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玉华
关键词:小学数学;空间、体积概念;观察思考;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0)13-0061-04
教学目标:
1.理解体积概念,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
2.通过实践、观察,理解认识概念。
3.培养学生勤于观察思考的习惯,体会理论来源于实践的道理。
教具准备:
同样大小的杯子4个、一桶水、青香蕉一个、大茄子一个、木支架一个、鹅卵石若干。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好,这节课我们要从一个同学们熟悉而又喜欢的故事讲起,谁来给同学们讲讲乌鸦喝水的故事?
师挑选一名表达能力强的同学讲故事。
师:讲的很好,乌鸦很聪明,很爱动脑筋终于喝到了水,下面我们通过实验研究一下乌鸦能喝到水的道理。
(点评: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个好的导入对一节课的成功起着重要的作用。本节课由故事导入,学生很感兴趣,从而对本节课新知识的学习有了更多期待,很高兴去接受下一步的学习,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会明显提高。)
师演示(边操作边叙述过程):用两个同样大小的玻璃杯装同样多的半杯水,往杯子里放鹅卵石,每放一块就沿水面的位置在杯壁做记号,另一个杯子不放。
师问:同学们看到了什么变化?
生答:放石子的杯子水面慢慢升高了。
师:好,我们再看一个实验。用两个同样大小的杯子都装满水,其中一个杯子慢慢放几块鹅卵石,另一个杯不放。这次又看到了什么?
生齐答:每放一块石子,水就溢出来一些。
师问:谁能告诉老师,这两个实验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生:說明石子占了水的位置,把水挤到上面去了。杯里水满的时候,石子放进去,水就被挤到外面去了。
师小结:说的对,当杯中放人石子后,石子占据了杯子的一部分空间,把杯中的水向上排挤,我们就会看到水面上升。当杯中水满后再放入石子,石子同样要占据杯子的一部分空间,我们就会看到水被挤出来了。如果我们继续加石子会怎样呢?
生齐答:石子加的越多水面上升越高,加满水的杯子里的水溢出的就越多。
师小结(引出体积的意义):对,任何物体都占据一定的空间,物体大的,占据空间大;物体小的,占的空间小。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就是这个物体的体积。
(点评:教师在这里重音强调了体积两个字,以便引起学生注意,加深学生对新概念的印象。所以,教师的语言、语气也是必不可少的基本功之一。课堂上,教师说话讲究抑扬顿挫,避免平淡无奇,这也是提升课堂效率的一个重要素。)
师边说边大屏幕演示:体积
师问:谁能用我们刚学到的体积概念解释一下乌鸦为什么能喝到水?
生答:因为小石子有一定的体积,乌鸦把石子一个一个放进瓶里,让石子占据瓶子的一部分空间,水受到排挤,水面就会一点一点上升,乌鸦就够到水了。
师:说的很好,任何物体都有一定的体积,也就是说,任何物体都占据着一定的空间。赶紧看看是什么占据了你书包的空间,你笔盒的空间谁占据着。
(点评:此处引导得好,学生体会到知识原来离我这么近,于是活跃起来,学习兴趣又一次得到提升,从而对所学新内容的理解和感知得到升华。)
学生活跃起来,一一说着自己的文具
师请学生举出其他物体占据空间的例子。
生1:桌子和人占据着教室的空间。
生2:我家的沙发占据客厅的空间,冰箱占据厨房的空间
师左手拿起一个粉笔盒,右手拿起一个差不多大小的长方体药盒问:这两个物体哪个体积大?
学生有的摇头,有的说药盒大,有的说粉笔盒大,也有的说同样大。
师:同学们说的都有自己的道理,但你们的判断只是一种直觉。那么,怎样才能科学地判断出到底哪个大呢?大家想想,我们判断线段的长度和平面图形的面积时是不是都用到了统一的计量单位?
生答:是
师:那么,我们要想知道物体体积有多大,也要有统一的标准来度量,这个度量体积大小的统一标准就是体积单位。最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呢?
(点评:教师抓住知识之间的联系,巧妙地引出新知识,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
师大屏幕出示: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
师:现在,同学们最想知道的应该是: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到底有多大呢?下面我给同学们演示一下。
师拿起青香蕉,边演示边念叨:把青香蕉去皮,横切一刀,在横切面画一个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沿四条边分别竖直向下切一刀,取出来,从两个相邻的顶点沿所在的棱向下量出1厘米,在端点处做记号,沿着做记号的两个点的连线竖直切一刀,出现一个正方体。
(点评:教师现场制作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教具,边操作边叙述,学生容易接受和理解。这里,教师没像以往拿着一个现成的骰子比划一下,告诉学生说:记住,1立方厘米就是这么大。而是让学生亲眼看到一个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是怎样诞生的,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师问:如果大家注意观察,就会知道我取出的这个小正方体棱长多大。
生答:1厘米。
师:对,这个小正方体棱长是1厘米,现在老师告诉大家,这个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的体积就是1立方厘米,1立方厘米就是这样定义的。
师展示,以便学生加深印象。
师:好了,我们知道了1立方厘米有多大,那我们找找身边哪些物体体积大约是1立方厘米呢?
学生活跃起来。
生1:我手里的这块橡皮的体积大约1立方厘米。
生2:游戏用的骰子的体积应该就是1立方厘米。
生3:大蚕豆大约1立方厘米。
师:这几个同学说的很好,那么1立方分米的物体又是多大呢?
师用同样的方法用一个大茄子切出一个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
师:现在我手里这个正方体棱长多大?
生答:1分米
师:同样,像这样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的体积就是1立方分米。
师边说边把这个1立方分米的立方体给同学们传看,让学生感受到1立方分米的大小,并加深印象。
师:下面我们分组讨论一下哪些物体体积大约是1立方分米呢?
生1:魔方。
生2:粉笔盒、一个大富士苹果。
生3:两本摞在一起的字典。
师:非常好,我们知道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厘米,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分米,也感知了1立方厘米和1立方分米有多大,那么同学们推理一下,1立方米的正方体棱长应该多大呢?
(点评:过渡自然巧妙,教师再次利用知识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从1立方厘米和1立方分米的认知进行推理,很自然对1立方米大小的认知有了新的期待和构建。教师不把知识独立呈现给学生,找到两个环节之间的衔接点,激发学生探究欲望,表现出很强的组织架构能力。)
生齐答:1米
师:没错,棱长1米的正方体的体积就是1立方米。
师:下面我们感知一下1立方米的大小。老师课下用3根1米长的木条做成了一个互成直角的架子,下面我请两个同学帮忙在墙角围出一个正方体。
师指导两个学生利用互成直角的两面墙和这个支架围出一个正方体空间。
师:告诉我现在围出的这个正方体空间棱长多大?
生答:1米。
师问:体积是多少?
生答:1立方米。
师:想不想看看多少个同学的书包放在一起是1立方米?
生答:想。
师:好,那我们挨个把自己的书包拿过来,让班长帮我们把书包码在我们围出的这个1立方米的空间里就知道了。
学生高兴地整理好自己的书包,按顺序拿到前边。教师配合班长把书包码整齐,直到把空间填满。一个用书包垒出来的1立方米的正方体展现在同学们面前。
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们家新买的洗衣机,那个包装箱就有这么大。
(点评:为了感知1立方米的大小,教师没满足于在墙角围出一个棱长1米的正方体空间,而是就地取材,组织学生用书包垒出一个正方体。每个学生都参与了这一过程,从而留下难忘的印象。值得一提的是,课堂不仅没因此乱成一团,而且气氛活跃有序。说明学生平时养成了良好的素养,也表现出教师很强的组织能力。)
师:嗯,很好。谁还知道哪些物体体积大约是1立方米?
生1:村里的大垃圾箱有两节,一节了大约1立方米。
生2:我家三轮车车厢大约1立方米。
生3:我家货车车厢有3立方米。
师:下面我们总结一下这节课学到的知识。
师指名回答:知道了什么叫物体的体积,知道了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
师:很好,谁还有补充的?(部分同学举手)
生:知道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有多大。
师:那么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分别多大?
生齐答: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厘米,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分米,棱长是1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米。
(点评:教师循循善诱,引导学生把本节内容作出了完美的小结。既面面俱到,又强调了本课重点,既起到了巩固知识的作用,也为后面解决问题环节打下了扎实基础。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了充分提现。)
师:说的非常好,下面老师考大家几个问题。
大屏幕出示:
在括号里填合适的单位名称
1.一个手提箱的体积是0.3()
2.一个文具盒的体积约是350()
3.小明家轿车的体积大约是4()
4.亮亮家货车车厢能装6()货物
5.我们数学课本的体积大约是150()
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师指名回答,完成填空。
师:好,这节课同学们表现非常好,课下观察我们周围的物体体积大约是多少,至少找出3个,下节课带到课堂上和同学们交流,下课。
总评:本节课成功之处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脉络清晰,结构完整、合理
从导入到探索新知,再到巩固应用,环环相扣。从体积概念到体积单位,再到体积单位大小的认知,每个部分都不是独立地呈现。教师把看似零散、枯燥的知识巧妙而自然地衔接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表现了很强的驾驭教材的能力。
二、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本节课重点是理解体积的概念,认识体积单位,其中对体积概念的理解和对体积单位大小的感知是本课的难点。看似简单的知识,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学生认识就容易肤浅,停留在对概念的死记硬背,不能形成正确的表象,从而很难应用于实践。本节课,教师通过对比实验,把原本抽象的概念形象化,让学生真切感受到物体占据一定空间,使学生深刻理解了体积这一新概念。但是教师没有到此为止,而是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物体,让学生感受到知识就在身边,从而对新知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知。在教学体积单位这一环节,为了让学生感知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大小,教师没有简单地拿来现成教具展示一下即可,而是用身边的水果、蔬菜现场制作1立方厘米和1立方分米的立方体。让学生亲眼看到1立方厘米和1立方分米的诞生,从而对这两个体积单位的大小有了真切感知,并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在认识1立方米的大小时,教师配合学生在墙角围出一个棱长1米的正方体空间。又就地取材,把这个立方体空间填满。正是这一环节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学生立刻对1立方米大小有了更深刻印象。整个过程体现了老师的良苦用心和深厚教学功底,圆满完成了教学目标。
三、教学过程避免了说教
从学生喜欢的故事入手,引导学生通过喜闻乐见的实验理解新概念。又通过现场制作教具让学生感知新知识,把枯燥生硬的概念以生动形象的形式呈现给学生。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学生在轻松活跃的气氛中学到了知识。此外,教学过程中,教师还特别善于利用身边熟悉的事物来引导学生,给学生一种知识无处不在的喜悦感,学习兴趣大大提高。在教師的精心组织下,整堂课课堂气氛活跃有序,表现了教师极高的课堂驾驭能力。
总之,这堂课充分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是一堂成功的示范课,值得各科目各学段同行学习借鉴。
(点评:保定市涞水县教研室祖雪英)
【责任编辑:王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