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乐派”语境下的儿童作曲教学与创作探索
——外修技术;内承传统;平衡中西;多元发展

2020-08-26 03:43赖海忠
北方音乐 2020年14期
关键词:岭南文化作曲岭南

赖海忠

(广州工商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一、全面的技术

作曲技术的发展过程就像一条河。从时间的角度上看,它流经了古代和现代;从地域的角度上看,它流经了东方和西方以及世界各地。你若从河中取水一瓢,表面上独水一瓢,实际上内在联系错综复杂、千丝万缕。比如说,同一条河,同一个位置,一百年前取水一瓢与当下取水一瓢,此水必然不同于彼水,这是时间上的原因产生的水与水之间的差异;再比如说,同一时间,在黄河与尼罗河各取水一瓢,也必然此水不同于彼水,这是区域的原因产生的水与水之间差异。不同风格的音乐形态,源于不同的表达方式,也源于不同的技术。作为一位作曲者或者一位教育者,首先需要了解这些文化、掌握这些表达方式,通过学习达到技术解放,通往自由表达的目的。

在实现技术的形成的过程中,我们必然会遇到这些共同的问题:技术的系统性、时间的长度以及教育对象的选择等问题。用星海音乐学院附中作曲科黄永才老师的话来说:传统的技术的修成需要用十年的时间走进去,再用十年的时间走出来。”这段话蕴含了技术训练的两个常规性特征:首先,时间的长度,尽管二十年不是个具体的数字,但是足以说明是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其次,黄老师还提及到一个“走进去”与“走出来”的问题,这个问题便是技术的学习、形成与应用的关系,也是技术的系统性及运用能力的问题。

2014年,我与友人黄燕涛先生共同探讨并实践儿童作曲教育,我在黄燕涛先生的钢琴学生中选择三位对音乐创作有兴趣的学生进行理论与作曲技术训练,其中三位孩子的年龄分别为六岁、七岁、八岁。教育对象确定以后,接下来的四年里,学生们在学习钢琴演奏与其他音乐基础知识的同时学习巴洛克时期、古典时期、浪漫时期以及民族音乐等作曲技术,内容有和声、作品分析,复调、配器与创作等方面。

经过四年的努力,于2018年四月份,这批孩子写作完成了第一批乐队作品,在大家的努力下,我们邀请珠江交响乐团在东莞玉兰剧院举行孩子们的乐队作品音乐会,音乐会演出了笔者与孩子们创作的七首管弦乐作品,其分别为:

姓名 曲名 年龄 作品风格 作品简介浪漫风格 浪漫时期技术性模仿写作乐队与合唱:易冰倩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 11花非花民族风格改变黄自《花非花》于乐队与合唱管弦乐曲:梦吕嘉文12影视音乐 影视音乐风格管弦乐曲:沙腰妹民族(岭南)广东民歌《落水天》素材写作而成陈伯宇 管弦乐曲:童趣 10 浪漫风格 浪漫时期模仿写作赖海忠 管弦乐曲:广东连南瑶族《沙腰妹》,采风而得乐队与合唱:落水天民族(岭南)南粤遗风教师民族(岭南)素材来自有广东化州民俗《年例》

音乐会结束之后,我们对孩子的教育进行了总结,总结出的特点有:儿童对作曲技术与理论学习具备了某些超越成人学习的优势;技术学习要与写作相结合;写作要与舞台演出相结合;要做好儿童的艺术审美的引导,兼顾中西,平衡传统与现代;儿童的音乐素质容易做到突破,内心听觉好,因此儿童创作速度快;作曲技术与理论与乐器演奏同时学习,不但可以拓宽学生的思维并容易让学生获得对音乐的兴趣;作曲技术应当有程度上递增,就比如数学,有小学、中学、大学不同阶段的数学,作曲技术也应当进行难度的划分,比如小学和声、初中阶段和声、高中和声、大学和声等,这样有助于不同阶段的学生进行学习和普及;民族风格,尤其是岭南风格地作品在演出时特别容易获得观众的认可。

二、深厚的岭南文化根基

笔者认为,获得作曲技术能力以后,最关心的问题是:音乐要表达什么?真正的音乐是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这又存在着另外一个问题:自己是什么?从作曲上看,自己是“根”,“根”就是文化底蕴。作曲表达跟语言表达一样,为了将岭南音乐的表达做成类似于母语式的表达,我们做了三方面的努力:学习(岭南)语言、接触岭南文化、建立岭南文化数据库。

首先,岭南地区语言的接触及学习是儿童进入岭南文化的关键。在语言方面,我们学唱当地民歌时用当地方言外,我们还模拟不同的岭南方言的语言情景,使孩子们能够接触到不同的语言(粤语、潮汕话、雷州话、客家话等)。

其次,带领孩子们进行田园作业、采风、拜访民间艺术家、参与民间艺术活动,使孩子们可以直接触到实际的艺术形态,并增加他们的生活阅历。

再次,以文化收集的方式汇集岭南音乐的书谱、剧本、史料、唱片等岭南音乐文化遗产资料,建立一个供孩子们一边技术学习一边岭南文化学习的环境,创建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岭南音乐数据库。我们通过网络、拜访艺人收集了各类有关于岭南音乐文化遗留的文献材料,将其汇集在一个固定空间,这就形成了类似于独立的岭南音乐文献小型博物馆的空间与环境,而平时学生们可以直接接触到岭南音乐的文化历史、发展过程、艺术形态、音响形态等。在岭南文献数据库的环境中,我们做了几个方面的学习:整理文献,对不同时期的不同艺术形态的岭南文献进行编序,排列,建立数据库;从文献中梳理出适合儿童学习或者演唱、演奏的音乐材料;共同阅读各类剧本,学习演唱各类音乐片段;对适合编排的各类戏曲选段进行分角色编排;通过唱片或者采集音响并对音乐进行记谱;整理不同时期的唱片,编号不同时期的唱片;阅读不同时期的名家的书信、传记等。

在这个岭南文化语境中,将岭南文化作为文化母语植入到孩子们的身上,再借助他们成长过程中所积累的技术手段,让他们作出新的表达,相当于岭南文化在年轻人身上做到“重生”,这也是文化传承的一种表现,而这种“重生”可以使岭南音乐获得新的元素,意为新时代的岭南音乐。

三、成批的人才

赵宋光先生在一次访谈中提出,一个乐派的建立需要有四大支柱:“作品、教育、表演、理论”,并且对四大支柱进行了比较清晰的诠释,主要是指以作品为代表的音乐学院作曲系的作曲家们;以表演为代表的演奏家们;以教育为代表的教育家们以及以理论为代表的的理论家们共同构建岭南音乐文化的精神文明。因此,它脱离了西方音乐流派中以作品为主要代表的特征,对艺术的表现形式做了更大的扩展。将岭南乐派看成是岭南各种艺术形式和表现形式的总和,如岭南乐派是岭南筝派、岭南笛派、岭南琴派、岭南作曲家创作的岭南作品等多种艺术形式的总和。而最重要的是,岭南乐派并不是形式的总和,它是岭南文化的认同感与不同角度的岭南音乐的表达思维。

在我探索的岭南作曲家及儿童教育的范围内,没有一个人能够去代表一个乐派。一个学派的形成是历史、文化、人文经过长时间的量变最终形成的质变的过程,因此一个乐派的形成,是在深厚的文化底蕴的基础上一代代人、不同的人长时间耕耘的结果。在我探索的作曲家(作品)这个重要的领域中,需要有更多的人参与到其中来,尤其是更多的孩子进行岭南文化的学习,成长在岭南音乐文化之中,通过对岭南音乐文化更好的接触、强调,他们在有条件、有时间更好地完成技术学习的过程中以文化母语的形式渗透到岭南文化中,使岭南音乐焕发出更好的生命力,并汇集成“岭南乐派”。

四、结语

“岭南乐派”的形成是一个艰苦探索的过程,需要很多人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去努力。我认为,一个乐派的形成离不开作品,而作品的产生需要突破技术的限制,需要深厚文化根基的支撑和由一批人才形成的力量。而儿童的作曲力量会是“岭南乐派”形成过程中的一股强有力的力量,也是一种希冀。

猜你喜欢
岭南文化作曲岭南
岭南荔枝红
汉代岭南考古学特征拾零
逐梦
岭南文化融入广东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途径的研究
雨岭南
那一天
不辞长作岭南人
George Gershwin
伍光辉作曲三首
广东粤语发展及岭南文化的传承保护策略探究