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新巍 张全会 毕永华
囊肿是人体最常见的良性疾病,由体液异常聚集而成,是外有囊壁内有液体的囊性包块,从头到脚的任何部位均可发生。囊肿可由先天性发育不良形成,如多囊肾、多囊肝等;也可由后天结构退行性病变而形成,如肝囊肿、肾囊肿等;还可由炎症、外伤后液体没有充分吸收,周围被薄膜包裹而形成,如胰腺假性囊肿和脓肿等。囊肿根据病理学结构分为两大类:
真性囊肿:也称单纯性囊肿,简称囊肿,即平常所说的囊肿。囊腔内的液体由自身分泌产生,这些分泌的液体本应通过正常小管排泄出去,但由于排泄小管阻塞,液体聚集而形成大小不等的囊肿。囊壁由内皮细胞构成,具有正常的分泌功能,分泌的液体日积月累,导致囊肿逐渐增大。囊肿由于有囊壁包裹,边缘光滑整齐,不与周围组织发生粘连,一般发展有局限性,多数不会无限增大而引起局部压迫症状。不同部位的囊肿内的囊液性质有所不同,如肝囊肿内的液体是聚集的胆汁,肾囊肿内聚集的是尿液,淋巴囊肿内聚集的是淋巴液,肺囊肿内聚集的是痰液等。
假性囊肿:假性囊肿的囊壁没有内皮细胞,无法分泌囊液,囊腔内包裹的液体是外来的,液体被纤维组织形成的囊壁包裹而形成。常见的假性囊肿有脓肿、胆汁肿、胰腺假性囊肿等。脓肿内包裹的是炎症感染形成的脓液,胆汁肿内包含胆管破裂流出的胆汁,而胰腺假性囊肿内包含因胰腺淀粉酶刺激而形成的炎性渗出液等。
本文重点介绍的真性囊肿,多为后天发生,常见于肝、肾、肾上腺、卵巢、甲状腺、乳腺、前列腺等器官。也有先天发生的囊肿,如多囊肝、多囊肾、淋巴囊肿、肺囊肿等。年龄超过40岁的人,有40%以上的体内不同部位可发现囊肿。囊肿并不可怕,囊肿发生恶性病变的情况十分罕见;囊肿也不怕破裂,囊肿一旦破裂就相当于自然愈合消失,只要不合并大出血、感染等,一般无须处理;小囊肿无须治疗,较大囊肿出现压迫症状才需要进行治疗。
囊肿影像学诊断
囊腫属于囊性包块,内部液体成分可能不同,但外观形态与良性肿瘤类似,有些患者的影像学表现难以与良性肿瘤区别。科学选择影像学检查,对诊断囊肿至关重要。彩超、CT和核磁共振成像是常见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在发现可疑囊肿时,要选择哪种检查方法来达到确诊目的呢?
彩超:彩超对囊肿有确诊价值,是诊断囊肿的首选检查。超声对液体的显示有特异性表现,无论什么成分的液体,均显示为一致性的无回声暗区。彩超还能显示囊壁结构,并区别有无动脉血液供养,后者是排除肿瘤的有利证据。彩超可以三维测量囊肿直径,但如果囊肿形态不是规则的圆球形,定期复查测量直径,难以保持完全一致的切面,会出现较大的测量偏差。
CT:诊断囊肿需要平扫与增强相结合。平扫因囊内液体成分不同可表现为低密度、等密度或者高密度,增强后囊肿特征表现为囊内密度无任何强化,而囊壁太薄不显影、不增强,边缘光整,分界清晰。CT断面图像可直观显示囊肿的大小、形态与空间关系,可以准确判断囊肿对邻近结构的推压影响。确诊后每年复查囊肿变化时,仅选用CT平扫即可。
核磁共振成像:与CT检查一样也需要平扫与增强相结合。平扫因囊液成分不同可表现为低信号、等信号,或者高信号,其他表现与CT类似。没有辐射是核磁共振成像的优势,适合定期复查的患者。
囊肿的治疗方法
囊肿没有药物治疗。小囊肿没有任何症状、也不造成任何危害,无须治疗;若囊肿较大,直径>5厘米~8厘米,并挤压正常脏器组织,影响脏器功能,或每年定期复查发现囊肿明显增大,每年直径增大超过1厘米~2厘米,出现压迫症状时才考虑治疗。治疗目的有两个,一是消除囊肿内异常集聚的液体。二是杀灭具有分泌功能的内皮细胞。
全麻下开放性手术或腹腔镜手术:部分表浅囊肿可通过手术将其剥离,而多数则采取开窗引流囊肿,切开囊肿靠近外表的囊壁,使囊液流入腹腔或腹膜后腔,从而被机体吸收。开窗引流既没有彻底消除囊液,也没有灭活具有分泌功能的内皮细胞,达不到根治目的。在医疗高度发达的今天,介入治疗可以通过微创操作充分引流囊液,又可以灭活内皮细胞而达到根治的目的。囊肿病变不会危及生命,若要冒着开腹和全麻风险,将会承受手术创伤和高额的花费,患者进行开放性手术或腹腔镜手术并非明智之举。
局麻下微创介入治疗:在影像引导下经皮穿刺囊肿抽吸并硬化治疗。局部麻醉后,使用纤细(0.5毫米)的穿刺针经皮穿刺囊肿,抽出囊液后注射适量硬化剂(酒精或聚桂醇),并在囊腔内保留10分钟~30分钟,以灭活囊壁上的内皮细胞,而后将硬化剂抽出即可完成治疗。彩超、CT或核磁共振成像是常见的导向设备。彩超实时成像监测,操作方便,价格低廉,且没有辐射;CT断面成像定位准确,但有一定的辐射;核磁共振三维成像可清晰显示解剖结构与空间关系,定位准确,无辐射,但不能实时成像,价格较昂贵。此外,近几年有专家采用超选择性动脉栓塞治疗囊肿,适用于多发囊肿、不易穿刺、抽吸、硬化治疗的囊肿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