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宣城市委党校,安徽 宣城 242000)
2018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完成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的使命任务,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在基础性、战略性工作上下功夫,在关键处、要害处下功夫,在工作质量和水平上下功夫[1]。农村是宣传思想工作的基础和关键,然而,现实工作中农村理论宣讲也是宣传思想工作的薄弱环节,需要下大力气去研究和改善。课题组从细分农村不同群体入手,研究不同群体的不同需求,并据此提出提高农村理论宣讲质量和水平的可操作性对策,真正实现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调研中发现61%的农村党员群众反映理论宣讲高、大、上(见图1),不但听得累,而且很多内容听不懂,能记住的就更少了。这就反映了农村理论宣讲在内容设计和话语表达方式上还存在理论讲得多,实践讲得少;“普通话”说得多,“地方话”说得少;能够“接天线”,不能“接地气”等问题。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未对农村党员群众与社区、机关单位党员群众做细分。相对而言,农村党员群众知识储备较少、获取信息渠道较窄,因此,对于单纯的用理论讲理论、用政 策讲政策的“普通话”式宣讲接受能力较弱。而现实的理论宣讲未将农村党员群众与社区、机关单位党员群众区分开来,宣讲内容和方式差异很小,到农村就遇到了“水土不服”的问题,宣讲收效甚微。
第二,理论学得不深、不透、不活。邓小平曾经说过:“马克思主义是很朴实的东西,很朴实的道理。”[2]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理论,包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来源于社会实践,有强大的生命力,而部分理论宣讲员没有把握住思想理论的精髓,更不能运用自身的知识体系深刻理解和阐释思想理论,只能用理论解释理论,用概念解释概念,再加上老百姓身边的案例和实践知之甚少,就使得农村党员群众听了会觉得理论“三无”:道理没错儿、听着没劲、生活中没用。
第三,对农村党员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和状况不够了解。调研中发现宣讲员在到某地宣讲之前都会了解该地的基本情况,比如党员多少、群众多少、从事哪些生产活动等等。然而,这种了解还不够深入,没能了解老百姓的真实想法,更没有把老百姓身边的鲜活案例发掘出来,这就导致农村理论宣讲“普通话”讲得太多,而“地方话”讲得太少,与农村生产生活相脱节,很难引起农村党员群众的共鸣。
图1 各宣讲方式比重图
调研数据显示,农村理论宣讲在组织方式上以集中宣讲为主,在宣讲方法上以讲授式宣讲为主,占74%(见图2)。这就导致一方面不能做到受众全覆盖,尤其是大量进城务工农民“听不到”党的声音;另一方面宣讲效果不理想,虽然听到了,但是不能“入脑”“入心”。究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未对农村党员群众做内部细分,供给的内部逻辑没有理顺。宣讲者大多是以自我为中心准备宣讲内容,是一种“我能给你讲什么就讲什么”的逻辑,而不是“你需要我讲什么就讲什么”的逻辑,这就导致面对不同的群体及需求,说同样的话,宣讲效果大打折扣。
第二,宣讲员从备课到宣讲大多是单枪匹马、单打独斗。相比较而言,互动式的宣讲从备课到宣讲都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某种场合,甚至是分身无术,一个人很难独立完成,因此宣讲员大多驾轻就熟,选择相对简单、可控的讲授式宣讲。这一点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案例式、研讨式等互动式宣讲方式的开发和运用。
分众传播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社会结构的分化和媒体的市场化运作而兴起和发展的,目前在传媒领域的运用也渐趋成熟。分众传播具体是指不同的传播主体对不同的对象用不同的方法传递不同的信息[3]。
相对于大众传播而言,分众传播有三个特点。首先,传播主体具有多样性,分众传播的主体不仅仅包括专门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媒介组织,还包含大量的非媒介组织及个人;其次,信息传播是以接受主体(受众)为中心开展的,受众不同,传播的内容、方式、环境以及采用的媒体形式都会有所不同;第三,传播主体和受众之间的交互性更强,要求传播主体在传播前了解受众需求、传播中关注受众体验以及传播后收集受众反馈意见,充分尊重受众的个性化需求。
农村理论宣讲工作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党的创新理论在广大农村落地生根,为此必须关注农村党员群众的实际需求,按需配备宣讲员、设计宣讲内容和方式,提高宣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非常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虽然未曾明确提出分众化的理论,但在实践中始终注意对不同阶层的民众采取不同的教育内容和形式。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指出:“最广大的人民,占全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民,是工人、农民、兵士和城市小资产阶级。……这四种人,就是中华民族的最大部分,就是最广大的人民大众。”[4]据此,中国共产党对这四个阶层开展了不同的教育。
工人是领导革命的阶级,多却散,为此中国共产党通过建立工会组织工人学习理论、开展文体活动,并面向工人出版反映其工作生活的报刊,以保持工人阶级的先进性;农民是革命中最广大最坚决的同盟军,是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关键力量,为此中国共产党开办农民夜校和农民运动讲习所、张贴标语口号、教唱救亡歌曲、表演抗日戏剧等形式对农民进行文化知识教育和思想教育,不仅发动了农民抗日,而且赢得了农民的支持;兵士是武装起来的工人农民,是革命战争的主力,中国共产党通过开展模范兵团运动、拥政爱民与拥军优抗运动、英雄主义运动等贴近官兵实际的活动,培养官兵的纪律观念、群众意识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城市小资产阶级的代表是知识分子,没有知识分子的参加,革命的胜利是不可能的[5],为此中国共产党通过大生产运动、文艺下乡运动等形式对知识分子进行教育和改造,改变其阶级情感、坚定其革命信念。
当前农村理论宣讲工作要充分借鉴中国共产党历史上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成功经验,真正实现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针对农村理论宣讲工作存在的问题,借鉴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成功经验,运用分众传播理论,大力推进农村理论宣讲分众化,即宣讲员根据农村党员群众需求的差异性,面向全体或特定群体的某种特定需求,提供特定的宣讲内容和形式。文章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之上,根据不同受众类型的特殊状况和需求,将农村党员群众进行细分,并按需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宣讲供给。
农村留守党员群众相对容易集中,可以充分利用各乡镇、各村的文明实践所、文明实践站开设“定点课堂”,通过常规性的宣讲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定点课堂”的开设要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说好“地方话”,让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宣讲要取得实效,必须要让受众“坐得住”“愿意听”“听得懂”。这就要求宣讲者多用群众语言讲,结合群众身边事讲,使大道理不空,小道理不俗,使宣讲“沾着泥土、带着露珠、接着地气”。要做到这一点,一方面需要多调研,将党的创新理论与民生工作特别是各项惠民政策结合起来,与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结合起来,找到党的创新理论与农村干部群众诉求的结合点,使农村干部群众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另一方面需要结合农村实际,将符合条件的村干部、致富带头人、驻村扶贫工作人员、大学生村官以及退休返乡老同志吸收到宣讲队伍,身边人讲身边事,让农村干部群众听起来更亲切。比如绩溪县上庄镇用绩溪岭北方言录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讲音频,让宣讲更接地气;旌德县云乐乡将任职30多年的老村支书吴友寿吸收到宣讲队伍之中,用他的亲身经历讲十八大以来村里方方面面的巨大变化,加深了村民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感性认识。
第二,穿插互动,充分调动积极性。宣讲过程中的互动环节既能活跃气氛,又能充分调动农村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宣讲事半功倍。互动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既可以在宣讲过程中设置有奖问答环节,促使干部群众认真听,也可以设置答疑释惑环节,鼓励干部群众提问。让农村干部群众深切感受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仅有政治高度,能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大问题,而且有人民情怀,能解决干部群众身边的小问题。比如在泾县黄村镇安吴村宣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时,设置了有奖问答环节,激发了在场群众的参与热情;旌德县版书镇、俞村镇采用描述猜词、比划猜词、肢体传词、快速抢答等形式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新概念、新名词,让群众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思想。
第三,选好时间节点,充分扩大受众面。除了在平时开设“定点课堂”,还要在农忙、春节等在外务工人员集中返乡的时间点,增开“定时课堂”,并根据特殊的时间点增加“文艺宣讲”,以丰富“定点课堂”,扩大农村理论宣讲工作的覆盖面。比如2019年正月十五,广德县在柏垫镇梨山村开展“我们的节日•元宵节”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通过中国好人事迹微宣讲、村民自编自导的广场舞、歌伴舞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西坞马灯展演等形式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党的创新理论融入到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之中,寓教于乐,润物细无声。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智能手机的普及给农村理论宣讲工作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机遇。人们获得信息的渠道更多、信息量更大,而且这些信息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行为。宣讲员讲得不精彩,有人就会看手机,接收其他信息,人们接收的信息多了、层次高了,对宣讲的要求自然更高,这对理论宣讲来说是很大的挑战。当然,机遇与挑战并存,尤其是对于常年在外务工人员,很难做到面对面的宣讲,就可以运用新媒体推送相关信息,比如将某方面宣讲内容编成段子、制成微视频发到公众号、微信群,让农村外出务工党员群众及时“听到”“看到”党的声音,同时也可将优秀的宣讲活动录制成视频在当地电视频道、村委会电子屏播出,让新媒体这个最大变量成为宣讲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6]。开设“新媒体课堂”要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传播内容积极向上、形式新颖。既要注意避免使用浮夸的标题吸引眼球,也要注意避免大段文字的平铺直叙。可以使用图表、漫画、短视频等元素,丰富传播内容,增强可看性和吸引力。
第二,运用不同的方式,稳定并增加活跃用户。活跃用户越多,我们精心准备的“新媒体课堂”受众面就越广,因此有必要增加活跃用户,让越来越多的党员群众“听得到”党的声音。一方面可以通过推送农民工如何讨薪维权、外出务工人员子女如何入学等信息,让我们的“新媒体课堂”成为外出务工人员的好帮手和重要信息来源;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有奖答题、精选留言兑奖品等形式稳定并增加活跃用户。
在传统思维中,宣讲是在报告厅、教室、礼堂、广场等场所开展的,一个人讲,许多人听。其实不然,我党在革命战争年代就非常注意宣传工作,经常三两个人到老乡家中做宣传[7]。当下的农村理论宣讲也可如此,不必拘泥于固定的地点和形式,不一定在会场,也不一定用PPT,街头巷尾、田间地头、大树下、老乡家等等都可以成为宣讲阵地,而且在群众熟悉的日常生活环境中,更容易拉近与群众的心理距离。在化解家庭矛盾、邻里纠纷时,就可以以规劝、拉家常的方式宣传家风家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乡风文明、传统文化等等;在向孤寡老人、留守儿童、残障人士等需要特殊帮扶的人群,提供定向帮扶的同时,进一步宣传党的相关理论和政策,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流动课堂”不仅更具针对性、灵活性,更接地气,而且通过深入群众生活,在宣讲的同时,收集到更鲜活的资料、信息,丰富后续宣讲,并形成良性循环。比如宣州区溪口镇面向留守儿童,在捐助学习用品、在心形卡片书写各自理想的同时,宣讲习近平总书记“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思想;退休教师林思凡三十多年来,以小黑板为阵地,以打油诗为载体,深入到群众之中宣传党的理论、政策,被称为“百姓宣讲员”。
对于居住分散,不容易集中的党员、群众,可以开设“空中课堂”,利用广播传播党的声音。比如宁国市南极乡和万家乡文明实践所为破解村民集中难的问题,修复和架设了应急智能广播,每天利用30分钟进行宣讲;广德县新杭镇文明实践所开展诵经典学习活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为主要内容,从中选取一篇进行诵读,并开展音视频推送活动。实现了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现实中,不少村集体、村民受益于党的创新理论,在创新理论的指导下,走上了致富之路,成为先进典型。宣讲工作,也要注意借助这些先进典型,宣传党的创新理论[8]。比如旌德县兴隆镇三峰村,在林长制改革后,当地农户与该村景区签订协议,林地租给景区,景区按约支付租金,同时安排农民在景区就业,使农民实现了“不砍树,能致富”的愿望,让当地老百姓深深认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理论。不仅如此,该村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成为两山理论现场教学点,在践行两山理论的同时,宣传两山理论,让更多的人在实践中感受真理的光芒和力量。
农村理论宣讲工作的对象是农村党员群众,不同于社区、机关单位党员群众,因此宣讲内容和形式应有所不同。农村理论宣讲工作的目的是把党的创新理论宣传到广大农村党员群众之中,让他们听得到、听得懂、信得过党的声音,为此,农村理论宣讲工作还必须进一步细分农村党员群众,根据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党员群众的特点和需求,用不同的方式把党的声音及时传播到广大农村干部群众之中,让他们感受到党的关怀、认同党的主张、实践党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