受到一种莫名的快活和自由。
不能忘却的还有那些恪守传统的梅兰竹菊、松石藤雀,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民风民俗意味的甘甜。散发着中华民族古老文化底蕴的浓香,让读者从中体味到中国所拥有的独到的花鸟画的神奇和深不可测,是世界上任何地域、任何民族所无法比拟的。因为它包容着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民族的自尊、自强、自信和自爱。
愿柳咏絮的花鸟画创作能沿着自己的面貌和丰姿坚定走下去,直到永远。
责任编辑:陈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