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雅静
当艺术创作的题材聚焦到人的时候,每一件作品的背后似乎就蕴藏了无尽的言语与故事。一件肖像摄影作品可以在人的五官中窥探他的世界,而一件肖像绘画作品可以感受到艺术家画笔下的情感与思绪。不论是哪一种创作形式,肖像题材的作品总是可以让观者以最容易感知的方式得到某种共情,把美好的情绪、突然的意外、独特的时代定格在一个瞬间,一张脸庞。而肖像之外的故事,却是永远未完待续的。
美国艺术家伊丽莎白·佩顿近期在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开设中国首次个展“伊丽莎白·佩顿:练习”。在她的画笔下,她爱的、她敬仰的、她想了解的人都成为了她的作品,她觉得自己只是通过绘画研究人。
肖全被称为“中国最好的人像摄影师”,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用相机记录时代人物,用镜头中的一张张面孔去记录时代的故事。近期展览展出的作品主角是肖全在西双版纳拍摄的一对出生和成长在雨林中的姐妹——林妲Linda与宛妲Vanda。观者在凝视肖全镜头时看到了妲妲的世界。艺术家伊丽莎白·佩顿与人像摄影师肖全都将创作聚焦在“人物”,但其表达与记录的内核却不仅于此。
伊丽莎白·佩顿曾在访谈中说:“如果你能进入到艺术中对的地方,一切都是有生命的——或者说,一切都是永生的。”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伊丽莎白·佩顿一直处于复兴具象绘画和拓宽肖像绘画传统和概念的前沿。她的作品题材广泛,创作对象涵盖了艺术同行、生活中的亲密友人,以及历史文化人物。 此次中国首次个展的展览标题“练习” (Practice) 带有双重指向,既指艺术家日常创作的“练习”,也指其一直持续进行的艺术“实践”。正如佩頓在本次展览的图录中所说,此次展览并非一个全面的回顾展,而是艺术家对作品的一次审视。
此次,佩顿很遗憾不能亲临现场与大家一同观展,为此,她特意录制了一段视频。视频中,佩顿用镜头记录着自己时常散步的树林,以及她的个人工作室。她述说着自己的生活,以随意放松的姿态向大家分享她的想法。以下内容摘自伊丽莎白·佩顿为本次中国首展录制的视频自述。
关于艺术家
伊丽莎白·佩顿1965年出生于美国康涅狄格州,1987年毕业于纽约视觉艺术学院,目前生活和工作于纽约。她的重要个展包括:“伊丽莎白·佩顿:静物”(日本东京原美术馆);“伊丽莎白·佩顿:她来了”(德国巴登-巴登艺术博物馆,2013);“幽灵”(美国圣路易斯Kemper艺术博物馆和德国吕瑟斯海姆市StiftungOpelvillen美术馆,2011);大型回顾展“永生”(纽约新当代艺术博物馆,2008),该展览还巡展至美国明尼苏达沃克艺术中心、伦敦白教堂美术馆和荷兰马斯特里赫特邦纳方腾博物馆(2009-2010);“读与写”(爱尔兰现代艺术博物馆,都柏林,2009)。
关于“伊丽莎白·佩顿:练习”
2020年8月15日至11月29日,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呈现展览“伊丽莎白·佩顿:练习”,这是艺术家伊丽莎白·佩顿在中国的首次个展。本次于UCCA举办的展览将呈现佩顿的40幅作品,通过佩顿创作的历史人物肖像,以及她对爱德华·伯恩-琼斯和居斯塔夫·库尔贝等艺术家作品的临摹,同样展现了艺术家在悠久艺术传统语境之下对肖像创作的当代实践。本次展览还将展出艺术家过去十年所创作的静物作品,以及以歌剧为灵感创作的绘画和版画作品。
肖像画中的“人性”
大家好,我是伊丽莎白,此刻,我很希望能和大家在一起。为了弥补我的缺席,我特意录制了这段视频,回答一些此次展览的问题。
首先,感谢UCCA和田霏宇馆长邀请我做了这次展览,真的非常感谢。近一年,我一直住在新英格兰地区东海岸的这个小岛上。对我的创作而言,(选择工作地点)有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能在工作室附近散步。离我工作室不远处,就有个散步的好去处,因此,我非常珍惜(这个地方)。
纽约对我的创作影响极大,那里丰富的生活总给人一种身处山巅的感觉,(还能看到)人们无时无刻的生活痕迹和人们的努力,即使我一个人在工作室,也会受到这种能量的激励。
(对于这次UCCA展出的作品)很难用三言两语讲清楚,简而言之,展出作品的名单是自然而然形成的,考虑到要在伦敦的英国国家肖像美术馆和UCCA两处展出,我认为,在时间和文化跨度上,作品必须要有概括性。这些也的确是我自己最喜欢的一些作品。
我希望中国观众喜欢这组作品,希望大家能在这些作品中找到共鸣,通过这些作品感受到肖像画中的“人性”。
此时能举办这个展览,我非常感激。对我来说,知道在某个地方,人们还能够欣赏艺术,已经意义非凡。更令我宽慰的是,我人在纽约,也感受到了艺术、表演和音乐的缺失。或许可以这样比喻,就像血液被抽空。所以,这个展览还能(如期)举办,特别是在中国,这让我格外兴奋。这些作品能够在那里展出,在如此热爱绘画的文化或艺术氛围中展出,让我格外开心。最后,非常感谢大家,也十分希望有机会在展览闭幕前去中国跟大家见面。
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馆长田霏宇:“去感受、去享受、去解读”
很多艺术家都是通过观念、社会实践或比较容易用话语形容和讨论的方式在进行创作,而佩顿则是一个非常纯粹和喜欢进行直观视觉探索的艺术家,所以这次展览展出作品的选取尺幅并不是很大。分享一个个人觉得她对艺术理解的小故事:在做这个展览筹备过程中,我们经常会在艺术家工作室把我们做的展览物料给他们看。我们做海报的时候有自己的格式,要把图处理得非常完整,变成长方形的,保证清晰度及调颜色等,每一步都是我们品牌部在做。佩顿发回来的反馈说“这个海报很好看,但是请您一定不要把作品图的边裁切掉。”其实如果细看会发现,在作品上面可以看到她的图像如何从画面本身稍微溢出来的效果,会形成自己的形状。我觉得这个举动充分地说明了她对自己工作产出的理解。我觉得,她的作品能让我们回到艺术的某一种本质,从一个纯视觉、纯质感、纯思考的高度抓住信息,去感受、去享受、去解读,这就是我希望这个展览能带给观众的乐趣和意义。
策展人栾诗璇:“艺术家是通过绘画来研究人”
相信此刻身处UCCA展览现场的各位可以感受到佩顿是一个非常浪漫、很直觉化的人,她的作品不能简单用肖像或者具象这种比较狭义的概念定义。她自己也不希望大家用这种方式去定义她,她觉得自己只是一个画家,她的绘制对象是人而已,所以把她的创作理解成“通过绘画研究人的方式”更为贴切。她画的这些人,都是她爱的、她敬仰的,她想了解的,包括朋友、一些艺术家、音乐人、创作者、她热爱的经典大师所绘人物等。艺术家佩顿无论是个人创作还是对创造题材的选择,包括歌剧、摇滚乐等等,都可以从欧洲浪漫主义传统里面找到一些端倪。这也跟佩顿自己对艺术的终极意义理解比较符合,她觉得艺术品是她所在时代的凝结,同时也是历久弥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