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琦,唐永刚
(甘肃省地矿局第一地质勘查院,甘肃 天水 741020)
泥石流是自然环境受到影响、水土流失以及地表侵蚀的产物,人们的不合理活动会大大推动泥石流的产生。泥石流灾害会对土地资源、生态资源、人们的正常生产生活造成非常大的破坏,所以要加强泥石流成因的认识,做好泥石流的预防措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一,地形方面的原因。地形所具有的形态以及坡度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积蓄疏松固体物质情况,会聚集大量的水源,容易形成快速流动区域。一般情况下,泥石流区域大多三面环山而一面出口,周边的山坡相对陡峭(主要在30°-60°)并且面积较大。发生泥石流的坡体常常缺少植被的覆盖,坡体常常光秃破碎并且存在滑坡发育。泥石流流通区域主要为狭窄的冲沟,并且存在较多陡坎以及跌水。泥石流进入到该区域后会将沟床以及沟壁上的土石冲刷掉,会造成非常大的危害。
第二,地质条件方面的原因。若是地质区域相对复杂、断层出现褶皱以及岩石发生风化破碎情况就容易引发泥石流问题。另外,地震多发区域以及新构造运动活跃山区也容易引发泥石流问题。若是地表岩层发生破碎、滑坡以及崩塌等问题,就会形成泥石流的固体物质,一旦结构疏松软弱就非常容易受到风化,而软硬相间成层的岩层也会形成泥石流的碎屑,这些都会引发泥石流问题。
第三,水文气象方面的原因。水不但是泥石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形成泥石流物质最根本的元素之一,所以短期内突发性大量流水非常容易引发泥石流问题。短期内突发性大量流水类型较多,例如强烈降雨、冰川和积雪的消融、高山湖以及水库等短期内的溃决等等都会造成岩土的软化,对山体造成侵蚀和冲刷等会增加物质来源。
第四,人为因素的原因。人类的不合理活动是造成泥石流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泥石流的发生频率以及危害程度。随着山区等区域经济性开发的加强,人们的很多活动对于自然生态活动都造成了较大的破坏,例如过度的放牧、植被破坏、树木的滥伐以及陡坡开荒等等都会对地表径流垫面造成较大破坏,从而加剧了水土流失,从而为泥石流的产生形成了水源条件。另外,在进行山区交通建设、水利设施修建以及山体边坡开挖等都会引发山体的失稳,从而为泥石流的发生提供了地形条件。同时,在进行采矿之后会随意丢弃废渣废料,这也都为泥石流的出现提供了较为松散的物质。人类的这些活动都为泥石流的产生提供了条件,促使了泥石流的发生。
泥石流属于非常严重的地质灾害之一,通过对泥石流科学合理的分类能够对泥石流的有效预防提供重要参考和依据。较为常见的泥石流类型见表1。
表1 泥石流的分类
对于不同特点的泥石流来说,需要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治理措施进行治理,从而获取较好的效果。
随着大力开展山区经济建设,人们的活动越发频杂,也更加容易引发泥石流问题,已经成为了国家最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所以加强泥石流的预测预报准确度,对于有效降低灾害、确保山区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都是非常重要的。现阶段对于泥石流实施预测预报主要采取如下几种方式:
第一,对于典型的泥石流沟采取定点观测的方式,期望能够最大程度上泥石流的形成和运动参数等问题。例如对于云南地区大桥沟、四川省汉源地区泥石流等实施观测研究等等;
第二,对于潜在泥石流沟相应参数以及特征实施调查分析;
第三,强大的降雨容易引发泥石流,所以一定要增强水文和气象的预报工作力度,尤其是要加强较小范围特大降雨的预报。例如在日降雨量>150mm、月降雨量>350mm的情况下就要发出泥石流警报;
第四,要通过现代科技不断完善泥石流技术档案,尤其是要加强大规模泥石流沟的流域要素、形成条件、灾害情况、整治措施方面资料的记录,同时要有效处理好信息的接收和传递方面的问题;
第五,要按照泥石流的灾害情况将其划定为“危险区”、“潜在危险区”或者“泥石流灾害敏感度区”等等;
第六,加强泥石流防灾警报器、室内泥石流模型试验方面的分析研究。
加强泥石流的预测预报工作对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正常生产生活,同时也影响着交通机构的正常运行,能够有效降低公共设施损伤以及人员的伤亡,因此对于泥石流进行准确预报是降低灾害的重要措施。
总的来说,可以将泥石流的治理分成“工程治理”以及“非工程治理”措施,为了能够最大程度上降低泥石流灾害,需要针对泥石流灾害发生区域不同采取更加针对性的工程以及非工程措施,有必要的情况下可以将两种措施进行有效结合,提升泥石流的治理效果。
第一,工程治理措施。此方面的措施主要包括蓄水、引水工程、排导工程、停淤工程等等,主要就是在泥石流形成区、流通区、堆积区建立起相应的蓄水、引水工程、排导工程、停淤工程等。
①蓄水、引水工程。此种工程更多设置在泥石流发生区域的上游,通过对洪水的引排来降低地表径流,能够将洪峰削弱,从而降低产生泥石流的水动力条件,从而降低泥石流灾害问题;
②拦挡以及排导工程。此种工程更多设置在泥石流发生区域的中游,其中拦挡工程主要有挡土墙、护坡以及坝体等等,能够有效拦截泥石流固体物质,可以大大减缓沟床纵坡,同时通过回淤物进行坡脚的压埋,能够稳定谷坡;排导工程主要有排导槽、导流堤、顺水坝等等,能够将拦挡的泥石流固体物质排导到预先设定的区域,能够避免泥石流对于下游区域的破坏;
③停淤工程。此种工程更多设置在泥石流发生区域的下游,可以在堆积区域设置停淤场,主要用于停留那些无法拦挡的泥石流,防止其引发江河的堵塞,能够避免造成农田和水利工程的破坏。
第二,非工程治理措施。此种治理措施主要就是指生物措施,通过退耕还林、种植植被等方式进行有效的水土保持,避免水土流失。利用乔灌草林结合等方式来滞留降水,从而降低地表的径流,避免发生水土流失问题,有效实现降低泥石流危害程度的目的。
①形成区以及流通区的治理措施。这些区域是泥石流水动力以及松散固体物质补给区域,对于该区域的治理主要是通过种植植被来提升植被的覆盖,能够降低地表径流,可以恢复生态系统功能,降低泥石流规模;
②堆积区的治理措施。这些区域治理要通过植树造林的方式来进行,更多是确保农田,防冲拦淤、护滩固堤,降低泥石流对于农田以及村庄的损害。
本文主要分析了泥石流的成因所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泥石流危害的预防措施。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够对泥石流的治理提供一定参考和帮助,对于降低泥石流的危害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